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松
男,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目前担任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开天源公司董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深圳市青年科技带头人,深圳市环境科学学会副会长,《给水排水》杂志与《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编委,中国水网水业人物,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市政公用行业专家委员会城镇水务专家组成员,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科技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市政环境行业城镇水处理领域知名专家,
[2]2012年2月广西龙江镉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前线技术专家团成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饮用水主题专家组成员。创建全国水务企业首家博士后工作站,大力发展产学研结合,成功地实现了复合生物除臭和水质毒性在线生物预警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到产品设备的转化,并在当年分别实现了千万元以上的市场销售,积极探索了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新途径。主持编制了《城镇供水设施达标改造技术指南》等多项国家技术政策,对供水排水行业整体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担任“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综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负责人,项目经费总额4800万元,已于2011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珠江下游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第二负责人,项目经费总额3.56亿元,预计2013年3月验收。担任国家“十五”863重大科技专项“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课题经费总额5300万元,于2006年通过国家验收,并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完成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其中“化学预氧化除污染集成化技术” 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饮用水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深度净化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FDA新型混凝投药控制系统等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主编《国外水务技术与管理》、《净水厂技术改造实施指南》、《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供水系统中红虫防治技术》、《城市水系统运营和管理》、《饮用水二氧化氯净化技术》、《国际饮用水质标准汇编》,共计420余万字。发表论文80余篇在2005年广东北江镉污染应急抢险,率领技术团队在现场艰苦奋战8昼夜,圆满完成了北江白石窑除镉治污重大应急工程的实施任务,保证了下游城市的饮用水安全。2008年5月汶川地震灾区水质安全保障应急行动中,带领团队赶赴灾区,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方案,为保障成都人民的饮水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11月广东北江突发铊污染,带领技术团队,在没有技术可以借鉴情况下,经过日夜攻关,在原水持续近2个月超标的情况下,实施高效、经济的技术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清远和和广州亚运的供水安全;在2012年1 月广西龙江镉污染应急行动中,担任专家组副组长,通过实验研究和生产性验证,确定了饮用水处理技术路线,提出了柳州四座水厂工艺流程优化的意见,经过艰苦努力,在水厂建立了水质安全保障的“五道防线”,受到国家住建部、自治区政府和深圳市的表彰。
相关经历
学习经历:
1. 1990年—1995年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后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博士学位
2. 1986年—1989年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后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硕士学位
3. 1981年—1986年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毕业获得“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称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2009年,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科技委员会执行主任。
2.2007年,深圳市环境科学学会副会长。
3.2006年,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供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4.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市政公用行业专家委员会城镇水务专家组成员。
5.2004年,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6.2002年,担任深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开天源公司董事长;
7.2001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8.2000年,被评为“深圳市青年科技带头人”。
9.1999年,被中国科学院聘任为副博士生导师。
10.1998年,调入深圳,任深圳市自来水集团水技术研究所所长。
11.1997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12.199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教研室主任.。
专业成果
[2]专业贡献:
1、在2005年12月北江镉污染应急抢险和2008年5月北川地震灾后水质安全保障行动中,率专家团队赴现场紧急技术支援,为水源污染控制和灾区饮水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受到深圳市政府和当地政府的表彰。
2、多次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水行业科技攻关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研究成果在深圳市各大水厂总投资4亿元的改、扩建工程中应用效果显著,取得巨大社会、经济效益。
3、2002年10月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组织投标国家“十五”863重大科技专项“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研究”。科研经费总额5300万元,其中863专项经费1500万元,已于2006年3月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验收。
4、创建全国水务企业首家博士后工作站——深圳水务集团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进行水务行业高端人才培养;大力发展产学研结合,开创“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企业科研相结合”的柔性引才方式,在使企业、高校双赢的同时,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担任博士后合作导师,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通过产学研联合方式开展了“臭氧活性炭工艺安全性研究”等5项博士后课题研究,并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实际。
5、2012年2月作为广西龙江镉污染事故爆发,响应国家环保部、住建部的号召,协同广西柳州与河池政府以及全国部分其他水处理行业杰出学者前往应急处理这起突发事故,圆满解决了龙江镉污染危机。
