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健 |
来源: 清华大学 |
张晓健,男,1954年出生,197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环境工程博士。现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水质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环境系水质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 张晓健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在全国同行中有较大学术影响。现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副理事长、《给水排水》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工业用水与废水》杂志编委会主任、《环境科学学报》杂志编委等社会团体职务。在国际学术团体中担任国际水协理事(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缩写IWA,中国仅2名理事)、美国水环境联合会(Water Environmental Federation,缩写WEF)会员、日本水环境学会(Japan Society on Water Environment,缩写JSWE)海外会员等,代表国内有关学会积极推进与国外学会的学术交流。 教学情况 在教学方面,是清华大学一类课《水处理工程》系列课程的负责人,主讲研究生、本科生多门课程,两次获得“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在教学管理方面多年担任环境系主管教学工作的系副主任,并担任全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和建设部高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积极推动清华大学和全国的专业教学改革,共发表教改论文15篇。 科研情况 先后承担国家六五科技攻关课题“城市污水处理与再利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城市污水回用技术研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含难降解有机物工业废水治理技术与工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受污染水源水净化集成技术与设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饮水的微观团簇结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其中“城市污水回用技术研究”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饮用水消毒、消毒副产物、生物稳定性关系研究”科研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获“政府特殊津贴”等省部级奖励10项,共发表科研论著66篇。张晓健同志在科研方面学术思想敏锐,在饮用水微污染处理理论与技术、水质科学与技术、含难降解有机物工业废水处理机理与技术的方面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可持续发展、水环境保护、水工业等战略性问题有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在我国水环境保护与水工业科技发展战略制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张晓健是2007年5月太湖蓝藻事件的核心水处理专家,从2005年11月的松花江事件起,曾多次在震动全国的水污染事件中负责应急供水的关键性技术工作。长年超负荷工作使他身患甲状腺癌,但重大水污染事故一发生,他总是带病冲到最前方。他被评选为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委会对他的评语是:“作为解决2007年系列水危机的核心专家,张晓建保护了公众的生命与健康。他提醒我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中,技术的进步始终是环保的核心力量。” |
张晓健
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环境工程博士,现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他的教师生涯中,张晓健老师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发扬清华大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传道授业,诲人不倦,并以平生所学,服务社会,为人民的饮水安全做出贡献。
在科研上,张晓健老师是潜心学问,遨游学海的大师;在教学上,张晓健老师是传道授业,诲人不倦的园丁;在应急供水的关键时刻,张晓健老师是冲锋在前,不惧困难的勇士,被媒体称为“治水大师”。
潜心学问,遨游学海的大师
科研工作中,张晓健老师热爱科学,潜心科研,理论基础扎实,学术思想活跃,参加了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组织与研究工作,有较强的学术研究和组织能力。他主要科研方向为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理论与技术、水环境规划与水资源利用等,曾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取得多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9本,获得发明专利2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并有多个项目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近年来所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是:
(1)组织全国多家单位开展系统研究,形成了应对水源突发污染事故的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在近期我国发生的多次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中,作为建设部专家组技术负责人,成功开展了2005年11月松花江硝基苯水污染事件、2005年12月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2007年5月无锡饮用水事件、2007年6月秦皇岛饮用水事件等多次水污染事件中的应急供水工作。
(2)在饮用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方面,组织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开展北方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与工艺系统研究,开展多项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提高了对有机物、氨氮、嗅味物质、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在饮用水消毒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新工艺,经济有效地实现了对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的双重控制。
(4)在国内率先提出重视饮用水输配中的水质稳定控制问题,提出了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判别依据、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
(5)重视饮用水嗅味问题研究,首次发现重污染水源水中存在硫醇、硫醚类致嗅物质,开展对各类致嗅物质去除特性的系统研究,为应对水源污染造成自来水嗅味问题和一般水源条件下提供高品质饮用水提供了技术支持。
张老师还担任多个重要社会学术职务,包括: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会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原给排水分会)副理事长、国际水协(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理事(中国2名理事之一)、四个学术期刊的编委会的主任委员(《工业用水与废水》)、副主任委员(《中国给水排水》、《给水排水》)和编委(《中国环境科学学报》)、建设部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设部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排水专业专家组成员等。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大学术影响。
