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林学钰 院士 武强 院士(双聘) 王浩 院士(双聘) 著名水文水资源专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11  浏览次数:234
核心提示:林学钰 院士 武强 院士(双聘) 王浩 院士(双聘)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院士风采

2016-09-12 16:20:01 点击数:15504
 

林学钰院士

林学钰(1937~),福建省福州人。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80 ~1982年和1990年曾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学习进修。现任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名誉院长,吉林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和国际水文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主编;Journal of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期刊编委。

早年主要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使中国地下水管理工作进入系统化、模型化、定量化的新阶段。在区域和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模拟、预报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近年来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与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是中国最早从事环境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之一。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部(省)级科研生产项目6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共出版学术专著18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作为国家水文地质学首批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迄今已经和正在培养博士生55名(包括3名外籍博士生)、硕士生50名、博士后20名。

先后获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政府授予的吉林英才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长春市暨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武强院士(双聘)

武强,我国 矿床水文地质学的第一位博士,1959年10月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82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2015年12月正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2016年4月受聘吉林大学双聘院士。

武强大学毕业后,在河北地质学院留校任教。1985年到1991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1991年9月到1993年9月,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从事博士后研究,毕业后,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留校任教。1995年9月到1997年8月,在荷兰国际水力与环境工程学院(IHE)合作研究并获理学硕士学位。

武强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主任,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首届十位“中国优秀博士后奖”、“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中国科协“矿山安全专家团队”首席专家、首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等称号。担任国际矿山水协会(IMWA)执委、国际矿山水协会(IMWA)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际SCI检索期刊《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副主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水文地质专家组”组长。

武强长期从事矿井水害防治与水资源研究工作。在科研和教学领域,武强硕果累累,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检索收录50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国家软件著作权20余项,主编国家技术标准和工具书多项,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02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0年煤炭工业“十大”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些特别重大透水矿难调查工作中,武强还以国务院特别重大透水事故调查组专家组组长身份参加调查研究。

 

王浩院士(双聘)

王浩院士,著名水文水资源专家。1953年8月出生于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创新方法研究会等国家级学术团体的副理事长,担任水利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省部级行业主管部门科技委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6年5月受聘吉林大学双聘院士。

曾获得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6项,其他科技奖励30余项,并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多次。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并获中国图书奖1次。

主持完成近百项重大科研与规划、论证和咨询项目,主持完成的项目总经费超亿元。近年来,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6600万元)、国家重大水专项1项(2026.83万元)、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重大课题3项、作为学术带头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群体基金项目1项;主持各部委、中国工程院、各省厅级重点研究与规划、咨询类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数十项。

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在该理论指导下,系统建立了水循环及伴生水生态、水化学和水沙过程综合模拟与多维调控技术体系;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及需水预测预报技术、基于遥感和气陆耦合模式的土壤墒情预警预报技术、水资源实时调度等多项理论与技术体系。

十分注重科研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所创建的上述理论与技术已在国家、流域和区域等多个层面,在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多个部门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支撑了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在科研组织管理方面也表现了卓越的组织才能,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

 

曹耀峰院士(双聘)

曹耀峰,男,汉族,陕西渭南人,1953年12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特聘教授。

现任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执委,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

1977年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毕业后,长期在胜利油田从事石油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2001年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学位,同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级管理创新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超深高酸气藏大规模安全环保开发作出了开拓性的重大贡献。

曹耀峰长期在一线从事石油天然气工程技术开发与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自2006年以来,驻扎四川达州,负责组织实施国家“十一五”重大工程“川气东送”工程,在大规模安全高效开发超深高酸气藏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曹耀峰注重运用系统优化的思路指导重大技术开发与大型工程项目组织建设,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重视开发与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探索能源工程建设管理新模式。同时组织实施了“高含硫气藏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大型高含硫气田开发示范工程”两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多项超深高酸气田规模开发工程技术攻关,成功组织实施了关键装备材料的国产化研发,形成了我国首套适应规模开发超深高酸性气田的工程技术系列,建立了国内首套超深高酸性气田开发建设技术及安全管理企业标准,成功组织建成了我国首个超百亿立方米规模的超深高酸性大气田、世界第二大高酸性天然气净化处理厂和我国又一条横贯东西的天然气大管道。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超深高酸气藏大规模安全环保开发作出了开拓性的重大贡献。[5]2013年被推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并顺利进入第二轮。

来源 :http://cer.jlu.edu.cn/sztd/ysfc.htm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