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朱伟 ----河海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疏浚与泥处理利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主任,固废与资源循环利用研究所所长,发展规划处处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25  浏览次数:965
核心提示:朱伟 ----河海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疏浚与泥处理利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主任,固废与资源循环利用研究所所长,发展规划处处长。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2.jpg
河南大学大禹学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伟教授

朱伟,男,汉族,1962年生于上海,籍贯甘肃平凉,教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土木学院教授,疏浚与泥处理利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主任,固废与资源循环利用研究所所长,发展规划处处长。

工作及研究经历:

• 1978-1982  兰州大学地质学专业               获学士学位

• 1982-1989  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兰州建筑研究   工程师

• 1989-1991  日本东京语言学院                 获得日语一级资格

• 1991-1992  日本东洋大学                     客座研究员

• 1992-1994  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土木工学科     获硕士学位

• 1994-1997  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土木工学科     获博士学位

• 1997-1999  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土木工学科     助手(相当于美国助理教授)

• 1999-2002  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教授、博导

• 2002-至今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博导

• 2002~2010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                 副院长

• 2010~2013  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中心 副主任

• 2013~至今  河海大学发展规划处 处长

• 2014年~至今 疏浚与泥处理利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 主任

学术任职及研究领域

“十五”“863”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全国归侨优秀个人,江苏省优秀回国人员,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学术带头人。

中国水利学会疏浚与泥处理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常务理事、城市水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太湖治理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日本琵琶湖博物馆特别研究员

任职岩土工程与环境工程的博士生导师,主要在岩土工程、环境工程的交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5个方向:

(1) 河湖清淤淤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理论

• 河湖底泥固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理论及技术

• 河湖淤泥堆场快速处理理论与技术

• 污染淤泥的稳定化、资源化理论与技术

(2) 污水厂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理论

• 污水厂污泥固化/稳定化理论与技术

• 污水厂污泥脱水理论与技术

• 污水厂污泥超临界产氢理论与技术

(3) 盾构隧道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泥水加压盾构的开挖面稳定机理

• 土压平衡盾构的开挖面稳定机理

• 壁后注浆的力学性质及工程影响

(4) 人工湿地处理非常规废水的技术及理论

• 表面流湿地与生物膜的耦合技术

• 利用湿地释氧规律的脱氮技术

• 利用同位素方法的湿地生态结构研究

(5) 群体形成和水动力聚集诱发蓝藻水华爆发的机理研究

• 微囊藻群体化形成的机理研究

• 群体化形成对蓝藻上浮的影响

• 蓝藻群体形成与动力学的关系

学术成果

(1) 获奖

① 高水压浅覆土复杂地形地质超大直径长江盾构隧道成套工程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奖,10/10,2014;

②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优势学科的环境类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0/11,2014;

③ 《泥处理技术研发及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5,2013

④ 江苏省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优秀团队奖《高含水固体废弃物中的污染物迁移规律及资源循环利用》,1/5,2013;

⑤ 《疏浚泥资源化利用(固化)的中试示范研究》,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第2完成人,2013;

⑥ 《淤泥污泥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第四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省部级1/1,中国侨联,2012;

⑦ 《复杂地质条件下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泥浆及成膜关键技术》,第四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省部级2/15,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2;

⑧ 《城市淤泥集中处理场综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 1/10,广州省科技厅,2012;

⑨ 《湖泊环保疏浚关键方法与技术及其应用》,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10,江苏省科技厅,2012;

⑩ 《污染河道、湖库底泥重金属稳定化技术研究》,珠江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奖,2/5,2012;

⑪ 《基于水分转化原理的淤泥固化资源化利用技术》中国水利学会大禹奖1/9,2009;

⑫ 《疏浚泥(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国家海洋科技进步二等奖,3/10,2006;

⑬ 河海大学优秀主讲教师,2003

⑭ 《水分特征曲线的路径的研究》,日本土木学会优秀发表论文奖,1/1,1998;

⑮ 《非饱和土坡的稳定性评价研究》,日本大学青年教师研究奖励,1/1,1998;

⑯ 《饱和黄土硅化加固研究与应用》,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5,1988;

⑰ 《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特征》,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8,1991。

(2) 授权专利

① 2015. 一种用于泥浆快速浓缩的浓缩系统.中国.发明专利

② 2014. 低含水率脱水污泥直接超临界水气化处理装置及其方法.中国.发明专利

③ 2014. 使用激光粒度仪实测微囊藻密度及群体大小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

④ 2014. 一种不使用堆场的高浓度清淤及淤泥高度脱水利用的施工方法.中国.发明专利

⑤ 2014. 一种使用固化土作为堆载的堆场淤泥快速排水-快速固结施工方法.中国.发明专利

⑥ 2014. 一种使用气泡调浆的污泥板框压滤深度脱水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

⑦ 2014. 土压平衡/泥水平衡加压连续切换式盾构施工方法.中国.发明专利

⑧ 2013. 污水厂脱水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的固化剂及其应用.中国.发明专利

