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荣,1957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土壤肥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1] 。
沈其荣于1982年从江苏农学院土毕业,考取南京农学院植物营养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5年担任英国伦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担任南京农业大学资环系系主任,同年晋升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担任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1997年被评为南京农业大学优秀学科带头人、校级特聘教授;2002年入选江苏省“333二期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06年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2018年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2] 。
沈其荣主要从事有机类肥料和土壤微生物研发工作 [7] 。
相关星图
- 中文名
- 沈其荣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江苏无锡
- 出生日期
- 1957年8月
- 毕业院校
- 南京农业大学
-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
- 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性 别
- 男
目录
人物经历
1975年夏末,高中毕业后留在中学当代课老师。三个月后回去当大队共青团书记 [18] 。
1978年3月10日,考取了江苏农学院(现扬州大学)土化系 [18] 。
1982年初,考取了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专业有机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裴保义教授。
1987年12月,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4年6月—1995年6月,担任英国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高级访问学者。
1995年11月,担任南京农业大学资环系系主任;12月,晋升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5月,担任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1997年7月,被评为南京农业大学优秀学科带头人、校级特聘教授。
1998年4月—1998年7月,担任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高级访问学者。
1998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
2001年7月—2001年10月,担任德国基尔大学(Kiel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
2002年1月,入选江苏省“333二期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2006年1月,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
2018年5月,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2] 。
202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7]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沈其荣发明了以施用全元生物有机肥为核心技术的防控土传病害综合技术体系,为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7] 。
-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12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沈其荣先后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指数83 [7] 。
-
承担项目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编号
|
项目金额,担任职务
|
---|---|---|---|
1990年1月—1995年12月
|
有机肥养分循环与利用
|
农业部八五计划攻关项目
|
5万元,子课题主持
|
1994年1月—1996年12月
|
优质有机肥制作中的生化特征及其调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9370413
|
12万元,主持
|
1995年1月—1998年12月
|
农业有机肥养分的循环、转化与平衡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9430090
|
50万元,第二主持
|
1996年1月—1998年12月
|
黄瓜幼叶磷酸盐营养对其诱导系统抗病能力的作用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万元,主持
|
1998年1月—2000年12月
|
不同土壤粒级中有机氮的化学形态及其有效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9770442
|
11万元,主持
|
1999年1月—2002年12月
|
有机肥优化农田养分循环的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9830220
|
90万元,主持
|
2001年1月—2003年12月
|
半腐解秸秆覆盖下旱作水稻水肥根的协同作用及其调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倾斜项目,30070446
|
38万元,主持
|
2001年11月—2005年11月
|
作物秸秆快速分解制成生物有机肥关键技术
|
国家863计划(面上项目),2001AA246081
|
125万元,主持
|
2003年1月—2005年12月
|
作物液泡膜硝酸盐内、外流特征与作物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270790
|
22万元,主持
|
2003年9月—2005年9月
|
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快速处理
|
江苏省教育厅重大产业化项目,2003ZC-3
|
48万元,主持
|
2003年1月—2006年12月
|
主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第二课题:作物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根系生物学和生理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主持),30390082
|
160万元,主持
|
2005年1月—2007年12月
|
不同氮效率水稻苗期根际土壤硝化强度和硝化微生物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471074
|
36万元,主持
|
2006年6月—2008年8月
|
利用农业废弃物研发克服经济作物连作病害的微生物有机肥研究与开发
|
农业部农业产业结果调整重大专项,06-07-04B
|
30万元,主持
|
2007年1月—2011年12月
|
肥料减施增效与农田可持续利用基础研究(第四课题:有机无机肥料的协同促进效应及机理)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课题主持),2007CB109304
|
343万元,主持
|
2007年1月—2009年12月
|
水稻增硝营养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671234
|
29万元,主持
|
2008年5月—2010年12月
|
有机(类)肥料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研究
|
农业部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3031
|
2267万元,主持
|
2009年6月—2012年6月
|
水稻氮磷高效关键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
国家转基因专项,2009ZX08009-126B
|
294万元,主持
|
2009年1月—2011年12月
|
土传枯萎病拮抗菌在黄瓜作物根 际和根表的行为特征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871126
|
49万元,主持
|
2011年1月—2015年12月
|
利用有机(类)肥料调控我国土壤微生物区系关键技术研究
|
农业部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3004
|
2677万元,主持
|
2012年—2017年
|
江苏省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项目
|
3000万元,主持
|
|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
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运行经费,BM2007203
|
600万元,主持
|
|
2014年1月—2018年12月
|
根际有益菌在作物根表形成生物 膜的机理模型与调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1330069
|
312万元,主持
|
2015年1月—2019年12月
|
作物高产高效的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及其调控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2015CB150500
|
3450万元,主持
|
2019年1月—2022年12月
|
全元生物有机肥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
|
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
|
900万元,主持
|
2020年1月—2022年12月
|
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运行经费
|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运行项目,BM2007203
|
900万元,主持
|
2021年1月—2025年12月
|
土壤生物复合污染过程与调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2090060
|
2000万元,主持 [1]
|
