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五届)邀请函 (同期召开固废渗滤液大会、工业污泥大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大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刘文君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05  浏览次数:2489
核心提示: 刘文君 职称: 教授单位: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多年从事饮用水处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围绕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领域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五届)邀请函 (同期召开固废渗滤液大会、工业污泥大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大会)

中国给水排水2024年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五届)邀请函 (同期召开固废渗滤液大会、工业污泥大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大会)
沉痛悼念清华大学刘文君教授
——领跑中国水业的“孤独者”







沉痛悼念清华大学刘文君教授——领跑中国水业的“孤独者”




















中国给水排水
 2018-09-30 10:17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编委刘文君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9月29日1时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0岁。
 
 
刘文君教授出生于1968年9月5日,湖南省桂阳县雷坪乡堆上村人,1985年考入北京轻工业学院,1992年就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5就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9至2003年分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W)、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IUC)分别获得博士后。
刘文君教授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党委副书记。2006年10月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2011起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其学术研究方向为水质科学与工程技术、现代饮用水消毒技术和理论、紫外线消毒与高级氧化技术、饮用水高级处理(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原理和技术、给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控制原理和技术、饮用水水质评价和对健康的影响、给水厂规划和设计等。曾兼任全国紫外线消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秘书长等职。作为国内第一人,被选为国际紫外线协会常务理事,并获任亚洲和澳大利亚分部主任。
其深入研究并系统总结了我国微污染水源饮用水的水质特点,不同处理技术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应用范围,处理工艺选择的理论依据等,开创了国内大型市政给水紫外线安全消毒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新领域。提出了饮用水氯安全消毒新的方法学。在国内建立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和工程应用新方向。
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紫外线消毒国家标准------《城市给排水紫外线消毒设备》编写,并参与了众多国家及北京市相关项目。发表中英文文章100多篇。曾荣获2010年度获国际紫外线协会最佳工程奖、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优秀教师等。
刘文君深度解析水业紫外线消毒市场状况和国标修订
【附】刘文君教授专访
为了国人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
——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文君和他的紫外线水消毒技术
来源:清华新闻网 作者:王冰冰
(文章发表于2012年06月,有删减)
 