⑨ 2013. 网格刀盘的泥水加压盾构施工方法及其施工设备.中国.发明专利

⑩ 2012. 污水厂脱水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的固化剂及其应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⑪ 2011. 土压平衡/泥水加压连续切换式盾构施工方法.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⑫ 2011. 一种用生物膜强化的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⑬ 2011. 污水厂脱水污泥超临界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及其设备.中国.发明专利

⑭ 2011. 一种人工湿地填料磷吸附饱和的原位再生方法.中国.发明专利

⑮ 2011. 一种人工湿地有机碳源的补充方法.中国.发明专利

⑯ 2009. 一种原位淤泥固化搅拌机.中国.实用新型

⑰ 2009. 小扰动分层底泥原位取样器. 中国.实用新型

⑱ 2009. 一种深层剖面土壤取样器. 中国.实用新型

⑲ 2009. 一种深层剖面土壤取样器及其采样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⑳ 2008. 多孔混凝土生态囊砌块单元.中国.实用新型

21 2008. 多孔混凝土生态囊护坡方法. 中国.实用新型

22 2008. 污水厂污泥固化/稳定化材料. 中国.发明专利

23 2008. 污水厂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设备. 中国.实用新型

24 2008. 污水厂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设备. 中国.发明专利

25 2008. 污水厂污泥固化/稳定化循环处理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26 2008. 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机. 中国.实用新型

27 2008. 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机. 中国.发明专利

28 2008. 速测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过程中材料添加量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29 2007. 污水厂产生的脱水污泥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30 2007. 堆场淤泥处理用轻型开口楔快速插板机. 中国.发明专利

31 2006. 浮动式生态护坡基质载体. 中国.实用新型

32 2004. 一种土工实用的气泡发泡装置. 中国.实用新型

33 2003. 泡沫塑料颗粒混合轻量土及生产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34 2003. 复合型淤泥固化材料. 中国.发明专利

35 2003. 一种土工用的发泡剂. 中国.发明专利

(3) 近5年的论文

1. W Zhu, Q Sun, F Chen, M Li: Cellular N: P ratio of Microcystis as an indicator of nutrient limitation-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74 (5), 4023-4030, 2015.

2. Y Su, W Zhu, M Gong, H Zhou, Y Fan, B Amuzu-Sefordzi: Interaction between sewage sludge components lignin (phenol) and proteins (alanine) in supercritical water gasif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40 (30), 9125-9136, 2015.

3. Q Sun, W Zhu, M Li, X Tan: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colonies in culture, Journal of Limnology, 2015.

4. X Zhao, W Zhu, J Huang, M Li, M Gong: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PCDD/Fs, PAHs and PCBs during the combustion of sludge-coal water slurry, Journal of the Energy Institute 88 (2), 105-111, 2015.

5. W Zhu, M Li, X Dai, M Xiao: Differences in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Microcystis morphospecies composition in a shallow hypertrophic lake (Lake Taihu,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73 (9), 5721-5730, 2015.

6. F Min, W Zhu, C Lin, X Guo: Opening the excavation chamber of the large-diameter size slurry shield: A case study in Nanjing Yangtze River Tunnel in China,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46, 18-27, 2015.

7. F Xu, W Zhu, M Xiao, M Li: Interspecific variation in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content and colony formation of Microcystis spp. cultured under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ies and temperatures,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1-9, 2015.

8. 马倩, 朱伟, 龚淼, 张会文, 徐骏: 超临界水气化处理对脱水污泥中重金属环境风险的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 35 (5), 1417-1425, 2015.

9. 陈喜坤, 朱伟, 王睿, 闵凡路, 魏代伟: 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弃砂在壁后注浆材料中的利用, 隧道建设 35 (11), 1176-1181, 2015.

10. 张宁, 朱伟, 闵凡路: 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泥水盾构泥浆配制试验研究, 隧道建设 35 (10), 1022-1027, 2015.

11. 张宁, 姚占虎, 朱伟, 闵凡路, 姜腾: 泥水盾构带压开舱时泥膜性质对其闭气性的影响研究, 现代隧道技术 52 (4), 62-67, 2015.

12. 王睿, 姚占虎, 朱伟, 陈喜坤: 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盾构壁后注浆固结不排水剪切力学特性研究, 现代隧道技术 52 (4), 95-100, 2015.

13. 闵凡路, 赵小鹏, 朱伟, 张宁: 不同泥浆渗透模式下形成泥膜的闭气效果探讨, 现代隧道技术 52 (4), 68-73, 2015.

14. 张亚洲, 夏鹏举, 朱伟, 闵凡路: 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盾构穿越长江堤岸地层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现代隧道技术 52 (4), 151-157, 2015.

15. 包建平, 朱伟, 闵佳华: 中小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处理技术, 水资源保护 31 (1), 56-62, 2015.

16. 边博, 朱伟, 李冰, 吴海锁, 周灵君: 太湖流域西部地区面源污染特征及其控制技术, 水资源保护 31 (1), 48-55, 2015.