传道授业,诲人不倦的园丁
教学工作中张老师爱岗敬业,勇于改革,勤于进取,善于总结教学规律,创造和应用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在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明显成效,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好评。
张晓健老师曾负责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教学管理工作(1994-2001),并多年担任全国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1995-2006)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1994年至今)的工作,积极推动全国专业教学改革,教学成果在环境工程和给排水工程教育界有较大影响。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2005)、北京市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三项(2004、1997、1993)、北京市优秀教师、清华大学优秀教学奖(十余项)等奖励,发表教学论文19篇。
张晓健老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建设,注重创新教育,包括:转变传统观念,强化创新意识;优化知识结构,打牢创新基础;指导学习方法,训练创新思维;加强项目训练,开发创新潜能;注重个性教育,塑造创新品质。
张晓健老师一直承担研究生《高等水处理工程》等课程,教课过程中张老师注重教书育人,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动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一直在全校保持前列。据调查,选修该课程的研究生普遍认为张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对自己的学术生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总结出张老师授课的4点特点:(1)注重明确课程目的,突出研究型课程特色;(2)设置项目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反映学科新进展,并设立研究热点讲座;(4)注重进行教学建设,形成多种教学手段配合的授课体系。
危难之际显身手,在城市应急供水中做出重要贡献
城市供水是现代社会的命脉之一,充足安全的饮用水是正常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而由于近期我国发生了多次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造成水源水质恶化,严重影响自来水生产,多座城市被迫停止自来水供水。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5年12月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2007年5月无锡饮用水事件等,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在这些事件中,张晓健老师临危接受任务,作为确保城市应急供水的建设部专家组技术负责人,用最快的速度解决了当地人民的喝水问题。他不顾自己的身体,深入第一线,日以继夜地工作,科学论证,果断决策,方案合理,处置得当,在关键时刻为我国城市供水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出色表现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荣获了建设部的特别表彰。
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张晓健老师接到建设部的通知后立即赶往现场。在这场涉及人口多、停水时间长、国内外影响巨大的供水危机面前,张老师深感身上的责任重大。根据多年科研和实践经验,经过现场考察和试验研究,他果断提出把安全屏障前移,在取水口处投加粉末活性炭,利用从取水口到水厂的输水管道充分吸收水中的硝基苯,并与水厂的炭砂滤池改造形成多重屏障,这一措施成为了解决危机的关键。在水源水硝基苯浓度尚超标2.61倍的情况下,采用这一措施后,出厂水硝基苯浓度降至不到水质标准限值的5%,成功解决了哈尔滨市人民的喝水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次应急供水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曾培炎副总理批示“在这次松花江污染事件中,建设部专家会同有关方面深入第一线,科学论证,方案合理,处置得当,为哈尔滨市安全供水发挥了重要作用”。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不久,2005年12月广东北江出现了镉污染,张老师被指派为建设部专家组组长,赶赴现场。他根据多年经验积累,在赶往机场的途中就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开展处理试验,当飞机经过三个小时飞行在广州降落后,张老师就从清华环境系实验室得到了最新的试验数据。当他赶到现场指挥部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要紧,有办法了”。经过现场试验研究,张老师形成了以弱碱性条件混凝沉淀为主的应急除镉净水工艺,指导广东省各相关城市的应急供水,并率先在广东省英德市南华水厂实施。张老师亲自指挥应急工艺改造和水厂运行,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了当地人民的喝水问题。
2007年5月底因太湖蓝藻水华引发了无锡饮用水臭味事件。5月31日16点张老师到达无锡后,根据他的经验,立即判断出产生自来水臭味问题的原因,并确定了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案,综合运用氧化和吸附技术,去除臭味物质和其它污染物。经过一整夜的试验,应急处理试验取得成功,6月1日早在自来水厂采用新的应急处理方案后立即见效,解决了自来水的臭味问题。在此之后,他又组织了对水源水质的在线仪表监测和水厂运行的动态调控,实现了水厂出水的全面稳定达标,迅速解决了城市供水问题。张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敏捷的处理思路、无畏的英雄勇气再一次得到了体现。他被无锡市毛小平市长誉为“艺高人胆大”,在媒体上更被称为是“治水大师”。张晓健教授的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和无锡市政府的表扬,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充分肯定。在无锡超负荷的工作,6天下来总的睡眠时间只有10个小时,体重瘦了3公斤,但是回到北京后,他不是回家休息,而是立即组织研究生全力投入致嗅污染物的分析和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以便为应对类似事件提供技术储备,研究生们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在这些关键时刻,张晓健老师心系祖国和人民,利用平生所学服务社会,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用自己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和专家学者的渊博知识,在巨大的压力和有限的时间里,成功解决了一次又一次的应急供水问题,充分体现了清华人心系国家、为民解难、又红又专的特点,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学历:
1978年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1981年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1986年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1981年3月起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工作。1993年晋升教授,1995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1年起担任水质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1994-2001年期间曾任主管教学的系副主任。
