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⑤:无废城市——“无废”染绿乡里田间
来源:环境经济 作者:步雪琳 黄建华
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省绍兴市,农业GDP占比3.3%,乡村人口不到三分之一,有限的农村更像是这个城市保留下来的乡愁。
如何针对农业农村的特点开展“无废”建设?绍兴市以激励为主,建机制,通渠道,广动员,全面引导农业农村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让“无废”染绿乡里田间。
废弃农膜全回收
“我种草莓30多年了,以前这个黑地膜没人回收的,烧不能烧、埋不能埋,搞得田里路上都堆满了,永远也烂不掉。”但是现在,绍兴诸暨市姚江镇江丰村草莓种植户寿师傅没有了这样的烦恼:“打个电话就能上门回收,而且有钱拿、有积分、有奖品!”
农膜被称为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然而传统地膜很难在自然条件下降解,严重影响村容村貌,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地减产。另一方面,农膜用量大、范围广、极其分散,完全靠政府或者企业力量回收,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几乎无法负担。
“农膜回收要打一场‘人民战争’!”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督察专员钱进介绍,早在2019年,绍兴市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之初,“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无废办”)就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和无害化处置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政府推动、农户主力、市场运作、属地管理”的工作机制,探索“政府扶持引导+使用农户归集+多种主体回收+企业分类处置”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钱进说:“要让广大农户成为废旧农膜归集的主要力量!”
绍兴市建立起覆盖全域的回收网络,便于农户就近兑换。按照地膜0.3元/公斤、棚膜等薄膜0.8-1元/公斤的标准,可以当场兑换现金。每月前30位参与废旧农膜回收的农户,赠送“农膜回收环保宣传伞”1把。全年还可以进行积分,在年底兑换纪念品。
这不,村里建起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后,寿师傅通过电话预约,工作人员上门回收,当即将自家6个大棚换下来的棚膜和黑地膜兑换了98元。
花小钱办大事,钱进认为,开展废旧农膜回收特别是地膜的折价有偿回收,大大激发了农户整理上交农膜的积极性,从而使更多原先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的地膜能够进入回收渠道,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处置率达95.5%。收上来的废旧大棚膜可以回用制成再生塑料颗粒,地膜无回收可利用价值,实施无害化焚烧处置,“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农药废弃包装处置率100%
绍兴市上虞区大地农资有限公司的销售处,不时有农民来购买农药,工作人员都会对身份证进行认真登记,通过实名制销购实现农药“进-销-用-回”闭环管理。
店门口,一块醒目的红色牌子上,详细写明“绍兴市上虞区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标准”,301ml(含)以上的农药瓶1元、50克(含)以上的农药袋0.2元……并且特别注明,农药瓶必须原瓶、原盖、整箱,农户必须在回收台账上签名、登记电话号码。
大地农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朱耀灿告诉《环境经济》,公司在上虞区设有近170个回收网点,网点回收后再汇集到公司的集中储存仓库,由具备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企业定期拉走处置。
记者问回收点运行得怎么样,朱耀灿立刻开心地说:“很好的!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农户,因为能卖钱,只要在田里看见农药瓶、农药袋,都要捡回来!”
绍兴市越城区皋埠街道上蒋村兴龙农资商店就是一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店主裘兴龙给码放整齐的140多袋农药包装废弃物称重后,认真地在每一个袋子上标记农药包装物的规格、重量,之后装车。裘兴龙告诉记者,根据政策,这批回收物他可以拿到1700多元补贴。
“前几天积攒的瓶子、袋子一共卖了1000多元!”越城区下堡村的种粮大户张君明承包了300多亩稻田,他对这项回收政策给自己带来的额外收入也很满意。
分布零散、农户回收意识低、运输困难、储存场地少、处置能力不足,此前,很多城市遇到的农药包装废弃物难题,在绍兴市一个也不少。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绍兴市无废办印发《深入推进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工作实施意见》,在2016年相关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网点折价回收、收储单位集中归集、专业单位处置等工作。
绍兴市无废办高级工程师孔维泽介绍,绍兴市利用原有的农资店建立一级回收点,回收点里进行分类包装后由归集单位进行统一回收,之后由相关处置企业进行专业化处理。目前全市已设立6家归集公司,623家回收点,做到全域覆盖,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100%。处置企业也从两家增长到4家,完全能够满足要求。
“末端的回收处置固然重要,源头减量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钱进告诉记者,绍兴市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建设,全市共建成省级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17个,市级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36个,探索和丰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通过实施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实现农药废弃包装物源头减量76.21吨。
秸秆回收助笋农致富
绍兴嵊州市崇仁镇的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子,村里村外遍生雷竹,村民们通过种植雷竹笋过上了好日子。
这里的竹笋可不一般,秸秆、谷壳这些曾经被认为一文不值的农业废弃物在笋农这里却成了“香饽饽”。“雷竹下面覆盖40公分厚的秸秆,利用秸秆发酵产生热量,上面再覆盖谷壳保温。”村支部书记吴海鹏介绍,有了这项秸秆砻糠覆盖技术,竹林在每年春节前后就能提前出笋。
“一亩竹林需要十亩稻田的秸秆。”吴海鹏说,全村覆盖了800-900亩竹林,“拉秸秆的大车每天一车车放进来,我们本地的秸秆都不够用,要去外地采购。”
春节前后的竹笋卖的价格肯定更高,批发价都要20多元一斤,吴海鹏家十亩竹林,收入40多万元。“我们村都靠雷竹笋致富的!”吴海鹏告诉记者,正因如此,经村民们提议,这个原名坑口村的村子正式改名为富竹村。
汽车沿着山路蜿蜒向上,穿过一片片竹林开到山顶,就到了高湖头村。与山下的雷竹笋不同,山上种植的是毛竹笋。
嵊州市弘丰竹笋专业合作社的陈亦兴是村里的种笋大户,年少时家庭贫困,他早早外出打工,十几年后,秸秆砻糠覆盖技术种植竹笋把他吸引回家乡。“我感觉错季笋的前景还是很好的。”陈亦兴说,“过年的时候,村里小广场停了很多车等着收毛笋,最贵到120元一斤还买不到。”
嵊州利用秸秆、谷糠覆盖种笋
“1亩毛竹需要10万斤砻糠,15亩的稻草,用量非常大,附近的收完了,我们都跑到江苏、安徽等地去收。”谈起自己的种笋事业参与了“无废城市”建设,陈亦兴觉得很自豪,“焚烧秸秆污染空气,放到我们这里覆盖毛竹,大家还增加了收入。这些砻糠不再用于覆盖了,可以用来种蘑菇,即使留在地里也是有好处的,土地的有机质提高了,长出的竹笋又白又大!”