17. 张会文, 蔡勇, 仇荣, 周钧, 刘敏昊, 朱伟: 江苏农村河道治理现状调查及分析, 水资源保护 31 (1), 69-73, 2015.

18. 朱伟, 杨平, 龚淼: 日本 “多自然河川” 治理及其对我国河道整治的启示, 水资源保护 31 (1), 22-29, 2015.

19. 朱伟, 姜谋余, 蔡勇, 杨平: 倡导 “亲自然河道” 治理模式——对我国农村河道治理的思考, 水资源保护 31 (1), 1-7, 2015.

20. 朱伟, 闵凡路, 姚占虎, 王睿, 魏代伟, 姜腾: 盾构隧道开舱技术现状及实例,现代隧道技术 52 (1), 9-18, 2015.
 

21. F Min, W Zhu, S Xia, R Wang, D Wei, T Jiang: Test Study on Airtight Capability of Filter Cakes for Slurry Shiel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 Case,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8, 2014.

22. M Gong, W Zhu, HW Zhang, Q Ma, Y Su, YJ Fan: Influence of NaOH and Ni catalysts on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the supercritical water gasification of dewatered sewage slud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39 (35), 19947-19954, 2014.

23. W Zhu, M Li, Y Luo, X Dai, L Guo, M Xiao, J Huang, X Tan: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Microcystis colony size in Lake Taihu: Its role in algal blooms, J Great Lakes Res 40, 949-955, 2014.

24. H Zhang, W Zhu, Z Xu, M Gong: Gasification of cyanobacterial in supercritical water,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35 (22), 2788-2795, 2014.

25. W Zhu, X Dai, M Li: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EPS) content and colony size of Microcystis is colonial morphology dependent,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55, 346-350, 2014.

26. W Zhu, R Wang, J Zuo, C Lin, F Min: Improved Isotropically Consolidated Undrained Triaxial Test Method for Non-Self-Supporting Materials, 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 37 (4), 2014.

27. M Gong, W Zhu, ZR Xu, HW Zhang, HP Yang: Influence of sludge properties on the direct gasification of dewatered sewage sludge in supercritical water, Renewable Energy 66, 605-611, 2014.

28. M Li, W Zhu, X Dai, M Xiao, G Appiah-Sefah, PN Nkrumah: Size-dependent growth of Microcystis colonies in a shallow, hypertrophic lake: use of the RNA-to-total organic carbon ratio, Aquatic ecology 48 (2), 207-217, 2014.

29. M Li, W Zhu, L Gao: Analysis of cell concentration, volume concentration, and colony size of Microcystis via laser particle analyze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53 (5), 947-958, 2014.

30. C Lin, W Zhu, J Han: Permeability and leachability of solidified sewage sludge,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 1 (1), 33-39, 2014.

31. M Li, W Zhu, Q Sun: Solubilisation of mucilage induces changes in Microcystis colonial morphology, New Zealand Journal of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48 (1), 38-47, 2014.

32. 魏代伟, 朱伟, 闵凡路: 砂土地层泥水盾构泥膜形成时间及泥浆压力转化率的试验研究, 岩土力学 35 (2), 423-428, 2014.

33. 徐骏, 朱伟: 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中重金属的分布规律, 水资源保护 30 (2), 62-66, 2014.

34. 姜腾, 朱伟, 闵凡路, 魏代伟: 泥水盾构开舱时的泥膜闭气性能及改性方法,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3, 004, 2014.

35. 钱勇进, 朱伟, 孙政, 龚淼: 蓝藻藻泥固结特性的试验研究,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5 (2), 136-139, 2014.

36. 程康睿, 朱伟, 董婵, 汤苏晨: 水力条件对芦苇湿地系统DO质量浓度的影响, 水资源保护 30 (3), 76-80, 2014.

37. 张会文, 朱伟, 包建平, 魏代伟, 舒实: 污泥原位固化-稳定化处理中试研究,环境工程 32 (8), 101-104, 2014.

38. SH Htar, W Zhu, J Huang, PN Nkrumah: Effect of rising atmospheric CO2 on sediment and water 15N interactions in experimental riparian wetland,

39.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70 (7), 3185-3195, 2013.

40. F Min, W Zhu, X Han: Filter cake formation for slurry shield tunneling in highly permeable sand,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38, 423-430, 2013.

41. XL Zhao, W Zhu: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PCBs of Combustion of Sludge-Coal Water Slurry in Fluidized Bed,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340, 382-387, 2013.

42. M Li, W Zhu, L Gao, L L: Changes in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content and morphology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t different specific growth rates,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25 (4), 1023-1030, 2013.

43. SH Htar, W Zhu, J Huang: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as Influenced by Soil Microbial Nitrogen unde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 Induced in Created Riparian Wetlands,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44 (13), 2042-2054, 2013.

44. X Sun, W Zhu, X Qian, Z Xu: Exploring Cementitious Additives for Pretreatment of High-Early-Strength Sewage Slud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apid Generation of Nonevaporable Water,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26 (5), 878-885, 2013.