6、掌握行业科技发展最新动态,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多篇获选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主编《净水厂技术改造实施指南》等多部学术著作;研编《城市饮用水水质行业标准》、《深圳市管道优质饮用水安全管理规范》及《深圳市2010年水质发展规划》。
代表著作:
1. 《国外水务技术与管理 : 深圳人看洋水务》主编,2009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净水厂技术改造实施指南》主编,2009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主编,2008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供水系统红虫防治技术》主编,2008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主编,200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饮用水二氧化氯净化技术》主编,2003年,化学工业出版社;
7. 《国际饮用水质标准汇编》主编,2001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技术专长:
2008年,国家“863”项目“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2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化学预氧化除污染集成化技术”,获黑龙江省科技术一等奖(第三完成人)。
2002年,“二氧化氯净化微污染水源水应用技术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1年,“深圳市管道优质饮用水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7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饮用水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深度净化技术”,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张金松
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导师,深圳市青年科技带头人。
1981年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并被授予“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称号。1986年考取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担任研究生会学习部长,并被授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优秀研究生”称号。1990年考取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任90级博士班班长;同年,破格晋升为讲师。1995年博士学位论文“臭氧化-生物活性炭除微污染工艺过程研究”答辩通过,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环境工程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兼教研室副主任。1997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8年,调入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任水技术研究所所长。1999年,聘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副博士导师。2000年,评为深圳市青年科技带头人。2001年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2002年1月,晋升为教授级高工。2002年5月,任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自1989年以来,一直从事给水排水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参加多项国家“九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主编《国际饮用水质标准汇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饮用水二氧化氯净化技术》(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发表论文50余篇。
1998年调入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后,完成了水技术研究所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组建。 2000年5月,深水集团水技术研究所被授予“深圳市青年科技示范点”称号。先后组织实施了“管道优质饮用水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水库水源藻类的去除技术研究”等建设部、深圳市重点课题,并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励。
2002年10月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投标、并组织实施国家“十五”863重大专项“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研究”,国家财政专项经费1500万元,该课题对我国建立饮用水安全供给的集成技术系统具有战略意义。
张金松论文目录:
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1. Study on Advanced Purification of Drinking Water(饮用水深度净化试验研究),21st Century Perspective of Water Supply & Sewerage(二十一世纪给排水工业展望,ISBN 962-85062-2-6,香港,1999年1月,pp360-373);
2. 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深度净化饮用水试验研究,中国给水排水,1999年第10期,pp17-20;
3. 饮用水深度净化不同工艺流程的对比研究,城镇供水,1999年第2期,pp7-10;
4. 臭氧化-生物活性炭工艺参数的研究,净水技术,2000年第3期,pp28-31;
5. 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供水与国际接轨,城镇供水,2001年第2期,pp33-35;
6. 美国臭氧化技术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城镇供水,2001年第3期,pp42-45;
7. 香港供水考察和启示,深圳自来水,1999年第1期,pp23-32;
8. 欧洲水务考察,深圳自来水,1999年第1期,pp33-42;
9. 水中致病原生动物及控制措施,中国给水排水,2001年第11期,pp63-65;
10. 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技术试验研究,给水排水,2002年第3期,pp29-31;
11. Advanced Treatment of Polluted Source Water by Pre-ozonation in Shenzhen, Proceedings of IOA Conference on Advavce in Ozo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Hong Kong, 15-16, April, 2002;
12. 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给排水与水工业,2002年第2期,pp28-32;
13. 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趋势,城镇供水,2003年第2期,pp22-23;
14. 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技术深度处理工艺安全性研究,给水排水,2003第9期,pp1-4;
15. O3/BAC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控制作用,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第2期,pp16-20;
16. 固定化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控制水处理中红虫的研究,环境科学,2004年(第25卷)第5期,pp109-111;
17. 城市供水的水质现状与发展规划,深港澳珠供水界会议论文集,2004年,香港,pp1-6;
18. 臭氧化生物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深圳,pp36-43;
19. 微污染水源水紫外线预处理灭藻技术试验研究,水质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澳门,pp T1-T18;
受污染水库水紫外线预处理技术试验研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2003年中日水处理技术国际交流会论文集,2003年,长春,pp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