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19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第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2019年中国排水系统提质增效大会——鼎力打造高质量、高效能,与城市水环境相融合,网厂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国家信号频出,引领环保大军掘金污泥市场 -- 政策支持,“十二五”规划347亿投资格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24  浏览次数:171
核心提示:国家信号频出,引领环保大军掘金污泥市场 -- 政策支持,“十二五”规划347亿投资格局
青岛欧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中国排水系统提质增效大会

国家信号频出,引领环保大军掘金污泥市场
 
发表时间:2013-4-17    
 
      政策支持,“十二五”规划347亿投资格局

      近年来,国内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在污水排放量稳定的前提下,污水处理率迅速提升,但同时,由于污泥处理处置市场的滞后,整个污水处理板块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污泥处理在我国大规模展开,相关的政策并不多。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试行)》是目前该行业具有指导性的文件。

      2012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环保部共同编制的《“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外发布。相对“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投资额将略有提高,达34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占全国城镇污泥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总投资额的比例仅为8.07%,相对“十一五”期间的这一数字下降了1.65%。但国家“信号”频频发出,已引发环保大军掘金污泥。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规划建设城镇污泥处理处置规模518万吨/年,其中,设市城市383万吨/年,县城98万吨/年,建制镇37万吨/年;东部地区288万吨/年,中部地区124万吨/年,西部地区106万吨/年。
   《规划》提出目标: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70%,县城及重点镇达到30%。去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在“十一五”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分别达到85%和70%。

     然而长期以来,投资主体、付费机制一直困扰着污泥企业,外间极为关注的污泥收费政策在《规划》中仅有一句话提及,“研究污泥处理成本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并纳入缴费范围”。业内人士分析,污泥处理运营成本无法明确,依然难以撬动社会资本。
 
    付费机制——产业运营格局依旧不明

        随着《规划》的出台,污泥行业或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但即便“掘金”污泥热潮兴起,各地污泥处理处置项目也相继“上马”,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规模仍不足以满足污泥的处理生产量。目前,在污泥处理处置问题上所需投入的资金还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规划》虽开出347亿元的污泥大单,但谁来为这三百余亿的投资买单,谁是污泥处理处置服务的付费主体,系列问题不能明晰的情况下,产业投资格局依旧不明。在缺乏清晰的行业付费机制情况下,被热炒的市场预期和投资预期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污泥企业的生存困境。

        我国城市污泥处理严重缺乏专门的经济支撑体系,主要资金来源为政策性资金和以市场化方式所获得资金。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污水处理费应包括污泥处理处置运营成本;通过污水处理费、财政补贴等途径落实污泥处理处置费用,确保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正常稳定运营”。目前,政府投资仍然是污泥处理处置项目投资的最主要方式。若政府支付的污水处理费和补贴不足以抵消企业处理成本,那企业就不愿意再处理污泥,这也是污泥偷排现象屡现的重要原因。

        水价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按照业内专家的计算,如果在目前的水价中增加2毛钱的污泥处理费,“污泥处理产业会一下子爆发”,但涨水价短期并不容易实现。很多城市征收污水处理费尚且存在很多困难,征收污泥处理费或者提高污水费补贴更为困难。污泥处理费未开征,运行资金没有着落,使得部分污水处理厂有意无意之间,只能将污泥处理的责任旁置。

        据了解,目前仅江苏等少数省份有一个明确的处理污泥费用的制度。2008年江苏政府针对太湖流域的污泥处理,要求在每吨污水处理费中抽取0.2元支持污泥处理建设的运营。
而相比太湖地区,其余地区污泥的运营费用来源还显得比较杂乱。一个地方污泥运营补贴可能有不同的方式,比如由地方政府财政对污泥运营进行买单、或是与污水费处置“捆绑”。但即便拥有了来自财政的笼统补贴,仍难抵消污泥处理成本和运营成本。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污泥费用等问题的落实恐怕要等到“十三五”。“十二五”期间国家还是会把重点放在污水处理上。

