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寿区桃花河城区河段水质洁净,景色宜人。
记者 郑宇 摄
1月3日,长寿城区,清晨时分,桃花河蒙着一层薄雾,静静地沿蜿蜒的河道流淌。
河畔的高楼绿树倒映在河中,如泼墨山水画。晨练的人们,就在这画中悠然惬意。
然而,桃花河在长寿区市民的记忆里,并不总是这样美好。
“臭水沟一条,经过都要捂着鼻子,谁没事跑这来。”人们的抱怨,却是曾经的桃花河真实的写照。
那么,曾经的桃花河为何成为臭水沟?它又是如何变成今天如画的风景呢?
粪污“惹祸”
桃花河成臭水沟
长寿区新市镇新同村,冬日寒冷,刘婆婆的菜园子里,菜苗却长势不错。
“农家肥用了,长得好。”1月3日,挽着袖子,刘婆婆从桶里舀出黑乎乎的液体浇在菜根处,“猪场的这些肥好,还不臭,不用化肥了。”刘婆婆说的猪场,是与她的菜园子一墙之隔的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养殖场,生猪存栏量达500头。
类似的养殖场,在长寿还有很多。
“长寿的畜禽养殖,在全市的畜牧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寿区畜牧兽医局局长张剑介绍,长寿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禽蛋生产基地和重庆市特色养殖示范区。
然而,在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养殖量持续增长、养殖密度不断加大,畜禽粪便产生量日益增加。“加之传统的粪污处理技术落后,以及农业生产对化肥的长期依赖,大量畜禽粪污得不到有效处理和利用,农村面源污染不断扩展。”长寿区环保局局长刘刚坦言,畜禽粪便成了“烫手山芋”,而桃花河成为臭水沟,正是粪污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的直接后果。
在桃花河流域,大型养殖场有近70家,每年产生粪污近4万吨。曾经,这些粪污大部分直接排入桃花河,桃花河怎能不臭?
可如今,为什么刘婆婆会说猪粪不臭了,还不用化肥了?
畜禽粪便变废为宝
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推开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养殖场的铁门,迎面就能见到几个巨大的池子。有些池子的水黑臭无比、呈粘稠状,有些池子的水虽浑浊不堪却没有臭味,还有些池子的水浑浊度已大为降低……
“这是养殖场的污水处理设施,我们将处理达标后的污水进行中水回用,基本不排到外部环境去。”养殖场环保专员陈松介绍,养殖场配置了专业的粪污处理设施,将粪污干湿分离后,污水进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净化,沼液则经过沼气池发酵后,通过管网接入周边的农田菜地中,免费提供给当地农户使用。这样的管网,在养殖场周围铺设有近10公里,每隔一段就设置一个开关龙头,刘婆婆浇菜的农家肥,正是来源于此。
而干湿分离后的粪便,则由重庆益丰生物肥有限公司派卡车运走。曾经的“烫手山芋”,如今对于许多生物肥厂家来说,却是求之不得的“香饽饽”。
“粪便加入草木灰、菌种等搅拌均匀,发酵后制成有机肥。”益丰生物肥有限公司肥料处理厂厂长成华介绍,处理厂与桃花河流域内68家畜禽养殖场签订了粪污每日收运合同,每年收运粪污近4万吨,能够生产有机肥25000吨。
“我们通过集中整治粪污,发展有机肥产业,推广种养循环模式等方式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张剑介绍,长寿鼓励和引导有机肥生产企业与养殖场签订粪污每日收运合同,对企业利用区内畜禽粪污生产有机肥按每吨100元给予补贴,对使用有机肥的种植户给予每吨200元的补贴。
在此基础上,长寿区将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全部关闭、搬迁或就地转产,其余区域的畜禽养殖场必须配置相应的环保设备,粪便污水必须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全部生态还田。
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加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的日趋完善和清淤,桃花河,这条曾经的臭水沟,化学需氧量等污染指标持续下降,水体感观逐步好转,成了周边市民爱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