图为刘文君研究组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套紫外线压载水处理设备,该套设备安装在中国远洋集团鹿特丹号远洋船上。
不久前甚嚣尘上的“含氯门”事件,再次牵动全社会的脉动,将饮用水安全问题又一次推上媒体关注和百姓舆论的风口浪尖;而“氯”这一通常只在化学教科书里才会看到的名词也重新活跃在日常生活的视野。谈起这两个概念,刘文君可是如数家珍,因为作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清华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原所长的他,一直研究的方向正是饮用水安全技术与理论,近年来又着力于紫外线消毒技术的研究,被称为“紫外线水处理技术的中国拓荒者”。不久前刘文君获选担任国际紫外线协会亚洲和澳大利亚分部主任一职,为他个人和清华大学,乃至中国的饮用水安全研究领域和紫外线消毒技术赢得了荣誉。
起步国际的活跃者——学术起步,缘起海外
“中国很多技术都是跟在国外后面跑,但紫外线研究可能是个例外。”
——刘文君
谈起饮用水安全研究工作,刘文君就无比自豪,他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个很崇高的职业。因为饮用水安全与百姓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但也是极易被忽视的职业,因为它又那么为人所熟视无睹、司空见惯。
由于饮用水安全日益突显的重要性,刘文君及其前辈、同仁所在的清华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由原来分管给水和排水两部分的“老水所”分化独立而来。饮用水安全的课题在研究所一代代清华学人的传承下,秉承清华的学术品格和科研追求,不负国家寄望与社会重托,延续学脉、兴盛学科。刘文君的恩师王占生老师已年近八十,至今还活跃在其学术科研领域和应用发展前沿,为饮用水安全课题奋斗了整整一辈子。刘文君自嘲自己也为此奋斗了近半辈子。在此之前,还有很多清华老先生做出过不懈努力,比如环境学科的奠基人陶葆楷教授,已经95岁高龄的许保玖老先生等等。到刘文君这一代专注于饮用水安全课题的清华学人,所肩负的使命就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善水质。
刘文君对紫外线技术的研究,结缘自清华而起步于国外。1995年和1999年,刘文君在清华大学分获市政工程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随后四年,他先后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IUC),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刘文君最早接触紫外线的契机正是缘起于在国外做博士后期间。当时,他所参与的课题正是由美国环保局所支持的紫外线消毒技术,由此才使其有机会进入到紫外线研究前沿领域,而此前他主要专注于饮用水深度处理、消毒副产物和管网水质控制等领域,对紫外线技术则所知甚少。
2001年,刘文君出席了国际紫外线协会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紫外线大会。紫外线研究在当时还是一门极具潜力的新兴技术,只有3名中国人参加大会,刘文君可以算作是国际紫外线协会的“老人”了。之后,刘文君依托做博士后研究的学术平台,凭借自己对学业事业的专注持恒和充沛热情,积极活跃在国际紫外线领域,成为其中屈指可数的华人面孔。
刘文君曾在2008年中国紫外线消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说:中国很多技术都是跟在国外后面跑,去追赶人家,但紫外线研究可能是个例外。因为它是新兴技术,即使在国外也是刚刚发展起来,中国很有可能和国外齐头并进,甚至领先于国外。这无意中正道出了刘文君学成归国、学以报国的真正目的。
领跑国内的先行者——推广应用,崭露头角
解决中国的科研问题要有“国际视野,中国问题,科学方法,创新思维”。
——刘文君
中国紫外线消毒研究项目的最初发端,受益于刘文君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之机。之后,刘文君及其所在清华团队通过大量宣传、推广应用,不懈努力,使紫外线在科研和应用领域都得以蓬勃蓄势和大幅发展。
2001年,刘文君的论文获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他是这个专业第一个获此殊荣者,也是国内此领域的第一个研究者。由此,他开创了一门全新学科——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并获全国学术界和供水行业的广泛认可。时至今日,大部分自来水厂都高度重视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控制。
回首起初,正值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刘文君海外学成归国,并通过人才引进计划入职清华。甫一返校的刘文君,就参加了恰逢其时举行的建设部消毒工作重要会议,并在会上进行了主旨报告。由于“非典”时期使用的消毒剂量普遍较大,与会领导格外重视消毒副产物等相关问题,而由刘文君这样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来主讲这一重要问题,许多参会者刚开始还微抱怀疑之态。这种感受刘文君并不陌生,他清晰记得在1997年美国专家来华进行学术会议时,谈及隐孢子虫一词,当时在场华人只有刘文君一人知晓该词的含义。刘文君关于消毒技术发展趋势的主旨报告结束后,刘文君获得了参会者的一致认可,与会领导也深受感染,报告还被评为一等奖。由此,在紫外线消毒领域,刘文君声名鹊起、实至名归。
但光有一技之长和一腔热情还远远不够,刘文君在国内的紫外线消毒技术应用和推广上遇到了两大障碍。首先是技术性障碍:虽然刘文君一直致力于此领域研究,但以前主要研究生物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技术,用生物的办法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改善水质。而紫外线是全新的技术,国内当时对紫外线技术的认识很少,连基本概念也要跟同行解释半天,研究所用的测试手段,设备和测试微生物国内都没有。刘文君自己动手,根据国际规范设计试验装置,从国外购买试验材料和检测仪器,同时加强跟国外同行的交流。较快建立的规范的试验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我国水质与国外差异较大,处理工艺落后,自来水的管道输送输送路径和时间都相对较长,比如一些大城市的自来水输送,从水厂到用户最短几小时,最长却可能要一周时间,在此过程中自来水可能发生生物化学反应,导致微生物生长(我们就常常在酒店等的水龙头处看到有不能直饮的提示,而在国外往往都是可以直饮的)。因此对紫外线技术的应用与国外存在较大的技术差异,需要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结合才能解决。
另外,还有非技术性障碍:主要是需要针对国内对消毒认识不足的现状,进行宣传推广。刘文君以为,首先,既然自己的专业是直接面向应用的,那么就要获得政府、行业和用户理解,才能得到推广应用。刘文君和他的清华团队通过组织会议、进行报告等方式对紫外线消毒技术开展教育宣传。在其大力宣传和推动下,形势大变,以前刘文君要向人讲解的是“紫外线是什么”,后来要讲的话题大为深入,已演变为紫外线的核心技术问题,由此也带动和产生了一批紫外线消毒行业的专家和学者。其次,中国目前对消毒问题的认识也还远远不够,仍未完全从对“有没有水喝”转移到对“喝什么水”的关注层面。刘文君还曾特意撰写论文强调消毒的重要性,对受污染水质的长期危害等话题进行探讨。刘文君及其团队是走在这个领域前列的人,领跑者通常会比较孤独,从开始不被大家理解,到逐渐被大家认可,从原创性和领先性成果最初难以得到更多支持,到苦口婆心向人讲解,刘文君顶住外在压力和内心挣扎,不辍奔跑,不断前行。
正是由于刘文君及其所带领的清华团队对紫外线技术的优缺点进行客观评价和积极推广,才赢得了用户和企业的极大信任,更进一步促使了紫外线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刘文君等人的努力下,紫外线终于从之前的曲高和寡变成了现在的应者如云。刘文君坦言,清华总体的科学氛围很好,中国的整体环境也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运的,回报国家对科研的重视正需要科研人员自身做出更好的工作。
刘文君及其团队在紫外线消毒研究的探索从排水系统发轫。中国的污水处理率向来较低,在2002年出台了新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后,紫外线凭借简单安全、使用方便的优势从而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刘文君及其团队积极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国外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并于国际著名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因而,从2003年后紫外线技术在国内得到极大推动,应用紫外线处理技术的水厂在污水厂中所占份额逐年增大,现在已占到一半以上,同时也培育了福建新大陆、北京安丽斯、深圳海川等大批企业,并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随后,他们将紫外线消毒研究的探索步伐踏入给水系统。给水相较于排水而言,其消毒要求要更为严格,因为如有不慎将会直接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存。从2005年开始,刘文君便开始根据国内情况和国际规范,对自来水消毒进行研究。在广东东莞市政府的支持下,刘文君与其清华团队作为科研单位,与其他设计单位和企业共同完成的紫外线项目,自“十五”末期发轫运行至今,是国内第一个中试规模的饮用水紫外线消毒工程。这个项目的最终成果就是于2008年在天津投入使用的天津泰达自来水紫外线消毒工程,这是由他主导完成的国内第一个大型市政自来水紫外线消毒工程,还从巴黎捧得了国际紫外线协会2010年最佳工程奖。由于国外奖项无需申报,因而从提名到获奖,刘文君一直一无所知,直到这个国际大奖颁奖的一刻。事后了解到当时,有不同国家的12个候选项目参与评选,竞争十分激烈。现在,天津泰达的二期三期都仍在继续沿用此项技术。
由刘文君及其团队研发的基于紫外线消毒技术的远洋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是国内第一套通过国际海事组织和国家海事局认证的压载水处理系统,目前正处于产业化阶段,该系统为我国作为造船和远洋航运大国履行国际海事组织关于压载水管理相关国际公约提供了技术保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上海临江水厂的紫外线消毒项目,作为刘文君负责的“十一五”水专项研究子课题,建成后主要服务于世博会,已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大专项的标志性成果。 “十一五”重大水专项中,饮用水作为六个主题之一,其五项标志性成果中刘文君负责的就有两项,包括微膨胀上向流臭氧活性炭技术(应用于济南市鹊华水厂,十一五水专项示范工程)和上海临江水厂紫外线消毒工程。目前,北京的郭公庄水厂和第十水厂也都决定采用紫外线消毒技术。
由于刘文君出色的科研能力、丰硕的工程经验以及热心的服务意识,2005年他毫无悬念地当选国际紫外线协会的常务理事。随着紫外线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中国成为世界新一经济增长点的现状,并鉴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发展态势,原本只设有美洲和欧洲分部的国际紫外线协会决定成立亚洲和澳大利亚分部,并任命刘文君为亚洲和澳大利亚分部主任,从2012年3月1日开始履职,。就职后,按照严格的国际规定,刘文君从原来的常务理事一职上退出,专任主任事务,既要负责和亚洲、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协调和联络,又要组织本地区的学术交流和推广,刘文君更加忙碌。
2012年7月1日国家将全面实施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全面升级的新国标将对供水水质和饮用水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新国标的制定和实施就有许多默默无闻清华人密切参与和积极推动。身兼多职的刘文君,深受服务社会的清华传统感染,在我国供水行业有重大需求时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刘文君说:服务社会是科研的重要归宿,又能在社会需求中找准科研点。对于科研想法,刘文君有十六个字的归纳:国际视野,中国问题,科学方法,创新思维。他以自身工作为例,参加国际组织就要有国际视野,了解国内行情才能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在研究中采用科学方法,又要强调创新思维。对于清华大学第13次党代会上胡和平书记的一段话他深为叹服: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平。刘文君正在用切实行动,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刘文君:领跑中国水业的“孤独者”
来源:中国水工业网
(原文发表于2012年6月,有删减)
刘文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全国紫外线消毒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紫外线协会(IUVA)常务理事,2010年度国际紫外线协会最佳工程奖、2010年度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08年度华夏奖、200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008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称号等国内外重要奖项的获得者。不久前刘文君获选担任国际紫外线协会亚洲和澳大利亚分部主任一职,为他个人和清华大学,乃至中国的饮用水安全研究领域和紫外线消毒技术赢得了世界美誉。
用国际视野解决中国饮水问题
谈起饮用水安全研究工作,刘文君就无比自豪,他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个很崇高的职业。因为饮用水安全与百姓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但也是极易被忽视的职业,因为它又那么为人所熟视无睹、司空见惯。
谈到多年来的教学科研生活和取得的成就,刘文君教授坦言国外留学的经历对他影响很大:“我在国外做过四年博士后研究,很巧合的是在三个不同国家的著名高校: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国,而且三位合作导师都是国际著名水处理专家,三个地方都很有特点,能够体会到东西方文化不同对教育结果的影响。刚去的时候给我的感触是理念上的巨大差异,他们的研究态度很端正,不急功近利、科学性很强,强调研究过程的严谨和对机理的认识,这对我影响很大。目前国内应该说科研条件与十年前有较大进步,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和巨大投入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但因此在科研界也存在浮躁的问题,特别是研究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性不够、严谨性不足的问题,所以我提出了十六个字的科研理念:国际视野,中国问题,科学方法,创新思维。”
刘文君教授科研理念中的“中国问题”是指技术研发的着眼点要针对我国发展的重大需求,而不是盲目效仿国外的研究课题。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环保欠账多,饮用水污染事件频发,饮用水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12年全国将全面实行新的饮用水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水厂达标改造对适用技术有巨大的需求,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对中国供水行业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提出自己的答案。饮用水安全的课题在研究所一代代清华学人的传承下,秉承清华的学术品格和科研追求,不负国家寄望与社会重托,延续学脉、兴盛学科。
刘文君的恩师王占生老师已年近八十,至今还活跃在其学术科研领域和应用发展前沿,为饮用水安全课题奋斗了整整一辈子。刘文君自嘲自己也为此奋斗了近半辈子。在此之前,还有很多清华老先生做出过不懈努力,比如环境学科的奠基人陶葆楷教授,已经九十五岁高龄的许保玖老先生等等。到刘文君这一代专注于饮用水安全课题的清华学人,所肩负的使命就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善水质。
刘文君曾在2008年中国紫外线消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说:中国很多技术都是跟在国外后面跑,去追赶人家,但紫外线研究可能是个例外。因为它是新兴技术,即使在国外也是刚刚发展起来,中国很有可能和国外齐头并进,甚至领先于国外。
领跑中国水业的“孤独者”
饮用水微生物安全性是与人民健康休戚相关的问题。如何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同时又不产生有毒副产物一直是饮用水消毒的关键。紫外线灭菌安全有效,不产生副产物,不改变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符合饮用水消毒的各项要求,是一种高效、安全、环保的绿色消毒技术。21世纪以来紫外线水消毒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极大的发展,近几年在我国也发展很快,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紫外线消毒系统已超过500套,大型城市自来水厂紫外线消毒系统已有3套投入运行,在建和计划建设的大型城市自来水厂紫外线消毒工程也有几座,总处理能力达到每天上百万立方米。紫外线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个特殊人物的突出贡献,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紫外线消毒技术之父”、紫外线水处理技术的中国拓荒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文君。
2001年,刘文君的论文获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他是这个专业第一个获此殊荣者,也是国内此领域的第一个研究者。由此,他开创了一门全新学科——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并获全国学术界和供水行业的广泛认可。时至今日,大部分自来水厂都高度重视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控制。
中国的污水处理率向来较低,在2002年出台了新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后,紫外线凭借简单安全、使用方便的优势从而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刘文君及其团队积极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国外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并于国际著名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因而,从2003年后紫外线技术在国内得到极大推动,应用紫外线处理技术的水厂在污水厂中所占份额逐年增大,现在已占到一半以上,同时也培育了福建新大陆、北京安丽斯、深圳海川等大批企业,并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今年7月1日国家将全面实施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全面升级的新国标将对供水水质和饮用水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新国标的制定和实施就有许多默默无闻清华人密切参与和积极推动。身兼多职的刘文君,深受服务社会的清华传统熏陶,在我国供水行业有重大需求时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刘文君说:服务社会是科研的重要归宿,又能在社会需求中找准科研点。
刘文君教授有一句话:“走在前面的人总是孤独的。”在任何一个领域的领跑者通常会比较孤独,从开始不被大家理解,到逐渐被大家认可,从原创性和领先性成果最初难以继续到得到更多支持,其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也是常人难以想象,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相信在刘文君教授等这一批水业科研人的带领下,中国的水业未来必将无限美好。
主要学术贡献如下:1.深入研究并系统总结了我国微污染水源饮用水的水质特点,不同处理技术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应用范围,处理工艺选择的理论依据,对有机物、氨氮、藻类和其它微量有机物的去除技术和机理都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与王占生教授合著《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一书。2.开创了国内大型市政给水紫外线安全消毒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新领域。在基础研究方面,对紫外线与氯的协同消毒机理,紫外线消毒后微生物复活问题,紫外线消毒后的管网水质微生物稳定性的控制等有新发现,提出在保持紫外线剂量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紫外线强度控制微生物复活的新方法,促进了紫外线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紫外线消毒国家标准:《城市给排水紫外线消毒设备》(GB/T19837-2005)并于2005年7月正式颁布,2006年1月1日正式执行。被选为国际紫外线协会常务理事,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入选。3.提出了饮用水氯安全消毒新的方法学。首次提出有效水力停留时间(t10)的概念,研究了影响清水池消毒效率和清水池水力特性的主要因素,并以国家863项目“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2002AA601120)和北京市科委项目“首都地区饮用水安全消毒技术研究”为依托,从理论到工程深入研究了有效水力停留时间的概念、内涵和应用,成果应用于深圳863示范水厂的工程建设,并在全国给水行业得到广泛认同、推广和工程应用(东莞、北京等水厂)。4.在国内建立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和工程应用新方向。在国内建立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方法学和指标体系,提出了生物稳定性指标AOC(生物可同化有机碳)的新的测定方法,被其它研究机构和给水行业广泛采用,成为本行业的基本方法学,为促进我国饮用水安全性的提高做出了贡献。5.为解决我国重大需求作出突出技术贡献。在2005年11月松花江重大污染事故哈尔滨恢复供水工作中作为专家组主要成员兼新闻发言人,亲临现场,坚持一线,参与制定应急供水技术方案并成功实施,为哈尔滨市提前恢复供水作出突出贡献,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赞扬,并在其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中发挥突出作用。1989年至1992年就职于广州百花香料厂,任助理工程师,2003年至今就职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同时兼任全国紫外线消毒标准化委员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国际紫外线协会(IUVA)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AWWA会员、IWA会员、ACS会员等,2010年度获国际紫外线协会最佳工程奖、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08年获年度华夏奖(排名第七)、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1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发明专利共6项,发表中英文文章120多篇。
来源:中国水网,中国给水排水杂志 




