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水生态专家代表
侯立安|中国工程院院士/ 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吴丰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副总工李百炼| 美国人类生态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 院 士侯立安|中国工程院院士/ 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吴丰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副总工刘永定|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周少奇|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贵州大学 副校长
陈文龙|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院 长
陈文龙|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院 长张广胜| 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主 任李一平| 河海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 江恩慧|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蔡 明|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院 常务副院长徐永新| 南非西开普大学资深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水文学教席(UNESCO Chair),中非水协秘书长霍守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唐颖栋|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院生态环境工程院 副院长刘峙嵘| 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院书记)教授 吴小明|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首席专家姜 兵| 黑龙江环境科学研究院水与农村环境研究所 所长侯精明| 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教授亢 庆|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杨 芳|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董延军|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副总工马志鹏|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科技计划处 处长马兴冠| 沈阳建筑大学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院 院长黄伟杰|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所 所长曹同钢| 华水水利工程设计(青岛)有限公司
WATER8848前言:清华环境研究院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其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也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首先,清华环境研究院通过多措并举,大大缩短了创新成果落地周期、提高了转化成效。这主要得益于其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对于技术验证和转化模式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清华环境研究院不仅与苏州企业共同探索如何将这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还通过技术验证为成果转化提供“样板房”,为后期成果转化铺平道路,实现转化即可应用。
其次,清华环境研究院对于技术成果的筛选和验证也非常严谨。虽然拥有清华大学背景,但其并不认为“捡到篮里都是菜”,而是对每项技术成果都进行概念验证、技术评估、中试放大等环节,并对创新团队运营管理能力的展望评估也占很大权重。这种审慎的态度和严谨的方法,确保了技术成果的质量和可靠性,为后期的成果转化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清华环境研究院还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培训课、提供成果转化辅导等方式,帮助孵化企业和创新团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技术成果,提高其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能力。这种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为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最后,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清华环境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实力和能力,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综上所述,清华环境研究院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其采用的策略和方法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未来,希望清华环境研究院能够继续发挥其优势,为更多的技术成果落地转化提供有力支持,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创新成果落地生根“架桥铺路”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无人机在空中拍一拍,就能查找出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源是什么、来自哪里。”日前,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环境研究院”)科创转化部主任熊天煜告诉记者。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虽然双方成立的新公司下个月才挂牌,但现在已接到一批市场订单。这一成果转化如此之快,一是得益于集成了清华大学多项顶尖技术,二是归功于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摸准了市场需求。
清华环境研究院自成立后,多措并举,大大缩短了创新成果落地周期、提高了转化成效。
技术验证为成果转化提供“样板房”
再过一个多月,清华大学环境技术成果路演将在清华环境研究院举行,届时将有10多项技术成果亮相。该院还会与苏州企业共同探索如何将这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而在苏州高新区静脉产业园内,国内首个污泥湿式氧化示范工程项目正加紧调试,计划5月份试运行。该项目投用后,预计每日能处理100吨污泥,经过处理的污泥可减量80%。届时苏州高新区40%的市政污泥可实现就地处理,为破解“污泥围城”问题开辟新路径。