-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2年1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沈其荣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一等奖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发明专利授权78件,转化51件,1件获中国专利金奖 [7] 。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98年
|
滨海盐土快速利用模式及其配套技术体系的研究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
2004年
|
城市污泥快速脱臭发酵及其园林花卉基质化和肥料化技术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
2009年
|
产学研结合分类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人才的模式与实践
|
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9年
|
一种能防除连作作物枯萎病的拮抗菌及其微生物肥料
|
江苏省专利奖金奖,第一完成人
|
2009年
|
有机(类)肥料产品研发和推广
|
第四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奖金桥奖
|
2009年
|
产学研结合分类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人才的模式与实践
|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10年
|
克服土壤连作障碍的微生物有机肥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开发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10年
|
一种能防除连作作物枯萎病的拮抗菌及其微生物肥料
|
中国国家专利奖金奖,第一完成人
|
2010年
|
“BIO爸爱我”生物有机肥
|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效展区优秀产品奖,二等奖
|
2011年
|
加强产学研合作,创造多赢局面案例
|
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
2011年
|
克服土壤连作生物障碍的微生物有机肥及其新工艺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13年
|
有机肥作用机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15年
|
有机肥与土壤微生物创新团队
|
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第一完成人
|
2015年
|
作物高效吸收利用氮磷养分的生理过程和分子调控途径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基础类)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
2015年
|
有机肥作用机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17年
|
病死畜禽动物零污染无害化处理和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工艺
|
国家专利奖优秀奖,第一完成人
|
2018年
|
一种木霉直接发酵作物秸秆制备木霉固体菌种的方法及制备的产品
|
国家专利奖优秀奖,第一完成人
|
2018年
|
利用秸秆和废弃动物蛋白制造木霉固体菌种及木霉全元生物有机肥
|
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1]
|
2019年
|
经济作物抑病型土壤微生物区系调控技术创建与应用
|
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3]
|
人才培养
-
教育思想
沈其荣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和教师的核心任务。他总结提出了研究生导师应具备的八项基本素质:要深刻理解导师岗位的职责和神圣性,敬畏岗位;在生活上慷慨解囊,在学术上严格要求;身体力行,尽量与学生一起做试验、写论文;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参与团队建设,当好团队互帮手,同时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谦虚谨慎,尊重同事和学生;遇到突发事件,不把责任推卸于学生。他建议教师在培养好研究生的同时,要主动挖掘本科生的科研潜力,创造好的实验条件供本科生使用,本研一体共同推动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10] 。
-
教育成果奖励
根据2022年1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沈其荣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7] 。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99年9月
|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红杉树”园丁奖银奖
|
|
2003年3月
|
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08年
|
国家教学名师
|
|
2010年
|
我心目中的优秀导师
|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会
|
2020年
|
第二届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 [1]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91年1月
|
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
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
1992年5月
|
霍英东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三等奖
|
国家教委
|
1995年12月
|
南京农业大学“优秀青年学术骨干”
|
|
1996年8月
|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骨干”
|
|
1998年2月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1999年12月
|
农业部突出贡献专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
2000年5月
|
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学术骨干
|
|
2002年12月
|
江苏省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
|
|
2004年
|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
|
2004年
|
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
|
|
2010年
|
第4届“江苏省十大杰出发明人”
|
|
2011年
|
十一·五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2012年
|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
2013年
|
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
|
|
2016年
|
江苏省劳模和先进个人
|
|
2016年
|
金桥奖先进个人
|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
|
2016年
|
江苏省首届专利发明人奖
|
江苏省政府 [17]
|
2017年
|
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 [16]
|
2017年
|
有机肥行业突出贡献人物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生产资料局和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有机肥分会 [15]
|
2018年
|
第六届中华农业英才奖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4]
|
2020年11月
|
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
中国工程院 [13]
|
2021年11月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8]
|
社会任职
编辑 播报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4年—2012年
|
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
|
2004年
|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兼有机肥与土壤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
|
2009年
|
农业部科技委委员
|
2010年
|
教育部科技委委员
|
2010年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农业学科组组长
|
2010年
|
江苏省太湖水治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
2010年—2013年
|
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组组长
|
2012年
|
中国有机(类)肥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
|
2012年
|
科技部863计划现代农业领域主题专家
|
2014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物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
2014年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2015年
|
农业部重点研究计划“减肥减药”咨询专家 [9]
|
人物评价
编辑 播报沈其荣的技术工艺被几百家企业采用,为中国有机类肥料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7] 。(中国工程院评)
沈其荣提出和其团队实施的“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新思路,得到中国国内外同行认可和良好评价的新思路及其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11] 。(《新华日报》评)
沈其荣对中国有机肥和生物肥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4] 。(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