 
姓名: 刘文君 性别:
职务: 职称: 教授
单位: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多年从事饮用水处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围绕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领域的热点问题和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新标准的重大需求,主要开展了安全消毒技术、微污染水源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水源突发重大污染的饮用水应急处理技术等研究。 2012年取得的主要学术贡献有: 1. 教学和人才培养目前主讲本科生专业课程《饮用水处理工艺与工程》和面向研究生和留学生的全英文课程《Advanced Water Supply Engineering》。《饮用水处理工艺与工程》2009~2012年在清华大学教学评估得分为93.03、94.91、96.23。《Advanced Water Supply Engineering》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使用美国出版的教材,通过高水平留学生培养增强我国对其他国家的技术和文化影响力。继续加强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充分结合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和需求,重点培养博士生对饮用水安全领域工艺和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的研究,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面向国家需求、掌握科学方法、具备创新思维”的博士生。 2. 研究工作(1)继续拓展我国紫外线水消毒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新领域。作为国内紫外线消毒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开拓者,主持完成国内第一个大型市政自来水紫外线消毒工程-天津泰达自来水三期紫外线消毒工程(15万m3/d),该工程获得国际紫外线协会(IUVA)年最佳工程奖,主持研究的上海临江水厂紫外线消毒工程被选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水专项饮用水主题标志性成果。由于紫外线示范过程效果良好,紫外线消毒在供水行业得到快速推广应用。根据研究和工程实践总结主持制定了三项紫外线消毒的国家标准(一项主审,两项主持编制),并被选为国际紫外线协会(IUVA)常务理事和亚洲澳大利亚地区分会主任,国家紫外线消毒标准化委员会主任等。(2)研究设计远洋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Blue Ocean Shield, BOS)。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支持下,提出采用紫外线为核心单元的压载水处理技术,研究团队通过模拟、中试和岸基实验,攻克了预处理技术、紫外线消毒效率和副产物控制、高效紫外线反应器设计、自清洗系统,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并设计制造远洋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Blue Ocean Shield, BOS)。该系统为我国第一套通过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认证(G9认证)和国家交通运输部的评审和认证(G8认证)的压载水处理系统,目前由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组织产业化。该系统为完全自主研制、设计和生产,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研究开发了“混凝沉淀-上向流微膨胀臭氧活性炭-砂滤”新工艺。新工艺解决了溴酸盐控制、臭氧高效接触氧化、微量有机物和嗅味物质去除、微生物泄漏控制等关键技术,具有微生物安全性好,有机物去除率高、水头损失小(由此减少了中间提升泵站),反冲洗周期长的优点,应用于山东省济南市鹊华水厂深度处理工程(20万m3/d),被列为国家重大水专项标志性成果。(4)研究开发了分散水源突发重大环境污染饮用水应急技术和体系。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多起应急供水技术支持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应急供水经验。“十一五”期间在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支持下,以西江下游的珠海和澳门市供水系统为示范,深入研究了分散水源的应急供水技术和体系,在应对近几年西江水源污染事件的应急供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任职及活动自2012年3月起担任国际紫外线协会(IUVA)亚洲和澳大利亚地区分部主任;2012年9月被选为国际水协会高级会士(IWA FELLOW);组织了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和二次全国性学术会议。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承办的“2012年饮用水和污水紫外线消毒技术国际研讨会” 2012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于2012年10月在北京举办“水工业与城市安全高峰论坛”;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等单位举办的 “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 于11月在江苏省淮安市召开。