学术团体职务:
国际水协会(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给排水)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建设部高等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给水排水》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工业用水与废水》杂志编委会主任、《环境科学学报》杂志编委等。
开课:
研究生课程《水处理工程三》等。
科研方向:
学科:市政工程、环境工程。主要从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包括饮用水净化处理与消毒、管网水质稳定、城市污水处理、水资源与水环境等领域的科研。目前正承担的课题有:国家863项目《北方地区安全饮水保障技术》课题,为课题组副组长,负责其中两个分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质安全与净化新理论新技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小城镇水环境关键技术》;以及其他横向课题。
姓 名: | 张晓健 |
所在单位: | 饮用水安全教研所 |
职 称: | 教授 |
办公电话: | 010-62781779 |
电子邮件: | zhangxj@tsinghua.edu.cn |
邮寄地址: | 北京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
教育背景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清华大学1974.9-1978.1)
环境工程硕士(清华大学1978.9-1981.3)
环境工程博士(清华大学1981.9-1986.6,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环境工程博士)
工作履历
工作简历: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师(1981.3-现在)、教授(1993.12-现在)、博士生导师(1995.10-现在)。曾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系主任(1994.12-2001.3)、水质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1991.1-2006.10)。
国外学习经历:
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后(1988-1989)、美国辛辛纳提大学访问学者(1994.4-7)、加拿大R.V.Anderson工程咨询公司访问学者(1994.7-12)。
教学:
研究生课程《高等水处理工程》主讲教师 (1999-现在)
教学中教书育人,经学生评选2次获校级“良师益友”奖,所讲授的“高等水处理工程”是清华大学的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市级教学奖。在讲授该课程之前曾多年(1990-1999)担任本科生《水处理工程》系列课程负责人,教学成果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管理工作在1994-2001年期间曾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管教学的副主任,为环境系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做出突出成果。
多年担任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1994-现在)和高等学校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1995-2006)的工作,积极推动全国的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教学成果在专业教育界有较大影响。在近期的教改研究“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规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标准”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以上成果均在2011年通过验收并形成教学文件,对专业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
曾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5)和二等奖(2005)、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三项(2004、1997、199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项(2005、2009)、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孟二冬式优秀教师、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清华大学校级优秀教学奖(十余项)等奖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
学术兼职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副会长(2006.9-现在)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副理事长(1996-现在),理事、副秘书长(1991-1996)
给水排水学会给水委员会 理事(1995-现在)
国际水协会(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 政府会员代表 (2000-现在)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 委员(1994-2004),副主任委员(2005-现在)
住建部高等教育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2003-现在)
住建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专家组副组长(2010-现在)
全国公用设备注册工程师专家组 成员(2002-现在)
《给水排水》杂志编委会副主任(1997-现在)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编委会副主任(2001-现在)
《工业用水与废水》杂志编委会主任(1999-现在)
《环境科学学报》杂志编委(1987-1991,1996-现在)
环保部环境应急专家组专家(2010-现在)
住建部科技委委员(2009-现在)
研究领域
1. 饮用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2. 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
3. 供水管网水质稳定控制理论与技术
4. 饮用水安全消毒理论与技术
5. 水环境和水资源
研究概况
主要研究成果:
在应对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城市供水应急技术研究中,确立了提前主动研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并作为负责人组织了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研究课题。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由六类技术组成的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基本上覆盖了饮用水相关标准中的全部污染物。在应急处理技术研究创新中,确定了粉末活性炭应急处理技术的实施要点,提出了应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化学沉淀应急处理技术和工艺,形成了应对藻类暴发复合污染的针对性应急处理工艺。在多次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中做出突出贡献,包括:2005年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2005年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2007年无锡水危机事件、2007年秦皇岛嗅味事件、2008年贵州都柳江砷污染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供水安全保障、2010年1月陕西渭南柴油泄漏事件等。近期主要成果是:在2010年10月广东北江铊污染事件、2011年6月浙江苕溪水污染事件、2011年7月湖南广东武江锑污染事件中,作为环保部和住建部的专家赴现场指导,根据前期技术储备迅速确定水厂应急处理工艺,并协助组织实施,及早恢复了正常供水,为应急处置做出新贡献。
