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李志光---- 湖南农业大学 教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07  浏览次数:461
核心提示:李志光---- 湖南农业大学 教授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李志光,男,1955年10月出生,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功能活性成份提取及与DNA亲合作用和药物动力学研究。
中文名
李志光
出生日期
1955年10月
职    业
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
中药植物的功能活性成份提取




 
 

1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个人简历

1981年底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1985-1986年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研修班学习,
1991年作武汉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
2001年于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作高级访问研究学者。
2002年9月转入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作在职博士生。

研究方向

1、中药植物的功能活性成份提取及手性分子分离,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反渗透膜浓缩分离技术、低温色谱分离纯化技术,高效液液逆流色谱分离技术中空纤维膜流动法分离技术等提取中药物天然活性功能成份单体,并分离其对映体,采用消旋法高效高分离的天然活性单体,开发天然资源的高层次医药市场。
2、天然活性功能成份与DNA亲合作用、抑菌作用研究;采用热导式微量热计研究天然功能活性成份(含单体)与DNA亲合性,对与细菌的抑制作用等;探讨和筛选各类新药。
3、可生物降解脂肪族聚碳酸酯载药体及时序脉冲控释体系和药物动力学研究。
拟以二氧化碳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出满足手性药物时序脉冲控释要求的可降解高分材料。通过分子设计引入了降解单元的第三单体调节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的链接单元组成,合成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相容性的脂肪族聚碳酸酯,研究其结构与载药性能的关联性,并组装时序脉冲控释载药微囊,研究载药体对药效的影响,用计算机动态模拟时序脉冲控释过程,探讨载体与药物耦合及载药脉冲药物控释的动力学过程。

发表论文

1、2002年5月在《茶叶科学》2002年VOL.22第1期ISSN1000—369X 发表“茶多酚与细菌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2、1997年7月在《食品科学》1999年第23卷第4期ISSN1002发表“茶多酚、灵芝等提取物与细菌作用的研究”。
3、2003年4月在《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3年Vol13NO发表“不同锰源合成尖晶石型LixMn2O4及其性能”。




化污水为泥块 湖南农大教授破解污泥环保难题

来源:湖南新闻网 作者:裴昌胜 肖前辉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1日  
 

  湖南新闻网长沙12月21日电(通讯员 裴昌胜 记者 肖前辉)一边是下水管源源不断的含水率超过90%的滚滚污水;一边是氧化破膜工艺处理后无害化、减量化和稳定化固化泥块。20日,在长沙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李志光等研发的“可控湿法氧化聚沉法技术”正在演绎着“化污泥为神奇”的乐章。

  该技术将泥浆一次性直接生成为硬化泥块,并可二次利用,当今环保领域污泥安全环保处置的世界性难题得到突破。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年产生的湿污泥以15%的速度增长,不少大城市已出现污泥围城现象。城市产生的大量污泥既含有病原菌、寄生虫(卵)、重金属、盐分及某些难分解的有机毒物,又含有较丰富的氮、磷及多种微量元素和大量有机质。因此,必须进行处理,才能二次利用,否则会引起二次污染。

  “可控湿法氧化聚沉法技术”对这一难题的破解并推广,城市污泥深度处理的传统面貌可望得到大幅度改观。该技术关键环节是新技术中有一种有机质污泥吸包水和结合水,促进污泥中的有机质降解,降低了粪大肠菌群等有害微生物数量,促使其中的菌胶体释放吸包水,突破了常温处理污泥工艺中无法脱除含有机质污泥吸包水的技术瓶颈。

  这种国际首创的污泥常态深度处理技术是李志光和他的团队成员,经过数百次试验,并结合湖南省长沙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现状研发出来的。同时,他们还开创并生产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泥智能化破膜深度脱水成套设备,为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深度脱水提供一种高效、经济的技术装备,彻底解决了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卫生填埋或资源化最终处置的难题。

