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风采:
刘强,男,1953年1月生,湖南津市人,汉族,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首届青年骨干教师。湖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点领衔人,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农田污染控制与农业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植物营养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资源与环境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植物营养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农业部专家库高级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专家,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土肥学会理事长,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评审委员会成员,湖南省高校党建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第八、第九次党代会代表。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营养生理,施肥原理与技术,植物营养生态。
业务所属:农业资源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植物营养学(硕士、博士)。
博士后招生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讲授课程:主讲本科生农化研究法、施肥经济学、高级试验设计及统计、农业化学、高级植物营养与研究方法、植物营养与施肥、高级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遗传学、高级植物营养学专题、专业英语。
获奖: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稻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及应用理论研究,2006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蛋白饲料稻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2002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地方农业院校构建和谐社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0年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第一批“十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湖南省“十一五”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6-2008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湖南农业大学“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
科研:主持科研项目主要为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子项目(2007AA021906),农业面源污染阻控纳米制剂研发,2008-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1860),油菜生长后期有机氮再分配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201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206),油菜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研究,2007-2007;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D87B11),沿洞庭湖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消纳减排技术研究与示范,2008-2010;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15B04),南方丘陵山地农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2016;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题(2001BA507A-02),高蛋白饲料稻高产高效专业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2001-2004;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题(2004BA520A01),专用稻标准化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2004-2006;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04EFN214300214),高蛋白水稻开发与应用,2004-2006;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题(2006FY120200),我国1∶5万土壤图籍编撰及数字土壤构建,2007-2009;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子专项,华中区缺区补漏数字土壤制图方法研究,2012-2017;农业部行业计划项目(200803030),南方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的研究与示范,2008-2011;农业部行业科技计划项目(201103003),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油菜轮作最佳养分管理技术应用,2011-2013;国土资源部重大专项子专题,洞庭湖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2004-2006;国际合作项目(2007DFA30850),规模化养殖场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中重金属钝化与保氮技术研究专题,2008-2011;湖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6NK2001),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污染治理及产品开发,2006-2010;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7JJ3074),作物硝态氮累积利用与氮效率的关系研究,2007-2009。
平台建设:作为第一负责人带领学科团队成员于2003年获植物营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植物营养学二级学科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2007年获准设立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成功申报“植物营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2009年成功申报“农田污染控制与农业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010年成功申报“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2012年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代表性论著:不同时期不同施氮量对糙米蛋白质积累影响的初探(土壤学报,2000);K+,Ca2+和Mg2+对不同水稻(Oryza sativa L.)基因型苗期耐盐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10);盆栽条件下红黄泥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的动态变化(中国农业科学,2007);喷施双酸肥对水稻代谢机能及产量影响初探(中国农业科学,1998);酒糟型生物有机肥初始酵解条件对木质纤维降解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不同品种油菜子粒产量及氮效率差异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不同品种油菜氮效率差异及其生理基础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不同浓度羧甲基壳聚糖对水稻氮代谢影响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不同栽培法对食用稻子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探(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不同施氮水平对莴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喷施“双酸肥”对水稻作用效果的初步研究(中国水稻科学,1998);几个水稻品种碳素代谢特征的比较(中国水稻科学,1998);论高校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有效中的高校创业教育审视(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论高校党组织先进性建途径(高等农业教育,2006);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证(湖南社会科学,2006);Responses of contrasting rice (Oryza sativa L.) genotypes to salt stress as affected by nutrient concentrations(AgriculturalSciences in China,2011);Responses of different rice (Oryza sativa L.) genotypes to salt stress and relation to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and chlorophyll content(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Study of Dynamics of Floodwater Nitrogen and Regulation of Its Runoff Loss in Paddy Field-Based(Applicatio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7)。
编写教材:试验研究及统计分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回归设计及多元统计分析,广西科技出版社,2003;试验方法及统计分析,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著作: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主要作物高产高效技术规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国主要作物施肥指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耕地质量与现代农业,湖南地图出版社,2009年;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辉煌50年,湖南地图出版社,2006;耕地保护与社会发展,湖南地图出版社,2006;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理论基础与技术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土壤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
授权专利:一种畜禽粪便堆肥除臭保氮调理剂及其应用(ZL200910044700.X);一种降低畜禽粪便堆肥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钝化剂及使用方法(ZL200910044699.0)。
联系电话:0731-84618180
传真:0731-84618180
电子邮箱:lq8053@hunau.net
段建南,男,1957年7月生,汉族,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土地资源学博士学位点领衔导师,土地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九三学社湖南农业大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资源利用协作组成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通报》编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湖南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专家组副组长,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国土资源导刊》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土地/土壤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应用,土壤发生及其环境过程模拟。
业务所属:土地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硕),土地资源学(硕、博),公共管理硕士(MPA),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方向)。
教学与人才培养: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土壤—作物系统模拟》、《遥感原理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土地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评价》、《土地整理概论》等课程。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2名。
获奖与荣誉: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中得到表彰。1997年经山西省教委批准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998年获“山西省青年科技奖”并被授予“山西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2002年《干旱地区土壤碳酸钙淀积过程模拟》被评为湖南省第九届自然科学二等优秀学术论文;2009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称号。
科研项目:主持科研项目主要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76):土地利用功能的系统分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1040)——黄土高原土壤钙积过程的定量研究;湖南省教育厅2011年重点项目(11A046):土地利用功能的系统分析与评价;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98W0010)——黄土高原水—土耦合侵蚀模型的建模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39990490-2)——荒漠化防治下土地利用系统动态变化机理的系统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01YJ02)——土壤—作物—环境系统碳循环耦合模型及其时空预报系统研究;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土地资源调查专题——湖南省闲置土地利用研究;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两种精神和两种能力”培养目标的本科生专题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湖南省环保科技基金(湘财建指[2005]715号)——湘江下游(长沙至株洲段)河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与迁移规律研究。参加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县域养分需求管理和肥料产品定制软件研制(2006BAD10A01-02)、基于分布式土水肥管理模型的资源高效利用系统研究与开发(2006BAD10A06-0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区高效施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8BADA4B08)。主持了湖南省7个市、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223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
