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吨危废下地、大型烟花上天,生态法律底线为何屡破?
时间:2025-09-22 14:55:20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牛秋鹏
近日,青海万吨锂盐危废非法掩埋、西藏喜马拉雅山脉大型烟花“升龙”秀事件相继被媒体曝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两起事件均发生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腹地。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里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完整性与不可逆性,一旦破坏,难以修复。而这正是公众最深切的担忧所在。
这两起看似独立的事件,绝非单纯的企业违法或活动争议个案,也反映出企业与相关主体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漠视。
青海柴达木兴华锂盐有限公司长期采用未做抗渗处理的深坑填埋、突击转移二次掩埋等方式,将万吨剧毒危废直接倾倒入矿区洼地或湖泊,甚至在被责令“未督先改”后仍顶风作案。其行径绝非“不懂法”,而是将法律视为可随意规避的“软约束”——为降低处置成本,不惜以生态环境为筹码,换取短期经济利益。
西藏“升龙”烟花秀的主办方虽以“使用环保材料”“不属于生态保护区”为辩词,但“符合环保标准”并不意味着对高寒草甸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可被容忍。这种所谓的艺术形式,既触及了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尊严,又是打着艺术的旗号将“手续合规”简单等同于“生态安全”,以“敬畏自然”之名行有可能损害生态之实,曲解法律对高原的特殊保护要求。
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厚重、绚丽多姿的青藏高原生态文化,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和生态系统保护好是我们重要的职责。然而,涉事企业却公然无视,将生态环境视为可随意牺牲的资源,这种错误认知必须彻底纠偏。此外,涉事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的背后,还说明存在着“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
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依法严厉打击,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法律的刚性约束在利益驱动下松解。
一边是下地,一意填埋,撕毁生态红线;一边是上天,一声巨响,灼伤的是生态尊严。任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都必须坚决摒弃,督察整改从来不是形式整改、虚假整改。任何艺术都不可伤害自然或凌驾于法律之上,创意营销从来不是无边界的“秀场”。
目前,海西州和日喀则市均发布情况通报称,已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后续将根据核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