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标准规范 » 正文

6 泵房 6.1 一般规定 6.2 泵房前池、吸水池(井)与水泵吸水条件 6.3 水泵进出水管道 6.4 起重设备 6.5 水泵机组布置 6.6 泵房布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2-31  来源:6 泵房 6.1 一般规定 6.2 泵房前池、吸水池(井)与  浏览次数:1116
核心提示:6 泵房 6.1 一般规定 6.2 泵房前池、吸水池(井)与水泵吸水条件 6.3 水泵进出水管道 6.4 起重设备 6.5 水泵机组布置 6.6 泵房布置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八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6 泵房


6.1 一般规定

6.1 一般规定


6.1.1 泵房应根据规模、功能、位置、机组数量和选型、水力条件、工程场地状况、结构布置、施工技术以及安装与运行维护要求等因素进行整体考虑布置。平面布置上应采用矩形或圆形,高程布置上可采用地面式、半地下式和全地下式。
6.1.2 水泵的选型及台数应满足泵房设计流量、设计扬程的要求,并应根据供水水量和水压变化、运行水位、水质情况、泵型及水泵特性、场地条件、工程投资和运行维护等,综合考虑确定。同一泵房内的泵型宜一致,规格不宜过多,机组供电电压宜一致。
6.1.3 水泵泵型的选择应根据水泵性能、布置条件、安装、维护和工程投资等因素择优确定。
6.1.4 水泵性能的选择应遵循高效、安全和稳定运行的原则。当供水水量和水压变化较大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大小规格搭配、机组调速、更换叶轮、调节叶片角度等措施。
6.1.5 并联运行水泵的设计扬程宜相近,并联台数应通过各种运行工况下水泵特性的适应性分析确定。
6.1.6 泵房应设置备用水泵1台~2台,且应与所备用的所有工作泵能互为备用。当泵房设有不同规格水泵且规格差异不大时,备用水泵的规格宜与大泵一致;当水泵规格差异较大时,宜分别设置备用水泵。
6.1.7 泵房用电负荷分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二类城市的主要泵房应采用一级负荷;
    2 一、二类城市的非主要泵房及三类城市的配水泵房可采用二级负荷;
    3 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备用动力设施。
6.1.8 泵房的防洪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位于江河、湖泊、水库的江心式或岸边式取水泵房以及岸上取水泵房的开放式前池和吸水池(井)的防洪标准应符合本标准第5.3.7条的规定;
    2 岸上取水泵房其他建筑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市防洪标准;
    3 水厂和输配管道系统中的泵房防洪标准不应低于所处区域的城市防洪标准。
6.1.9 泵房应根据气候和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供暖、通风和降噪措施。泵房的供暖和通风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和《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的有关规定执行。泵房的噪声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T50087的规定设计。
6.1.10 可能产生水锤危害的泵房,设计中应进行事故停泵水锤计算。当事故停泵瞬态特性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的规定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6.1.11 泵房前池和吸水池(井)周围应控制和防范可能污染水质的污染源,并应符合本标准第7.6.11条的规定。
6.1.12 泵房的消防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及《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的有关规定。

