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市外宣战线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市委部署要求,聚焦项目建设、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主题,在央媒省媒刊(播)发相关重点报道70余条。
三季度是实现全年任务目标的关键期,全市上下正奋发有为推进各项工作。新华社视频通稿《河北衡水:让研学旅行成为学校之外的“大课堂”》,介绍我市依托丰富的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出生态研学、文化研学、航空研学等多个研学主题;视频通稿《从一个圈看“幼有所育”新探索》报道我市构建市、县区、乡街、村居四级普惠托育服务网络,搭建起婴幼儿照护服务管理平台,提升托育质量;《你好!新职业》栏目发布图文通稿《网络主播:传统行业实现营销数字化转型》,介绍武邑县电商大厦内,河北鼎泽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网络主播赵彩梅通过直播平台与国内外网民互动,利用电商相关知识帮助武邑保险柜产业创造更多价值;图文通稿《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河北创新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扫描》,提及我市城乡积极打造公共文化空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播优秀文化;视频通稿《坦桑尼亚艺人:中国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介绍衡水野生动物园的坦桑尼亚艺人,被中国便捷的生活和友好的人民深深触动,希望将学到的中国杂技带回国;视频通稿《河北枣强:箍桶艺人46道工序制作木桶》报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枣强县箍桶技艺传承人王永明,经过46道工序制作圆形或椭圆形的桶状生活用具。新华社还发布视频通稿《河北深州:蜜桃传承千年 如今“新果”飘香》,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公共频道播出《衡水深州:“甜蜜”产业链赋能乡村振兴》,均报道深州市大力推进高品质果蔬产业示范区创建,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提高蜜桃品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新社发布图文通稿《走进“董子故里”:寻圣人足迹,感千年儒风》,介绍我市大力弘扬董子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吸引海内外众多游客来到“董子故里”研学寻根。《农民日报》刊发《污水何以变“肥水”?——河北故城县探索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报道故城县探索“低成本、易维护、集中化、资源化”污水处理模式,“灰水就地利用/黑水转运+资源化利用”取得显著成效,被生态环境部列入《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新华网发布组图《河北衡水:超级“充电宝”一期工程并网运行》,报道位于故城县境内的河北省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储能电站项目一期工程并网运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绿色电能。中新网客户端发布《河北景县:“标准化”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介绍景县高度重视标准化建设,引导企业主持或参与标准制修订,为橡塑等当地县域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河北日报》刊发《衡水“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扩面升级覆盖全市——“多证齐发”为项目落地提速》,介绍“标准地+承诺制”2.0版已在我市落地开花,项目“一日办结,四证齐发”,实现“拿地即开工”。
此外,《河北衡水皮艺匠人坚持纯手工创作 作品有趣也实用》《衡水加快构建“医、养、游、食、研”全链条康养体系——宜居湖城迈向康养之城》《前7月衡水市鲜梨出口3.1万吨》等报道分别在中新社、《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发布,引发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