代表性论著:黄土高原土壤变化及其过程模拟(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Modeling of Slope Erosion Process for Soil Change(In: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CRC press, USA. 2000, ISTP收录);A Modeling Approach to Evaluating Soil Changes Caused by Man(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il, Human and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Beijing. 1998);An algorithm of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used to calculate Ca2+ concentration and pH in soil solutions at arid areas(In: Water-Rock Interaction. Taylor & Francis Group, London, UK,2007,ISTP收录);应用于土壤变化的坡面侵蚀过程模拟(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应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区域风速模拟(水土保持学报,2001);干旱地区土壤碳酸钙淀积过程模拟(土壤学报,1999);求解干旱地区土壤溶液Ca2+浓度和pH的逐步逼近算法(土壤学报,2002);多级参数平衡法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水土保持通报,1988);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土地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变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建立土地利用结构模型的研究(自然资源,1989)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方法和技术创新思路(国土资源导刊,2004);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探讨(经济地理,2005);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方法与实践(中国土地科学,2008);国土资源批前监察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以长沙市为例(国土资源导刊,2009);让部分农民“离土离村”(国土资源导刊,2010);土地利用系统功能分类与评价体系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发挥土地社会功能亟需完善农用地估价体系(国土资源导刊,2011);我国耕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初步研究(湖南农业科学,2012);土地利用系统社会功能及其评价体系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2);城镇化对耕地功能演变的影响——以湖南邵东县为例(湖南农业科学,2012);长沙市耕地闲置问题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10);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及可持续发展评价(水土保持通报,2012);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耕地面积预测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变化研究(经济地理, 2012);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中国能源结构灰色关联度分析(生态经济,2011);基于PCA-SVM的区域经济预测研究(计算机仿真,2011)。
编写教材:主编2部:《农业资源及可持续利用》(全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房地产开发经营》(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副主编3部: 《土地整理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土地整理课程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土地整理概论》配套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农业自然资源概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参编2部:《土地资源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高等院校资源与环境系列精品课程建设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联系电话:0731-84673500
传真:0731-84617803
电子邮箱:duanjn@hunau.net
张杨珠,男,1956年生,博士,中共党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土壤研究所所长,土壤学博士点领衔导师,湖南省事业单位首批二级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和土壤肥力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常务理事,《水土保持学报》、《土壤》、《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湖南农业科学》编委,湖南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专家组成员和湖南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项目专家组成员,《土壤学报》、《中国农业科学》、《农业工程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杂志审稿专家。主要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肥力与作物施肥;土壤退化与修复。。
业务所属:农业资源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土壤学(博士、硕士)
讲授课程:地质与地貌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题、土壤发生与分类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土壤质量演变与评价专题。
获奖:湖南耕地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与固定态铵的释放规律”获200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2等奖;“不同稻作制下红壤性稻田肥力演变规律研究”获1994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2等奖;“双季稻一次性全层施肥技术研究”获2000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3等奖;“蔬菜硝酸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07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耕地土壤固定态铵的研究”获2008年度湖南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土壤学学科教学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2002年度湖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不同稻作制下红壤性水稻土几种微量元素的化学行为及有效性的定位研究”获2002年度湖南农业大学科技进步3等奖。
科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南方菜地污染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之专题3“南方菜地氮磷减量化与污染阻断技术集成与示范”(2006BAD17B08-03)(第一副主持);“城郊土壤健康质量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之专题2”城郊土壤化学退化的调理修复与功能提升技术”(主要研究人员);“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湖南专项)”之子专题“湘南丘岗地区水稻轻简高效施肥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主持);“红壤退化的阻控和定向修复与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之专题5“湘南低山红壤丘陵区林果种植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BADC6B005-5)”(子专题负责人);国土资源部区域地质大调查项目“洞庭湖区无公害茶叶基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1212010310304-09))(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中南稻区复合生物循环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D14B17)”(子专题负责人);国家863重点课题“作物生长水分与营养土壤生境调控技术”(子课题负责人);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201103005)”之子专题“红壤油茶幼林绿肥间套作与配方施肥技术集成与示范”(主持)。
代表性论文:Fixed ammonium in major types of paddy soils in Hunan Province(China. Pedosphere, 2003);Fixed ammonium content and maximum capacity of ammonium fixation in major type of tillage soils in Hunan Province, China(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7); 湖南省主要类型稻田土壤固定态铵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应用生态学报,2002);稻田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对土壤保氮作用的贡献(生态环境,2006);湖南主要耕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中国农业科学,2006);湖南几种耕地土壤固定添加铵的动力学研究(土壤学报, 2007);湖南几种耕地土壤固定态铵释放的动力学研究(生态环境,2007);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菜园土壤及蔬菜硝酸盐类动态的影响(农村生态环境,2005);几种天然养分载体的保肥供肥特性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菜园土肥力特征与蔬菜硝酸盐污染的控制技术 Ⅱ. 长沙市郊6个蔬菜基地土壤的与肥力特性(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菜园土肥力特征与蔬菜硝酸盐污染的控制技术 Ⅵ. 硝化抑制剂对土壤和小白菜硝酸盐的调控效应(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双季稻一次性全层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湖南几种耕地土壤固定添加铵的动力学研究(土壤学报, 2007);湖南几种耕地土壤固定态铵释放的动力学研究(生态环境,2007);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对红壤性水稻土全锰及不同形态有效锰含量的影响(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不同配方施肥对长期缺施钾肥的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特性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不同施肥对缺钾红壤性水稻土的生态效应(中国农业科学, 2010);湖南稻田土壤有机磷组分的施磷效应、季节变化及生物有效性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不同施肥结构对茄子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有效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 2010);湘中南丘岗地区土壤发生特性及系统分类(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井冈山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土壤学报,2005)。
编写教材:地质与地貌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农业出版社,2002;土壤学学科教学实习指导书,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2002;土壤肥料学,林业出版社,2004;土壤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地质与地貌学(南方本)(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农业出版社,2009。
著作: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地学问题研究. (主编,中国地质出版社, 2003);水稻一次性全层施肥法. (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04.);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影响. (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2011.07.)土壤科学与湖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编著). (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2011.12)耕地质量与食品安全,湖南地图出版社,2004;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联系电话: 0731-84618094
传真: 0731-84617803
电子邮箱: zhangyangzhu2006@163.com
一、个人简介
荣湘民,男,汉族,中共党员,1965年2月5日出生,湖南东安人,理学博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导、植物营养学博士点领衔人、中青年学术骨干,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农田污染控制与农业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植物营养湖南省普通高效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土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曾获得“第五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业务所属:农业资源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营养生理,施肥原理与技术,植物营养生态
电话:0731-84673580(O)
传真:0731-84617803
电子邮箱:rongxm2005@126.com
二、教育与工作简历
1982.09—1886.06 湖南农学院农学系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本科
1986.09—1989.06 湖南农学院农学系土壤学硕士研究生
1989.07—至今 湖南农业大学任教
2001.09—2004.12 在职攻读湖南农大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6.08 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2002.08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2003.07 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三、教学主讲课程