 

   刘文君简历:

    出生于1968年9月5日,湖南省桂阳县雷坪乡堆上村人,博士后、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党委副书记。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读于桂阳三中高34班、高31班。1985年考入北京轻工业学院,1992年就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5就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9至2003年分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W)、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IUC)获得博士后。

    学术研究方向为水质科学与工程技术、现代饮用水消毒技术和理论、紫外线消毒与高级氧化技术、饮用水高级处理(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原理和技术、给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控制原理和技术、饮用水水质评价和对健康的影响、给水厂规划和设计等。

    主要学术贡献有:1.深入研究并系统总结了我国微污染水源饮用水的水质特点,不同处理技术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应用范围,处理工艺选择的理论依据,对有机物、氨氮、藻类和其它微量有机物的去除技术和机理都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与王占生教授合著《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一书。2.开创了国内大型市政给水紫外线安全消毒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新领域。在基础研究方面,对紫外线与氯的协同消毒机理,紫外线消毒后微生物复活问题,紫外线消毒后的管网水质微生物稳定性的控制等有新发现,提出在保持紫外线剂量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紫外线强度控制微生物复活的新方法,促进了紫外线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紫外线消毒国家标准:《城市给排水紫外线消毒设备》(GB/T19837-2005)并于2005年7月正式颁布,2006年1月1日正式执行。被选为国际紫外线协会常务理事,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入选。3.提出了饮用水氯安全消毒新的方法学。首次提出有效水力停留时间(t10)的概念,研究了影响清水池消毒效率和清水池水力特性的主要因素,并以国家863项目“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2002AA601120)和北京市科委项目“首都地区饮用水安全消毒技术研究”为依托,从理论到工程深入研究了有效水力停留时间的概念、内涵和应用,成果应用于深圳863示范水厂的工程建设,并在全国给水行业得到广泛认同、推广和工程应用(东莞、北京等水厂)。4.在国内建立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和工程应用新方向。在国内建立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方法学和指标体系,提出了生物稳定性指标AOC(生物可同化有机碳)的新的测定方法,被其它研究机构和给水行业广泛采用,成为本行业的基本方法学,为促进我国饮用水安全性的提高做出了贡献。5.为解决我国重大需求作出突出技术贡献。在2005年11月松花江重大污染事故哈尔滨恢复供水工作中作为专家组主要成员兼新闻发言人,亲临现场,坚持一线,参与制定应急供水技术方案并成功实施,为哈尔滨市提前恢复供水作出突出贡献,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赞扬,并在其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中发挥突出作用。1989年至1992年就职于广州百花香料厂,任助理工程师,2003年至今就职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同时兼任全国紫外线消毒标准化委员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国际紫外线协会(IUVA)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AWWA会员、IWA会员、ACS会员等,2010年度获国际紫外线协会最佳工程奖、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08年获年度华夏奖(排名第七)、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1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发明专利共6项,发表中英文文章120多篇。


 

 刘文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全国紫外线消毒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紫外线协会(IUVA)常务理事,2010年度国际紫外线协会最佳工程奖、2010年度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08年度华夏奖、200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008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称号等国内外重要奖项的获得者。不久前刘文君获选担任国际紫外线协会亚洲和澳大利亚分部主任一职,为他个人和清华大学,乃至中国的饮用水安全研究领域和紫外线消毒技术赢得了世界美誉。

    我国卫生部宣布从2012年7月1日起,《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将在全国强制实施,饮用水监测指标将从目前的35项提高到106项。新标准与现在实行的1985年版本相比,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对于砷、铅、铬这些重金属类的指标限制规定到最低,基本实现了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随着标准实施日期的临近,媒体对“新国标”表现得十分关注。谈到这个,刘文君甚至认为“完全达到新标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清华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学院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的他,一直研究的方向正是饮用水安全技术与理论,近年来又着力于紫外线消毒技术的研究,被称为“中国紫外线消毒技术之父”、紫外线水处理技术的中国拓荒者,缘何得出如此结论?2011中国水工业风云志首发仪式揭幕

    饮用水安全须引发重视

    人们常说:你可以七天不吃饭,但不喝水三天就活不成,可见在喝不喝水的问题上你没的选。刘文君用最通俗的话讲起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你可以选择喝什么样的牛奶,但你无法选择喝什么样的水,可见在喝什么水的问题上你没的挑。”科技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你可以不用手机,不用电脑,但没人敢说可以不喝水,水是保障人类生存和维系人体健康的重要元素,也是任何发达的现代科技所终究无法取代的宝贵生存资源。

    1993年美国Wisconsin州的密尔沃基(Milwaukee)市爆发由隐孢子虫引发的水传染病,共使40.3万人致病,4000余人住院,112人死亡。2000年加拿大的Walkerton小镇由于饮用水受污染同时消毒系统未起作用,而导致5300多人的小镇2300多人住院,7人死亡,引起发达国家一片惊骇。2009年中国的内蒙古赤峰因为自来水污染而导致4322人住院。见诸报端,屡见不鲜的饮水安全事件每每引起惊骇、撼人心魄,可见饮用水安全的确是直接关系人类生存和健康的重大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世界超过12亿人缺少安全的饮用水,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饮用水安全问题而导致的公共卫生事件,而其中由致病微生物感染的案例就占到80%以上。通过以上案例和数据,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在2005年美国工程院评选的20世纪20个重大工程进展中,饮用水处理技术名列第四,其中还包括航天航空、原子能、计算机、汽车等。20世纪作为人类科学技术进步最快的一百年,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应用无疑极大地改善了人体健康,使全世界的饮水安全得到了极大保护,而在此之前,人类常常由于饮水而感染流行疾病甚至导致大面积死亡。故而,较之其他影响人类发展需求的发明而言,饮用水处理技术作为影响人类生存需要的发明,榜上有名更加当之无愧。

    然而,看似清澈纯净的水为什么必须经过杀菌消毒才能饮用呢?原因就在于暗藏其中的、能诱发疾病的各种微生物,也就是水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它们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类(含痢疾杆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等)、病毒类(含肝炎病毒、胃肠炎病毒、骨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等)、原虫和蠕虫类(含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血吸虫、绦虫等)。小病菌却有大隐患,由水中致病微生物感染所导致的病症主要有:腹泻、呕吐、发热等,严重的可致肾衰竭和死亡。

    那么,饮用水到底要经过如何处理才能安全使用?水的常规处理过程就是“老三样”即混凝、沉淀、过滤,然后再加氯消毒。通俗的讲,就是将水中的各种杂质通过加化学药剂变成大颗粒、沉淀而最终过滤出去,再加入氯进行杀菌消毒。由于水中微量有机物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复杂而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致病微生物导致的流行病爆发则会立刻见效的,所以微生物安全性成为自来水处理的头号目标。故而,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饮用水标准中第一项就是对微生物的控制要求即消毒指标,而且如果消毒不能达标,会很快导致大面积流行病的爆发,前面案例均是证明。




