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刘必前 苏州汇龙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1  浏览次数:384
核心提示:刘必前 苏州汇龙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刘必前 
苏州汇龙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取得 ...


刘必前 苏州汇龙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

1982年至今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1991年-1993年  丹麦技术大学  访问学者

2006年-2008年  青岛市城阳区科技局  副局长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青岛基地主任

2009年获评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刘必前,男,1957年2月出生,江苏射阳人,研究员,盐城海普润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同志从事化学科研工作30多年,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国防科工委、中科院重大课题等重大项目,授权专利60项,在SCI刊物以及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曾荣获省双创领军人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日内瓦发明金奖等荣誉。

“很少有科研团队把‘创富’作为团队口号,但我认为谈财富不是什么羞耻的事,
恰恰相反,它是一个人、一个团队成功的衡量标准和价值体现。”
【中国科学报】这个团队有点“俗”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杨琪 发布时间:2014-04-28    

 

 

  “这是我们采用热致相分离法(TIPs)制备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中空纤维膜产品。”来自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下称化学所)刘必前课题组的副研究员王丽华指着地上的一条“小蛇”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
  仔细观察这条长达四五米的“小蛇”,里面有上百根中空的白色细管,用手轻搓,这些细管柔软而富有韧性。王丽华告诉记者,TIPs技术经过不断升级,生产出的纤维膜产品孔隙分布均匀、抗拉伸强度高,目前可以应用在市政给水、家庭饮用水、工业给水预处理等领域。
  实际上,这只是刘必前课题组技术与产业结合的案例之一。
  形散而神不散
  自1982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进入化学所工作以来,刘必前始终在做高分子材料改性方面的基础研究,至今已有30多年。他所在的课题组也已有50多年的历史。他们是我国最早的先进膜材料制备团队之一。
  多年来,刘必前并没有带领团队在象牙塔里打转转,而是希望将实验室里的技术推出去,走向市场。
  “我们在不断了解企业后发现,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和转型严重缺乏科技支撑,这些企业往往拿不到国家资助,缺少科研经费支持。同时,许多有能力的科研单位往往看不上他们,不愿与他们合作。”刘必前感慨道。
  这些现象触动了他。他决心用课题组3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研究基础,为这些企业,特别是面临破产的企业,寻找技术解决方案。
  从此,应用基础研究成了他的主要兴趣点。“我们也愿意和各行各业的企业合作,探索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刘必前说。
  起初很多人担心这会导致课题组涉及面广,研究不够专注。其实,刘必前和其团队的研究始终是“形散而神不散”——研究的主线一直紧紧围绕着高分子材料,并结合企业需求推出深度应用技术。
  现在,该团队在高端纺织材料、先进高分子膜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三方面已经与许多企业合作,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在高端纺织材料方面,他们推出了多种新型纺织材料和界面改性功能面料。有一条送给美国总统的领带就是利用这些先进材料和独特的制备技术,由刘必前团队制作完成的。
  探索特色科研路
  现在,刘必前与课题组成员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明确:直接面向企业的科技创新诉求,解决企业直接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协调企业与科研的关系,走出一条特色科研的新路径。
  而这条特色科研之路的探索异常艰辛。
  课题组陈观文研究员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开展膜技术的研究,先后攻关了渗透汽化膜、富氧膜、膜蒸馏膜等膜技术,为后续膜技术开发打下坚实基础。2004年,他们成为国内首个开展TIPs成膜机理研究的团队。
  “当时我们发现这将是一项新的成膜技术,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成孔方法。”王丽华说。
  最初,他们做出的样品只有一块指甲盖那么大。“我们也只是用电镜看看这块材料的微结构如何,还没有整套‘家当’去将膜做大,形式上也只是做成平板膜,也没想到做成中空纤维材料的样子。”王丽华说。
  随后,刘必前敏锐地发现这个研究成果可以推向市场,2008年他带领团队开始将这项技术产业化。
  从那时起,不断有企业投资,中途又不断有企业撤走,从实验室出来的技术到最后拿出市场认可的产品经历了无数起起落落,刘必前与团队成员坚定地走了下来。
  比如,当中试成功之后,他们发现产品没有想象的那么受欢迎。在与用户的一次次反复沟通后,他们逐渐意识到,仅仅解决膜材料规模化生产的问题是不够的,要想得到市场认可,必须进行包装,还需要有专业市场人员和销售人员来推广。这些都需要专业团队来“补齐”科研团队面对市场的短板。
  2009年,与泉州汇龙集团合作,引入了不同层面的专业人士后,他们才算真正打造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高效团队。
  除了之前提到的“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中空纤维膜”外,针对生活废水处理,刘必前团队与汇龙集团还研发了“聚偏氟乙烯内支撑增强型中空纤维微超滤膜”,主要用于膜生物反应器和浸没式超滤工艺;针对垃圾渗滤液等难降解废水处理,这支团队开发了改性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并引进先进的膜组器结构设计,使系统能耗更低,产水率更高。
  “真正应用膜材料的黄金时期才刚刚到来,可此时你会发现,膜材料和应用的很多科技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十分欠缺。”刘必前说。
  目前我国的膜材料在长期稳定性上还远远落后于国外同类产品,这也许不单纯是技术问题。“我们有信心在这个领域做到最好。”对此,他非常坚定。
  理念有点“俗”
  最近,他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两件事情上:一件是新型储能材料,另一件是利用海水盐差进行渗透能发电。
  刘必前告诉记者,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固态储能新材料,用以组装各类小型超级电容器,可以作为新型移动电源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设备;他们与天津中科海能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预计于今年底建成国内首个3000瓦的海水渗透能发电电站试验系统。
  在新材料产品产业化过程中,刘必前感到组建团队的重要性。让刘必前感到特别幸运的是,研究团队成员人数在不断增加,人员结构也趋于合理,正逐渐向集团军作战方式转变。
  团队中除了材料开发人员以外,还包括自动化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和工艺调试工程师,甚至还有产品形象设计师——丰富的团队组成是刘必前团队的一大亮点。
  “我们的团队理念或许在其他人眼中有点‘俗’——‘创新、创业、创富’。很少有科研团队把‘创富’作为团队口号,但我认为谈财富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恰恰相反,它是一个人、一个团队成功的衡量标准和价值体现。”刘必前说。
  他鼓励团队成员创业:“我的团队成员要有将来成为上市公司的老总的信心和雄心。”他培养出的很多学生现在已成为国内知名膜企业的技术总裁。他认为,这就是一种“细胞繁殖”,只有一个单细胞经过无数次裂殖形成组织后,这个团队的有机体才会真正长大。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04-28 第6版 进展)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