本科生:植物营养研究法、现代肥料制造技术、植物营养专题、土壤肥料学。
硕士研究生: 植物营养研究技术、植物营养研究进展、研究生班讨论
博士研究生: 农业资源利用、高级植物营养专题、研究生班讨论
四、主要科研和教研项目(在研)
1. 湖南省教育厅科创平台开放基金项目(11K034),不同有机肥施用条件下稻田氮素淋失规律及其差异机制研究,2011-2013,12万,主持,正在进行
湖南安邦农业研究院课题,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综合技术研究,2013-2014,10万,主持,正在进行
2. 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15B04),南方丘陵山地农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2016,990万,主要参加,正在进行
3.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金(201103003),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油菜轮作最佳养分管理技术应用,2011-2013,100万,主要参加,正在进行
4. 湖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13NK2002),环洞庭湖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2014,15万,主要参加,正在进行
5. 湖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06NK2001),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污染治理及其产品开发,2006-2010,80万,主要参加,正在进行
五、获奖和荣誉
1. 水稻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及应用理论研究,2006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2. 高蛋白饲料稻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2002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3. 新型高效专用复混肥的研制开发,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4. 菜园土壤污染对蔬菜毒害影响的分析,1993年获湖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九
5. 西玛西控释专用肥,省级成果鉴定,排名第三
6. 水稻机插育秧基质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省级成果鉴定,排名第二
7. 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二位一体”综合实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
8. 行组合式教学,注重动手能力培养,湖南农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五
9. 第五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2005年12月
10. 湖南农业大学第五届优秀教师获得者
11. 喷施双酸肥对水稻代谢机能及产量影响初探,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12. 不同时期不同施氮量对糙米蛋白质积累影响的初探,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六、发表论文
1. 张玉平,荣湘民*,刘强,谢桂先,黄涛,吴巍.有机无机配施对旱地作物养分利用率及氮磷流失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13,7(3):44-48,54
2. 荣湘民, 谢桂先, 刘强, 彭建伟,朱红梅. 生长调剂对玉米氮代谢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5):634-640
3. 张玉平,刘强,荣湘民,谢桂先,彭建伟,宋海星,张振华,李先.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利用与渗漏淋失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2012,26(1):22-32
4. 荣湘民,宋海星,何增明,刘强,谢桂先,彭建伟,刘浩荣,周成. 几种重金属钝化剂及其不同添加比例对猪粪堆肥重金属(As、Cu和Zn)形态转化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09,23(5)
5. 张振华,宋海星,刘强,荣湘民,官春云. Responses of seed yield and quality to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 in two oilseed rape varieties differing in nitrogen efficiency.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15(4):265-269 SCI收录
6. 张振华,宋海星,刘强,荣湘民,彭建伟,谢桂先. Studies on differences of nitrogen efficiency and root characteristics of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cultivars in relation to nitrogen fertilization.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010,33:1448-1459 SCI收录
7. 张振华,宋海星,刘强,荣湘民,彭建伟,谢桂先. Nitrogen Re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Nitrogen Use Efficiencies during Later Growth Period.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2010,41:1693-1706 SCI收录
8. 张振华,刘 强,宋海星,荣湘民,Abdelbagi M.Ismail. Responses of Contrasting Rice Genotypes to Salt Stress as Affected by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11,10 (2):195-206 SCI收录
9. 张振华,刘 强,宋海星,荣湘民,Abdelbagi M.Ismail. Responses of Different Rice (Oryza sativa L.) Genotypes to Salt Stress and Relation to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and Chlorophyll Content. 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6 (30):6827-6836
10. Zhen-Hua Zhang, Hai-Xing Song, Qiang Liu, Xiang-Min Rong, Jian-Wei Peng, Gui-Xian Xie and Yu-Ping Zhang.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of Nitrogen Efficiency and Nitrogen Response in Different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Varieties. Asian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2009, 1(2): 105-112
11. 荣湘民,袁正平,胡瑞芝,朱红梅,黄运湘,周清,张杨珠,肖永兰.稻作制有机肥地下水位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农业环境保护,2001,20(6):394-397
12. 荣湘民,谢桂先,刘强,彭建伟,朱红梅. 不同栽培法对高蛋白饲料稻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2007,28(2):8-11
13. 荣湘民,刘强,朱红梅. 水稻的源库关系及碳、氮代谢的研究进展.中国水稻科学,1998,12(增刊):63-69
14. 荣湘民,岳振华,朱红梅.湖南省几种主要菜园土铅的化学行为及其作物效应的初步研究,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6.5(1):27-32
15. 荣湘民,谢桂先,彭建伟,刘强,朱红梅,卢向阳.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4):328-331
16. 荣湘民,刘强,谭长银,朱红梅. 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1.生菜砂培营养液配方的研究. 湖南农学院学报,1995,21(2):120-125
17. 荣湘民,蒋健容,朱红梅,刘强,张富强,刘觉民,岳振华.红壤旱地有机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效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7(6):453-456
18. 荣湘民,刘强,朱红梅,陈静彬,彭建伟,莫利拉,谢桂先.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5):372-375
19. 荣湘民,袁正平,胡瑞芝,朱红梅.黄运湘,周清,张杨珠,肖永兰.地下水位与有机肥及水分管理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7(5):346-349
20. 荣湘民,刘强,彭建伟,朱红梅,陈静彬.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根系特征.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1):8-11
21. 荣湘民,周清,朱红梅,刘强.龙须草氮磷钾配方施肥的数学模型.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5(6):464-468
22. 荣湘民,李元沅,陈忠文,孙少平,方红.烟草专用肥配方的初步研究,湖南农业科学,1996,(3):38-39
23. 荣湘民,李元沅,朱红梅,陈忠文,孙少平,方红.番茄施用蔬菜专用肥的效果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1996,(2):42-43
七、编写教材
1. 试验方法及统计分析 荣湘民 (副主编)2005 中国林业出版社
2. 试验研究及统计分析 荣湘民 (参编)1998.8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 回归设计及多元统计分析 荣湘民 (参编)2003 广西科技出版社
八、著作
1. 荣湘民参编 2009 中国主要作物施肥指南.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 荣湘民参编 2005 水稻丰产高效实用技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九、标准和专利
1.《一种畜禽粪便堆肥除臭保氮调理剂及使用方法》(ZL200910044700.X), 排名第二
2.《一种降低畜禽粪便堆肥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钝化剂及使用方法》
周卫军,男,1966年1月生,湖南常德人,汉族,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九三学社社员。现任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硕士学位点领衔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转化及其过程模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及其信息技术。
业务所属:农业资源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土地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博士和硕士)
讲授课程:本科:土壤肥料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双语)、科技英语、土地覆盖与全球气候变化;硕士研究生: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土地资源利用与你也环境、农业资源调查研究的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地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研究进展、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博士研究生:区域土壤生态学、资源环境过程模拟。
科研:茶树根际土壤铝、磷形态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机理(410712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01~2013.12年;湘中南低山丘陵区红壤退化防治与生态农业技术集成和示范(2009BADC6B005),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8.01~2011.12;耒水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水土流失定量监测模型研究,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8.01~2010.12;退化红壤旱地地力重建与定向调控技术研究, 科技部863项目, 2006.01~2009.12;我国南方菜地污染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之专题3:南方菜地氮磷减量化与污染阻断技术集成与示范,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2006.11~2010.12;实验模拟模型法研究施肥制度改革在近代中国粮食生产发展中的贡献(KZ952-I-214);南方红壤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机理和可持续性研究(KZCX2-407);亚热带丘岗区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水分平衡与系统生产力关系的研究(KZ951- A1-301);亚热带丘岗区农业生态系统优化模式和高产优质粮食基地建设与监测(KZ951-A1-326)。
代表性论著:Plant phosphorus uptake in a soybean-citrus intercropping systems in then red soil hilly region of South China (Pedosphere, 2009);Phosphorus transferring and distributing in soybean and citrus intercropping systems (Pedosphere, 2006);The Fate of Nitrogen from 15N-labeled Straw and green Manure in Soil-Crop-Domestic Animal Systems(Soil Science. 1994);N transformation of green manure incorporated directly or returned into soil after feeding pig and efficiency(Pedosphere. 1994);大豆-柑桔间作系统中作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特性(生态学报,2003);长江流域稻田生态系统水分和养分转换过程(地理学报,2004);红壤稻田系统有机物料循环的磷素营养效应(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大豆柑桔间作系统中磷的分配和迁移规律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4);施肥措施对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7);红壤稻田生态系统有机物料循环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生态学杂志,2006);红壤丘陵区晚稻生长期间CO2的排放与规定规律(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湖南省主要茶园土壤锌形态及其有效性(土壤,2007);基于RS的土地动态监测方法和应用(经济地理,2008);长沙“百里茶廊”茶园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环境质量特征(环境科学. 2008);湖南省几种主要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及评价(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覆盖和间作对亚热带红壤茶园土壤磷营养的影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5N标记绿肥喂猪后还田的转化和效益的研究(土壤学报. 1994);15N标记绿肥喂猪后还田的转化和效益的研究(土壤学报. 1994);15N标记羊粪核稻草还田氮素转化和效应的研究(土壤学报. 1995);CaO2等缓性释氧物改善土壤还原条件的作用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土壤学报. 1996);Effects of inorganic-organic incorporation on productivity and soil fertility of rice cropping system in red soil area of China(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2);有机无机肥配合对红壤稻田系统生产力及其土壤肥力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2);有机无机肥结合对红壤稻田系统氮素供应和水稻生产的影响(生态学报,2003)。