45. GF Hua, L Li, YQ Zhao, W Zhu, JQ Shen: An integrated model of substrate clogging in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19, 67-75, 2013.

46. ZR Xu, W Zhu, M Gong, HW Zhang: Direct gasification of dewatered sewage sludge in supercritical water. Part 1: Effects of alkali sa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38 (10), 3963-3972, 2013.

47. ZR Xu, W Zhu, M Li, HW Zhang, M Go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olid residues from supercritical water gasification of wet sewage sludge, Applied Energy 102, 476-483, 2013.

48. L Li, W Zhu, T Wang, Y Luo, F Chen, X Tan: Effect of fluid motion on colony formation in Microcystis aeruginosa,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6 (1), 106-116, 2013.

49. GF Hua, W Zhu, YH Zhang: Effects of Solubilization Treatment and Intermittent Operation on Clogging in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Intelligent System Design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SDEA), 696-699, 2013.

50. M Li, W Zhu, X Dai, X Li: Effects of linear alkylbenzene sulfonate on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content and cells per particle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d Scenedesmus obliquus,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2 (4 B), 1189-1194, 2013.

51. GF Hua, W Zhu, JQ Shen, YH Zhang, YT Zeng: The role of biofilm in clogging process in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29 (1), 61-66, 2013.

52. M Xiao, W Zhu, M Li, Q Sun, PN Nkrumah, X Tan: The Influence of Water Oscillation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Microcystis Colonies Of Different Sizes,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2 (12), 3511-3518, 2013.

53. D WEI, W ZHU, F MIN: Change Laws of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during Forming of Filter Cake in Slurry Shield,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3, 008, 2013.

54. N Zhang, W Zhu, L WANG, Y LÜ, X ZHOU: Study of sediment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soil particles in dredged slurry,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70-79, 2013.

55. M Li, W Zhu, L Gao, J Huang, L Li: Seasonal variations of morphospecies composition and colony size of Microcystis in a shallow hypertrophic lake (Lake Taihu, China), Fresenius Environ Bull 22, 3474-3483, 2013.

56. 郭丽丽, 朱伟, 李明: 水中主要阳离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多糖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8, 014, 2013.

57. 李林, 朱伟: 流动条件下四尾栅藻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6 (007), 121-126, 2013.

58. 赵晓莉, 朱伟, 徐德福, 邱林倩, 张超, 杨创: 污泥/煤流化床混烧底灰中的重金属毒性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5 (3), 244-250, 2013.

59. 代晓炫, 朱伟, 李明: 营养盐对微囊藻细胞组分及多糖组成的影响, 湖泊科学 25 (2), 277-282, 2013.

60. 魏代伟, 朱伟, 闵凡路: 泥水盾构泥膜形成过程中超静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11 (3), 36-40, 2031.

61. 罗永刚, 朱伟, 李明, 代晓炫, 肖曼: 群体大小对微囊藻细胞昼夜垂向迁移的影响, 湖泊科学 25 (3), 386-
391, 2013.

62. 朱伟, 闵凡路, 吕一彦, 王升位, 孙政, 张春雷, 李磊: “泥科学与应用技术” 的提出及研究进展, 岩土力学 34 (11) 3041-3054, 2013.

63. 张楠, 朱伟, 王亮, 吕一彦, 周宣兆: 吹填泥浆中土颗粒沉降-固结规律研究, 岩土力学 34 (6) 1681-1686, 2013.

64. 陈梦银, 朱伟, 董婵: 基于植物昼夜释氧变化规律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氮形态, 湖泊科学 25 (3), 392-397, 2013.

65. 孙政, 朱伟, 贺敏杰: 污水厂污泥固结特性研究, 科学技术与工程, 146-3150,2013.

66. 王亮, 朱伟, 茅加峰, 何洪涛, 张楠, 谢健: 使用改进的分层抽取法研究淤泥沉积过程中的强度变化, 岩土工程学报 35 (5), 916-921, 2013.

67. 周宣兆, 朱伟, 孙政: 清淤淤泥的固结特性试验研究,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69-72, 2013.

68. 闵凡路, 朱伟, 魏代伟, 夏胜全: 泥水盾构泥膜形成时开挖面地层孔压变化规律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35 (4), 722-727, 2013.

69. M Li, W Zhu: The Effects of Turbulence on the Polysaccharides Content and Colony Formation of Microcystis under Different Nutrition Condi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610, 25-30, 2012.

70. C Lin, W Zhu, J Han: Strength and leachability of solidified sewage sludge with different additives,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25 (11), 1594-1601, 2012.

71. JB Liu, SJ Li, W Zhu: Back Analysis of Material Parameters of Concrete Dam Using Genetic Algorithm,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562, 1955-1958, 2012.

72. ZR Xu, W Zhu, SH Htar: Partial oxidative gasification of municipal sludge in subcritical and supercritical water,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33 (11), 1217-1223, 2012.

73. HW Zhang, W Zhu, ZR Xu, M Gong: Distributions o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Products from SCWG of Cyanobacteria,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518, 326-331, 2012.

