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所是江苏省优势学科“土木与环境工程”中水质污染与控制研究方向的核心科研团队。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中级职称3人;其中5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具有硕士学位。团队成员中有3人被遴选为江苏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为学校优秀教师及青年骨干教师。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考察城市缓流河道水体在多种污染源、环境因子和水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交互作用,研究水体表观污染效应的发生机制和表征方法,识别导致表观污染的关键因子,为控制水体黑臭、藻华爆发等严重的表观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研究经费 |
完成时间 |
1 |
苏州市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示范 |
“十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课题(2003AA601070) |
500 |
2003~2006 |
2 |
水体水质净化与保持综合技术与示范 |
“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008ZX07313-002) |
120 |
2007~2012 |
3 |
A2O工艺稳定运行与强化脱氮技术研究 |
“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008ZX07313-004) |
45 |
2007~2012 |
4 |
高藻高有机物原水化学强化处理技术研究 |
“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008ZX07421-002-04) |
50 |
2008~2010 |
5 |
城市水体复合污染的表观污染效应及其控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938005) |
200 |
2010~2013 |
6 |
城市水体底泥资源化用于水体磷的吸收和内源磷固定的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08154) |
20 |
2010~2012 |
7 |
硫酸盐型厌氧胺氧化反应机理及其条件控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08202) |
21 |
2011~2013 |
8 |
底泥反复扰动条件下可被生物利用颗粒态磷的再生及转化机制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284) |
60 |
2012~2015 |
9 |
有机锡在饮用水预氧化耦合工艺中的迁移转化与去除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8291) |
26 |
2012~2014 |
10 |
底泥组合扰动下内源磷形态转化的诱发机制和行为过程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523) |
80 |
2013~2016 |
11 |
厌氧硫酸盐还原氨氧化反应机制与过程调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284) |
86 |
2015~2018 |
12 |
三价铁还原氨氧化机理及过程调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387) |
25 |
2015~2017 |
13 |
城镇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BICT工艺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 |
江苏省太湖污染治理专项项目(BS2007109) |
270 |
2007~2009 |
14 |
拙政园水体水质净化与生态恢复研究与示范 |
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重点项目(BS2004048) |
90 |
2004~2007 |
15 |
沧浪亭水体水质净化与生态恢复研究与示范 |
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重点项目(BS2004049) |
60 |
2004~2007 |
16 |
自养菌生物脱氮工艺及其微生物生态研究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02043) |
9.8 |
2002~2004 |
17 |
具有污泥转移的SBR工艺中污泥的强化除磷特性研究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1315) |
17 |
2011~2014 |
18 |
循环活性污泥法CAST工艺的机理和运行控制研究 |
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99-056-1) |
6 |
1999~2002 |
19 |
改进膜生物反应器的试验研究 |
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05-K2-1) |
3 |
2005~2008 |
20 |
活性污泥法的污泥转移技术研究 |
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2010-K6-26) |
3 |
2010~2012 |
21 |
高含氮碱性蚀刻液的高效自养菌脱氮生物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 |
江苏省环保科研课题重大项目(201104) |
40 |
2011~2013 |
22 |
污泥发酵强化城市污水生物除磷新工艺研究 |
苏州市环保科技项目(SHJ2009-02) |
10 |
2009~2010 |
23 |
城市污水厂污泥与餐厨垃圾共发酵关键技术研究 |
苏州市环保科技项目(SHJ2010-03) |
20 |
2010~2011 |
24 |
非平衡状态下活性污泥的筛选机制研究 |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4KJA610001) |
15 |
2014~2017 |
25 |
底泥再悬浮状态下磷赋存形态间的转化机理研究 |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07KJD610196) |
3 |
2007~2009 |
26 |
新型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污泥特性研究 |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08KJD610002) |
3 |
2008~2010 |
27 |
自养半反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处理电镀含氮废水的研究 |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2KJB610005) |
3 |
2013~2014 |
28 |
通航河流改用饮用水源有机锡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
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2014-K5-035) |
3 |
2014~2016 |
(3)研究成果
重要获奖:
获奖名称 |
获奖作者 |
获奖成果 |
获奖时间 |
奖项级别 |
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黄勇(1/13),李勇(3/13),潘杨(7/13),李大鹏(9/13) |
封闭型园林池塘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 |
2008 |
省部级 |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黄勇,潘杨,李勇,袁怡,李大鹏,李学艳,李祥,袁砚,肖金球 |
城镇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BICT)的技术及装备 |
2012 |
省部级 |
江苏省环境环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黄勇,潘杨,李勇,袁怡,李大鹏 |
双循环两相(BICT)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研发与应用 |
2011 |
市厅级 |
授权专利:
专利号 |
作者 |
专利名称 |
授权 |
专利类型 |
ZL02138665.X |
黄勇,李勇,潘杨 |
双循环两相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
2006 |
发明专利 |
ZL200610097594.8 |
黄天寅,黄勇,吕锡武 |
高浓度有机物水的气浮预处理方法及装置 |
2008 |
发明专利 |
ZL200910182634.2 |
黄勇,李勇,黄天寅,潘杨,袁怡,沈雨 |
气升回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2011 |
发明专利 |
ZL200910036346.6 |
黄勇,李勇,潘杨,袁怡 |
一种污泥转移SBR工艺 |
2012 |
发明专利 |
ZL200820157146.7 |
黄伟军,肖金球,潘杨,郑天南 |
强化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控制装置 |
2009 |
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
ZL201120106333.4 |
李大鹏,黄勇 |
一种强化内源磷固定的底泥扰动曝气装置 |
2011 |
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
ZL201220057182.2 |
黄勇,袁怡,李祥,李勇,潘杨,李大鹏,李学艳 |
一种新型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
2012 |
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
ZL201220731196.8 |
黄勇,李祥,袁怡,李勇,潘杨,李大鹏,李学艳 |
一种新型部分亚硝化的厌氧氨氧化一体化反应器 |
2013 |
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
ZL20132067534.1 |
李学艳,黄勇,王东田,黄俊杰 |
化学氧化-纳滤膜记成去除有机锡和无机锡的水处理装置 |
2013 |
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