联系电话:0731-84618094
传真:0731-84617803
电子邮箱:wjzh0108@163.com
宋海星,女,1964年7月生,黑龙江汤原人,朝鲜族,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师,植物营养学硕士点领衔导师,湖南省普通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营养生理。
业务所属:农业资源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植物营养学(硕、博)。
讲授课程:土壤肥料学(肥料学部分)、作物品质化学、可持续发展概论、高级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遗传与生态(遗传部分)、植物营养研究进展(植物碳氮代谢生理部分)、植物营养研究技术(根系研究技术部分)、植物营养生理生态专题(植物营养生理专题部分)。
获奖:2007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998年撰稿的电教教材《植物的光合作用》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
科研:主持科研项目主要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氮素利用效率油菜基因型协调籽粒油分和蛋白质含量的生理机制”(31372130),2014.1-201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菜氮效率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研究”(31071851),2011.1-2013.12;湖南省博士后专项基金油菜体内氮素利用效率的生理基础研究(2006FJ4265),2006.9-208.8;湖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油菜氮素生理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12K064),2012.9-2015.8和《调控油菜氮素再分配的关键生长物质及其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09K049),2009.9-2012.8;湖南农业大学人才项目《油菜氮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生化基础研究》(50262:62030163006),2003.9-2008.8;军需部项目《硝态氮与铵态氮对大豆生长及产量影响》,1992.1-1994.12等。参加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菜生长后期有机氮再分配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30971860),2010.1-201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菜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研究》(30671206),2007.1-2007.12,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作物硝态氮累积利用与氮效率的研究》(07JJ3074),2007.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北旱地水肥耦合效应机理的研究》1999.9-2002.6,国家农业部“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研究”项目,2011.1-201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北大豆种质拓宽与改良》1992.1-1995.12等。
代表性论著:Responses of seed yield and quality to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 in two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varieties differing in nitrogen efficiency(Plant Production Science, 2012,SCI收录);OILSEEDS Chapter 4: Nitrogen efficiency in oilseed rape and its physiological mechanism(Published by InTech,2012);Studies on differences of nitrogen efficiency and root characteristics of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cultivars in relation to nitrogen fertilization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2010,SCI收录);Nitrogen Re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Nitrogen Use Efficiencies during Later Growth Period(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2010,SCI收录);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of Nitrogen Efficiency and Nitrogen Response in Different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Varieties(Asian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2009);油菜生育期氮素的吸收、分配及转运特性(作物学报,2010);不同品种油菜子粒产量及氮效率差异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不同氮素生理效率油菜生育后期氮素再分配特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不同品种油菜生长后期体内氮素转运及再分配差异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喷施氯化钾对小白菜体内硝酸盐累积的影响(土壤,2008);钝化剂对好氧高温堆肥处理猪粪重金属含量及形态的影(农村生态环境学报,2008);Nitrogen Efficiency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Oilseed Rape Varieties and Their Physiological Fundamental(The 12th International Rapeseed Congress,Volume Ⅲof ⅤAgronomy);不同品种油菜氮效率差异及其成因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07);施氮对“双低”油菜吸氮特性及氮素生理效率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06);Root Function in Nutrient Uptake and Soil Water Effect on NO3--N and NH4+-N Migration(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6);氮供应和土壤空间所引起的根系生理特性变化(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水氮供应对玉米伤流量及其养分含量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才根系的吸收作用及土壤水分对硝态氮、铵态氮分布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5);玉米生长空间对根系吸收特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3);玉米生长量、养分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动态变化(中国农业科学,2003);不同水、氮供应条件下夏玉米养分累积动态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
联系电话:0731-84618094
传真:0731-84617803
电子邮箱:shx723@163.com
罗建新,男,1963年7月生,湖南益阳人,汉族,农学学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领衔导师;兼任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常务副秘书长,湖南省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作物营养与施肥技术,土壤肥力与作物施肥。
业务所属:农业资源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植物营养学(硕士)
讲授课程:植物营养学、土壤肥料学、植物营养专题、作物营养诊断与养分资源管理、植物营养。
获奖:1987年和2004年,两次被评为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1995年、2002年和2004年分别获得湖南农业大学第二届、第五届和第六届“优秀教学质量奖”;实用肥料手册”一书获共青团中央、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 ’97年全国农村青年最喜爱的科普读物”称号;现代企业制度下土地产权与土地资产管理的研究”获湖南省教育厅2000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衡阳市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获湖南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证书号:03242;“烟草活性有机无机专用肥研究与开发”2003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号:2003210044-2-03;“烟草优质高效施肥技术体系及其决策系统的研究”2005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证书号:2005210029-2-03;“湖南省基本烟田适宜性评价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2011年获湖南省烟草专卖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号:XYKJ-201004。
科研:改良土壤,促进烟草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湖南省基本烟田适宜性评价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烟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湖南特色优质烟叶生产的土壤保育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研究;基地植烟土壤生态安全综合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固体有机废弃物高附加值、资源化技术引进、创新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编号:2006—G 62;有机(类)肥料产业发展的技术研究(编号:200803031);基地植烟土壤生态安全综合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耕地土壤质量提升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植烟土壤改良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湖南张家界典型生态区特色优质烟开发。
代表性论著:钾肥施用量与施用期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湖南土壤生态区烤烟施肥模式优选(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烟草活性有机无机专用肥的施用效果I.生物活性肥对烤烟生长发育和烟叶品质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8(6):483-486;烟草活性有机无机专用肥的施用效果,II.对烤烟生长发育和烟叶产量品质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9(1):28-31;烟草活性有机无机专用肥的施用效果,Ⅲ.对土壤养分有效供应和烟株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6):558-561;湖南省植烟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的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9(2):150-153;不同生物活性肥对烤烟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中国烟草科学,2003,24(1):28-30;不同秸秆还土方式对旱地土壤培肥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土壤肥料 2004(3):7~9;湖南主产烟区土壤养分状况与评价,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4),376-380;烟草专用高分子聚合物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中国烟草科学,2007,28(1):32-35;湖南植烟土壤盐分及其表聚特征研究,土壤 ,2008,40(4),612-615;三种农用腐植酸的吸附特性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1):103-106;烟稻轮作中稻草还田对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的影响,土壤,2011,43(2),612-615
著作:实用肥料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1月;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湖南植烟土壤肥力与平衡施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05月;耕地保护与社会发展,湖南地图出版社,2006年6月;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辉煌50年,湖南地图出版社,2006年11月;耕地质量与现代农业,湖南地图出版社,2009年9月。
联系电话: 0731-84618094
传真: 0731-84617803
电子邮箱: hnndljx@sina.com;hnndljx@163.com
王改兰,女,1959年1月生,山西太原人,汉族,农学学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业务所属:农业资源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土壤肥力。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植物营养学(硕士)。
讲授课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分析技术、土壤肥料学、施肥经济学、植物营养诊断与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植物营养研究技术、植物营养学研究进展、植物营养与调控专题。