条文说明
 
6.1.1 泵房设计在满足泵房规模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泵房整体布置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很多,要站在多个角度来综合考虑,以取得各方面均相对合理的整体布置设计。
6.1.2 选用的水泵机组及配置的数量首先应能适应泵房在常年运行中供水水量和水压的变化,其次应综合考虑水质、泵型及水泵特性、场地条件、工程投资和运行维护等条件。如提升含沙量较高的水时,宜选用耐磨水泵或低转速水泵;泵房用地受到限制或较深时宜选用立式泵;方便安装和维护的宜选用卧式泵等。
    从方便生产管理和运行维护角度考虑,选用水泵的规格不宜过多,电动机的电压也宜一致。
6.1.3 按水泵相似理论,叶片式水泵可根据其比转数大小分为离心泵、混流泵和轴流泵三种泵型,其能量性能、结构形式、布置方式、价格和安装维护要求各有不同。因此水泵泵型选择时,宜先按其需求的流量和扬程计算水泵比转数,再结合泵房布置条件、工程投资和安装维护的难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
6.1.4 水泵将按其固定不变特性曲线运行,但在水泵特性曲线范围内能确保其高效、安全和稳定运行的范围有限。当外部水量水压需求发生变化时,在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其能量性能将偏离特性曲线的允许运行范围,出现低效、气蚀,甚至机组震动现象。气蚀不仅使水泵效率严重下降,且会对水泵叶轮结构造成损伤,甚至破坏。因此在相同条件下,首先,应考虑选择高效区宽、气蚀余量变化缓的水泵;其次,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大小规格搭配、机组调速、更换叶轮、调节叶片角度等干预措施,保障水泵的高效、安全和稳定运行。
6.1.5 选择设计扬程相近的水泵进行并联运行是保障水泵稳定运行的基本条件,而并联水泵的台数的确定,应在泵房各种设计工况条件下,通过水泵并联运行特性曲线(包括已采取了改变水泵特性措施后的特性,如调速等)与输水管道系统水力特性曲线的啮合分析,以及每个水泵特性在并联条件下的适应性分析,综合分析后确定。
6.1.6 备用水泵设置的数量应考虑供水的安全要求、工作水泵的台数以及水泵检修的频率和难易等因素,在提升含沙量较高的水时,应适当增加备用能力。
    备用水泵的规格应根据泵房内水泵规格配置的情况确定。由于备用水泵不是固定备用,应与所备用水泵互为备用、交替运行,其既是备用泵又是工作泵。因此为保障所有水泵能高效、安全和稳定运行,提出了本条规定。
6.1.7 本条规定按照《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20一2009)第十五条、第六十三条及条文说明所提出。本条的水厂建设规模类型,参照建设标准《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20-2009)。
6.1.8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泵房是输配水系统中重要设施,一旦瘫痪,将造成断水。不同用途的泵房防洪设计标准应按其所处位置的防洪要求分别进行设计。
6.1.10 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对泵房采取防护措施的条件做了规定,即事故停泵瞬态特性不满足该规范规定的特性时,应采取水锤防护措施。
6.1.11 从保障自源头到龙头的水质安全角度考虑,不管是原水泵房还是清水泵房,都应严格控制和防范泵房前池和吸水池(井)周围污染源污染水质。


6.2 泵房前池、吸水池(井)与水泵吸水条件

6.2 泵房前池、吸水池(井)与水泵吸水条件


6.2.1 泵房前池与吸水池(井)的布置应根据泵房用途、泵型、机组台数、拦污与清污设备、输水水质、启动方式和安装维护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当泵房仅设一个吸水池(井)时,应分格布置。
6.2.2 与取水构筑物合建的取水泵房,进水口应设置拦污格栅,前池或吸水池(井)内应设拦污格网或格栅清污机,并应符合本标准第5.3.18条和第5.3.19条的规定。
6.2.3 前池布置应满足池内水流顺畅、流速均匀和不产生涡流的要求。吸水池(井)布置应使井内流态良好,满足水泵进水要求,且便于维护。
6.2.4 经管(渠)自流进水且采用大型混流泵、轴流泵的原水泵房,前池宜采用正向进水,前池扩散角不应大于40°。侧向进水时,宜设分水导流设施,并宜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或水工模型进行效果验证。
6.2.5 吸水池(井)的尺寸应满足水泵进水管喇叭口的布置要求。离心泵进水管喇叭口的直径以及离心泵或小口径混流泵、轴流泵进水管喇叭口在吸水池(井)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的有关规定。
    大口径混流泵、轴流泵的布置应满足水泵制造商的规定要求,或经计算机仿真模拟或水工模型验证确定。
6.2.6 吸水池(井)最低运行水位下的容积,应在符合最小尺寸布置要求的前提下,满足共用吸水池(井)的水泵30倍~50倍的设计秒流量要求。
6.2.7 当进水自流管长度大于1000m时,宜根据自流管流速、前池与吸水池(井)面积以及水泵机组的配置情况,验算泵房事故失电或最大水泵机组启停时前池与吸水池(井)雍水或超降状况,并根据验算结果采取应对措施。

