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出版的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文章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文章强调,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文章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2018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于24日下午在三峡大坝坝顶察看三峡工程和坝区周边生态环境。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2019年1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津冀考察,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1月16日下午,习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区域秀林驿站,同参与造林护林的村民亲切握手。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2018年4月2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来到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这是习近平同大家一起植树。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首次提出了这一关系文明兴衰、人民福祉的发展理念,绿色由此成了这座江南古城发展图景的主色调。图为浙江省安吉县余村。 浙江省湖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石红岩/摄

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以实际行动践行并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图为绿色环抱的赤溪村。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摄

2017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图为2018年9月29日拍摄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秋景。 新华社发 潘正光/摄
一、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记述。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