 

  一直以来,我国实施的是1985年制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不少地区水源短缺,有的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严重,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旧版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已不能满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为此,2006年底,卫生部会同国标委、原建设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完成了对1985年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修订工作,并正式颁布了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自2012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

    清华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学院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文君甚至认为“完全达到新标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文君介绍说,新国标与1985年版相比,有三个特点:一是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二是统一了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三是基本实现了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

    新国标的一大进步是提出了生活用水应符合标准,以免危害人体健康,这是人们长期以来所严重忽略的。新国标首次明确提出生活饮用水的定义:供人日常生活的饮水和生活用水。生活用水(主要是洗澡,洗漱,洗涤等用水)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来影响人体健康,有资料表明,人体通过皮肤接触吸收的水中物质的含量占水中物质总含量的60%左右,而通过饮用吸收的量则占20%或30%左右,若长期接触不安全的水,对人体的健康是有一定影响的。

    “新国标的制订不但考虑了人们长期饮用和生活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也考虑了由于水质对输配水管道的腐蚀而对人体带来影响的因素,“刘文君谈到,符合新国标的饮用水在饮用、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时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是安全的。总体目标是安全性要求,终生饮用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危害。

    刘文君教授还谈到,很多人对优质饮用水的美好期望是打开水龙头,水就能直接喝。然而,我国管网普遍陈旧的现实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也是对水质的一大制约因素。提升水质不仅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需要国家加大在管网方面的投入。新国标的出台必将推动我国饮用水水质的提高,并进一步促进我国供水行业净水工艺的改进,但同时,它也对我们的管网系统和水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我国供水行业实施工艺改造,提高供水水质,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用国际视野解决中国饮水问题

    谈起饮用水安全研究工作,刘文君就无比自豪,他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个很崇高的职业。因为饮用水安全与百姓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但也是极易被忽视的职业,因为它又那么为人所熟视无睹、司空见惯。

    谈到多年来的教学科研生活和取得的成就,刘文君教授坦言国外留学的经历对他影响很大:“我在国外做过四年博士后研究,很巧合的是在三个不同国家的著名高校: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国,而且三位合作导师都是国际著名水处理专家,三个地方都很有特点,能够体会到东西方文化不同对教育结果的影响。刚去的时候给我的感触是理念上的巨大差异,他们的研究态度很端正,不急功近利、科学性很强,强调研究过程的严谨和对机理的认识,这对我影响很大。目前国内应该说科研条件与十年前有较大进步,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和巨大投入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但因此在科研界也存在浮躁的问题,特别是研究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性不够、严谨性不足的问题,所以我提出了十六个字的科研理念:国际视野,中国问题,科学方法,创新思维。”

    刘文君教授科研理念中的“中国问题”是指技术研发的着眼点要针对我国发展的重大需求,而不是盲目效仿国外的研究课题。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环保欠账多,饮用水污染事件频发,饮用水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12年全国将全面实行新的饮用水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水厂达标改造对适用技术有巨大的需求,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对中国供水行业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提出自己的答案。饮用水安全的课题在研究所一代代清华学人的传承下,秉承清华的学术品格和科研追求,不负国家寄望与社会重托,延续学脉、兴盛学科。

    刘文君的恩师王占生老师已年近八十,至今还活跃在其学术科研领域和应用发展前沿,为饮用水安全课题奋斗了整整一辈子。刘文君自嘲自己也为此奋斗了近半辈子。在此之前,还有很多清华老先生做出过不懈努力,比如环境学科的奠基人陶葆楷教授,已经九十五岁高龄的许保玖老先生等等。到刘文君这一代专注于饮用水安全课题的清华学人,所肩负的使命就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善水质。

    刘文君曾在2008年中国紫外线消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说:中国很多技术都是跟在国外后面跑,去追赶人家,但紫外线研究可能是个例外。因为它是新兴技术,即使在国外也是刚刚发展起来,中国很有可能和国外齐头并进,甚至领先于国外。

    领跑中国水业的“孤独者”

    饮用水微生物安全性是与人民健康休戚相关的问题。如何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同时又不产生有毒副产物一直是饮用水消毒的关键。紫外线灭菌安全有效,不产生副产物,不改变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符合饮用水消毒的各项要求,是一种高效、安全、环保的绿色消毒技术。21世纪以来紫外线水消毒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极大的发展,近几年在我国也发展很快,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紫外线消毒系统已超过500套,大型城市自来水厂紫外线消毒系统已有3套投入运行,在建和计划建设的大型城市自来水厂紫外线消毒工程也有几座,总处理能力达到每天上百万立方米。紫外线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个特殊人物的突出贡献,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紫外线消毒技术之父”、紫外线水处理技术的中国拓荒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文君。

    2001年,刘文君的论文获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他是这个专业第一个获此殊荣者,也是国内此领域的第一个研究者。由此,他开创了一门全新学科——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并获全国学术界和供水行业的广泛认可。时至今日,大部分自来水厂都高度重视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控制。

    中国的污水处理率向来较低,在2002年出台了新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后,紫外线凭借简单安全、使用方便的优势从而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刘文君及其团队积极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国外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并于国际著名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因而,从2003年后紫外线技术在国内得到极大推动,应用紫外线处理技术的水厂在污水厂中所占份额逐年增大,现在已占到一半以上,同时也培育了福建新大陆、北京安丽斯、深圳海川等大批企业,并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今年7月1日国家将全面实施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全面升级的新国标将对供水水质和饮用水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新国标的制定和实施就有许多默默无闻清华人密切参与和积极推动。身兼多职的刘文君,深受服务社会的清华传统熏陶,在我国供水行业有重大需求时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刘文君说:服务社会是科研的重要归宿,又能在社会需求中找准科研点。

    刘文君教授有一句话:“走在前面的人总是孤独的。”在任何一个领域的领跑者通常会比较孤独,从开始不被大家理解,到逐渐被大家认可,从原创性和领先性成果最初难以继续到得到更多支持,其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也是常人难以想象,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相信在刘文君教授等这一批水业科研人的带领下,中国的水业未来必将无限美好。



专家单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专家职位: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秘书长
专家职称:教授
擅    长:饮用水水质分析、评价、水处理工艺设计、优化,饮用水生物处理和消毒。
专家领域:饮用水水质安全技术与管理、应急供水技术与管理、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利用工艺技术、规划、建筑给水、节水技术与管理
 
个人简历

刘文君
学历
2002.8~2003.6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IUC), 博士后
2000.6~2002.7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W), 博士后
1999.10~2000.5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
1995.9~1999.7 清华大学环境系,博士生,
1992.9~1995.4 清华大学环境系,硕士生,
1985.9~1989.7 北京轻工业学院,本科生

研究方向
水质科学与工程技术
现代饮用水消毒技术和理论
紫外线消毒与高级氧化技术
饮用水高级处理(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原理和技术
给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控制原理和技术
饮用水水质评价和对健康的影响
给水厂规划和设计