  
  处置率——80%污泥未得到安全处理处置

        《规划》显示,截止到“十一五”末期,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小于25%。根据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2011年12月发布的《我国城镇供水排水行业发展情况报告》内容显示,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安全处理率不足10%。另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镇污水处理量有343亿立方米,相当于三峡水库的总库容。这座“水库”每年吐出的“脱水污泥”接近2200万吨,其中80%污泥未得到处理。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存在不少困难:首先,污泥产生量数据不清。2011年,全年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为390亿吨。按此数值估算,全国全年城镇污水处理厂湿污泥(含水率80%-85%)产生量约2188-2800万吨,每天约产生湿污泥6-7万吨湿污泥;而根据每年公布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湿污泥年产量还未达到1400万吨(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厂湿污泥产生量为1032吨),与专家估算的2800万吨相差1倍。

        第二,污泥消化难以稳定运行。有专家表示,曾对我国污泥消化设施进行全面盘查,发现仅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约50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了一批污泥消化设施,而这其中可以稳定运营的只有20余处,整体规模不容乐观。

        第三,安全处置率差距极大。截至“十一五”末期,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小于25%。据统计,有近17%的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去向不明,规模占比超过20%,同时大约67%的污泥以简单填埋为最终出路。

     《规划》提出:“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70%,县城及重点镇达到30%。”在目前政府不够重视、总体形势严峻、投资不足的情况下,要达到上述目标,存在一定难度。

   
管理体制——政府采购服务模式仅占10%

        污泥处理处置问题首先源于管理体制上的混乱,而管理体制的混乱首先是责任主体的缺位。污泥处理处置责任主体不明确,是制约污泥处理处置管理体制得以理顺的关键因素。理顺污水处理的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污水处理费与污泥处理费的包含关系,明确行业管理、资源管理及资源化调控三者的关系是解决污泥问题必须理清的问题。

        市政污泥的无害化、稳定化处理处置本质上是一种政府主导的社会服务,是水务社会服务责任的延伸,应该通过各项举措建立全方位的政府责任体系。具体而言,需要以环境总量标准(包括污水排放标准和污泥处置标准)为基础,明确污泥处理处置服务与产品质量标准;制定明确、到位的外部环境监管,提高违法成本;明确和完善污泥服务采购体系,从而支撑商业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市场的发展需要以成熟的商业模式为支撑。就目前来看,污泥处理处置有两种主要的商业模式:一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工程提供模式(EPC);二是政府采购服务特许经营模式即BOT。

        据统计,工程提供模式(其中包括占21%的设备供应和占28%的项目设计)占90%,而政府采购服务模式仅占10%。所涉及的因素较多,其中包括:第一,由于政府与污水处理厂之间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了污泥项目授权主体的不明确;第二,政府在短时间内征收污泥处理费或者提高污水费补贴不太现实;第三,缺乏相应的处理污泥的定价标准体系;第四,相关法律规范也不健全。

   
“重水轻泥”极易引发二次污染

        污泥作为污水处理工艺的产物,含水率高、有机物含量高、容易腐化发臭。其组成、性质的复杂性及处置新政策决定了其处置的难度,对技术提出严峻挑战。和污水相比,污泥的处理难度更高,处置不当极易发生“二次污染”。

        相比污水,污泥的“毒性”更大。和城市污水的结构相似,污泥主要由生活污泥和工业污泥组成,其中生活污泥约占7成,工业污泥约占3成。生活污泥以有机质为主,并含有大量的氮、磷、钾,以及病原菌和寄生虫,容易腐败,散发出恶臭难闻的气味;工业污泥沉淀有重金属及有毒物质铜、锌、铬、汞、镉、砷以及环芳香烃、多氯联苯等令人谈之色变的致癌毒物。这些未经处理的毒泥,正在成为引爆环境危机的“定时炸弹”。
只有去除有机物,对污泥进行稳定化处理后,才有可能实现后续处置目标。在欧洲,很多国家对出厂污泥的含水率要求并不高,有的甚至可达97%,其原因就是前期做了充分的稳定化处理,大大降低了环境风险。