74. L Lin, Z Wei, D Xiao-xuan, X Man: Effects of continuous water flow on growth of the Microcystis aeruginosa under different me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 its Applications 6 (5), 2012.

75. ZR Xu, W Zhu, M Li: Influence of moisture content on the direct gasification of dewatered sludge via supercritical wa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6527-6535, 2012.

76. 张云慧, 朱伟, 董婵: 利用生物膜强化表流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 湖泊科学 24 (6), 838-842, 2012.

77. 李林, 朱伟: 连续水流和间歇水流对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环境科学与技术 35 (10), 34, 2012.

78. 李林, 朱伟, 罗永刚: 钙, 镁离子在水流作用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J]环境科学与技术 35 (5), 9-13, 2012.

79. 李林, 朱伟:不同光照条件下水流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9 (9), 87-92, 2012.

80. 郭信君, 闵凡路, 钟小春, 朱伟: 南京长江隧道工程难点分析及关键技术总结,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31 (10), 2154-2160, 2012.

81. 刘沅, 朱伟: 底泥处理技术及其在深圳的应用,广东水利水电, 6-9, 2012.

82. 黄英豪, 朱伟, 周宣兆, 张春雷: 固化淤泥压缩特性的试验研究, 岩土力学 33 (10), 2923-2928, 2012.

83. 陈云敏, 施建勇, 朱伟, 詹良通: 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综述, 土木工程学报 45 (4), 165-182, 2012.

84. W Zhu, ZR Xu, L Li, C He: The behavior of phosphorus in sub-and super-critical water gasification of sewage sludge,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171 (1), 190-196, 2011.

85. Y Huang, W Zhu, X Qian, N Zhang, X Zhou: Change of mechanical behavior between solidified and remolded solidified dredged materials, Engineering Geology 119 (3), 112-119, 2011.

86. C Dong, W Zhu, YQ Zhao, M Gao: Diurnal fluctuations in root oxygen release rate and dissolved oxygen budget in wetland mesocosm, Desalination 272 (1), 254-258, 2011.

87. C Dong, W Zhu, M Gao, LF Zhao, JY Huang, YQ Zhao: Diurnal fluctuations in oxygen release from roots of Acorus calamus Linn in a modeled constructed wetlan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46 (3), 224-229, 2011.

88. L Zhao, L Lu, M Li, Z Xu, W Zhu: Effects of Ca and Mg levels on colony formation and EPS content of cultured M. aeruginosa,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0, 1452-1458, 2011.

89. 何洪涛, 朱伟, 张春雷, 王亮: 分层抽取法在泥沙沉积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岩土力学 32 (8), 2371-2378, 2011.

90. 李磊, 朱伟, 屈阳, 包建平: 低渗透污染土水动力弥散参数试验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33 (8), 1308-1312, 2011.

91. 钟小春, 秦建设, 朱伟, 闵凡路: 盾构管片接缝防水材料防水耐久性实验及分析,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7 (2), 281-285, 2011.

92. 包建平, 朱伟, 汪顺才, 张春雷: 固化对淤泥中重金属的稳定化效果, 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9 (1), 24-28, 2011.

93. 屈阳, 朱伟, 包建平, 刘青松, 蔡健明: 衡阳平湖污染淤泥固化/稳定化技术的应用, 环境科学与技术 34 (6), 137-140, 2011.

94. 钟小春, 张金荣, 秦建设, 朱伟: 盾构隧道纵向等效弯曲刚度的简化计算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岩土力学 32 (1), 132-136, 2011.

承担的主要项目

1)  2015-2020,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高水压越江海长大盾构隧道工程安全的基础研究》项目,第三课题,“高压多相“土-泥-水”平衡理论及控制”, 课题副组长

2)  2014-2015,泰安市水利局科技项目,梯级拦蓄工程对大汶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评估,课题负责人

3)  2015-2020,日本学术振兴会科学研究项目(相当于日本自然科学基金),Microcystisの群体集積によるアオコ発生メカニズムの解明,课题负责人

4)  2014-2015,江苏省水利厅科技项目,江苏省农村河道系统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课题负责人

5)  2013-2017,国家“十二五”重大水专项项目《无堆场疏浚污泥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及规模化工程示范项目》,项目技术负责人

6)  2011-2016,国家“十二五”重大基础研究“973”,《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第四课题,课题负责人

7)  2011-2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脱水污泥超临界水气化利用中C:H:O对反应过程的影响,负责人

8)  2011-2015,江苏省重点基金,《废弃生物质(污水厂污泥)超临界水气化产氢能源利用》,负责人

9)  2011-2014,国家海洋公益项目,《疏浚泥规模化利用成套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

10)  201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污染淤泥固化后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及溶出规律》,负责人

11)  2010-2012,苏州市甪直镇科技项目—《污水厂污泥水煤浆焚烧技术及可行性研究》,负责人

12) 2009-2010,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监管中心,《盾构隧道开舱及维护技术研究》,负责人;

