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已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高学历师资队伍。52名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均来自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中科院,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11人,讲师17人;1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人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称号,1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得环保部青年拔尖人才称号,1人获得北京市青年优秀人才称号,7人入校北京科技新星计划;入选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支,1人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获得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名师。目前在校本科生429人,硕士研究生381人,博士研究生87人。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致力于解决复杂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5个学科方向:(1)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重点攻关流域水生态环境污染物精准溯源、城镇污水低碳再生与资源化、城镇面源污染控制与雨水资源化、有毒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受损水体生态修复与生境构建、流域水生态环境碳污协同减控;(2)环境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重点突破面向水、土、气多介质污染物高效净化,以及碳捕集与资源化等领域的混凝剂、吸附剂、催化剂、膜材料设计、研发、制备及工程应用;(3)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重点攻关市政污泥高效脱水与输移、高效厌氧消化、堆肥产品研发及林地应用和沙化地改良,城乡生活垃圾与畜禽粪污资源化、甲烷生产与升级,农林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4)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重点突破生态环境多介质新污染物高通量高分辨识别方法,新污染物跨介质环境化学行为与风险评估理论,水、土、气多介质新污染物高效净化与风险管控关键技术与应用;(5)生态固碳及环境效应。重点突破林草湿生态系统碳汇精准核算方法与智慧化监测技术与装备,生态系统修复协同固碳关键技术与策略,城镇与工业水系统减污降碳协同关键技术,研发高效负碳技术与装备。
面向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科技需求,学院教师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2018-2022年承担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各类项目213项,到账科研经费9627万,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超500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4项,出版学术专著22部(英文3部),牵头编制团体标准3项,共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省部级奖项21项,社会力量奖9项。
学院建有“水体污染源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校首批)、“污染水体源控与生态修复”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首批)、生态固碳与负碳研究中心3个研究平台,是国家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在“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等支持下,学院拥有实验室面积3400余m2,固定资产总值约6000余万元,仪器设备2170台, 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67台(套),40万元以上精密仪器设备10台(套),100万元以上精密仪器设备2台,为学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学术交流、专家互访、合作研究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组织本单位师生开展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年均邀请境内外专家来校交流讲座10余人次,年均组织20余人次师生出国参加各类国际会议,并发表口头报告。同时,与国内外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2项科研成果分别转让到澳大利亚和泰国,与以色列、法国、巴基斯坦开展了3项国际合作项目,在学生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教师互访、引进海外智力、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