获奖情况
1. 2008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饮用水安全研究所)
2. 2008首都劳动奖状(饮用水安全研究所)
3. 2008清华大学先进集体(环境系饮用水安全研究所饮用水应急处理小组)
4. 2006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获奖人)
5. 2006年北京市优秀教师
6.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7. 2003年北京国际消毒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8. 2003年优秀引进图书奖
9. 2001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10. 2000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1. 1997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委员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2. 1995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3. 1995年度清华大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益显著奖
14. 1991年度广州市环境保护先进个人奖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8096)“紫外线消毒后管网微生物安全性控制机理”,2008-2010
2. 国家863项目(2006AA06Z301),“给水管网水质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7-2009, 第二负责人
3.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1B05)“农村安全供水消毒技术与装置开发”,2007-2010
4.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C//B05)“远洋船舶压载水物理净化处理技术”,2007-2010
5. 日本三洋公司“膜处理除砷除氟技术研究”,2007-2009
6. 北京市科委项目“北京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和系统应用示范(D0605004040421)”子课题“安全消毒技术研究”,负责人,2005-2007
7. 北京市科委项目“北京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和系统应用示范”子课题“安全输配水技术和应用”(D0605004040521),负责人,2005-2007
8. 珠海多水源特征污染物识别和处理工艺研究,负责人,2007
9. 东莞市城市安全供水保障技术,子课题负责人,建设部(06-K4-18),2006,
10. 北京市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研究,负责人,2005-2006
11. 北京市清水池水力特性和消毒效率研究,负责人,2005
12. 南水北调北京地区沿线水厂水处理工艺规划,2005
13. 国家863项目“南方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2002AA601120)”中分项目“新型清水池设计原理和应用”和分项目“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特性研究”负责人。
14. 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基金(200243)“饮用水紫外消毒和高级氧化的机理和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
15. 国际合作项目(日本SANYO公司)“直接电解自来水产氯消毒技术研究”,负责人
16. 国际合作项目(澳门自来水公司)“楼宇水箱紫外线消毒技术研究”,负责人
17. 建设部“城市供水行业2010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和2020远景目标”,分项目负责人。

☆专利

发明专利:提高有效水力停留时间的清水池设计方法,申请号:200710063501. 4

☆学术专著
1. 刘文君,张丽萍。城镇供水应急技术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王占生,刘文君。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刘文君。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特性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参加编写《中国城镇供水技术进步2010年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参加编写《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颗粒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滤池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 参加编写《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水资源及给水处理》中“颗粒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滤池理论与设计”章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 译著
1. 刘文君,饮用水水质对健康的影响。(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 。The Water We Drink: water quality and its effects on health, Joshua I.Barzilay, Winkler G. Weinberg, J. William El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9

☆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期刊:

1 Liu Wenjun, Du Zhipeng, Jin Junwei. Optimiz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clearwell by integrating pilot and full-scale tracer testing. Front. Environ. Sci. Engin. China. 2007, 1(3):1-6
2 Liu Wenjun, Zhang Yongji. (2006) Effect of UV Intensity and Turbidity on Microbial Indicators Inactiv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18(4):650-653
3 Wenjun Liu, Susan A. Andrews, Mihaela Stefan, James R. Bolton. (2003) Op-timal Methods for Quenching H2O2 Residuals Prior to UFC Testing. Water Re-search,Vol37(9):3697-3703
4 Liu, W., Andrews, S.A., Bolton, J.R., Linden, K.G., Sharpless, C.M., Stefan, M. (2002) Comparison of DBP 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UV Technologies at Bench Scale.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Supply. Vol 2(5-6): 515-521
5 JY Hu, SL Ong, WJ, Ng, WJ Liu, CC Koh and S Apok, B Lauer. (2002) Design Protocol for Concentrating Organic Matter in Water Using XAD Resins. Advances in Asian Environ. J. KKNN, 2(1): 12-18
6 JY Hu SL Ong, WJ Ng, BP He, WJ Liu, ZD Fang, XH Zhang, ZS Wang. (2003) Mutage-nicity of polluted reservoir water and its reduction by a pilot-scale integrated biological treatment proces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Jul;71(1): 0204-0211
7 Liu, W., Wu, H., Wang, Z., Ong, S.L., Hu, J.Y., Ng, W.J. (2002) Investigation of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AOC) and Bacterial Regrowth in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Water Research. Vol. 36(4), 891-898
8 Li, S., Zhang, X., Liu, W., Cao, L., Wang, Z. (2001) Formation and Evaluation of Haloacetic Acids in Drinking Water of Beijing City. J. Environ. Sci. Health. A Vol. 36(4): 475 - 481
9 X.H. Zhang, W.J. Liu, Z.S. Wang, X.L. Dong, J.H. Lu, Y.M. Liu. (1998) Zeta Potential Analysis of Coagulation and Biofiltration of Water Supply. J. Environ. Sci. Health. A 33(5): 715-727
10 X.H. Zhang, G.S. Jia, W.J. Liu, Z.S. Wang, L. Peyton. (1998) Synergistic Combination of Coagulation with Biofiltration 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J. Environ. Sci. Health. A 33(5): 729-747
11 李辉,冯兆敏,胡克武,刘文君,王志伟,林毅,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工艺选择,给水排水,2008,Vol.34(4):46-48
12 王迪,刘文君,顾军农,张素霞。可同化有机碳及氯浓度对给水管网中生物膜生长的影响。给水排水,2008,Vol.34(2):19-22
13 孙文俊,刘文君,胡田甜,李张卿,王志伟,紫外线消毒系统中强度分布的理论计算与生物验证对比。环境科学学报,2008,Vol.28(3):563-567
14 刘小琳,刘文君,金丽燕, 顾军农,北京市模拟给水管网管壁微生物膜群落分析,环境科学,2008,Vol.29(5):18-21
15 刘小琳,刘文君,金丽燕, 顾军农,北京市给水管网管壁微生物膜群落分析。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Vol.48
16 林毅,刘文君。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性。给水技术,2007,Vol. 1(12):10-13
17 郑丹,刘文君。水中悬浮颗粒物对HPC测定值的影响。给水技术,2007,Vol. 1(12):37-40
18 高圣华,刘文君。吸附和生物降解对卤乙酸去处效果比较。给水技术,2007,Vol. 1(12):25-28
19 周玲玲,刘文君,张永吉。给水管璧生物膜附着异养菌与水中悬浮细菌的活性比较。中国给水排水,2007, Vol.23(21): 37-40
20 杜志鹏,刘文君,影响清水池有效水力停留时间因素研究。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Vol.47(12):2139-2145
21 黄凯锋,刘文君,北京某水厂模拟管网内部腐蚀特性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7, Vol.23(13): 63-65
22 郑丹,刘文君,徐洪福,模拟配水管网中悬浮颗粒物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环境科学,2007,28(6):62-66
23 刘小琳,刘文君,生物陶粒与生物活性炭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CR-SSCP技术解析,环境科学,2007,28(4): 924-928
24 张琳,刘文君。电化学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6, Vol. 22(23): 70-73.
25 张向谊,刘文君,张素霞,贯红霞。某厂清水池壁细菌生长特性研究。给水排水,2006,Vol.32(10):22-25
26 马乐宁,刘文君,徐洪福。供水管道爆漏事故影响因素实例分析。给水排水,2006,Vol.32(9):86-89
27 张向谊,刘文君,高圣华,张琳。模拟配水管网中管材和余氯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2006,Vol26(3):303-306.
28 杜志鹏,刘文君、张弥、张素霞。消毒过程中氨氮对氯耗的影响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6,22 (13):53-55
29 张琳,刘文君,梁佳慧,吴伟健,范晓军。UV消毒用于楼宇水箱水质控制研究。给水排水,2006,Vol.32(5):64-68.
30 张永吉, 刘文君. 氯对紫外线灭活枯草芽孢杆菌的协同作用. 环境科学2006,27(2):329-332
31 张永吉, 刘文君. 浊度对紫外线灭活大肠杆菌和MS-2噬菌体的影响. 中国给水排水。 2006,22 (1):27-31
32 王占生,刘文君。不同水源水质的给水深度处理技术。华东给水排水,4:1-9,2005
33 刘文君,孙文俊。农村地区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应用。中国水利,19:23-25,2005
34 张向谊,刘文君,潘虹等,某市给水管网管壁中微生物生长特性研究。给水排水,Vol.31(10):1-6, 2005
35 张永吉,刘文君。紫外线对自来水中微生物的灭活作用。中国给水排水,Vol.21(9):1-4,2005
36 王占生,刘文君。我国给水深度处理应用状况与发展趋势。中国给水排水,Vol.21(5):1-5,2005
37 刘文君,崔磊,应用计算流体力学优化清水池水力效率。中国给水排水,Vol.21(5):29-33,2005
38 刘丽君,焦中志,刘文君等。 给水厂常规消毒工艺的优化技术与应用.中国给水排水. 2005, 21(1): 5-8.
39 刘文君,崔磊。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优化给水厂清水池设计的原理和中试研究。环境科学与工程,2004,1(12):11-15
40 金俊伟,刘文君等,影响清水池t10/T值的因素试验研究。给水排水,Vol.30(12):36-39, 2004
41 刘文君、贺北平等,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卤乙酸测定方法研究。给水排水,Vol.30(8):38-40,2004
42 刘文君,清水池改进原理与应用。给水排水,Vol.30(5):10-12,2004
43 刘文君,给水处理消毒技术发展趋势展望。给水排水,Vol.30(1):2-5,2004
44 刘文君,王亚娟,张丽萍,王占生。饮用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测定方法研究,给水排水,Vol.16(11):1-5, 2000
45 刘文君,王占生。AOC在给水管网中的变化模型。见:给水事业五十年,pp. 206-209,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委员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6 张晓键,刘文君,李爽,曹莉莉。改善消毒工艺,控制消毒副产物产生。见:给水事业五十年,pp. 195-199,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委员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7 王占生,刘文君。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测定和生物稳定性研究。见:给水事业五十年,pp. 211-217,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委员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8 吴红伟,刘文君,王占生。臭氧组合工艺去除有机物研究。环境科学,Vol.21(4):29-33, 2000
49 吴红伟,刘文君,王占生。提供生物稳定的饮用水最佳工艺研究。环境科学,Vol.21(3):64-67, 2000
50 吴红伟,刘文君,张淑琪,王占生,张弥,徐欣,樊康平。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去除生物可同化有机碳研究。中国给水排水,Vol.15(9):7-9, 2000
51 曹莉莉,张晓键,刘文君,王占生。活性炭吸附卤乙酸特性研究。环境科学,Vol.20(6):18-21, 1999
52 李爽,张晓键,刘文君,曹莉莉,王占生。控制水处理工艺及配水管网中卤乙酸的研究。中国给水排水,Vol.15(6):1-4, 1999
53 周立红,刘文君,张丽萍。可同化有机碳测定方法研究。集美大学学报,Vol.4(3),1999
54 刘文君,吴红伟,王占生。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测定动力学研究。环境科学,Vol.20(4):20-23, 1999
55 刘文君,王占生。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进展。中国城镇供水。No. 3: 39-41, 1999
56 刘文君,吴红伟,王占生,张弥,徐欣,樊康平。某市给水管网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环境科学,Vol.20(2):34-37, 1999
57 张晓健、刘文君、李爽、曹莉莉,改进氯消毒工艺,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华东给水排水,1999(4)31-34,1999.12
58 刘文君,李福志,王占生。动态循环法测定水中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及其应用。中国给水排水,1998,Vol.14(6):8-10, 1998
59 方振东,赵刚,刘文君,王占生。生物陶粒反应器中硝化菌与异养菌之间生长关系的研究,中国给水排水,Vol.14(1):18-21, 1998
60 张晓键,刘文君,曹莉莉。饮用水处理中活性炭对卤乙酸的吸附研究。见:水工业与可持续发展,pp77-84,钱易,郝吉明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1 王占生,刘文君,颗粒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研究。见:水工业与可持续发展,pp41-47。钱易,郝吉明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2 吴红伟,刘文君,王占生,配水管网中管垢的形成特点和防止措施, 中国给水排水,1998,Vol.14(3):37-39, 1998
63 方振东,刘文君,王占生。水力负荷对生物陶粒反应器运行的影响。环境科学,Vol. 19(2): 43-46,1998
64 刘文君,贺北平,张锡辉,董祥龙,吕剑虹,刘爱民。淮河蚌埠段饮用水源水生物预处理生产性试验,环境科学, Vol.18(1):20-22, 1997
65 刘文君,贺北平,王占生。生物预处理对受有机物污染饮用水源水中胶体Zeta电位影响研究,中国给水排水,Vol.12(4):27-29, 1996
66 刘文君,贺北平,张锡辉,王占生。生产性生物陶粒滤池对微污染原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研究,给水排水, Vol.21(10):8-10, 1995

