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带污染拦截与生态修复技术、蓝藻水华防控技术等。 2) 环境微生物与分子技术研发,包括细菌分子遗传学与合成生物学、活性污泥微生物组学与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氮代谢与氮循环、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和生物絮团技术、化工废水和垃圾渗滤液处理、黑臭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蓝藻水华控制和蓝藻生物质利用等...
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改良工艺是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净化处理的主流技术,动胶菌等微生物是构成活性污泥中菌胶团的主要成分。污泥菌胶团可通过重力沉淀下来,实现泥和水的分离,净化后清水经消毒处理即可排出,无需过滤。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利用曝气提供的氧气,迅速地将溶解在污水中的污染物质降解或转化,为己所用,从而实现污水的快速高效净化...
水生生物和底泥等环境样品,考察疫情期间消毒剂及消毒副产物使用对周围水体生态系统水环境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医疗废水污泥处置及土壤和地下水影响及治理对策研究项目于3月15日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水生所承担医疗废水安全处理和高敏感水域水生态修复课题。课题负责人为吴振斌研究员...
3月15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医疗废水污泥处置及土壤和地下水影响及治理对策研究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负责,王焰新院士为项目负责人,水生所承担医疗废水安全处理和高敏感水域水生态修复课题,参加单位有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五家,吴振斌研究员任课题负责人...
并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题为“废水处理中的好氧微生物颗粒”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系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2019年15期。 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通过自我絮凝形成的颗粒,可显著提高处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俞教授从好氧微生物颗粒的发展历程出发,逐步介绍了好氧微生物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降解污染物的能力...
成果于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00余篇, SCI他引超过1万次,H因子78。 报告内容简介: 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通过自我絮凝形成的颗粒,可显著提高处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报告将简介好氧微生物颗粒研究的发展历史,从微观层面分析废水处理反应器中好氧微生物颗粒的形成机制...
现实中,科学家用神奇的基因手段,让专吃污水的“腐烂神”变身。近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中科院水生所邱东茹研究员团队,他们在解决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这个世界级难题上,已有阶段性成果。 水中活性炭 菌胶团菌让污水变净水 100年前,英国人就发现活性污泥能用来处理污废水。我国约九成的市政污水处理都是采用“活性
新华社武汉3月20日电(记者谭元斌)活性污泥法是全球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净化处理的主流技术。我国科学家成功揭示活性污泥法关键环节——活性污泥菌胶团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改进这一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这是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得的消息。据该所专家介绍,我国每年产生的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量达765亿吨...
活性污泥法是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净化处理的主流技术,超过90%的市政污水和50%的工业废水处理采用活性污泥法,而微生物菌胶团的形成是活性污泥法成功的关键。菌胶团形成菌所产生的胶质状胞外多聚物(简称EPS)是活性污泥菌胶团形成所必需的“黏合剂”。为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邱东茹学科组对微生物菌胶团形成与调控的分子机制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Zhao,爱尔兰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土木工程系水环境实验室主任,教授、爱尔兰工程师协会(IEI)常务理事,国际水协(IWA)人工湿地和污泥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组织委员会: 主 任: 徐旭东,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高志明,(台湾)中山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 高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