获奖:2004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研:县域养分需求管理和肥料产品定制软件研制-基于分布式土水肥管理模型的资源高效利用系统研究与开发,2006.11-2009.10;湘江下游河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与迁移规律研究,2005.10-2007.10;土壤肥力变化研究,2004.6-2006.12;土壤-作物-环境系统碳循环耦合模型及其时空预报系统研究,2001.12-2004.12;节水农业工程化技术研究,1995.1-1999.12;隰县残垣沟壑区高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研究,1991.1-1995.12;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示范综合研究,1986.1-1990.12。
代表性论著: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06);黄土丘陵区土壤—作物系统氮素特征与管理(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玉米微集水种植的水温效应及其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00);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研究(土壤通报,2003);酸性物质对石灰性土壤磷的活化效应(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土壤矿物钾活化途径(土壤通报,2004)。
著作:黄土高原整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2;黄土高原土壤变化及其过程模拟,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联系电话: 0731-84618094
传真: 0731-84617803
电子邮箱: gailanwang@hotmail.com
黄运湘,女,理学博士,1963年生,湖南邵东人,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湖南农业大学委员会副主委。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肥力与施肥、土壤环境污染控制
业务所属:农业资源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土壤学(硕士)
主讲课程:本科生课程:土壤学、土壤肥料学、土壤农作学等;研究生课程:土壤学研究技术、土壤肥力学、土壤发生与分类等。
获奖:1999年“新型高效复混肥研制与开发”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双季稻一次性全层施肥技术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不同稻作制下南方红壤性水稻土几种微量元素化学行为及有效性的定位研究”获湖南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7年“蔬菜硝酸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湖南耕地土壤固定态铵的研究”获湖南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湖南耕地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与固定态铵的释放规律”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土壤学学科教学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2002年度湖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2006年获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2006年获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5年被九三学社湖南省委评为“优秀社务工作者”;2005年被湖南省土肥学会评为“优秀土肥科技工作者”。
科研:城郊土壤健康质量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之专题之二“城郊土壤化学退化的调理修复与功能提升技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2010);南方菜地污染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专题之一“南方菜地氮磷减量化与污染阻断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7B08-03);洞庭湖区无公害茶叶基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国土资源部区域地质大调查项目(1212010310304-09);不同施肥技术条件下烟草作物对肥料养分的利用率研究,湖南省烟草专卖局科技项目(2008-2011);镉污染农田的生态修复及安全高效利用技术研究(07WD25),湖南农业大学人才科学基金项目(2007-2009);中低产田综合改造培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湖南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07-2008)。
代表性论著:镉处理对大豆幼苗生长及激素含量的影响(环境科学,
2006);添加Cd2+对大豆生长发育及逆境生理指标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06);萘乙酸和Zn2+对大豆Cd胁迫伤害的缓解效应(生态环境,2008);镉胁迫对大豆生长及籽粒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的变化(土壤通报,2005);土壤Cd处理对大豆叶片激素含量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A study of the fractionation of inorganic phosphate in some paddy soil in Hunan province(中国水稻研究通报(CRRN),1999);湖南省几种主要母质类型菜园土壤的磷素状况(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
著作:水稻一次性全层施肥法,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编写教材:土壤学教学实验指导书;土壤肥料学实验实习指导书;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联系:电话0731-84618094
传真:0731-84617803
电子邮箱:yxhuang63@163.com
王翠红,女,1964年5月生,湖南长沙人,汉族,农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现任土壤学硕士学位点领衔导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环境化学与生态学,污染土壤治理。
业务所属:农业资源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土壤学(硕士)
讲授课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分析技术、土壤肥料学、土壤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土地生态学、环境土壤学、土壤环境生态学、高级土壤学。
研究生培养情况:已毕业3人,在读的6人。
获奖:2001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菜园土壤污染及对蔬菜毒害影响的研究,1986.1-1990.12;旱粮作物大面积高产优质示范推广栽培技术,1996.1-1998.12;镉铅污染对水稻等农作物生长的影响(96-920-26-04)(98SSY1015),1998.1-2000.12;氮磷钾配比与叶菜类蔬菜硝酸盐污染关系的研究(02SSY3033),2002.1-2005.12;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基金项目,2002.1-2004.12;湖南省蔬菜硝酸盐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04ZH3053),2004.1-2005.12;城市边缘地带土壤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2007NK3090),2007.1-2008.12。
代表性论著:NPK肥不同配比对萝卜产量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叶菜类蔬菜硝酸盐含量及其与土壤肥力因素的关系(生态环境,2005);露天蔬菜基地蔬菜—土壤—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状况评价(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不同种类蔬菜硝酸盐含量及其与土壤肥力因素的关系(湖南农业科学,2008);不同类型水稻土铅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湖南地图出版社,2006);不同类型水稻土上外源镉对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农业环境保护,2001)。
编写教材:农业环境分析实验指导书,主编(湖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验课程教材第一版),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2001;农业环境分析实验指导书(湖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验课程教材第二版),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2008。
联系电话 0731-84617607
传真 0731-84617803
电子邮箱 cuihongwang515@sina.com
关欣,男,1958年6月生,湖北钟祥人,汉族,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学位点领衔人。
主要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土壤。
业务所属:土地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硕),土地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硕、博),生态学(博)。
讲授课程:土地资源学、地学概论、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技术。
获奖:曾获省级农业推广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各一项(集体,1997),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一项(排名第一,1998),荣获《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度优秀论文奖(排名第一)。
科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49971040 ,40261004),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30260053);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专题的研究(1999-2002);主持醴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3-2006),多次主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编制,主持永兴县永碧湘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的编制;参加长沙市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持湖南农业大学人才基金项目——交通对作物作用的研究。
发表论文:南疆平原干旱土的微形态特征(土壤学报,2003);和田降尘与浮尘、扬沙、沙尘暴关系的研究,(环境科学研究, 2000);南疆西部降尘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土壤,2000);南疆平原典型荒漠样区耕种土壤基层分类的探讨(土壤,2003);南疆干旱土的成土条件与石膏的聚集(土壤,2003);南疆棕漠土在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土壤,2001);新疆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与开发(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等100余篇。
培养研究生:培养了7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编写教材:土壤地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著作:天山南侧棕漠土的发生特征研究;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地学问题研究,地质出版社。
联系电话:13974971201
QQ: 1753994368
电子邮箱: gzhh8618@126.com
龚道新,男,1964年2月生,湖南安乡人,汉族,浙江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烟草科学与工程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硕士学位点领衔导师,兼任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和中国环境保护学会会员,中国色谱学会会员,湖南省生态学会、大型精密仪器协会和环境保护学会会员,湖南省农业环境污染纠纷司法鉴定专家组高级专家和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专家组高级专家,湖南省大学及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高级评审专家;《环境化学》、《土壤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期刊的审稿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污染化学及毒理学、环境污染物及检测技术、污染生态与生态毒理、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应用、烟草非烟物质的污染与控制技术。
业务所属: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农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环境科学(硕士),烟草科学与工程技术专业(博士、硕士)。
讲授课程:环境化学、农药残留量分析与检测技术、环境科学专题、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环境科学进展、环境污染化学及毒理学、农药残留量分析与检测新技术和方法、烟草非烟物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烟草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进展、烟草非烟物质的源、汇及其控制技术和方法。
获奖:2008年12月在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校级讲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007年十一月获得“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老师”;2006年十二月获得湖南省“第七届挑战杯动感地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老师”;2004年获得湖南科技论坛一等优秀学术论文奖;2004年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2年获得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获湖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五种新型杀菌剂(己唑醇、戊唑醇、丙环唑、稻瘟酰胺和烯肟菌胺等)在水稻田中的环境行为与合理使用国家标准的系统研究(NYBNYCL2006-158),2006-2012;苯醚甲环唑在几种蔬菜(黄瓜、番茄、西瓜和大白菜)上的残留降解行为及安全合理使用国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NYBSHPAQJH2007-072),2007-2012;两种杀虫剂(吡蚜酮和吡虫啉)在水稻上的残留试验研究及安全合理使用技术的研究(NYBNYCL2008-058),2008-2013;三种新型杀菌剂(春雷霉素、氟吗啉和复合硫酸铜钙)在烟草上的残留试验研究及其合理使用与安全性评价(2008NYCLSHYHZ-02),2008-2010;三种杀虫剂(噻嗪酮、四螨嗪和杀扑磷)在柑桔上的安全合理使用国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NYBSHPAQJH2008-038),2008-2012;我国主产烟区烤烟农药残留状况分析及品种等级间的差异性研究,2006.1-2008.12。