条文说明
 
6.2.1 前池、吸水井分格有利于井内清淤和设备检修。
6.2.2 与取水构筑物合建的取水泵房兼有取水构筑物的功能,其进水口设置拦污格栅应按取水构筑物的有关规定执行。
6.2.3 取水泵房吸水井前通常建有前池,前池内水流顺畅、流速均匀和不产生涡流,一方面可使水流均匀分配到吸水井各水泵的进水道,另一方面可减缓前池的淤积状况。保持吸水井内良好的流态,可有效避免各水泵吸水口的进水道产生各种形式的偏流和夹气涡流,从而保障水泵安全、稳定运行。
6.2.4 由于混流泵、轴流泵的叶轮直接位于吸水井进水通道内,进水通道的作用相当于离心泵的吸水管,因此保持吸水井进水通道良好的流态对大型混流泵、轴流泵的安全稳定运行非常重要,水电工程的特大型混流泵、轴流泵的进水通道的设计甚至要通过水泵装置的水工模型试验才能确定,而保持吸水井良好流态有赖于前池来水的均匀和稳定。
    因流速突变,取水泵房自流进水时前池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良流态,而自流加侧向进水时,会同时发生流速和流向突变,使前池产生更不良的流态。因此通过采取正向进水、减小前池进水扩散角度和设置分水导流设施,可有效减缓流速变化和避免流向突变,使前池内水流顺畅、流速均匀和不产生涡流,并相对均匀地分配到吸水井,为吸水井保持良好流态创造条件。
6.2.5 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对离心泵进水管喇叭口的直径以及离心泵或小口径混流泵、轴流泵进水管喇叭口在吸水井(进水池)的布置做了规定,故可按此规范执行。
6.2.6 在满足本标准第6.2.5条规定的最小布置尺寸前提下,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建议值作为设计校核之用。
6.2.7 在浅床水库和湖泊取水时,因泵站设置位置受限或工程布置需要,存在长距离自流进水的布置方式。长距离自流进水时,当泵房事故失电或最大水泵机组启停,因流速突变,自流管中具有一定流速的大体积的水体会产生很大惯性和一定的压降,并在泵房的前池与吸水井(进水池)产生雍水或超降现象,且这种现象的消失时间随着管道长度、流速的增加而延长。
    上海青草沙原水工程的首部泵站自流进水管长达14km,设计流速1.8m/s。设计阶段采用计算机模拟雍水和超降状况表明,最高水位运行且泵站全部失电时,前池与吸水井(进水池)雍水超过了池顶防洪标高,为此前池设置溢流设施。工程调试阶段曾真实模拟一半机组失电和最大机组启停时的雍水和超降状况,一半机组失电时,雍水和超降状况的消失长达几小时,结果与计算机模拟非常相似。苏州某太湖长距离(长度1.2km,设计流速1.2m/s,)自流进水泵站曾发生最大机组开启时,吸水井水位超降至水泵停泵保护水位以下而导致其他水泵出现保护停泵现象。
    考虑到这种现象的存在,故做本条规定。减轻这种现象和消除这种现象的不利影响,可采取增加前池与吸水井水面面积、设置溢流设施、水泵缓慢变速启停和降低水泵最低设计水位等措施。

6.3 水泵进出水管道

6.3 水泵进出水管道


6.3.1 水泵进水管及出水管的设计流速宜符合表6.3.1的规定。
表6.3.1 水泵进水管及出水管设计流量
6.3.2 离心泵进水管在平面布置上靠近水泵入口段应顺直,在高程布置上应避免局部隆起。
6.3.3 最高进水液位高于离心泵进水管时,应设置手动检修阀门。
6.3.4 离心泵进水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非自灌充水的每台离心泵应分别设置进水管;
    2 自灌充水启动或采用叠压增压方式的离心泵时,可采用合并吸水总管,分段数不应少于2个;
    3 吸水总管的设计流速宜采用与其相连的最大水泵吸水管设计流速的50%;
    4 每条吸水总管应分别从可独立工作的不同吸水井(池)吸水或与上游管道连接;当一条吸水总管发生事故时,其余吸水总管应能通过设计水量;
    5 每条吸水总管及相互间的联络管上应设隔离阀。
6.3.5 离心泵出水管应设置工作阀和检修阀。工作阀门的额定工作压力及操作力矩应满足水泵启停的要求。出水管不应采用无缓闭功能的普通逆止阀。
6.3.6 混流泵、轴流泵出水管道隔离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虹吸出水方式时,虹吸出水管驼峰顶部应设置真空破坏阀;
    2 当采用自由跌水出水方式时,可不设隔离设施;
    3 当采用压力管道出水、管道很短且就近连接开口水池(井)时,应设置拍门或普通逆止阀;
    4 当混流泵的设计扬程较高,且直接与压力输水管道系统连接时,出水管道的阀门设置应符合本标准第6.3.5条的规定。
6.3.7 水泵进、出水管及阀门应安装伸缩节,安装位置应便于水泵、阀门和管路的安装和拆卸,伸缩接头应采用传力式带限位的形式。
6.3.8 水泵进、出水管道上的阀门、伸缩节、三通、弯头、堵板等处应根据受力条件设置支撑设施。
6.3.9 泵房出水管不宜少于2条,每条出水管应能独立工作。
6.3.10 驱动水泵进出水管路阀门的液压或压缩空气系统应满足泵房各种运行工况下阀门启闭的要求。

