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总院副总工程师 王如华
从事城镇供水工程规划、设计、咨询及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工作近35年,我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国家给水事业的大发展时期,也推动了以高水质为目标技术升级改造的新时代。对于总院,每每提及,热爱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往事不觉浮现眼前。
改革开放大发展时期
1984年7月,我大学一毕业就赶到上海市政总院报到,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给水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进院刚满三个月,就跟随戚盛豪前辈赶往深圳,投入经济特区的供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切身体会着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
1986-1987年有幸参与了黄浦江上游引水一期工程设计,这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输配水工程。绘制一张张蓝图的同时,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次历练后建立的系统设计思维。
1987-1989年应工作安排,我远赴也门参建总院首批海外给水项目,异国他乡的住宿条件非常艰苦,食物也很紧缺,但这些并没有让我退缩。我把眼光专注在国际给水事业先进案例上,带着这些宝贵的经验,回国以后主持设计了我院的第一个世行贷款项目。

几十年如一日,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拜访高人、碰撞交流、静心思索、梳理沉淀,一路走来,参与过的每一个项目就像一个个台阶,引导我在专业领域不断攀升。
除此之外,借助总院良好的平台,我投身科学研究,参与国家“863”和国家水专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水处理集成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果;主持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修订或制订工作,编制多册给水设计规范和应用类技术专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努力推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保持上海市政总院在国内给水行业的领先水平。

高水质为目标的新时代
上海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就是蓄淡避咸取水的一个典范工程,是上海市“十一五”重大工程,系惠及1500万上海市民供水安全的百年民生工程,供水规模高达719万m3/d,包含有潮汐河口江心蓄淡避咸水库、超大型城市供水泵站、超长距离有压输水隧道和环境条件极为复杂的陆域输水管道。
要建设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城市供水系统,作为项目主要技术负责人的我,经过多年积累,虽已有坚实的理论功底,仍深感责任重大,挑战重重。

水锤是城市供水大型输水工程运行的主要风险之一,虽然国内的大中型水利输水工程采用稳压塔可快速消除水锤和恢复生产,但工程均在非平原城市化和地势变化大的地区,上海并不适用。
为此,我们组织开展多项专题研究,并亲自指导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和体系集成,建立平原城市化地区单向稳压塔水锤快速消除与控制技术,首创了利用顶管工作井作为单向稳压塔的方法,解决了平原城市化地区单向塔无地形可利用的难题。
诸如此类的技术攻关不胜枚举,最终凭借新技术新工艺、高水平高效益,工程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项目组成功捧得“小金人”。工程所依托的科研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坚持立足于工程开展设计创新,开发出双层沉淀池、炭砂滤池等等一大批设计发明,也借此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设计人员。通过兼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中国给水排水》编委会等社会学术组织,主持和参与各类大型学术会议,促进行业内技术交流。
我觉得,专业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所面临的技术进步任务还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给水人不懈努力。
作者简介:
王如华,上海市政总院给水专业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城镇供水工程规划、设计、咨询及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工作近35年。
在长距离大规模复杂输配水系统、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厂深度处理与膜处理以及城镇供水设施工艺升级改造等工程方案策划与设计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造诣。
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
来源:上海市政总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