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凌波
屈凌波,1963.06月出生,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国务院津贴获得者,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国粮油学会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表面活性剂学会副理事长,河南化工学会副会长。1984年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放射化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7年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毕业,获药物分析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英国Reading大学开展合作研究;1997-1999年在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结构改造、化学生物学和食品药品快速检测与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支撑项目1项,国家粮食专项1项,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主持河南省国际合作项目,河南省重大公益招标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卫生厅创新人才工程项目等省级以上重大项目10多项。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完成鉴定项目14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级优秀论文奖20项,编写专著5部。
屈凌波 [1] ,男,汉族,1963年6月生,河南淅川人,教授。药学博士学位,药物合成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6月入党。曾任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洛阳理工学院校长。
现任郑州大学副校长(正校级) [2] 。
- 屈凌波
- 汉族
- 1963年6月
- 中国药科大学
- 男
人物履历
学习经历
1980.09--1984.07 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学生,获学士学位;
1984年至1985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进修计算化学,导师张懋森教授;
1987.09--1991.06 郑州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94.09--1997.06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专业博士研究生(期间,1996年8月至1997年2月,在英国READING大学合作科研计算化学);
1997年至1999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10月中国博士后出站。
工作经历
1984.07--1997.10 郑州大学化学系教师
1997.10--1999.10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后
1999.10--2000.04 郑州大学化学系教师
2000.04--2003.10 郑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2003.10--2007.08 安阳师范学院副院长
2007.08-- 2015.05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
2015.05--洛阳理工学院校长 [3]
2017.9——郑州大学副校长(正校级)
任免信息
2015年7月,免去屈凌波的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职务。 [4]
2017年9月,屈凌波同志任郑州大学副校长(正校级)。
兼职情况
中国粮油学会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工业表面活性剂学会副理事长;
河南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
河南化工学会副会长;
河南食品学会副理事长;
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河南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河南天方药业国家技术中心学委会主任;
《药学进展》等编委
河南省化学会理事,
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河南省药学会生物制药专委会副主任
研究方向
计算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子设计和药物分析。
学术成果
在我国较早开展药物分子设计和药物研发数据库开发的研究者,在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和药物信息学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研究的前沿,在药物分子设计方面开发了含有12,000上市药物和4,000的数据库系统,并将该数据库与多个病毒蛋白进行了DOCK对接研究,设计了针对核苷类药物传输与代谢的QSAR系统,可以对核苷类药物进行药效学和药动学方面的预测。可以为组合化学、固相合成同时生成肽库;核酸库,及肽-核酸复合库的药物合成、设计提供帮助。
在生物有机磷化学的研究方面,深入研究了蛋白质与磷酰化之黄酮间的弱相互作用,用荧光与ESI质谱法研究比较了7-羟基黄酮及其磷酰化产物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发现了磷酰化7-羟基黄酮能与溶菌酶发生弱相互作用,并进一步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磷酰化黄酮与溶菌酶在液态环境中的作用的机理。处于该研究的领先地位。
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 100多篇,完成鉴定项目14余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省级优秀论文奖8项。指导博士学位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50多名,本科生毕业论文40多名,获得河南省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参加了国家级名牌课程和省级名牌课程建设工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
获得荣誉
国家级百千万人才;
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河南省优秀专家;
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获得奖项
2012年“同位素石油测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化学发光法抗生素头孢他啶试剂盒的研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年“The nature of phosphorylatedchrys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volved in noncovalent complex formation b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scopy”、“Direct observation of a series of non-covalent complexes formed by phosphorylated flavonoid-protein interactions throug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scopy”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2002年“天然产物中微量元素及重金属离子质量检测研”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年“氰化金钾生产新工艺”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高强酸催化合成脲醛树脂”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年“氨基酸螯合多元微肥研制及应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年“马来酰肼的合成与应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
代表论文
1. GPIIB/IIIA拮抗剂的三微构效关系研究 药学学报2000,
2.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三微构效关系研究 药学学报 2000
3.维甲构效关系研究 药学学报 1999(2)
4.还氧合酶-2抑制剂三维构效关系研究 药学学报1999(3)
5.还氧合酶-2抑制剂分子图形学研究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9
6.药物穿透血脑屏障三维构效关系研究 药学学报 1999(2)
7. EVA应用于H2受体构效关系研究 药学学报 1999
8.还氧合酶-2抑制剂对接研究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199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