条文说明
 
6.3.1 综合技术经济因素和管道阀门流速限制的考虑,规定水泵吸水管及出水管的流速范围。
6.3.2 进水管在平面布置上靠近水泵入口段顺直有利于水泵入流平顺。应避免水泵入口的渐缩管直接连接弯管。
    离心泵进水管内真空度达到一定值时,水中溶解气体就会因管道内压力减小而不断逸出,如果进水管道局部隆起,此时就会积气形成气囊,影响过水能力,严重时会破坏真空影响吸水。若有条件,最好做成向水泵上升的坡度(i=0.005)。此外,在高程布置上避免局部隆起结气可消除对水泵稳定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6.3.3 进水管道设隔离阀门主要为了水泵拆卸维修时隔水之用。
6.3.4 非自灌充水离心泵进水管道单独设置是为避免公用吸水管漏气而影响所有水泵的安全运行。自灌充水离心泵公用吸水管应充分考虑相互干扰带来的流量不均和不利流态的影响,根据国际上的一些经验,采用总管流速为分管流速的50%.可较好地改善上述不利影响道。对大型水泵,有条件的宜做计算机流场、流速模拟分析优化。吸水总管的布置和隔离阀门的设置应满足局部设施事故或维修时设备和管道切换之用。
6.3.5 离心泵一般采用关阀启动,关阀启动时的扬程即零流量时的扬程.一般达到设计扬程的1.3倍~1.4倍,所以水泵出口操作阀门的工作压力应按零流量时压力选定。重要的泵房为了在工作阀门出现故障时仍能截断水流检修,还可单独加设检修阀门。
6.3.6 低扬程大流量的混流泵、轴流泵通常必须开阀启动,出水方式多样,如虹吸出水、自由跌水出水(潜水混流泵、轴流泵)和管道连接开口水池等;中流量低扬程的混流泵则多采用关阀启动。
6.3.7 伸缩接头设置是为了方便阀门装卸。考虑到曾经发生过水泵拆卸时,因采用非传力式带限位伸缩接头,进水管道上关闭的阀门连伸缩接头受水压作用整体拔脱水淹泵房的事故。采用传力式带限位的伸缩接头是为了避免水泵拆卸时泵房被淹的风险。
6.3.10 通常液压驱动系统采用一对一的配置方式,但也有一对多的配置方式,压缩空气驱动则采用一对多的配置方式,因此应对一对多的配置方式的动力配置能力要进行泵房各种运行工况下阀门启闭要求的适应性分析。

6.4 起重设备

6.4 起重设备


6.4.1 泵房内的起重设备额定起重量应根据最重吊运部件和吊具的总重量确定,提升高度应从最低起吊部件所处位置的地坪起算。
6.4.2 起重设备吊钩在平面上应覆盖所有拟起吊的部件及整个吊运路径,吊运部件在吊运过程中与周边相邻固定物的水平方向净距不应小于0.4m。
6.4.3 起重机型式宜按下列规定选用:
    1 起重量小于0.5t时,宜采用固定吊钩或移动吊架;
    2 起重量在0.5t~3t时,宜采用手动或电动起重设备;
    3 起重量在3t以上时,宜采用电动起重设备;
    4 起吊高度大、吊运距离长或起吊次数多的泵房,宜采用电动起重设备。
6.4.4 电动起重机及其制动器与电气设备的工作制、跨度级差以及轨道阻进器(车挡)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的有关规定。