  李志光表示,与传统的污水处理不一样,新技术污水泥浆处理除了一次性形成泥块外,硬化的泥块还实现了病毒体及菌落消亡,重金属离子固化等,达到了污泥处理环保要求,可以用于垃圾填埋场覆盖泥质二次利用,还可经复合配方后作为低热煤的替代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城市污泥深度处理技术成果产业化
填补国内空白,深度处理后的剩余污泥凝结成块,无臭无味
陈淦璋 何国庆

 

本报11月3日讯(记者 陈淦璋 何国庆)我省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临近收官,污水处理的技术创新层面也传来好消息。今天,在长沙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副省长韩永文见证了污泥深度处理产学研项目规模化实验成果:日处理5万吨污水产生污泥的“可控湿法氧化聚沉法技术”生产线,可使含水量超过90%的污泥一次性处理至含水量50%以下,并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一举填补了国内污泥常态安全深度处理的技术空白。

记者在现场实地感受,传统技术处理后的剩余污泥呈糊状,并散发出些许恶臭;而“可控湿法氧化聚沉法技术”深度处理后的剩余污泥凝结成块,无臭无味,可通过渣土车直接运走。技术领头人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志光介绍,传统技术下,剩余污泥含水率仍高达78%至83%,不仅运输、管理、填埋成本高,而且污泥返溶、渗出等易造成填埋地的二次污染,影响周边生态环境。

经过近2年攻关,李志光和中南大学博士后何纯莲联合组成的课题组研发了“可控湿法氧化聚沉法技术”,于2009年4月通过省科技厅鉴定,申报了2项专利,并在同年10月投产日处理2万吨污水产生污泥的示范工程。通过运用新技术,使污泥内有机质氧化破膜脱水、聚结,并有效固化有毒重金属离子,可形象理解为“压榨豆腐,脱离水分,留下豆渣”。至于脱水后的剩余污泥,由于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经复合配方后可作为砖厂或水泥厂低热值煤的替代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从“可控湿法氧化聚沉法技术”示范工程1年来的运行情况看,生产线(以日处理5万吨为例)从开工建设到投产只需3个月,增加投资约200万元,每吨绝对干污泥处理处置费用仅相当于传统技术的1/3。




湘牛环保公司污泥深度处理核心技术――“可控湿法氧化聚沉法技术”及其成果转化效果

时间:2010年12月07日 
 

    随着传输带将处理后的无臭污泥一块块地送进垃圾转运车辆,我省采用“可控湿法氧化聚沉法技术”日处理5万吨污水产生污泥生产线正式投产。在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临近收官之际,我省这项经济、高效常态深度处理污泥新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为进一步安全处置、资源利用、实现零排放创造条件。

    据项目专家介绍,经过近一年的中试,这项新技术效果令人振奋:它可将含水量超过90%的污泥一次性处理至含水量50%以下,并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

城市污泥: 潜伏在我们身边的隐形杀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日趋严峻,虽然各类污水处理装置纷纷上马,城市污水处理率极大地提高,但污泥污染依然是一个突出环境问题。长期以来,污水厂处理出来的污泥形如一滩“烂泥粥”,污泥转运车载着它运往垃圾填埋场时,一路恶臭飘扬,路人见之“掩鼻而逃”。最令人担忧的是病毒、病原体在转运途中传播,导致各种传染病、公害病流行,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也同时长时间困扰政府职能部门。污泥已然成为 “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垃圾填埋场附近居民更是苦不堪言,污泥转运车辆被拦在通往垃圾填埋场路上的事时常见诸媒体。污泥污染环境事件经常发生: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围垦七工段,由于污泥的二次污染,导致万亩鱼塘接连发生大规模死鱼事件;深圳下坪固废填埋场污泥坑管涌事件;广州铬德污泥恶臭污染事件;重庆三峡库区污泥污染事件和京城环保第一案等,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

    据专家们介绍,城市污水处理过后的污泥简直是“五毒俱全”:污泥高聚物中含有大量的菌胶团,与病原菌、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质等潜在的有毒有害成分聚合一起,难以处理;污水处理厂无法有效地破解污泥的包外聚合物、污泥胶团结构吸包水和污泥菌团细胞水,难以脱除;还有污水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最主要的潜在二次污染源,难以控制。