国际会议:
1 Wenjun Liu, Shenghua Gao. Comparison of the Removal Characteristics of Haloacetic Acids in Drinking Water by Adsorption and Bio-degradation. WQTC, AWWA, Denver, USA 2006.11
2 Wenjun Liu, Zhipeng Du, Junwei Jin., Improving Clearwell Hydraulic Effi-ciency and Optimizing Disinfection. IWA Congress, Beijing, 2006. 9
3 Wenjun Liu, Junwei Jin., et al. Integrate Pilot Tests and 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ethods to Optimize Clearwell Designing for Controlling DBP Formation. Proceedings IWA ASPIRE, Singapore, 2005. 7
4 W. Liu, S.A. Andrews, C. Sharpless, M. Stefan, J.R. Bolton, K.G. Linden. (2002) Bench-Scale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DBP 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UV Disinfection Lamp Technologies. Proceedings Water Quality Technology Conference (WQTC), Seattle, WA USA, November 10 – 13,
5 Wenjun Liu, Susan A. Andrews, James R. Bolton, Karl G. Linden, Charles Shar-pless, Mihaela Stefan. (2002) Comparison of DBP 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UV Technologies at Bench Scale. Proceedings of IWA 3rd World Water Congress, Melbourne, Australia, 7-12, April,
6 Wenjun Liu, Susan A. Andrews. (2001) Full-Scale Adsorption of HAA5 by Activated Carbon, Proceedings, Water Quality Technology Conference (WQTC), Nashville, Tennessee, November 11-14, CD-ROM.
7 Wenjun Liu, Susan A. Andrews, Mihaela Stefan, James R. Bolton. (2001) Optimal Methods for Quenching H2O2 Residuals Prior to UFC Testing. Proceedings,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IUVA. Washington, DC, June, , CD-ROM.
8 Hu, J.Y., Liu, W., Ong, S.L., Ng, W.J. (2000) Investigation on the Optimistic Conditions for Concentrating Trace Organic Matters in Water. Proceedings, the 10th Joint KAIST-KU-NTU-NUS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KAIST, Korea, June 22 –24,
9 Wenjun Liu, Hongwei Wu, Zhansheng Wang. Determination of Biodegradable Organic Matter in Drinking Water and Study its Biostability of Drinking Water in Beijing City.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Supply. Shanghai, China, 1998


学术团体:
 

1. 全国紫外线消毒标准化委员会 主任委员

2.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 秘书长

3. 国际紫外线协会亚洲/澳大利亚分部主任

4. 美国给水协会(AWWA)会员

5. 国际水协(IWA)会员

6. 美国化学会(ASC)会员

7.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臭氧专业委员会 专家理事

8. 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工程师(PEO)

9. 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理事兼秘书长

10. 《给水排水》和《中国给水排水》编委



2012年度中国水业人物风采系列:因缘生爱,既为事业——刘文君(下篇)