曾承担和完成的国家级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给水管网水质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2006AA06Z301,2007-2009,负责人)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北方地区安全饮水保障技术》(2002AA601140,课题专家组副组长,2003~2006)
财政部专项计划《城市供水应急净化技术方案研究》(2006,项目负责人)
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应对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城市供水应急技术研究”(2006,第二负责人)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村安全供水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课题“微污染水处理技术研究与装置开发”(2007-2009,第二负责人)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质安全与净化新理论新技术》(2004-2006,主要参加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给水管网中铁稳定性控制机理研究》(2006-2008,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我国饮用水中硫醇硫醚类与微生物代谢产物类致嗅物质的去除机理研究》(2008-2010,负责人)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小城镇水环境关键技术》(2002BA806B04,主要参加人)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受污染水源水净化集成技术与设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中颗粒物和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与控制机理”(1992~1995)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含难降解有机物工业废水治理技术与工艺”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城市污水回用技术研究”
国家六五科技攻关课题“城市污水处理与再利用”等。
目前正在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饮用水主题项目《珠江下游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2008ZX07423,2008-2011,负责人)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饮用水主题《监测预警应急项目课题《自来水厂应急净化处理技术及工艺系统研究与示范》(2008ZX07420-005,2008-2010,主要研究人)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给水管网化学稳定特性研究与控制技术》(2009AA06Z308,2010-2012,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饮用水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关键前体物识别与控制技术研究》(51078208,2011-2013,负责人)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内外源污染引起供水管网水质变化的机理和处理技术》(2010DFA91830,2010-2013,负责人)
奖励与荣誉
2000年以来获奖:
2011,绿动•2011中国十大经济领军人物,2011.11,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等
201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1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微污染水处理技术与装置”,2011.1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1,清华大学精品课程,《高等水处理工程》,复评,清华大学
2010,清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水处理工程课程”,(个人排序第3),2010.9,清华大学
2010,北京水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个人排序第1),2010.5,北京市水务局
200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住建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申报,个人排序第2),黑龙江省
2009,“第十一届清华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优秀导师)奖”,2009.4,清华大学
2009,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应对水源突发性污染的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研究”,(个人排序第2),2009.1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8,2008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应急控制技术研究”,共10个单位30人,个人排序第6,2008.12,环境保护部
2008,清华大学精品课程,《高等水处理工程》,2008,清华大学
2008,“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荣誉称号10名其中高校3名,提名奖10名其中高校3名,2008.9,北京市
2008,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饮用水安全研究所)2008.4,全国总工会
2008,首都劳动奖状(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饮用水安全研究所),2008.4,北京市总工会
2008,清华大学先进集体(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饮用水应急小组)2008.4,清华大学
2007,“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7.12,中宣部、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国家环保总局
2007,“孟二东式优秀教师”(四年一评,首届北京市20名),北京市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工会
2007,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个人排序第3,天津市
2006,“‘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建设部
2006,“第九届清华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优秀导师)奖”,清华大学
2005,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个人排序第4,教育部
2005,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
2005,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给水排水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省
2004,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个人排序第4,北京市
2003,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水中颗粒物和难降解有机物特性和控制技术机理”,科技部
