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兴隆泵站新建工程现场
优化水生态
◎ 投资19.78亿元,建成中心桥引河泵站、南四河水系连通、国家水美乡村试点工程等,加速构建“一纵线、二循环、三连通”的生态水网。组织实施涵盖2座灌排一体泵站、255万立方米蓄水湖、15万平方米人工湿地和8公里堤岸修复的一揽子工程
配置水资源
◎ 持续优化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用水效率指标。重点开展好“双试点”攻坚行动
◎ 在全国率先开展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工作,每年可为高耗水工业企业提供高品质再生水3800万吨,为企业节约年用水成本近1.5亿元
保障水安全
◎ 2023年,将针对市政排水设施老化陈旧、原建设标准偏低等现状,进一步梳理细化易积水片区和点位,通过实施系统性疏通管网、建设临时泵点应急排水设施等措施,缓解内涝积水情况
通过多年的河湖保护和治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鱼翔浅底、河安湖晏的滨海新区特色综合治水示范样板已初步形成。2023年,滨海新区水务局如何将水务事业“发展蓝图”细化为“施工图”,最终成为“实景图”,以各项“硬核”举措推进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采访了区水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振江。
夯实新区“生态底盘”
近年来,区水务局把良好的河湖生态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紧紧围绕“滨城”发展新定位,深入实施环境优区战略,集中全力推动水生态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以宜居宜业的河湖生态吸引企业落户创业,绘就新区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先后投资19.78亿元,建成中心桥引河泵站、南四河水系连通、国家水美乡村试点工程等,加速构建“一纵线、二循环、三连通”的生态水网,使新区河湖水系连起来、流起来、活起来。
“目前,我们正组织实施涵盖2座灌排一体泵站、255万立方米蓄水湖、15万平方米人工湿地和8公里堤岸修复的一揽子工程,做大新区‘盛水的盆’,着力净化‘盆里的水’,将黄港地区水库容量提升至近9000万立方米,在天津市实施永定新河和潮白新河治理的基础上,为存蓄优质过境水源创造条件,全力夯实新区高质量发展‘生态底盘’。”刘振江对记者说。
优化升级用水服务
2023年,区水务局持续对用水服务进行升级优化,审批提速是优化用水服务的一个缩影。为了让更多办理涉水业务的创业者在新区安居乐业,区水务局围绕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升级加力开展相关工作。小微接水项目办理周期从“月办”“旬办”缩短至现在的“周办”,部分用水服务实现“五零”办理、24小时“网办”,用水审批实现“极简化”。
同时,区水务局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始终保持全市领先、全国开发区第一方阵的节水工作成绩。
“今年,我们将全面打造‘科学、优质、高效’的节水管理体系,持续优化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用水效率指标,以稳中缓降的用水总量支撑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开展好‘双试点’攻坚行动。一是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攻坚,二是国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攻坚。”刘振江介绍,区水务局致力于为用水企业提供高品质非常规水源,在全国率先开展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工作,每年可为高耗水工业企业提供高品质再生水3800万吨,为企业节约年用水成本近1.5亿元。“我们计划投资8.7亿元,再新扩建2座再生水厂和1座污水处理厂,延伸3公里再生水管网,实施泰达第一污水处理厂和大港港东新城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净化、生态补水、资源化利用等4项重点工程。”刘振江说。
今年年初,滨海新区入选国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重点城市,制定《滨海新区塘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试点实施方案》,谋划实施供水管网改造、供水管网分区计量、供水管网压力调控、供水智能化建设4大类8项重点工程。计划再用3年时间,投资3.17亿元,改造434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更换超10万具智能水表。到2025年,将塘沽片区公共管网漏损率降低至8%。
智慧赋能水安全治理
2023年,区水务局继续逐步解决城市内涝难题,全力做好美丽“滨城”水安全保障,将针对市政排水设施老化陈旧、原建设标准偏低等现状,进一步梳理细化易积水片区和点位,通过实施系统性疏通管网、建设临时泵点应急排水设施等措施,缓解内涝积水情况。目前,已经印发排水专项规划和城市内涝系统化治理方案,正在开工建设津塘路泵站,谋划了新北泵站提升改造、港滨路泵站等一批节点性、关键性管网泵站新改建工程。同时,用智慧赋能内涝治理,升级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防汛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涵盖246处雨量、泵站等点位的一体化平台,为城市排水防涝提供技术支撑。
来源:滨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