   
污泥处理处置,需明晰技术路线的选择

        污泥的稳定化处置是必要环节,因为生物污泥含有的原污水固体物质约占30%-50%,约合原水COD的40%;混合污泥含有的原污水固体污染物质约占50%-70%,约合进水COD的50%。未经稳定化的污泥面临有机物的腐败、嗅味等二次污染风险,如果回到水体,这些相当于原水中40%-50%的COD会污染水体,导致减排目标大打折扣。

        据了解,目前污泥处理主要有三种技术:干化焚烧、好氧发酵、厌氧消化。目前这三种处理技术都在市场上有所运用,所占市场比例分别为53.4%、31.8%和14.8%。污泥处理处置牵涉的部委包括住建部、发改委、环保部、农业部、水利部等,涉及到各部门的责任利益比较复杂,国家层面没有一个明确的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比如,由于回避责任和本身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农业部会以有机肥可能含有重金属造成土壤污染为由,不赞成好氧发酵后的污泥回归土壤。

        对污泥的处置,主要采取堆肥、填埋和焚烧三种方式。

          堆肥。污泥理论上讲是一种很好的农肥资源。但由于从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污泥含水量太高,堆肥效率非常低。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污泥含水量普遍在82%左右,有的高达90%以上,基本上是一种“流体质”,无法发酵堆肥。

        填埋。按照我国最新标准,送入填埋场的污泥含水率应为60%,但目前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污泥含水率过高,使污泥无法与其他垃圾均匀混合,阻碍了填埋场垃圾的生物发酵、降解过程。不少地方填埋场已经拒绝含水率大于60%的污泥进入场地。

        焚烧。因为含水率太高,传统的污泥焚烧发电必须在焚烧炉内添加燃煤以助燃,政府为此不得不给电厂补贴,否则电厂也会拒收污泥。据了解,焚烧处理污泥的费用在每吨150元至200元之间。同时,如果配套的烟气处理装置不完备,污泥焚烧极易造成空气污染。

        污泥填埋方式因高度有害,在国外已逐渐被禁用,污泥焚烧技术因其成本高也在减少使用。德国、丹麦和法国等欧洲国家规定,将来只能将污泥焚烧灰渣作填埋处置,而不能直接将污泥填埋。

   
土地利用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生活污水处理厂中,重金属含量低的污泥土地利用是目前经济、低碳、资源循环利用的最佳技术路线之一。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质,氮磷钾营养物质,利于后续的资源化利用,尤其是磷含量丰富,污泥产品可满足农业20%-30%的磷需求。然而,污泥土地利用面临的最大瓶颈是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在重金属控制方面,德国做得较好。1977年以后,德国的污泥中大部分重金属都呈下降趋势,铜、镍等元素的含量最近几年基本趋于稳定。究其原因,德国污泥处理费用较高,主要通过水费覆盖。企业若想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必不可少的是做好污泥稳定化,并在此基础上,将污泥进行土地利用,实现资源化。资源化是污泥处理处置的必然选择之一,稳定化则是污泥土地利用的核心。

        污泥土地利用的另一个瓶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部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转移到污泥中,并在污泥处理过程中具有迁移规律。这是否会增加未来污泥土地利用的风险,目前在国际上是一个还未定性的问题。

        目前,美国的污水处理厂每年产生约560万吨干污泥,其中大约60%用于农业利用;日本年产污泥223万吨,其中131万吨建材利用,35万吨进行农用;英国和法国每年产生的污泥,也有60%是进行土地利用。总体来看,欧洲各国有52%的污泥进行土地利用,具体比例取决于各国的具体情况。

        在我国,在做好重金属控制、做好消毒工作,制定科学实用的标准并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污泥的土地利用有较好的前景。生活污水污泥土地合理利用,可实现污泥资源循环利用,符合未来低碳发展方向;要真正解决我国的污泥难题,相当部分的污泥稳定处理,土地利用是必经之路。

        然而,也有不少人士认为,我国污泥的性质与西欧国家不同,不宜进行土地利用。而且生物污泥的土地利用极易造成二次污染,不但起不到处理污泥的作用,而且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三类环保大军掘金600亿污泥市场

