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0-10 | |
2017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史亚利、曲广波、冯晓明和兰华春4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史亚利,女,1978年出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s)、硅氧烷、高氯酸等新型污染物的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及其环境行为、生物富集和人体暴露研究,近年来在新型多氟化合物的识别、生物累积和人体暴露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为更好地理解全氟/多氟化合物的环境行为、毒性及生态效应奠定了良好基础,所得环境污染相关数据为我国环境管理和POPs履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发表第一及通讯作者SCI论文22篇,全部论文被SCI他引2254次。 曲广波,男,1981年出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型污染物的环境污染与健康效应研究。以新型有机污染物或纳米材料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在其赋存状态、代谢转化和毒性方面取了创新性成果,建立了神经毒性效应引导的环境污染物筛选方法(NADA);在环境中发现了TBBPA BAE等新型溴代阻燃剂类污染物,并引领该领域逐渐成为新型污染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揭示了新型污染物纳米材料可诱导细胞的程序性坏死/坏死性凋亡(Programed necrosis/Necroptosis)这一全新的细胞死亡机制,拓展了对纳米材料仅会导致细胞凋亡、恶性坏死和细胞自噬性死亡三种结局的认识局限。发表SCI论文45篇,其中IF>5论文21篇。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 冯晓明,女,1980年出生,副研究员。近年来围绕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开展研究,基于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水土生等多要素的定量监测算法开发,发展了土壤保持、固碳和产水等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评估方法,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开展多重服务权衡分析。研究揭示了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理,量化了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植被承载力阈值。在国际著名刊物Nature Clim. Change和地学领域国际主流期刊Hydrol. Earth Syst. Sci., Ecol. Indic., Geomorphology等发表SCI论文21 篇。 兰华春,男,1980年出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光电化学水处理原理、技术和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在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降解、含氧高价重金属离子去除、饮用水除藻和地下水除砷除氟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技术成果。发明的以电氧化/电还原为核心的电化学-吸附-凝聚-分离组合工艺与成套设备已在20余个水处理工程中成功应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在Environ. Sci. Technol., Water Res., Appl. Catal. B-Environ.等环境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12年度首次设立的专项基金,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对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培养,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对于促进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自2012年以来,生态环境中心已有19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7年10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