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郭公庄水厂机械加速澄清池内正在过滤“南水”。杨益 摄
去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闸放水”,北京市民自此喝上“南水”。记者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获悉,截至昨日(12月24日0时),近一年来约8.66亿立方米“南水”入京。其中,负责城区供水的市自来水集团取用“南水”5.5亿立方米,取水量占城区供水量七成以上,有1100万市民喝上“南水”。
“南水”的水质如何保障?如何应对高藻等现象?其对地下水有何影响?为何8.66亿立方米“南水”入京,北京仍然“缺水”?针对上述问题,相关部门一一予以解释。
新京报记者 信娜
释疑1 如何保证“南水”不黄?
“南水”进京一年,取水量已占北京城区供水量的七成以上。北京市约有1100万人喝“南水”,包括城区及门头沟城子地区,和通州、大兴及昌平部分地区。
如何保障“远道而来”的“南水”的水质?
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表示,“南水”进京一年,未出现大面积水发黄现象。
“保证水质的前提是,第一时间了解水质变化”。市自来水集团表示,其通过增设水质监测点及提高检测频率,每天检测2次从而分析、判断水质安全。
如果发生“水黄”怎么办?梁丽介绍,集团配备应急供水车及供水罐,可以同时满足210栋居民楼的供水标准。此外,还配备了20台移动式应急一体化超滤膜水处理装置,能够满足2万人一天的用水量。
释疑2 如何去除“南水土腥味”?
“南水”源自丹江口,经河南、河北流至北京。一路北上,气候、地理条件发生变化,也会出现不同于本地水源的“怪脾气”,如高藻现象。
据了解,今年4月至11月中旬,由于季节及气温变化,“南水”曾出现持续7个多月的高藻现象。
“水中藻类高峰时曾达到每升3000多万个,是本地密云水库常年藻类数量的2-3倍”。梁丽介绍,水藻的种类也随之变化。初期以硅藻为主,后期蓝藻、绿藻所占比率增加,“水中易产生嗅味物质,有一股‘土腥味’”。
如何去除这股“土腥味”?梁丽表示,在加密原水水质监测频率的基础上,整体提高自来水厂的制水工艺。如强化预加氯措施,使藻类有效灭活;调整混凝剂投放量,去除藻类等悬浮物;此外,根据各单元水质情况,调整臭氧量,并通过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进一步去除水体剩余藻类等。
释疑3 “南水”对地下水影响如何?
“南水”对地下水影响的讨论由来已久。市水务局表示,目前,全市整体地下水位下降增幅减小。今年10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地下水位下降0.33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下降约0.8米。
对此,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一是自然降水比常年偏多,二是多途径实施节水优先措施,三是江水进京后减少利用地下水。
梁丽介绍,今年1到11月,自来水厂地下水取水量为2.59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约6000万立方米。同时,推进自备井置换,每日置换4.5万立方米水量。
“南水”对北京地下水贡献如何?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岁墚分析,直接影响应该是减少了地下水超采,其他影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产生效果,不会“立竿见影”。
此外,他认为,除保证饮用水外,还需考虑多年调节用水,通过多种方式存储水源。这样,如果遇到南方缺水或枯水季,仍能保障用水。此外,他还表示,当地水充足时应优先饮用,特别是丰水季节。
对此,市自来水集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对地表水的处理能力仍不足,预计明年将开工建设大兴及石景山水厂。
释疑4 “南水”若不入京会断水吗?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表示,截至12月24日0时,8.66亿立方米“南水”入京。
北京为何仍“缺水”?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水资源总量“入不敷出”,2005年到2014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供水总量却以每年平均0.58亿方递增。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仍仅有150立方米左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且人口仍在增长,“仍需增加外调水量”。
北京仍需更多“南水”。如果“南水”无法进京,是否意味着北京将面临“断水”?
对此,自来水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自来水集团的自备井、地下水的使用能力仍需要保持,作为“热备”。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也回应,对此有相关预案,将从北京周边水库应急调水,进行水源切换,保证短期内满足用水。
一年喝“南水”5亿方 北京为何仍缺水 来源: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