13) 2009-2010,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复合地层条件下盾构施工同步注浆材料性能、配比和应用的研究》,负责人

14) 2008-2010,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长江隧道泥水盾构泥浆及成膜技术研究》,负责人

15) 2008-2010,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长江隧道泥水盾构壁后同步注浆技术研究》,负责人

16) 2008-2010,《疏浚泥固化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无锡聚慧科技委托,负责人

17) 2008-2010,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及相关产品开发研究》,苏州佳景环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委托,负责人

18) 2008-2010,2007年度国家海洋公益项目 《疏浚泥资源化利用(固化)的中试示范研究》,课题负责人

19) 2007-2009,2007年度”863”探索导向类项目 《大面积吹填淤泥W-S-S工法》,课题副组长

20) 2007-2009,2007年度水利部公益项目 《小堆场快速复耕的疏浚淤泥处理新技术》,项目负责人

21) 2007-2008,中铁十一局城轨公司,土压平衡式盾构在砂层、高水压条件下的施工保障试验研究,负责人

22) 2007-2008,浙江省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地铁1号线工程钱塘江河床冲刷卸载对地铁越江隧道的影响研究,负责人

23) 2007-2008, 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负责人

24) 2007(10-12),湖漫水库底泥清淤及水质改善方案研究,负责人

25) 2007-2008,澜沧江上游(西藏境内)河段水电规划水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负责人

26) 2007(06-08),江苏省科技厅太湖水污染应急项目,日本湖泊治理经验总结项目,负责人

27) 2007-2008 ,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科技创新项目,泥水快速分离固结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负责人

28) 2007-2008 ,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科技创新项目,堆场淤泥固化周转使用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负责人

29) 2006-2008,乌江水利水电开发公司科技项目,贵州乌江水电有序开发与区域生态保护研究,负责人

30) 2006-2008,江苏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净化低碳源面源污染、防止淤堵的人工湿地系统研究,负责人

31) 2005-2006,江苏省环保科技项目,固废处理实用技术研究,负责人

32) 2005-2006,江苏科委项目,群楼村农村垃圾面源控制综合技术研究,负责人

33) 2006-2007,苏州甪直污水处理厂污泥固化处理现场试验,负责人

34) 2006-2007,盾构用气泡剂研究开发与技术咨询,负责人

35) 2004-2005,江苏科委项目,苏州市甪直古镇中心区水生态环境重建示范工程,负责人

36) 2003-2005,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镇江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首席科学家

37) 2003-2005,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苏州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究及综合示范,项目参与

38) 2003-2005,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太湖水污染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中子项“东西五里湖阻隔技术及生态保护效应”,子课题负责人

39) 2004-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土中水的转化特征定量研究疏浚淤泥的固化机理,负责人

40) 2003-2005,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太湖水污染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中子项“疏浚底泥资源化处理技术”,负责人;

41) 2002-2004,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地铁隧道施工盾构压力仓内土体力学性质研究,负责人

42) 2003-2004,太湖流域管理局项目,太湖水生态修复技术方案研究,负责人;

43) 2004-2005,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课题,甪直古镇中心区水生态环境重建工程示范研究,负责人

44) 2004-2005,河海大学水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废弃淤泥资源化处理过程中水分转化机理研究,负责人

45) 2001-2003,江苏省科技厅高新技术研究基金,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负责人

46) 2002-2004,江苏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关键材料开发及产业化工程,负责人

47) 2002-2004,国家火炬计划,淤泥复合型固化材料,技术负责人

48) 2001-2003,国家计委高新技术应用部门发展项目,疏浚泥(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

49) 2002~2004,江苏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关键材料开发及产业化工程,负责人

50) 2000~2002,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洪水作用下堤防的破坏机理及稳定性评价,负责人

51) 2000~2002,留学基金委留学生基金,降雨、洪水作用下堤防稳定性研究,负责人

52) 2002~2003,北京市政建设集团项目,凉水河排污隧道盾构施工控制技术研究,负责人

53) 2000~2002,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项目,深圳地铁盾构隧道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负责人

54) 2000~2002,香港华达投资集团公司,香港沿岸以及中国南方沿岸环境土木工程研究,负责人

教学

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现代岩土工程新技术》

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环境岩土工程》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

本科生《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硕士研究生《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研究》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朱伟朱伟[1]
朱伟,男,汉族,1962年3月出生,甘肃平凉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十五”"863"首席科学家。于1999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在河海大学教授,现任河海大学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  心副主任,为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淤泥污泥资源化及水生态修复技术方向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常务理事、城市水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研究主要涉及河湖污染控制、水质改善以及生态修复领域,在污水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河湖底泥清淤及淤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技术以及蓝藻爆发机理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组名言:系统地、深入地、踏踏实实地做研究。快乐地做研究,从问题的原点出发思考问题。
 