代表性论著:氯氰菊酯在荔枝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英文)(生态科学,2005);灭多威在棉花上的残留降解行为与安全合理使用国家标准的研究(第十五届全国农药残留工作暨技术交流会会议交流,2007);咪鲜胺及其三种主要代谢物在六种水稻土壤环境中的吸附(土壤学报,2007);咪鲜胺及其制剂和主要代谢物对三叶浮萍色素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噻酚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及表面活性剂对吸附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咪鲜胺及其制剂和主要代谢物对三叶浮萍色素的影响(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7);Gong Daoxin Li Yanwen Zhao Wei xin ,Joint Toxicity of Prochloraz with Cadmium and Arsenic to Tadpole(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中国长沙),2006)。
编写教材:农药残留量分析与检测技术实验(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和本科生课程),主编,湖南农业大学自编教材;环境毒理学,副主编,2006;农业环境学(本人编写约6.5万字),副主编,(正待出版)。
著作:农药残留量实用检测方法手册(第三卷),参编, 2005;农药残留量实用检测方法手册(第二卷),参编,2001;农药残留量实用检测方法手册(第一卷),参编,1995。
标准和专利: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四)、(五)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8321.3-89,GB8321.4-93,GB/T8321.5-1997);主持和参与了优克稗、禾田净、多来宝、农得时、禾草特、氰戊菊酯、来福灵、巴丹和好年冬等九种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国家标准”的制定;作为分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国家标准(GB8731-1,2)’的研究”,于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5%噻吩磺隆可湿性粉剂在花生和小麦上的合理使用准则(国家标准);2007年9月在新疆召开的第十五届全国农药残留工作暨技术交流会上已经通过农业部有关专家的评审,目前正在申报国家标准;5%氯氰菊酯在荔枝和柑桔上的合理使用准则(国家标准);2005年9月在广州召开的第十四届全国农药残留工作暨技术交流会上已经通过农业部有关专家的评审,目前正在申报国家标准。
联系电话: 0731-84617368
传真: 0731-84617368
电子邮箱: gdx4910@163.com
曾清如,男,博士,教授,1964年生,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以来,一直从事环境科学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7年遴选为湖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0年至2001年,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作访问学者一年,2002年10月应邀到法国图卢兹大学国家环境地质研究中心做学术交流。2002年7月晋升为教授, 2005年12月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6月被学校聘为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领衔人,现为中国生态农业学会和湖南省环境科学学会会员。
为本学科点的研究生开设"环境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和“环境工程研究进展”等课程;为本科生主讲“农业环境保护” 专业课程,此课程于2000年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中,2人获得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的教改项目分别于1997年和2004年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领衔申报资源环境学院实验室成为“环境与资源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成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专业”,环境科学学科成为校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生物修复机理与技术、农产品清洁生产工艺与技术。
业务所属: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生态学(博士、硕士)、环境科学(硕士)
讲授课程:环境学概论、农业环境保护、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科技英语、环境修复理论与技术、环境生态学。
获奖:“土壤环境中表面活性剂的化学行为、生态毒性与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获200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一);“土壤表面活性剂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获2008年度湖南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获2004年度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内联外引,内延外伸,加速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建设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1997年度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湘江流域水环境重金属污染控制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及综合示范子项目,2009-2012;洞庭湖和鄱阳湖生态风险评估,2008-2012;温室、大棚内气态光活性前驱物的识别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第一) (30770389),2008-2010;红壤-大豆系统中镉的污染预警、毒性机理与迁移模型(第二) (20677080),2007-2009;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新技术研究(第二) (2006SK4026),2006-2008;环境友好螯合剂的筛选及其对土壤重金属的萃取特征(第一) (06WD17),2006-2008;烟嘴生物与光降解研究(第一),2006-2007;湘江长沙-株洲段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第二) (湘财建指[20051715号]),2006-2008;土壤表面活性剂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第二) (05SK3097),2005-2007。
代表性论著:Solubilization and desorption of methyl-parathion from porous media: a comparison of Hydroxypropyl-ß-cyclodextrin and two nonionic surfactants(Water Research, 2006);Short-term alleviation of Aluminum phytotoxicity by urea application in red soils from south China(Chemosphere, 2006);Sorption of Methyl-parathion and Carbaryl by an Organo-bentonite(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6);Recycling EDTA solutions used to remediate metal-polluted soils(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5);Inclusion effects of highly water-soluble cyclodextrins on the solubility, photodegradation, and acute toxicity of methyl-parathion(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03)。
编写教材:土壤污染与防治农业出版社,2005;环境科学基础,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著作:土壤有机污染的生物修复原理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绿色食品生产原理与技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联系电话:0731-84673620
传真:0731-84617803
电子邮箱:qrzeng@163.com
铁柏清,男,1963年11月出生,湖南常德人,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点负责人,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理事,湖南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环境质量影响评价专家库专家,湖南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污染源普查专家组成员,湖南省农产品产地污染防控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湖南省环境质量影响评价专家库专家,湖南省生态环境规划专家库专家,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长沙环境保护学院客座教授,环境保护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包括废水高级氧化、土壤重金属等污染生物与化学修复)、环境规划管理与评价、环境与生态毒理学。
业务所属: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环境科学、农业环境保护(硕)、环境工程(专硕)。
讲授课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数理统计、农业环境保护、环境毒理学、城市园林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系统工程、环境规划与评价、环境科学进展、环境工程综合技能课、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法。
获奖:“农药安全使用准则(一)、(二)研究”获得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湖南省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及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获200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运用EDTA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获2012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排第五);“稻米镉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承担省级重点教改课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获2004年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副主持,排名第二);“内联外引、内延外伸,加速农业环保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97年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指导的2005届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袁敏的学位论文“重金属污染对龙须草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荣获2007年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科研:“湘江水环境重金属污染整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课题五‘湘江流域重金属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国家重大水专项2009ZX07212-01-05);“赤泥和铁氧化细菌对水稻吸收镉和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1511);“稻米镉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综合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0A049);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项目“种植业产排污系数研究”专题;“长江流域水环境与植物资源持续保护、开发、管理与控制研究”(中日合作Toyota Fund D01-B3-010);“酸雨区上游地区地表水化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973子项目2005CB422206);“湖南省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及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湖南省重大专项);“温室大棚光活性前趋物的识别与生态毒理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酸沉降对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化学行为的影响”(中法先进计划项目);“垃圾处理厂安全管理”(中日合作);“郴州东河流域重金属复合污染区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芙蓉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规划”;“石门县国家级生态县规划”;“永兴县农业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等。
代表性论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代表新论文有:改良-农艺综合措施对水稻吸收镉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降水和微肥在油菜环境下对重金属淋失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13);长沙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前湘江长沙段水质评价(水资源保护,2012);Ammonia volatilization and availability of Cu,Zn induced by applications of urea with and without coating in soil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SCI),2012);降雨和植被覆盖对土壤重金属流失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11);Formaldehyde pollution in one campus in Hunan Province(The 2nd Sino-French Joint Workshop 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Orleans,France,Dec.2010);3种植物人工浮岛对生活污水水质动态净化特性的比较(环境工程学报,2010);Arsenic, cadmium, and lead pollution and uptake by rice (Oryza sativa L.) grown in greenhouse(Journal of Soils Sediment(SCI),2010); UV/Fe3+/ Cu2+/H2O2体系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环境工程,2009);3d金属离子催化H2O2氧化活性艳红的催化性能(化学研究,2008);Accumulation and uptake of manganese in a hyperaccumulator Phytolacca americana(Minerals Engineering(SCI),2007);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实例研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EDTA调控下灯心草和龙须草对铅锌尾矿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环境科学研究,2006);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灯心草的生理毒性效应及吸收重金属特性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单一重金属污染对灯心草生长及重金属积累特性的影响(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UV/Fe3+/H2O2催化-混凝联合工艺处理络合铜镍废水(水处理技术,2006);UV/Fe3+/H2O2体系降解活性艳橙X-GN废水的动力学研究(工业催化,2006);Cd、Pb、Cu、Zn、As复合污染对龙须草生长的影响(土壤通报,2005);The effect of Herbicides on the Growth(Grain yield and Quallty of Rice IUPAC/CHINA PESTICIDE CHEMISTRY WORKSHOP,Tanjin China,1988)。