2014-03-12  给水排水

刘文君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接上篇)

回到母校担任教职

 1999 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我就去国外开展博士后研究。2003  6月非典后我带着全家回到了母校清华大学工作,成为了一名副教授。并且顺利通过教学能力评估,具有开设课程的资格了。我先后开设了本科生专业课程《饮用水处理工艺与工程》和面向研究生和留学生的全英文课程《Advanced Water Supply Engineering》,还讲授过几年专业英语课程。

 回母校后这十几年,我主要从事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推动了紫外线消毒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2003 年非典型性肺炎的爆发对我国消毒技术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2003 月,由《给水排水》杂志社和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在北京主办的“水消毒国际研讨会”邀请我作了主题发言,反响较好。因为紫外线消毒是崭新的技术,国内了解的人不多,因此我致力于研究和推广该技术,并建立了国际标准的试验系统。在东莞东江水务开展了系列研究,并促进了国内第一个按国际标准设计建设的饮用水紫外线消毒工程——天津泰达自来水三期紫外线消毒系统的完成。该工程运行良好,获得国际紫外线协会最佳工程奖,天津泰达自来水厂由此将一期和二期工艺也改造成紫外线消毒。同时技术上支持了上海临江水厂和济南玉清水厂紫外线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北京在建的南水北调水源郭公庄水厂和第十水厂也已设计了紫外线消毒工艺。为推动紫外线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分别在 2005 2007 年,2011 年和 2012 年召开了次国际紫外线消毒研讨会。另外还促成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成立国家紫外线消毒标准化委员会,主持制定了三项紫外线消毒的国家标准,并被选为国际紫外线协会(IUVA)常务理事和亚洲澳大利亚地区分会主任等。甚至被媒体称为中国“紫外线消毒技术之父”,虽然溢美之词我不敢当,也从侧面说明我的工作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的。

2)提出了饮用水氯消毒的优化设计方法。首次提出清水池有效水力停留时间(t10)的概念,并以国家 863 项目“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和北京市科委项目“首都地区饮用水安全消毒技术研究”为依托,从理论到工程深入研究了有效水力停留时间的概念、内涵和对氯安全消毒的影响,成果应用于深圳 60  m 3 /d 水厂,并在东莞和北京等地的水厂设计中得到应用,采用该技术成果的笔架山水厂工程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3)研究设计远洋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Blue Ocean Shield, BOS)。我及清华大学其它老师一起组成的团队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支持下,提出采用紫外线为核心单元的压载水处理技术,由于海水水质复杂、含盐量高,船载设备技术安全性要求高,研究团队通过模拟、中试和岸基试验,攻克了预处理技术、紫外线消毒效率和副产物控制、高效紫外线反应器设计、自清洗系统,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并设计制造远洋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Blue Ocean Shield, BOS)。该系统为我国第一套通过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认证(G9 认证)和国家交通运输部的评审和认证 (G8 认证 ) 的压载水处理系统,目前由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组织产业化。该系统为完全自主研制、设计和生产,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BOS 压载水系统为我国作为造船和远洋航运大国履行国际海事组织关于压载水管理相关国际公约提供了技术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4)研究开发了“混凝沉淀 -上向流微膨胀臭氧活性炭 - 砂滤”新工艺。我在“十一五”国家重大专项支持下,采用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活性炭上微生物结构特征、功能和生物降解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对活性炭出水颗粒上微生物生长特性和消毒灭活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生物降解速率而不是污染物在液膜中的传质速率是影响生物活性炭对有机物去除效率的主要因素,而生物活性炭颗粒泄漏是出水中微生物显著增加和影响消毒效率的根源,由此提出采用砂滤后置和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工艺组合的新工艺,并提出以常规尺寸颗粒活性炭代替细微颗粒活性炭的微膨胀床概念。研究发现臭氧化溴离子产生溴酸盐的 3 条路径中“直接—间接”是主要途径,并由此提出通过投加过氧化氢来控制溴酸盐产生的技术。新工艺解决了溴酸盐控制、臭氧高效接触氧化、微量有机物和嗅味物质去除、微生物泄漏控制等关键技术,具有微生物安全性好,有机物去除率高、水头损失小,反冲洗周期长的优点,应用于山东省济南市鹊华水厂深度处理工程(20 m 3 /d),被列为国家重大水专项标志性成果。

5)研究开发了分散水源突发重大环境污染饮用水应急技术和体系。我国自 2005 年松花江特大化工污染导致哈尔滨市市政供水重大停水事故以来,每年发生上百起饮用水源突发然污染事件,严重影响供水安全,我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多起应急供水技术支持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应急供水经验。“十一五”期间在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支持下,以西江下游的珠海和澳门市供水系统为示范,深入研究了分散水源的应急供水技术和体系,取得了多功能快速组装拦油坝和活性炭吸附坝,磷酸三乙酯测定方法、复杂水源的应急调度技术,去除重金属的特种活性炭和多系统关联耦合应急决策指挥平台构建等创新性成果。该技术和体系在西江下游珠海和澳门得到应用,在应对近几年西江水源污染事件的应急供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  多次参加突发重大污染的应急供水技术支持

2005  11 月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爆发,哈尔滨市被迫停水 4天,400 多万人饮水受影响。1123日,我当时在广州市开会,吃早餐时刚从新闻里看到哈尔滨停水的报道,就接到当时的系主任陈吉宁教授的电话,让我联系建设部相关领导,去现场参加应急供水工作。我立即定好从广州去哈尔滨的机票。当时我们系的张晓健教授作为建设部技术专家组成员已经抵达哈尔滨,在经过充分讨论后,专家组提出“在取水口投加粉末活性炭,将去除硝基苯安全屏障前移”的工艺,并进行了紧张的试验和采取迅速的工程施,张晓健老师是专家组负责人,我协助他负责水质检测,并且担任专家组的新闻发言人,介绍应急处理的进展情况。经过专家组和哈尔滨供排水集团的共同努力,27 日哈尔滨市成功恢复供水,实现了温家宝总理和黑龙江省政府“停水 4 天后恢复全市供水”的承诺。其后我又陆续参加了秦皇岛饮用水嗅味事件、山东临沂砷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汶川地震的应急供水及消毒技术指导等。后来张晓健老师参加了更多的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我担任所长的饮用水安全研究所由此获得 2008 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光荣称号。

 

 

6  参与专业学会管理工作

我自研究生阶段一直协助王老师举办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年会工作,至今已达 18 年。在2010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改选后又担任水工业分会秘书长,协助分会理事长陈吉宁教授组织行业内的学术交流活动。2007 年开始担任全国紫外线消毒标准化委员会主任,2012  3月起担任国际紫外线协会(IUVA)亚洲和澳大利亚地区分部主任。这些学会工作虽然占用了我不少时间,但也让我有机会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我自己也受益匪浅。2012  9 月还被选为国际水协会高级会士(IWA FELLOW)。

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孩子,老家在湖南省桂阳县偏僻的农村,世代是农民,家里有一个在外工作的亲戚,属于真正的穷二代。能够取得一些成绩,并在清华大学担任教职,我觉得首先要感谢我人生道路上给我帮助的各位老师,包括前文我的提到的恩师王占生老师及其它各位前辈,也要感谢我的母校清华大学海纳百川的胸怀,还要感谢水行业各位前辈、专家和同仁的支持和帮助,更要感谢我们这个时代,给了我这样的普通人施展才华的平台。我的经历说明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社会就会给你充分的回报。我机缘巧合地走进了给水排水这个行当,也爱上了这个专业,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行业的发展和供水安全提供更好的服务。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