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成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时间:2025-08-12 15:03:02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孟淼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科学评价和有效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近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付加锋研究员、河北大学郑林昌教授等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体制机制研究”,在评价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理论创新、评价体系构建和实践指导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理论创新:构建“S—P—R—E”分析框架
该项目在深入分析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状态—压力—响应—效果”(S—P—R—E)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突破了传统评价模式的局限,不仅关注系统的静态水平,更重视动态的“降、减、扩、增”过程。其中,“状态”反映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现实水平;“压力”体现系统现状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响应”涵盖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效果”衡量行动的实际成效。四个维度形成循环往复的推进机制,推动系统水平螺旋式上升。
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
项目团队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差异性、区域性、贡献性和公平性原则,构建了降碳指数、减污指数、扩绿指数和增长指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同时,项目团队还提供了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方法以及指数的测算模型等。
在降碳指数方面,从碳排放状态、降碳压力、降碳行动和降碳效果四个维度对降碳系统进行评价,既考虑经济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也关注与规划目标的差距和实际行动效果。减污指数、扩绿指数和增长指数同样采用四维度评价模式,形成了完整的评价闭环。
实践指导: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该项目紧密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为政策文件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成果不仅能够评价各地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现状和变化,还能分析系统间的关联、耦合、协同关系,为各地协同推进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项目特别关注环境管理工作由“质量控制”向“降、减、扩”转变的新要求,将评价重心从单纯的水平评估转向行动效果评估,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环境管理工作需要。
创新亮点:多维度协同评价
与以往相关评价工作相比,该项目的突出创新在于:一是建立了系统间关联关系的评价方法,能够测算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同关系,避免就单一指标“唯排名”“唯分数”的简单化比较,推动综合施策、协同治理;二是突出了“效果”维度的重要性,不仅关注行动本身,更关注行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从“看水平”转向“看进步、看行动、看成效”,更好对接考核评估与绩效管理的实际需求;三是体现了公平性原则,充分考虑到了地区差异和历史贡献等,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模式。
应用前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该评价体系的建立,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评价工具和决策支撑。通过科学评价各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水平,能够更好地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项目成果表明,构建以“S—P—R—E”为主线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真实反映各地在“降、减、扩、增”方面的推进成效,也能够为下一步政策优化提供明确指引,有利于形成“明方向、能落地、可考核、可改进”的工作机制,持续增强制度执行力和政策穿透力。
项目负责人郑林昌表示,项目团队将继续完善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进一步提升体系的适配性与灵活度,推动成果转化与应用,探索开展多尺度、多场景的拓展实践,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范式。同时,将适度开展工具化、平台化建设,提升数据支撑与可视化展示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和部门开展监测评估、目标管理与绩效改进,助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