在此项目上马之前,污泥湿式氧化处理还是业内空白。面对苏州高新区市政污泥处理的紧迫需求,清华环境研究院经多方调研,决定引进清华大学的“超低能耗高效安全污泥湿式氧化处理技术”,对原有污泥处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这不仅破解了自主创新成果首台(套)应用难问题,也为未来建设污泥处置设施树立了新技术的样板工程。
对其孵化的技术成果,清华环境研究院都进行了反复筛选和严谨验证。虽然拥有清华大学背景,但清华环境研究院对待来自清华的技术成果,仍然持有审慎态度,并不认为“捡到篮里都是菜”。熊天煜解释说,技术验证转化模式包括概念验证、技术评估、中试放大等环节,甚至对创新团队运营管理能力的展望评估也占很大权重。
熊天煜形象地比喻道:“技术验证就像建设一间‘样板房’,我们结合地方项目或行业需求塑造创新案例,为后期成果转化铺平道路,实现转化即可应用。”
给专家上成果转化辅导课
清华环境研究院架起一座桥,把地方技术需求带到清华大学,同时也将学校有潜力的技术成果推向产业一线。但即便是清华大学的技术成果,也常遇到“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这是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过程中绕不开的“疙瘩”。
7年前,清华环境研究院首次开设创新创业培训课,课堂上座无虚席。多家院内孵化企业和创新团队都来聆听专家讲课。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那时,清华大学教授吴静也是这个课堂里的一名学员,她带着研发了十几年的成果——水污染预警溯源技术,进驻清华环境研究院。迎接她的,是30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一个懂技术但更懂市场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团队,以及专业化、流程化、精细化的成果转化辅导工作模式,基于环境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和股权设计等。
仅过了一年,吴静就完成了原始技术的二次开发,并通过将3项知识产权以作价入股与授权使用相结合的方式,设立了苏州国溯环境发展有限公司。这样既保障了清华大学、清华环境研究院和发明人的收益,也提高了团队的核心凝聚力。目前公司累计销售已过亿元。
2022年10月,苏州市吴中区城南污水处理厂疑似受到异常来水冲击,出水氨氮指标存在超标风险。苏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基于苏州国溯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发光菌毒性测试和水质指纹检测,结合相关证据,锁定了偷排高浓度废液的犯罪团伙。此举也获得了生态环境部的高度认可。
“创新的最终导向是创业。很多高校技术转化不出去的原因,在于少了一位类似于职业经理人的创业者。”熊天煜说,“我们一直在努力让更多懂经营的人和技术做对接,设计合理的合作模式,完善商业模式,并提供专业化的孵化服务,以支持更多老师的技术实现转化。”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来源:科技日报
WATER8848前言:国能(福州)热电有限公司在污泥掺烧方面的实践和创新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首先,该公司成功安装并运行了干、湿两套污泥直掺焚烧系统,这是一个技术上的突破。特别是针对含水率高达80%的湿污泥,通过采用新型防堵装置和优化下料方式,有效地解决了掺烧过程中的堵断问题,这不仅提高了污泥掺烧的效率,也展示了该公司在解决技术难题方面的能力和决心。
其次,该公司通过优化集中加仓策略,采取双泵掺烧,成功实现了单台磨煤机掺烧量的翻倍,掺烧效率提高了35%。这种优化策略不仅提高了污泥处理的效率,也提升了能源利用的效率,有助于公司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该公司还通过制定掺烧计划、编写技术措施、实施掺烧奖励办法以及强化人员培训等方式,确保污泥掺烧项目的高效运转。这种系统化的管理和运营方式,有助于保障项目的稳定运行,同时也提升了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环保意识。
最后,该公司在提供优质电、热能源的同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预计污泥掺烧总量将占福清市周边污水厂生活污泥年总产量的23%,这对于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这体现了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理念。
综上所述,国能(福州)热电有限公司在污泥掺烧方面的实践和创新展示了其在环保和能源利用方面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从专家的角度来看,这种实践和创新不仅有助于推动污泥处理的技术进步,也有助于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值得在行业内推广和借鉴。
国能(福州)热电有限公司污泥单月掺烧量创新高
来源:中国电力网 作者:王维鹏
中国电力网讯(通讯员 王维鹏) 3月份,国能(福州)热电有限公司污泥掺烧量完成1025.4吨,环比提高35%,创投运以来单月历史新高。
该公司安装干、湿两套污泥直掺焚烧系统,采用污泥直接掺混燃煤入炉高温焚烧的处置工艺。由于无干化装置,今年以来该公司以80%含水率湿污泥掺烧为突破口,采用新型防堵装置,增加下料口高清监视画面,解决掺烧堵断严重问题;优化集中加仓策略,采取双泵掺烧,实现单台磨煤机掺烧量翻倍,掺烧效率提高了35%;制定掺烧计划,编写技术措施,实施掺烧奖励办法,强化人员培训,开展污泥掺烧劳动竞赛,实现了该项目的高效运转。
一直以来,该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提供优质电、热能源同时,主动参与生态环境治理,2024年预计污泥掺烧总量15000吨,占福清市周边污水厂生活污泥年总产量的23%,有效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际水协第十八届污泥大会日程-IWA Sludge Conference Programme Version 1.0
国际水协第十八届污泥大会日程-IWA Sludge Conference Programme Version 1.0修改20240416.pdf
会议报名注册:https://iwa-sludge-2024.casconf.cn/userRegister
【日程】国际水协第18届可持续污泥技术与管理会议
2024-02-01 09:54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作者: 分享:















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 :
王领全13752275003(微信同号)
金晟 18622273726(微信同号)
孙磊 13702113519(微信同号)
文凯 13116096294(微信同号)
电话:022-27835639 27835592 13752275003
E-mail:wanglingquan88@163.com;cnwater@vip.163.com
传真:022-27835592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路52号都市花园大厦2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