2001,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水中颗粒物和难降解有机物特性和控制技术机理”,中科院
2000,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饮用水消毒、消毒副产物和水质生物稳定性关系研究”,个人排序第1,北京市
学术成果
出版著作:
1.《水与废水物化处理的原理与工艺》,张晓健、黄霞,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城市供水系统应急净水技术指导手册》,张悦、张晓健、陈超、王欢、张素霞,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2009年。
3.《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何文杰、李伟光、张晓健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4.《饮用水深度净化与水质处理器》,鄂学礼、凌波主编,第二章“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中“2.1活性炭技术、2.2离子交换技术、2.3电渗析技术、2.10生物活性炭技术”的作者,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5.《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专业考试复习教材》,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公用设备专业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张晓健、季民、陈怀德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饮用水水质安全与净化》,秦钰慧、凌波、张晓健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水体颗粒物和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与控制技术原理》下卷“难降解有机物”,钱易、汤鸿宵等著,其中第五章“提高常规生物处理技术去除难降解有机物效果的措施”的作者,第120-173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8.《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控制卷》,张自杰主编,其中第四篇第一章“饮用水处理系统”的作者,第865-873页,高教出版社,1996。
9.《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国家环保局编,其中第二十五章“环境科学与技术”讨论稿的第一作者,第217-228页,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10.《给水排水新技术》,许京琪、陈培康主编, 其中“论生物活性法生物降解与炭吸附的相互关系”一章的作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1.《水污染及其防治》,钱易、张晓健,60万字,中国文化书院,1987。
发表论文:
1.X. J. Zhang, C. Chen, P. Lin, A. Hou, Z. Niu, J. Wang. Emergency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during Source Water Pollution Accidents in China: Origin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echnologies. Environ. Sci. Technol. 2011, 45, 1: 161-167. SCI, 699RA, IF=4.630; EI 20110113542161
发表SCI论文:
2.LI Y. H., WANG J., ZHANG W., ZHANG X. J., CHEN C.. Effect of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 on Immersed Hollow Fiber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Fouling Caused by Particles and Natural Organic Matter. Desalination. 2011, 1-3: 443-446. IF=2.047; EI
3.LI Y. H., WANG J., ZHANG W., ZHANG X. J., CHEN C.. Effects of coagulation on submerged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fouling caused by particles and natural organic matt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 56, 6:584-590. SCI, 726FR, IF=0.917
4.C. Chen, X. J. Zhang, L. X. Zhu, W.J. He, H. D. Han. Changes in different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during conventional treatment followed by advanced treat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11, 23, 4: 582-586. SCI, 754QJ, IF=1.412; EI: 20111613916364.
5.W. Zhang, X. J. Zhang, Y. H. Li, J. Wang, C. Chen. Membrane flux dynamic in the submerged ultrafiltration hybrid treatment process when removing particles and natural organic matte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11. 23, 12: 1970-1976. SCI, IF=1.412; EI
6.Yuqiao Chen, Chao Chen, Xiaojian Zhang, Qi Zheng and Yuanyuan Liu. Inactivation of persistent Mycobacteria mucogenicum in water: chlorine resistance and mechanism analysis. Biomed. Environ. Sci. .2011. In press. SCI, IF =0.846.
7.X.J. Zhang, C. Chen, J. Ding, A. Hou, Y. Li , Z. Niu, X. Su, Y. Xu, E. Laws. The 2007 water crisis in Wuxi, China: analysis of the origin.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 2010, 182, 130-135. SCI, IF= 4.144; EI 20103313159676
8.Y. H. Li, W Zhang, X. J. Zhang, C Chen, J. Wang. Characterization of fouling in immersed polyvinylidence fluoride hollow fibre membrane ultrafiltration by particles and natural organic matter.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2010 18: 309-314. SCI, 646DB
9.Xiaojian ZHANG, Chao CHEN. Emergency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in source water pollution incident: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in China. Frontie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China. 2009, 3:364-368. SCI, 500VM
10.Li Y, Zhang X, Chen C. Reviews on Analytical Technologies of Sulfur Odorants in Water with Chromatography.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09. SCI, IF= 0.528.