        据环保部的有关规划,未来10年是中国污水处置的黄金时期。有住建部官员称,“十二五”期间,中国在污泥处理处置上潜力巨大,投资有望达到600亿元。面对巨大商机,多家风险投资机构也都闻风而动,纷纷布局污泥处理产业。但是由于专项政策不明确,政府投资受金融和财税等宏观政策的影响难以落实,2012年污泥市场的被关注度及企业参与的热情有所降温,出现了传统投资模式支撑的市场停滞、服务价格滞后制约商业模式形成、股权投资由情绪高涨转入观望等多个现实问题。

        相关人士表示,由于污泥处理项目具有高投资、低收益的特点,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因此,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全部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目前,我国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缺少良好稳定的污泥处置配套设施,同时,现有项目的运行情况也不尽如人意。但随着政策市场的逐步启动,污泥处理渐渐引起了政府及市场的注意,由于当前行业基础极其薄弱,因此,在基数较低空间较大的形势下,市场成长的速度将是惊人的。

        我国污水处理“重水轻泥”导致的城市污泥“二次污染”,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随之而来的“污泥围城”商机,也吸引大批民间资本跃跃欲试。业内人士建言,亟须建立配套的政策措施,既解除“污泥围城”的生态威胁,也为富余的民间资本寻找出路,更为政府沉重的负担减压。

        目前有三类企业掘金于污泥处理市场:

        第一类为传统的大型品牌环保公司,或为传统“水军”,凭已有水处理项目或垃圾处理项目的商业优势“掘金”污泥,其中包括威立雅、中法水务,桑德环保,西门子、北控集团、上海排水集团等。第二类为近两年来兴起的专门负责做污泥有机物处理的公司,如中科博联、中持环保和无锡国联等。第三类为非环保企业投资的污泥处理公司,这类公司一般业务范围并不广泛。

        其中,由传统环保公司和新兴污泥处理专门公司主导着行业“命脉”。第一类和第二类所占比例约为30%和40%,第三类公司所占比例为30%。

   
污泥处理处置设备最先获益

        市场启动,最新获益的当然是设备行业,目前国内市场仅有为数不多的企业涉足该领域的设备制造,设备的国产化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未来市场的发展一方面要借助技术的支撑,另一方面也要借助资金的运用。只有以不断成熟的技术为支撑,才能较好地推动行业的发展。

        我国污泥处置发展落后于污水处理设备,在污水处理厂建设初期,往往重视污水处置,忽视污泥处置。目前污泥是以弃置和填埋为主,污泥处理的成本很少,而随着城市扩大人口增多,污泥的二次污染随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对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

        2009年末的污泥(含水率80%)产量为4.8万立方米/吨,以新增污水处理量运行负荷率为75%计算,“十二五”期间污泥(含水率80%)年产量将以246万立方米/年递增。

     “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将会继续延续“十一五”期间高速发展,中国环保投入将达到3.1万亿元,规模将比“十一五”的1.4万亿增长一倍以上,其中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资金总需求为1500亿元,重点将放在污泥处置等方面。

        随着国家对污泥处理处置越来越重视,污泥后处置是未来几年水处理行业发展的关键设备,其中输送、翻转、干燥、除臭机械及装置是开发的重点。

   
污泥发电,污泥带来的新商机

        最近几年来,青岛、浙江、江苏等地的污水处理厂、造纸企业先后投建一批污泥干化焚烧设施,以解决与污水相伴而生的污泥问题。污泥发电的原料并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泥巴,指的是含有一定热值的,比如造纸企业、洗煤厂、皮革企业等工业污水排放后沉淀产生的污泥。

        据业内人士分析,每3吨污泥的热值相当于1吨煤,因此污泥具有一定的资源性价值。但由于国内的干化技术问题导致污泥处理后含水率一般在70%-80%左右,干化处理的过程中加大了成本投入,从而削减了经济效益。污泥焚烧发电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涉足的企业不多,目前投建的污泥焚烧发电项目多以社会效益为主。

        虽然现今污泥处理问题并未像垃圾发电那样引发争议,但不可否认随着城市污水处理率的提高,污泥量也在大幅度增加。污泥处理压力越来越大,土地资源日趋紧张,污泥处理产业的蛋糕不断被做大。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