2教育工作经历

1978年-1982年,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质专业,学士;
1982年-1989年,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兰州有色金属建筑研究所,工程师;
1992年-1994年,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土木工学科,硕士;
1994年-1997年,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土木工学科,博士;
1997年-1999年,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土木工学科,讲师;
1999年-2002年,河海大学,土木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
2002年-2010年,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
2010年-2012年,河海大学,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3年-至今,河海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兼重点工程办公室主任。
 

3研究领域编辑

主要围绕河流、湖泊的水环境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到河湖污染控制、水质改善以及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在城市河流评价与诊断、生态护坡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河湖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污水厂污泥处理技术方面展开研究工作。同时课题组也开展盾构隧道施工中的土质改良、泥膜控制等技术的研究工作。近些年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镇江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第四子课题《填埋场渗沥液污染地下环境及防污屏障》,参加了《五里湖底泥疏浚与生态修复技术及示范》、《深圳市河道底泥福永填埋场工程试验研究》,江苏省重点基金《防治淤堵、补充碳源的人工湿地技术》、《废弃生物质(污水厂污泥)超临界水气化产氢能源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土中水的转化特征定量研究疏浚淤泥的固化机理》、《污染淤泥固化后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及溶出规律》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1) 河、湖水环境治理理论与技术
在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问题上,结合我国城市水体存在的具体问题构建了相关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因地制宜、适合我国国情的水环境诊断体系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体系。在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镇江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苏州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2个“863”课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方面,开发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水生态修复中的生态操纵技术、硬质护坡护岸的生态型改建技术,人工湿地技术已在镇江、苏州、甪直等地得到示范应用并取得了初步效果,在河、湖水环境治理理论与技术方面在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技术以及蓝藻爆发机理上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2) 疏浚淤泥的资源化利用理论与技术
针对我国湖泊、河流环境治理中产生的大量淤泥难以处理的问题,在国内率先研究固化处理再生资源化利用技术、淤泥与废弃EPS颗粒混合制取高价值轻质土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多项专利和独特的技术体系。已在无锡长广溪堆场淤泥处理、管社山底泥清淤工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得到了南水北调东线清淤工程、多项水库清淤工程的重视。
(3) 污水厂污泥的处理理论与技术
针对我国污水厂污泥大量发生但没有适合国情的处理方法和二次污染等问题,研究污水厂污泥固化/稳定化技术。对于含水率在80%左右的污泥,通过研究改变其物理性质和重金属形态变化等特点,开发出基于骨架构建的污泥固化/稳定化技术,在苏州甪直污水厂得到成功应用。结合深圳下坪垃圾填埋场开展得污泥预处理填埋工程,深圳福永淤泥处理场工程,正在开展进一步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
(4) 盾构隧道施工技术与设计理论
另外,结合我国大规模开展地铁隧道建设的背景,对于盾构隧道技术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开发了独自的设计软件和气泡材料,提出了盾构压力舱的喷涌模型和闭塞模型,在盾构压力舱土质改良、泥膜形成机理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解决了很多工程实际问题。其中自主开发的气泡剂已得到工程界的广泛接受,初步取得较好的效益。
 

4学术兼职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城市水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环境分科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太湖富营养化对此技术委员会委员;
无锡市蠡湖富营养化对策技术委员会委员;
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
日本土木学会会员;
日本地盘工学会会员;
江苏省地下结构与空间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力学学会会员。
 

5行政职务

发展规划处处长兼重点工程办公室主任;
固体废弃物研究中心主任;
江苏省十届人大代表,江苏省十一届人大代表;
九三学社河海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
 

6科研与教育成果

个人成果

近年来在所从事的5个研究方向上不断开展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承担了国家"863"、“973”、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项目、国家水利公益项目、江苏省重点基金、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等6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近五年来,在所属领域的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45篇,出版译著2本,参加编写教材2部,申请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入选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计划、江苏省优秀回国人员,全国优秀归侨先进个人。获大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海洋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

(1)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示范工程《镇江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 2003-2006
(2)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负责《疏浚底泥再生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子子课题研究,2002-2005
(3)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负责《东西五里湖交换条件及其影响评价的数学模型计算研究》的子子课题研究,2002-2005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土中水的转化特征定量研究疏浚泥的固化机理》,2004-2006
(5) 江苏省重点基金——《净化低碳源面源污染、防止淤堵的人工湿地系统研究》,2004-2005
(6) 江苏省社会发展计划——《甪直古镇中心区水生态环境重建工程示范研究》,2004-2005
(7)江苏省社会发展计划——《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2007-2009
(8) 国家火炬计《复合型淤泥固化材料》,2003-2005
(9) 江苏省环保科技计划项目——《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技术开发与示范工程》,2005-2007
(10) 国家高技术应用部门发展项目——《疏浚泥(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2002-2005
(11) 太湖流域管理局项目——《太湖水生态修复技术方案研究》,2003-2004
(12) 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甪直古镇中心区生态环境重建工程示范工程》,2004-2005
(13) 水利部公益项目——《小堆场快速复耕的疏浚淤泥处理新技术》,2007-2009
(14) 国家海洋公益项目——《疏浚泥资源化利用(固化)的中试示范研究》,2007-2010
(15) 深圳市水污染物治理项目——《深圳市河道底泥福永填埋场工程试验研究》,2007-2009
(16) “863”探索导向类项目——《大面积吹填淤泥W-S-S工法》,2007-2009
(17) 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负责第四子课题《填埋场渗沥液污染地下环境及防污屏障》,2012-2016(在研)
(18) 江苏省重点基金——《废弃生物质(污水厂污泥)超临界水气化产氢能源利用》,2011-2015(在研)
(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污染淤泥固化后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及溶出规律》,2010-2012
(20) 国家海洋公益项目——《疏浚泥规模化利用成套技术研究》,负责第三子任务《疏浚泥固化技术深度研究及应用示范》,2011-2014(在研)