著作: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理论基础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编写教材:大气污染治理工程,高等教学出版社.1999
标准和专利: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8 321.1- 87、(二) GB8 321.2-87、(三)GB8321.3-89、(四)GB8321.4-93》中禾草特、优克稗、禾田净、好年冬等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研究制定。一种改良-农艺综合措施对稻米镉污染的控制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号:201310220863.5)
联系电话 0731-84673502(O);13507454906(M)
传真 0731-84617803
电子邮箱 tiebq@qq.com,1033663271@qq.com
罗琳,男,1969年3月生,湖南醴陵人,汉族,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环境工程硕士学位点领衔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土壤修复。
业务所属: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环境工程(硕士),农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
讲授课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科学、环境生态设计、安全工程、环境系统工程、环境工程研究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专题、废物处理理论技术专题。
获奖:综合回收复杂铅锌矿中伴生铜资源研究及应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江西七宝山铅锌矿伴生铜资源综合回收,湖南省2006年科技进步三等奖;提高德兴铜矿铜精矿品位新技术研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2; 微生物与蜈蚣草互作对砷污染土壤修复作用的研究,第十届 “挑战杯” 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指导奖)
科研:赤泥基生物有机肥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机理及其肥效机制研究(50874046),2009-2011;微细粒氧化铅锌矿复合活化疏水聚团分选原理和技术应用研究,1998-2000;
代 表 性 论 著: Extraction studies of cobalt (Ⅱ) and nickel (Ⅱ) from a chloride solution using PC88A[J]. Chinese Nonferrous Academic,2006; Recovery of tungsten and vanadium from used tungsten alloy scrap(Hydrometallurgy(USA), 2004);A novel process for recovery of tungsten and vanadium from a leach solution of tungsten alloy scrap(Mineral Engineering(UK), 2003);Separation of Vanadium and tungsten from a sodium tungstate solution(Canada metallurgical quarterly, 2003)。
编写教材: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出版社,2008)。
联系电话: 0731-84673567
传真: 0731-84673627
电子邮箱:luolinwei0@163.com
周清,男,1968年2月生,湖南永顺人,土家族,农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员。现任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资源利用与遥感信息技术应用,水土保持。
业务所属:农业资源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土地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
讲授课程:资源遥感与资源信息技术、水土保持学、土壤学,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土壤发生分类学、农业遥感技术,信息技术与资源利用专题。
获奖:2001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湖南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获湖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2010年湖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2010年湖南农业大学自然科学三等奖。
科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信息系统(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镉铅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影响与改良利用技术研究(农业部重点项目);农田土壤养分变异性的遥感和地统计学定量评价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洞庭湖流域丘陵岗地土壤磷素迁移机理及动力学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洞庭湖区无公害茶叶基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国土资源部区域地质大调查项目);湖南主要土壤的高光谱特性及基于高光谱特性的土壤肥力专家评价系统研究(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南方丘岗红壤抗冲性能研究;安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永顺、龙山、保靖、邵阳、新邵等14县(市)的耕地地力评价。
代表性论著:成土母质对水稻土高光谱特性及其有机质含量光谱参数模型影响的初步研究(土壤学报, 2004);湖南省丘岗红壤抗冲性能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不同类型水稻土壤铅对玉米的污染临界浓度研究(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 土壤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湖南: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
联系电话:0731-84673502
传真:0731-84617803
电子邮箱:61939295@qq.com;zhouqng@sohu.com
朱红梅,女,1967年11月生,湖南慈利人,汉族,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成员。现任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系主任,九三学社湖南农业大学委员会第二支社主任,湖南省土地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土地资源利用与土地经济。
业务所属:土地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硕)
讲授课程: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管理、土地管理专题、土地资源利用与土地经济学。
获奖:2002年10月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11月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10月获湖南省土地利用规划研讨会优秀学术论文奖;2011年获2011年度湖南科技论坛二等奖优秀论文;2001年获“湖南农业大学第四届优秀教学质量奖”。
科研:“两型社会”建设中城市用地扩展与用地经济效益研究(湖南省科技厅2011FJ3222),2011-2013;不同规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研究(湖南省科技厅2008FJ3044),2008-2010;市场机制下耕地保护战略机制研究(湖南省教育厅01C146),2001-2004;湖南农业大学第四届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土地资源利用与土地经济学》,2008-2010;土地经济学教学实践研究与改革,2004-2007;《土地经济学》第四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2009-2012;水稻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及应用理论研究(2001BA507A-02),2001-2006;沿洞庭湖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消纳减排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BAD87B11),2007-2010;专用稻标准化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2004BA520A01),2004-2006。
代表性论著:长沙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经济地理,2008);BP人工神经网络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应用——以长沙市为例(经济地理,2009,被CSSCI收录);稻草型生物有机肥对萝卜的作用效果(生态环境学报,2009);试论长沙市地下商业街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不同栽培方法对水稻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科版),2004);酒糟型生物有机肥对莴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科版),2009 );论县域违法用地治理与耕地保护——以湖南醴陵市为例(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长沙市可持续发展(湖南农业科学,2009);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与对策(城市经济与土地政策:发展.绩效.改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氮代谢差异的研究。耕地保护与社会发展(湖南地图出版社,2006);谈集约利用土地 加速城市化进程 科学发展观 土地规划和集约用地(湖南地图出版社,2006);城市化进程中归于旧城改造与城市扩张的思考,湖南城镇化对策研究(湖南地图出版社,2004);试论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地学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出版社,2003)。
2009年湖南省土地市场影响因素分析(《2009年湖南省土地市场报告》,湖南地图出版社,2010年6月25日出版)
联系电话: 0731-84617714
传真: 0731-84617803
电子邮箱:zhuhm2004@126.com
彭建伟,男,1970年2月生,湖南湘阴人,汉族,理学博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现任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资源系系主任,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带头人,农业环境保护硕士学位点领衔导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植物营养学、农业资源利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下达的科研课题30多项,分别于2002年和2006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各一项,近年来在《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生态与环境学报》、《磷肥与复肥》、《中国稻米》、《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营养生态,植物营养生理,农业资源利用。
业务所属:农业资源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农业环境保护(硕),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资源利用方向)。
教学与人才培养:主讲课程。本科生:《土壤肥料学》、《土地资源学》、《植物营养专题》(部分)、《植物营养学》(部分)。硕士研究生:《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部分)、《植物营养遗传与生态》(部分)、《植物营养研究进展》(部分)、《植物营养研究技术》(部分)。博士研究生:《植物营养生理生态》(部分)、《专业英语》。
获奖与荣誉:1、2002年《高蛋白饲料稻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2005年《水稻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及应用理论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2010年《沿洞庭湖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消纳减排技术研究与示范》获湖南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4、2012年《水稻机插育秧基质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湖南省科技成果鉴定;5、2009年《一种降低畜禽粪便堆肥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钝化剂及使用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专利号:200910044699.0);6、2009年《一种畜禽粪便堆肥除臭保氮调理剂及使用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专利号:200910044700.X);7、2012年《一种椰壳粉基的水稻机插秧基质》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1210519171.6);8、2010年《以强化基地建设为核心的农科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农业资源环境专业为例》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9、2007年被批准为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
