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第五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2015年1月,长沙污泥资源化项目将完成所有的试运行工作 同济产学研合作展现新气象 以产业项目为核心带动科研并培养人才的效应日渐显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25  浏览次数:146
核心提示: 同济产学研合作展现新气象 以产业项目为核心带动科研并培养人才的效应日渐显著
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排水管网大会(水环境综合治理)邀请函(污水千人大会同期会议)

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
 

同济产学研合作展现新气象

以产业项目为核心带动科研并培养人才的效应日渐显著
来源:新闻中心  发表时间:12/30/2014  

      产学研结合,对于一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而言,学科是基础,科研是发动机,产业是飞翔的翅膀,这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普遍模式。在12月18日我校举办的产学研合作沙龙上,我校产学研合作展现了新气象。产业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项目的舞台上结合形成一个整体,以“产”促研并培养人才的效应日渐显著。

7

      “2015年1月,长沙污泥资源化项目将完成所有的试运行工作。”同济科技股份公司的梁念丹如是说。2009年,中组部“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国家特聘教授、我校环境学院的戴晓虎科研团队围绕“城市污泥处理处置能量流和物质流的科学问题”及“城市污泥生物质能源回收与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主线,申请了国家多个重大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开发出城市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成套技术。2010年同济科技以戴晓虎团队的成套技术为核心组建了环境技术转化平台,成果在上海、长沙、合肥、青岛等地展开实际应用。长沙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项目为国家发改委、建设部首座污泥餐厨垃圾集中能源处理示范项目,项目采用的就是戴晓虎团队自主研发的污泥热水解加高温厌氧消化工艺,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天500吨,其中包括434吨湿污泥和66吨餐厨垃圾。

长沙环境项目图

      如果说戴晓虎团队所走的路线还是传统的为科技成果找婆家,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尚武介绍的则是另外一种路径:学科发展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孵化企业成长。多年来,大量的规划实践,围绕重大规划项目的协作攻关,不断完善丰富着该学院的规划实践教学、创新基地建设内容,同时也让这个学院的同学们不断发出“我们的规划案例都是各地最新的规划实践成果,我们的规划实践在某地变为现实”等自豪的声音。作为一家企业,我校同灏工程管理公司走的则是紧紧依靠同济强势学科,其工程咨询项目从传统的工程咨询、造价管理、项目管理、招标代理、房建建立等领域,现已拓展到了公路、市政、桥梁、铁路、轨道交通等监理领域。
      “最有特点的是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他们以产业为核心,反推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优化进步,成效卓著。”校产业办负责人介绍。首先,设计院的产业已经出现了新的模式,以学科共建的方式搭建教师参与工程设计平台——都市分院。作为设计院的产业机构,都市分院从建筑设计一到八室、景观设计室、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设计室、城市设计室、环境艺术设计室等室所的领衔者都是教师。成立三年来,设计合同到款额年年过亿,并呈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人势头。
      人才培养更是花开数朵,朵朵鲜艳。“以工程项目为纽带打造人才培养基地。”这位负责人介绍,设计院现有研究生导师近30名,他们年年与高校导师一起选拔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并指导论文写作,“设计院的导师通常是结合具体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培养理论与工程实际共通共融,基础扎实且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这位负责人介绍,截至2014年,设计院已培养毕业研究生343人,在读研究生84人。据了解,同济设计院与相关学院已经共同构建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并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立了学院奖学金,在土木工程学院设立了发展基金。

吴江体育中心设计效果图

      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科研更是紧密结合重大项目或国家急需的课题展开。像上海中心项目就是一次以项目为核心的全校学科、科研力量大集结。2009年3月,丁洁民牵头的“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按照室内空间环境、地下空间的规划与整合、风荷载、复杂建筑外形的优化设计等数十个课题,邀请学校相关学科的李国强、顾明、吕西林、任力之、张洛先等数十位著名学者,组成强大的科研团队,开展关键节点、组合钢板剪力墙约束支撑、结构防火、防恐、大楼沉降变形、超大圆形基坑关键技术、特殊形态幕墙、超大超高形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数字化、钢结构BIM设计与制作安装等科研攻关,相关分课题数量达到58项。这些研究为上海中心这项超级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现在,这种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契机构筑的科研合作平台越建越大。今年,设计院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签署了《关于共建人居环境与节能联合研究中心的协议》,同时设立同济大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联合研究中心,中心以鼓励绿色建筑、生态城市、数字技术、遗产更新等方面的研究。设计院出资800万元,资助包括大型公共建筑结构性态监测技术研究、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的应用研究、建筑工程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基于机器人平台的数字化建筑设计与建造、智慧创新社区平台的构建机制研究、高密度人居环境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化设计、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化城市设计技术研究等十余项课题;同时,设计院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同济大学教师主导的课题研究。以这些研究为依托,由同济设计院牵头,联合校内相关学科,相继建设了“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和“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今年,正在进行“现代工业化建造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工作。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