获奖情况

201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获奖项目:城市淤泥集中式场地综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排名第一;
201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获奖项目:湖泊环保疏浚关键方法与技术及其应用;
2012年,第四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一等,获奖项目:复杂地质条件下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泥浆及成膜关键技术,排名第二;
2012年,第四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成果),获奖项目:淤泥污泥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2009年 《基于水分转化原理的淤泥固化资源化利用技术》,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6年 《疏浚泥(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优秀社员;
2005年 全国归侨优秀个人;
2004年10月,华东七省市水利学会优秀论文奖,同部省级;
2003年1月,河海大学优秀主讲教师,校级;
1998年10月,水分特征曲线的路径的研究,日本土木学会优秀发表论文奖,排名一;
1998年3月,非饱和土坡的稳定性评价研究,日本大学青年教师研究奖励,排名一;
1988年10月,饱和黄土硅化加固研究与应用,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一;
1991年3月,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特征,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1990年5月,饱和黄土硅化加固,兰州建筑研究所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一;
1990年5月,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特征,兰州建筑研究所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一;

主要论著

[1] Zhu W, Zhang CL, Abraham C. F. Chiu.Soil–Water Transfer Mechanism for Solidified Dredged Materials [J].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2007. 133(5): 588-598
[2] Wei Zhu, Bo Bian, Lei Li.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road-deposited sediments in a medium size city of China [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8, 147(1~3):171~181.
[3] G. F. hua,W. zhu, L.F. zhao, J.Y. huang. Clogging pattern in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Insight from a lab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80:668-674.
[4] Zhu Wei, Wan Lei, Zhao Lianfang. Effect of nutrient level o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different water bodie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 22(1):32-39.
[5] C. Dong, W. Zhu, Y.Q. Zhao, M. Gao. Diurnal fluctuations in root oxygen release rate and dissolved oxygen budget in wetland mesocosm [J]. Desalination. 2011-1-14 accepted.
[6] Z.R. Xu, W. Zhu. Influence of moisture content on the direct gasification of dewatered sludge via supercritical wa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Accept.
[7] WANG Yongping, ZHU Wei, XU Zhirong, LI Lei. Applying solubilization treatment on the cell water of sewage sludg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 Chinese). 2011: V, No.6, pp.172-175.
[8] 孙晓辉, 朱伟, 徐志荣. 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中强度发生机理研究.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 2011, 06:397-400.
[9] 贺敏杰, 朱伟, 徐志荣. 污水厂污泥砂井固结排水试验及数值分析.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2011:1791-1795.
[10] 李磊, 朱伟, 屈阳, 包建平. 低渗透污染土水动力弥散参数试验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8):1308-1312.
[11] Zhirong Xu, Wei Zhu,J.P Bao and J.W Chen. The fate of heavy metal during sub- and supercritical water gasification of sewage sludg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1, 02:1260-1263.
[12] W. Zhu, Z.R. Xu, L. Li and C. He. The behavior of phosphorus in sub- and super-critical water gasification of sewage sludge.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1, 171(1):190-196.
[13] Z.R. Xu, W. Zhuand S. H. Htar. Partial oxidative gasification of municipal sludge in subcritical and supercritical water.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2011:1-7.
[14] 何洪涛,朱伟,张春雷,王亮. 分层抽取法在泥沙沉积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岩土力学, 2011, 32(8):2371-2378.
[15] 左佳,朱伟,闵凡路. 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材料固结-胶结特性研究. 2011年地球科学与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2011, (5):536-540.
[16] 王永平,朱伟,徐志荣,李磊. 污水厂污泥胞内水溶脱试验研究.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CEE2011.(6): 172-175.
[17] Qu Yang, Zhu Wei, Li Lei, Xu Zhirong. Research on the feasibility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for solidified sludge landfil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 4(1).47-51.
[18] Hua guofen ,zhu wei, zhao lianfang, zhang yunhui. Applying solubilization treatment to reverse clogging in lab-scale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1(6): 1479-1481.
[19] G.F. hua, W. zhu, Y.H. zhang. A conceptual approach based on suspended solids to estimate clogging time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2010, 45(12): 1519-1525.
[20] Gan Zhao, Wei Zhu, Chun-lei Zhang, Shuncai Wang. Assessment 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reservoir sediments in DongGuan, China. Six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 2010.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