科研项目: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2016):南方丘陵山地农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D15B0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2010):沿洞庭湖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消纳减排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BAD87B11);国家公益性行业计划(2011-2013):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油菜轮作最佳养分管理技术应用(201103003);国家公益性行业计划(2008-2012):南方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的研究与示范(200803030);863重点项目子课题(2008-2012)农业面源污染阻控纳米制剂研发(2007AA0219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0-2013)油菜氮效率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研究(3107185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6-2007)油菜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研究(3067120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08-2012):华中城市群郊区高效农业与环境协调优化的技术集成与示范(2008BADA7BO7);国家科技部项目子课题(2006-2009):我国1∶5万土壤图籍编撰及数字土壤构建(2006FY120200);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04-2006):高蛋白水稻开发与应用(04EFN214300214);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008-2009):规模化养殖场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中重金属钝化与保氮技术研究专题(2007DFA30850):湖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6-2009):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污染治理及产品开发(2006NK2001);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2009-2012):生猪适度规模清洁养殖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湖南省自然基金(2007-2009):作物硝态氮累积利用与氮效率的研究(07JJ3074);湖南省自然基金(2012-2014):水稻对生长季极端高温氮代谢的响应机理研究(12JJ6016);湖南省科技厅一般项目(2009-2011):湖南水稻生产养分管理现状及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技术研究(2009NK3114);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9-2012):不同养分管理技术下湖南双季稻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研究(09K050);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2010-2012):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湖南农业大学稳定人才基金(2009-2012):湖南水稻生产养分管理现状及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技术研究(09WD52);国家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岗位科学家协作项目(2011-2012)(柑橘“栽培与耕作功能室”);国家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岗位科学家协作项目(2011-2012)(“葡萄实验室,生理生化分析室”)
代表性论著:主要作物高产高效技术规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氮磷钾配比与用量对湘杂油763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生态学杂志,2012):利用中低品位磷矿制钙镁磷型复混肥的应用前景(磷肥与复肥,2013);地力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11);养分管理模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中国稻米,2011);不同配方基质在辣椒漂浮育苗中的应用效果(长江蔬菜,2011);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对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11);不同钾肥用量对双季稻钾肥利用率的影响(中国稻米,2012);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on rice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农业院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对策探讨(新西部,2011);不同配方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养分运筹对早稻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不同稻田土壤钾素丰缺水平下施用钾肥的效应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湖南农业科学,2012);不同地力水平下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早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中国稻米,2010);不同氮素生理效率油菜生育后期氮素再分配特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不同浓度羧甲基壳聚糖对水稻氮代谢影响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有机肥化肥配施对冬油菜养分吸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中国土壤与肥料,2012);Effect of Different NPK composition and dose on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winter rape:xiangzayou763(The 3rd Conference on Key Technology of Horticulture,2012);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比对湘杂油763产量、叶绿素和碳氮代谢产物的影响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1);不同有机无机肥配合比例对湘杂油763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西北农业学报,2011);含钙镁磷肥的复混肥在早稻上的应用(磷肥与复肥,2012);中低品位磷矿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展望(南方农业学报,2012);模湖线性回归在河流水体总氮浓度预测中的应用(生态学杂志, 2009);不同品种油菜子粒产量及氮效率差异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不同品种油菜氮效率差异及其生理基础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 );不同栽培法对高蛋白饲料稻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中国农业气象,2007);Nitrogen Re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Nitrogen Use Efficiencies during Later Growth Period(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2010);Studies on differences of nitrogen efficiency and root characteristics of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cultivars in relation to nitrogen fertilization(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2010)
联系电话:0731-84618094
传真:0731-84617803
电子邮箱:jwpngpd@sina.com
|
|
|
|
秦普丰,男,1971年10月生,湖南沅江人,汉族,工学硕士,在读博士, 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主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专业带头人,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农业环境污染修复工程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湖南省生态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技术、大气环境与气污染控制技术、重金属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风险评估、环境管理(ISO14001体系认证)
业务所属: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专业。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硕士)。
讲授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水环境和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环境工程研究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工程CAD技术、工程制图。
获奖:湖南农业大学第五届优秀教学质量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及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运用EDTA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校工科组,优秀奖; :湖南省绥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研究,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中国南方森林作为大气活性氮汇和氧化亚氮区域排放源的研究,中挪国际合作项目;污染土地信息采集与国家污染场地档案建设—2008年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研究(湖南),环境保护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土-水系统对酸沉降的响应与临界负荷研究—酸雨区上流地表水化学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973计划;湘江流域重金属面源污染控制技术课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专项;锰氧化物纳米材料阻控土壤-水稻中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土壤环境修复标准制定技术研究;长江流域水环境与植物资源的持续保护、开发、管理与控制;惠州市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研究;双峰县原坳头山磺矿历史遗留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津市市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郴州市安仁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技术研究;长沙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关键技术研究及技术集成;内调外联,构建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新模式,湖南省教改课题;环境工程专业仿真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研究,院校教改课题;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院校教改课题。
代表性论著:太湖西岸湖滨带沉积物氮磷有机质分布及评价(环境科学,2012);串式垂直流湿地去除河水CODMn效果的模拟研究(农业环境科学研究,2013);香根草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中国环境管理,2012), “混凝气浮-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林化废水工程运行调试研究(中国环境管理,2012);人工湿地脱氮研究进展(辽宁化工,2013);化学预脱氮除磷/ABR/生物接触氧化/人工湿地工艺处理规模化养殖废水(安徽农业科学,2012);水环境监测中的遥感应用探讨(绿色科技,2013);某硫酸锰化工厂遗址周围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健康风险(环境科学研究,2011);工业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污染及其健康风险评价(环境生态学报,2010);湖南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与分析(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 “十五’’期间湘江株洲段水质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湘江湘潭段水环境主要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环境科学研究,2008);洞庭湖平原区耕地环境质量初步评价(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两种形态分析法对EDTA萃取前后土壤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分析。农业环境科学学洞庭湖平原区土壤肥力特性演变趋势研究——以沅江市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7)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粉煤灰吸附性能的研究(粉煤灰综合利用,2006)。Removal of Cd, Pb, Cu and Zn from real contaminated soils with fresh and regenerated Na2EDTA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2.1);Room-temperature gas sensing properties of cobalt-doped ZnO Nanobelts with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Applied Physical A:Materials Science & Processing,2011.8); Modifying Fe3O4 nanoparticles with humic acid for removal of Rhodamine B in water(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SCI,2012);Improvement of formaldehyde sensitivity of ZnO nanorods by modifying with Ru(dcbpy)2(NCS)2(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2011)。
编写教材:环境规划(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13年,主编;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参编。
著作:工业生产突发事件环境污染应急响应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主编;县域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参编。
联系电话:0731-84618166
传真:0731-84617803
电子邮箱: qinpf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