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 院士等:城市如何科学构建防洪排涝系统 原创

发布日期:2015-10-15 浏览次数:
101
核心提示: 王浩 院士等:城市如何科学构建防洪排涝系统 原创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城市如何科学构建防洪排涝系统,该体系在中国的现状如何?水循环在该体系中如何进行协调?城市周围的体系要建设好,要使外水防洪的压力减轻,城市内涝有处可排。各种建设标准要统一,防洪排涝排水三者要相互衔接。中国存在一些城中村等问题,这些问题会造成这些标准的不一致,因此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在各种排涝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深隧系统有见效快、不扰民的效果。此外张院士提到的多普勒预报系统也很重要。应顺应自然过程、法则。
所有科学建设防洪排涝标准、地下管网标准用什么方式来协调?排水标准的完善,要做到城市地面降水能尽快排到内河去,内河的水能及时排到外河去,科学的来建设防洪排涝的标准。通过工程建设,改变城市洪涝问题。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
武汉市是全国重点防洪排涝城市,工作压力也比较大。首先要解决排水通道问题,强化江河清障、江滩建设等工作。保障江河畅通。城市防洪的发展与城市的生态、功能结合日益紧密。目前正在探讨如何将防洪的功能与城市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过去的防洪措施注重城市的安全,现在我们在尝试将防洪功能和城市生态、景观要求结合起来,比如采用一些移动式结构的堤防。王院士在演讲中提到“一片天对一片地”的概念,也就是从源头上解决洪涝灾害。这个概念很好,但他所指的是标准之内的问题的解决。我们对于超标准的问题解决能力往往不足,对于超标准的问题我们在尝试用分泄洪区来解决。海绵体的概念能够对管网和泵站的压力有很大的减轻。
我补充一点,丁局提到的尽可能减少管网的压力这一点很重要,在英国可持续水设计,澳大利亚水敏感设计等计划中,一共设计理念就四五条,但都强调到了减轻管网压力这一条。就是尽可能利用天然的河湖渠减少管网的压力,从而减少投资。
那接下来我想问一下尼泊尔灾害管理中心的主席,Chehtri先生,尼泊尔的快速城市化对于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有什么影响?此外,中国城市化遇到的城市防洪问题中,有哪些可以从尼泊尔的经验进行借鉴?
洪涝灾害对于尼泊尔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尼泊尔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最大的问题,一是执行力不够,有政策而无法很好地落实下去;二是我们的工程师还无法准确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三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城市中产生了很多位于河边的贫民窟,当洪涝灾害发生时,会有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并造成流行病的蔓延。我认为尼泊尔的问题主要是城市规划和排水系统规划的历史较短,规划不全面、不恰当。我们开始规划的时间也就是10~15年左右,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对防洪问题进行提前规划,大力投资,提高项目质量。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第一个建议是,我们无法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我们可以尽量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一方面我觉得可以学习其他国家,比如荷兰等国家先进的防洪排涝经验,另一方面我觉得可以重视卫星城的概念,比如把一些大城市的人口、产业等向卫星城进行转移,这样来减轻城市所面临的压力。第三方面,我觉得可以加强政府和民间企业进行合作,加强政策的执行力。
深隧系统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如合流型、分流型等,结构功能都不相同,在应用设计中是一概而论,还是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中国大部分排水管道中都是合流制的污水,不仅包括降水的初雨,也包括各种废水和来源于大气中的污染物质,特别是在雾霾天气,一些污染物随降水进入管道中。我国的深隧系统绝大部分应该的处理是这种合流制的溢流污水,把它截流储存后,再提交给污水厂进行处理。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