陈亦兴告诉记者,为了提升笋的品质,村里都尽量减少使用化肥,使用动物粪便、蚕砂等有机肥。“这样一来,我们村里的水质都好了,村里环境卫生也越来越好,很多人都想回来,你看前面都开始盖房子了。”
嵊州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朗锋介绍,整个嵊州市的雷竹覆盖种笋大概有1万亩,毛竹覆盖种笋还在推广中,有150亩左右。秸秆砻糠覆盖技术大大提高了笋农的收入,每亩雷竹收益在3万元以上,每亩毛竹收益在5万元以上。
为了提高笋农利用秸秆和砻糠的积极性,嵊州市还给进行覆盖的竹林每亩提供4500元的补助。“只要能把废物利用结合进去,我们林业部门在自己工作领域内都尽可能大力推广。”张朗锋说,“保护了环境,也给种植户带来高收益,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钱进介绍,绍兴市出台《绍兴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作方案》,建立秸秆收集贮运体系,建成秸秆粉碎收集中心两处,年处理能力两万吨。加强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开展秸秆生物质焚烧发电、有机肥肥料、食用菌基料、青贮饲料等资源化利用,形成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五大类综合利用模式,202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67%。
“‘无废村庄’建设我们肯定支持”
来到绍兴市越城区村头村,看看村委会的公告栏,就能感受到村里的垃圾分类工作多么细致。
村里对垃圾分类实行网格化管理,有网格长、专职管理员、分拣督导员、垃圾清运员,还有专职宣教员。每名党员都有自己对口联系的农户,每次垃圾分类宣传培训活动都会记录在案。
公告栏里,每家每户进行垃圾分类的积分情况都会进行公示,特别是,垃圾分类做得好、积分高的家庭登上红榜,做得不好、积分低的家庭,则被列入黑榜。
“光贴红榜没用的,一定要同时开黑榜。老百姓气得骂娘,但是效果很好。”顾水根在村里当了20多年支书,垃圾分类推动了好几年,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管用”的办法。
“一到暑假,我们就把三年级以上的孩子们组织起来,监督村里的大人进行垃圾分类。小孩子不买账的,看到哪个大人做得不好真批评,大人们也不好意思不好好分类了。”顾水根边说,边得意地笑起来。
一边严格监督,一边在村里设立回收点,引导村民们把能够回收利用的垃圾送过来兑换积分。负责回收工作的单美娟告诉记者,回收点的仓库每个月都要堆满不止3次,有的人家一个月用积分换几百块钱。
看到几个阿姨在河边乘凉,记者过去问她们知不知道“无废村庄”。
“‘无废村庄’我们都知道的。”黄阿姨告诉记者,大家在家里都会进行垃圾分类,现在外人路过村里都不乱丢垃圾。“‘无废村庄’建设我们肯定支持的,环境好了,对我们村民们身体好!”
钱进介绍,2020年,绍兴市印发《关于做好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的通知》,制定《绍兴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方案》,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由市区拓展到各县、市。成立全省首个规模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宣讲团,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主管部门、乡镇(街道)、村、学校等133名成员组成,进村入户宣讲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知识。
诸暨市枫桥镇三江村建成全市首个村级垃圾分类宣教中心,通过智能化考评激励农户开展垃圾分类。柯桥区福全街道欣华村实施农户源头自主分类、自主投放模式,村民源头自主投放准确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新昌县梅渚村自启动“无废村庄”建设以来,积极推动创建“无废民宿”、“无废商店”、“无废农贸市场”、“无废校园”、“无废医院”等,倡导“无废旅游”,为“无废村庄”建设夯实基础。一个个乡村因地制宜地行动起来,进入“无废”建设的行列。
目前,绍兴市共有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站点348个(含处理农村易腐垃圾的厨余垃圾处理中心),设计日处理能力856.8吨。累计建成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39个,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19个。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覆盖率86.7%。回收利用率45%、资源化利用率91%、无害化处理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