    污水厂“毒泥”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成为潜伏在我们身边的隐形杀手。

污泥处理: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为之头疼

    面对污水处理厂高含水的有毒污泥,全世界相关领域的专家苦苦探寻,伤透脑筋,却总是拿不出一个经济而有效的招数。

    盘点目前各国污泥处理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却没有一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是厌氧、好氧消化法。我国污泥消化处理的相关工程经验也不多,大型的污泥消化设备大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基础投资和运行成本高,占地面积大;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污泥的含砂量较高,有机质含量比欧美国家低,污泥的可生化性差,消化设备运行的稳定性、沼气产率等指标普遍都达不到国外的标准,能源利用得不偿失,所以在国外普遍使用的消化技术,在我国运行效果并不理想;还有污泥经厌氧消化后只能减量1/3到1/2左右的质量。从污泥处置的整个产业链角度来看,厌氧消化还没有达到最终处置的目的,还会留下大量剩余污泥(残渣)照样需要通过其他技术进行处理。因此消化技术在国内难以推广和普及。

    二是干燥法。其一次性能源消耗相当惊人,投资大不符合低碳经济的产业化要求。并且在干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极易引起爆炸,多个国家和我国部分城市都曾发生类似爆炸案例。

    三是烘干焚烧法。此法曾一度被认为是污泥处理的唯一出路,其兴起于荷兰、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几十年的实践,此法的不足及危害日渐突出:焚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英污染大气,它是诱发癌症的罪魁祸首。焚烧后残留的汞、铅、砷、铬、镉等小量灰分属危险固体废弃物,按国家标准需要填埋至200米以下的地下,并且焚烧法一次性投资很高。以处理50万人口城市所产生污水的标准计算,一套设备投产运营,需要投资达3亿美金。现在这种方法在发达国家已经被淘汰,并被极力推销到发展中国家,以利这些发达国家实现“夕阳产业”的转移,尽快收回成本。

    由于世界上还没有一套成熟而又经济的污泥处理办法,因此如何有效深度处理污泥,就成为横亘在当今世界众多科学家前面的一大难题。

巧觅“神针”: “可控湿法氧化聚沉法”横空出世

    面对污泥处理难题,当今世界各国都将污泥处理技术攻关摆在最为显著的位置。就在我国将污泥处理技术攻关列为863计划之前,我省的一位专家就开始瞄准了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他就是湖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志光。

    2006年,在省环保厅的支持下,李志光承担了“污水中有机质降解”课题研究。李志光和他的研究团队决心要啃啃污泥处理这块“硬骨头”。他们把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脱水的问题。在通常状态下,污泥含水量高达80%。就是因为污泥中胞外聚合物特殊的网状结构,污泥中大部分的水以结构水,晶胞水和细胞水,要想进一步脱水,必须破坏胞外聚合物特殊结构膜,达到破膜出水的效果,真是难之又难。

    其次就是达到无害化的目标。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质等潜在的有毒有害成分,怎样实现污泥无害处理,避免污水处理过程中形成的二次污染源。

    还有就是污泥的稳定化、资源化的突破问题。如何实现杀菌、去除病原体、将重金属离子有效固化,使有机质污泥集结成稳定的化学质污泥,以利于环保运输和资源化处理,是城市污泥安全处置重大攻关方向。

    经过多年的实验室技术储备,在充分收集掌握国内外的第一手资料后,2007年开始,李志光教授联合博士后何纯莲组成课题组,开始了污泥深度处理技术的全面攻关。

    课题组经过千百次的试验,仍然不得破解的要领。首个难关就是破膜技术。那些晶胞水、结构水、细胞水都严实地包在生物膜内,就好像是气球内充满气体一样,如何磨制扎破气球的那根“神针”,成为了污泥深度处理技术的关键所在。

