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1953.8.13 -)水文水资源专家。出生于北京市,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基础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水资源经济学和复杂系统决策理论方法方面的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级重大咨询项目,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流域级、省级重大规划项目,并在十余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担任中方专家组组长和专家。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次,中国优秀图书奖一次,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浩
个人简介:一、简况
王 浩,男,1953年8月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员会委员、创新方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水问题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王浩教授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曾主要参与完成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题/专题各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项目1项、国家西部行动计划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水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等重大国家规划多项,其他省部级咨询项目十余项。近五年先后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课题2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1项;负责多项省部级重点研究和规划项目。
通过主持上述一系列重大基础研究和规划项目,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并在该理论指导下,系统建立了水循环及伴生水生态、水化学和水沙过程综合模拟与多维调控技术体系。上述理论与方法体系已在国家、流域和区域等多个层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促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促进我国水资源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一些作用。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需求,在融合水文学、水资源学、生态学、气候学等多学科理论新进展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及需水预测预报技术、基于遥感和气陆耦合模式的土壤墒情预警预报技术、水资源实时调度等多项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气候变化下水与生态安全适应性对策的制定提供了重大支撑。此外,结合我国主要水资源问题及其分区特征,整体提出我国水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迄今,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8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奖1次,其余奖励多次。近年来王浩教授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和荣誉证书,1996年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评选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2004年被水利部评选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先进个人”;2004年王浩教授荣获中央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王浩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王浩院士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09年王浩院士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奉献水利先进个人”。
二、受教育情况
1978.4-1982.7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农田水利,学士
1982.8-1985.3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工程水文与水资源,硕士
1987.8-1989.7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系统工程,博士
1992.7-1992.8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风险研究中心水资源专题,访问学者
三、工作经历
1969.9-1973.3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农业工人、班长
1973.4-1976.1黑龙江省安达县城郊公社繁荣大队 知识青年
1976.2-1978.3北京大学无线电系 工人
1978.4-1982.7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本科生
1982.8-1985.3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研究生
1985.4-1987.7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工程师
1987.8-1989.7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职博士生
1989.8-1991.11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副室主任、工程师、高工
1994.6-1997.2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室主任、教授级高工
1997.3-2001.3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2001.4至今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 所长教授级高工
四、主要科研经历
主持或参与近百项重大科研与规划项目,主持项目经费超过亿元。
近五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仅列10项)
[1] 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项目首席科学家,总经费3000万元;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项目负责人,总经费500万元,并获滚动资助;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水循环系统演化机制与过程模拟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项目负责人,总经费150万元;
[4]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调度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总经费630万元;
[5]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三峡及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枢纽群联合调度技术”,项目负责人,总经费872万元;
[6] 国家科技基础研究工作专项:“水文学方法研究”,项目负责人,总经费235万元;
[7] 国家重大水专项:“松花江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技术及工程示范-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总经费480万元;
[8] 水利部基建前期:“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前期工作”,课题负责人,总经费200万元;
[9] 科技部援疆重大咨询项目:“科技支撑引领新疆跨越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负责人,总经费50万元;
[10]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三峡工程论证结论阶段性评估水文与防洪专题”,专家组组长,总经费200万元。
五、主要获奖情况
近年来,获各种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多次,被授予多种荣誉称号。
学术奖励之一:国家级奖励
2009年 因《中国分区域生态用水标准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7年1月 因《黄河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化模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5年1月 因《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1年1月 因《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7年12月 因《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管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学术奖励之二:省部级奖励
2010年因“青海湖生态-环境演变与生态需水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9年因“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9年2月因《海南省海口市水系综合规划研究》获得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06年因“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规划”,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6年因“宁夏经济生态系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3月 因《宁夏经济生态系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获得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4月 因《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与实践》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5年1月 因《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变模型》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4年1月 因《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03年1月 因《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999年7月 因《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研究》获得水利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7年8月 因《新疆北部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总体规划》获得水利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6年8月 因《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管理的研究》获得水利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荣誉称号
2009年9月 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系统奉献水利先进个人”
2006年 被中组部等四部委评为国家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05年11月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4月 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4年4月 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2001年7月 被中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
2001年2月 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经贸部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
六、联系方式
电话:13681090913 雷晓辉 老师
Email:lxh@iwh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