11.Wang, Y; Zhang, XJ; Feng, S; Chen C. Study on inactivation of iron bacteria isolated from real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by free chlorine and chloramine. Annals of Microbiology, 2009, 59 (2): 353-358, SCI, IF=0.358
12.C. Chen, X. J. Zhang, L. Zhu, J. Liu, W. He, and H. Han.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and their precursors in a water treatment plant in north China: seasonal changes and fraction analysi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8, 397: 140-147. SCI, 316BD, IF= 2.905; EI 081911248769.
13.S. B. Xie, J. Yang, C. Chen, X. J. Zhang, Q. L. Wang, C. Zhang Study on biosorption kinetics and thermodynamics of uranium by Citrobacter freudi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2008. 99, 1, 126-133. SCI, 274KJ, IF=1.073. EI: 20080611083724
14.C. Chen, X. J. Zhang, W. J. He, and H. D. Han. Comparison of seven kinds of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to enhance organic material removal: a pilot test.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7, 382: 93-102. SCI, 194CT, IF= 2.905; EI 072410653683.
15.C. Chen, X. J. Zhang, W. J. He, and H. D. Han.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Microorganisms,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by Sequential Chlorination. Biomed. Environ. Sci. 2007, 20:119-125. SCI, 161FS, IF=0.846.
16.X. J. Zhang, C. Chen, and Y. Wang. Synergetic inactivation of microorganisms by short-term free chlorination and subsequent monochloramination in drinking water disinfection. Biomed. Environ. Sci. 2007, 20:373-380. SCI, 226UC, IF =0.846.
17.C. Chen, X. J. Zhang, Y. wang, L. Zhu and J. Liu. Waste water disinfection during SARS epidemic: aiming for microbi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control. Biomed. Environ. Sci., 2006, 19: 173-178. SCI, 058WE, IF=0.846.
18.Yu X, Qi ZH, Zhang XJ, et al., Nitrogen loss and oxygen paradox in full-scale biofiltration 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WATER RESEARCH, 2007, 41(7):1455-1464
19.Zhang XJ, Lu W, Control of biofilm growth in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by biodegradable carbon and disinfectant residual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SUPPLY, 2006. 6(2):147-151
20.Kong LY, Zhang XJ, Wang ZS, Pilot plant study on ozon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process 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06. 18(2): 232-235
21.Niu ZB, Wang Y, Zhang XJ, et al, Iron stability in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in a city of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06, 18(1): 40-46
22.Lu W, Zhang XJ, Biological stability in drinking water: a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05, 17(3): 395-398
23.Lu W, Zhang XJ, Factors affecting bacterial growth in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5, 18(2): 137-140
24.Zhou H, Zhang XJ, Wang ZS, Occurrence of haloacetic acids in drinking water in certain cities of China,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4, 17(3): 299-308
25.Xie SG, Zhang XJ, Wang ZS, Temperature effect on aerobic denitrification and nitrifi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03, 15(5): 669-673
26.Yu X, Zhang XJ, Liu XL, et al., Phosphorus limitation in biofiltration 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15(4): 494-499