条文说明
 
6.4.1、6.4.2 规定起重设备提升高度应从最低起吊部件所处位置的地坪起算,是出于保证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的有关操作安全要求的考虑。满足吊运部件在吊运过程中与周边相邻固定物的水平方向净距不小于0.4m的要求是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有关起重设备布置的要求所定。
    关于泵房内起重设备的操作水平,在征求各地意见过程中,一般认为考虑方便安装、检修和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泵房内起重设备的操作水平宜适当提高。但也有部分单位认为,泵房内的起重设备仅在检修时用,设置手动起重设备就可满足使用要求。
6.4.4 起重机应根据其利用率决定。一般泵房起重机利用率较低,故起重机的桥架,主起升机构,大、小车运行机构机械部分以及运行机构的电气设备均可选用轻级工作制。主起升机构的电气设备及制动器、副起升机构及电气设备在机组安装检修期间工作强度大,故应选用中级工作制。

6.5 水泵机组布置

6.5 水泵机组布置


6.5.1 水泵机组的布置应满足设备的运行、维护、安装和检修要求。
6.5.2 卧式水泵及小型立式离心泵机组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排布置时,相邻两个机组及机组至墙壁间的净距:电动机容量不大于55kW时,不应小于1.0m;电动机容量大于55kW时,不应小于1.2m;当机组进出水管道不在同一平面轴线上时,相邻机组进、出水管道间净距不应小于0.6m;
    2 双排布置时,进、出水管道与相邻机组间的净距宜为0.6m~1.2m;
    3 当考虑就地检修时,应保证泵轴和电动机转子在检修时能拆卸;
    4 地下式泵房或活动式取水泵房以及电动机容量小于20kW时,水泵机组间距可适当减小。
6.5.3 混流泵、轴流泵及大型立式离心泵机组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1.5m,并应满足水泵吸水进水流道的布置要求。当水泵电机采用风道抽风降温时,相邻两台电动机风道盖板间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1.5m。
6.5.4 靠近泵房设备入口端的机组与墙壁之间的水平距离应满足设备运输、吊装以及楼梯、交通通道布置的要求。
6.5.5 水泵高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较小汽蚀余量的水泵采用自灌或非自灌充水布置方式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气蚀余量大、高原低气压地区或要求起动快的大型水泵,应采用自灌充水布置方式;
    2 各种运行工况下水泵的可用气蚀余量应大于必须气蚀余量;
    3 湿式安装的潜水泵最低水位应满足电机干运转的要求。

条文说明
 
6.5.1 机组布置直接影响到泵房的结构尺寸,对安装、检修、运行、维护有很大的影响。
6.5.2 水泵机组布置时,除满足其构造尺寸的需要外,还要考虑满足操作和检修的最小净距。由于在就地拆卸电动机转子时,电动机也需移位,因此规定了考虑就地检修时,应保证泵轴和电动机转子在检修时能拆卸。在机组一侧,设水泵机组宽度加0.5m的通道。
    设备布置应整齐、美观、紧凑、合理。
    考虑到地下式泵房平面尺寸的限制,以及对于小容量电机,水泵机组的间距可适当减小。
6.5.3 影响立式机组段尺寸的主要因素是水泵进水流道尺寸及电动机风道盖板尺寸。在进行泵房布置时,首先要满足上述尺寸的要求。
6.5.4 靠近泵房设备入口端的机组与墙壁之间的距离主要考虑水泵、电动机吊装的要求。有空气冷却器时,还要考虑空气冷却器的吊装,需要布置楼梯时,可以兼顾其需要。
6.5.5 水泵机组高程对泵房的结构深度和土建整体造价影响很大,在相同的进水水位条件下,采用自灌或非自灌充水布置方式是水泵高程布置的决定因素。通常采用自灌充水布置方便生产运行,但泵房深度和建设投资大,采用非自灌充水布置则反之。故应做综合比较确定。此外,还应对各种运行工况下的水泵可用汽蚀余量(依据水泵叶轮基线与最低水位的距离计算所得)能否大于水泵运行时的必须汽蚀余量(随水泵运行流量增大而增大)进行多工况分析核算。