    潜心研究工作的何纯莲博士有一天向合作导师李志光教授提了一个醒:老师,您在上世纪80年代首创的界面微电子转移理论是否可应用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一语惊醒梦中人。李教授开始沿着这个方向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谁曾想,以这个理论作为指导,以下的路途竟然走得那么顺风顺水,不但找到了破膜的“针”,让那些病原体、毒菌类“流脓”不止,而且在氧化破膜深度脱水的同时杀灭病菌,并且在不影响水质的前提下,运用覆包裹效应实现重金属的有效固化。

    “可控湿法氧化聚沉法处理污泥技术”由此诞生。经过近2年多的艰苦攻关,2008年底,污泥深度处理技术取得实验性的突破。

    2009年4月15日,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该项成果进行了鉴定,专家认为,“该技术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课题组已发表论文20余篇,已申报多项专利并与企业合作转让科技成果多项。

慧眼识珠: “一污”率先分享好成果带来的实惠

    然而,李志光教授走遍相关行业,想组织产业化推广试验,却由于人们对这一技术将信将疑,并且试验需要增加新的投入成本等原因而不被人家看好。怀揣着好的技术,却不能为社会所用,课题组有点始料不及。这时有人开出了高价,李志光甚至都萌生了卖掉这一专利技术的念头。

    然而 ,是好东西就不会被埋没。这项让人耳目一新的污泥处理新技术,很快就成为多家有实力的环保企业获悉,一时成为争抢的“香饽饽”。经过一番权衡,湖南湘牛环保实业有限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联合组建了“湖南湘牛污泥深度处理公司”,全力负责这一技术的产业化转化。北控水务长沙中科成污水净化有限公司徐秀群厂长慧眼识珠,率先采用“可控湿法氧化聚沉法处理污泥技术”,在2009年10月投产了一个日处理2万吨污水产生污泥的示范工程。

    通过运用“可控湿法氧化聚沉法技术”来处理污水中的污泥,使污泥内的有机质氧化破膜脱水、聚结,并有效固化有毒重金属离子,真正实现“压榨豆腐,脱离水分,留下豆渣”的效果。经氧化破膜聚沉脱水后的剩余污泥,由于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可成为回转窑大型砖厂、水泥厂中低燃值煤替代物、垃圾填埋场覆盖土泥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初试告捷,旋即引来高层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2009年12月31日,在看到湖南农大的汇报材料后,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的周强作出批示,支持该技术进行产学研试验,副省长刘力伟、韩永文也特别关心这一成果的示范工程建设,多次批示,强调各职能部门予以支持。

    省科技厅、省建设厅、省环保厅、长沙市政府高度关注。省科技厅、长沙市科技局还专门立项并给予资金支持。同样,省环保厅、长沙市环保局也给予了资金扶植。

    2010年4月,长沙市原公用事业局领导率队来一污考察污泥深度处理示范工程,及时报告长沙市李军副市长,并主动衔接开福区进行项目跟踪扶植,于5月份批准开建5万吨污水中污泥处理标准产业化生产线; 2010年9月,长沙市环保局局长黎建向国务院节能减排考察小组进行推荐,考察小组专家实地察看后感叹,湖南现在拥有这种独特成熟的技术,给全国城市污泥深度处理带来了新希望。

    今天的湖南湘牛污泥深度处理公司咨询洽谈电话铃声不断。北控水务长沙中科成污水净化有限公司参观“可控湿法氧化聚沉法”深度处理城市污泥标准产业化生产线的省内外人员络绎不绝。全国范围又好又快又省安全处理处置污泥,变废为宝指日可待。

新闻链接

国家污泥处置有关政策

    ——污泥处理处置的目标是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鼓励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坚持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实现污泥的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

    ——地方人民政府是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和建设的责任主体;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运营单位负责污泥的安全处理处置。地方人民政府应优先采购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污泥衍生产品。

    ——国家鼓励采用节能减排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鼓励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处理处置污泥;鼓励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鼓励研发适合我国国情和地区特点的污泥处理处置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

    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改建和扩建时,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污泥处理必须满足污泥处置的要求,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项目不能通过验收;目前污泥处理设施尚未满足处置要求的,应加快整改、建设,确保污泥安全处置。

                                                                                                                   ——《湖南日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