27.Yu X, Zhang XJ, Wang ZS, Improving removal efficiency of organic matters by adding phosphorus in drinking water biofiltration treatment,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3, 16(1): 29-39
28.Zhou H, Zhang XJ, Wang ZS,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in water in China,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3, 16(1): 62-67
29.Li S, Zhang XJ, Liu WJ, et al.,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haloacetic acids in drinking water of Beijing c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TOXIC/HAZARDOUS SUBSTANCES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1, 36(4): 475-481
30.Yang Yunxia, Zhang Xiaojian and Zhansheng,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Treatment with Surface –Modified Fiber Ball Filtration,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46(11-12)165-170
31.ZHANG XJ, WANG ZS, GU XS, SIMPLE COMBINATION OF BIODEGRADATION AND CARBON ADSORPTION - THE MECHANISM OF THE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PROCESS, WATER RESEARCH, 1991, 25(2): 165-172
发表EI论文(不含同时被SCI收录的论文):
32.李永红,张伟,张晓健,陈超,汪隽. PAC-UF 处理微污染地表水的膜污染特性研究[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50(9):1392-1395. EI: 20104113293645
33.张伟,李永红,陈超,张晓健,汪隽. 混凝/浸没式超滤膜工艺处理微污染地表水的运行工况和处理效果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0(11):1885-1889. EI: 20111113755399
34.李勇,张晓健,陈超. 臭氧活性炭去除水中硫醇类致嗅物质的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 2009. 49(3). EI: 20091311991098
35.刘静,陈超,张晓健,王洋.两点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研究. 环境科学. 2008, 29(12): 3368-3371. EI: 20090211846926
36.刘静,陈超,张晓健,张车琼. 微生物杀灭效果试验中的游离氯转化研究. 环境科学. 2008, 29(11): 3054-3058. EI: 20085011775821
37.李勇,陈超,张晓健.饮用水中典型致嗅物质去除技术研究. 环境科学. 2008, 29(11): 3049-3053. EI: 20085011775820
38.李勇,陈超,张晓健, 张晓慧,朱晓辉,戴吉胜,许欢. 东江水中典型致嗅物质的调查.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11): 974-978. EI: 20085111794689
39.王洋,牛璋彬,张晓健,陈超,何文杰,韩宏大.水源更换对给水管网水质的影响研究. 2007. 28(10): 2270-2274. EI, 074510909958
40.牛璋彬,张晓健,王洋,陈超,何文杰,韩宏大.给水管网中铁释放现象的影响因素研究. 环境科学. 2007. 28(10): 2275-2279. EI, 074510909957
41.陈超,张晓健,朱玲侠,何文杰,韩宏大.高藻期控制消毒副产物及前体物的优化工艺组合. 环境科学. 2007, 28(12): 2722-2726. EI: 20080211013112
42.张晓健,陈超,何文杰,韩宏大,朱玲侠,王云,刘静.一种新型安全氯化消毒工艺——顺序氯化消毒工艺的研究开发.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40): 454-458. EI: 20064110168922
43.陈超,张晓健,何文杰,韩宏大,朱玲侠,王云,刘静.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对卫生学、消毒副产物和生物稳定性的综合控制. 环境科学. 2006, 27(1): 74-79. EI: 2006089716031
44.王小文,张晓健,陈超,郝晓飞.芳香类有机物生成氯化消毒副产物特性及其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环境科学,2006, 27(7): 1603-1607. EI: 063710112252
45.陈超,张晓健,何文杰,韩宏大,朱玲侠. 控制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优化工艺组合. 环境科学. 2005, 26(4): 87-94. EI: 2005309266127
其它期刊论文:略
申请专利、注册软件:
1.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水处理消毒方法,发明专利2004100427906
2.一种清水池内加氨并混合的实施系统,发明专利2005100866096
3.应对水中金属污染的碱性化学沉淀法,发明专利2008100560046
4.应对水中金属污染的硫化物沉淀法,发明专利2008101116673
5.一种适用于微污染水源生物预处理的跌水曝气生物滤池,发明专利2010102754679
6.山区饮用水的预处理与浸没式超滤膜工艺联用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2010102754611
7.饮用水突发挥发性卤代烷烃类有机物污染时的曝气吹脱法,发明专利2010105233550
8.移动集装箱式一体化粉质溶解投加装置,发明专利2011101552104
9.一种移动式应急处理导试水厂,发明专利2011102978000
10.给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研究用的管段反应器和方法,发明专利2011102583805
11.反冲洗后增加微冲洗的快滤池初滤水浊度控制方法,发明专利201110083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