6.6 泵房布置

6.6 泵房布置


6.6.1 泵房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2m。当一侧布置有操作柜时,其净宽不宜小于2.0m。
6.6.2 泵房内的架空管道,不得阻碍通道和跨越电气设备。
6.6.3 泵房地面层的净高,除应考虑通风、采光等条件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固定吊钩或移动吊架时,净高不应小于3.0m;
    2 吊起设备的底部与其吊运所跨越物体顶部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0.5m;
    3 桁架式起重机最高点与屋面大梁底部距离不应小于0.3m;
    4 地下式泵房,吊运时设备底部与地面层地坪间净距不应小于0.3m;
    5 当采用立式水泵时,应满足水泵轴或电动机转子联轴的吊运要求;当叶轮调节机构为机械操作时,尚应满足调节杆吊装的要求;
    6 管井泵房的设备吊装可采用屋盖上设吊装孔的方式,净高应满足设备安装和人员巡检的要求。
6.6.4 立式水泵与电机分层布置的泵房除应符合本标准第6.6.1条~第6.6.3条的规定,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泵层的楼盖上应设吊装孔。吊装孔的位置应在起重机的工作范围之内。吊装孔的尺寸应按吊运的最大部件或设备外形尺寸各边加0.2m的安全距离确定。
    2 必要时应设置通向中间轴承的平台和爬梯。
6.6.5 采用非自灌充水启动或抽真空虹吸出水的泵房,应设置真空泵引水装置。真空泵应有备用,真空泵引水装置的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离心泵单泵进水管抽气充水时间不宜大于5min;
    2 轴流泵和混流泵抽除进水流道或虹吸出水管道内空气的时间宜为10min~20min;
    3 水泵启闭频繁的泵房,离心泵抽气充水的真空泵引水装置宜采用常吊真空形式。
6.6.6 水泵需预润滑启动或常润滑运行的泵房,应设置水质、水量和水压满足水泵启动或运行要求的润滑水供水系统。水泵常润滑运行时,润滑水供水系统宜采用双母管或多母管分段供水方式。
6.6.7 水泵电机或变频器采用水冷却的泵房,应设置水质、水量、水温和水压满足设备冷却要求的冷却水供水系统。大型重要泵房的冷却水供应系统应采用双母管或多母管分段供水方式,并应为具有冷却、净化、补水功能以及双回路供电模式的闭式循环系统。
6.6.8 当泵房同时需要润滑和冷却水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采用一套供水系统,但其水质、水量、水温和水压应同时满足设备润滑和冷却的要求。
6.6.9 泵房内应设排除积水的设施。当积水不能自流排除时,应设集水坑和排水泵,排水泵不得少于2台,并应根据集水坑水位自动启停。
6.6.10 泵房应至少设一个可搬运最大设备的门。

条文说明
 
6.6.2 考虑安全运行的要求,架空管道不得跨越电气设备。为方便操作,架空管道不得妨碍通道交通。
6.6.4 若立式水泵的传动轴过长,轴的底部摆动大,易造成泵轴填料函处大量漏水,且需增加中间轴承及其支架的数量,检修安装也较麻烦。因此应尽量缩短传动轴长度,降低电动机层楼板高程。
6.6.5 离心泵进水和轴流泵、混流泵进水或虹吸出水的真空抽气时间是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的有关规定提出。建议离心泵抽气充水的真空泵引水装置采用常吊真空形式是便于运行。
6.6.6 对需要预润滑启动或常润滑运行的泵房润滑水供水系统的水质、水量和水压应和布置做了规定。对于常润滑运行的泵房,润滑水供水系统的管路安全布置很重要,其对水泵的保护和使用寿命有较大影响。
6.6.7 对于水泵电机或变频器采用水冷却泵房,冷却水供水系统的管路安全布置非常重要,其作用不亚于水泵电机的供电系统。
6.6.9 为避免发生机组淹没事故,需考虑四种排水情况:正常运行时的机组冷却水、管道阀门等漏水,地下式泵房可能存在的少量地下渗水,检修时放空水泵、管道的剩水,发生裂管等事故时的大量泄水。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