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余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9年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博士学位。1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28  来源:余刚 余刚,1965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1986年获南  浏览次数:95
核心提示:余刚 余刚,1965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1986年获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博士学位。1992年8月到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工作,1998年晋升教授,1994-2006年担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2006-2010年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2011-2013年担任环境学院院长。2022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工作协调组和国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余刚

个人信息

余刚,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邮箱:11112022018@bnu.edu.cn
电话:0756-3683287
办公:珠海校区京华苑2栋,沙河校区教学综合楼A段五层

教育背景

1982.09~1986.07 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学士
1986.09~1989.07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专业,硕士
1989.09~1992.08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1992.08~1994.12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讲师
1994.12~1997.01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副教授、系副主任
1997.01~1998.01 英国Newcastle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学者
1998.01~1998.08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 、系副主任
1998.08~2006.04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系副主任
2006.04~2013.03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学院,教授、系主任/院长
2013.07~2022.03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2022.03-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教授、院长

研究方向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的污染特征、环境行为与控制原理,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与水环境修复技术,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与管控策略

科研成果

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及4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SCI收录400多篇,被引17700余次,H指数72;主编/参编专著10多本,授权发明专利50件。

学术兼职

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工作协调组和国家履行《汞公约》工作协调组专家委员会主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斯德哥尔摩公约》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环境实践专家组联合主席、BAT/BEP-Toolkit专家组专家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六、七、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会长、秘书长
中国化学会第26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十四五”环境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研究国际履约专家组组长
国家“十一五”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专家组副组长
国家“十五”863计划环境污染防治主题专家组专家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总体专家组副组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十一届学科评审组成员
Emerging Contaminants 主编,多本期刊副主编、编委

 

余刚,男,汉族,1965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
 [21],环境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3]
余刚于1982年考入南京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学位,之后进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教授、系主任;1997年至1998年担任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学者;2006年至2013年担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19];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2022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教授、院长;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
余刚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控制理论、技术和战略研究 [4]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2023年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当选院士
共8个词条 7984阅读
笪良龙
笪良龙,1967年5月出生,安徽桐城人,专业技术三级,少将军衔,海洋水声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作战环境学主要创建人之一、学科带头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军队科技领军人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水下作战环境研究所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笪良龙于1985年高中毕业于桐城市第二中学,10月入伍;1986年以全军第一名(全军统考状元)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通科部门长班;2001年—2005年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专业,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8月入选山东“泰山学者初步人选名单”;2023年11月22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笪良龙长期开展海洋环境效应和水下无人探测等相关技术研究、装备建设工作。
黄和
黄和,1974年11月出生,湖南湘乡人,中国致公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州—南京师范大学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院长。1997年,黄和从浙江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本科毕业,并保送浙江大学读研;2002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任江苏省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后历任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2022年,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和主要研究微生物相关内容。
金征宇
金征宇,男,1960年5月出生,江苏扬州市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征宇于1982年获无锡轻工业学院粮食工程学士学位;1988年获无锡轻工业学院粮食工程硕士学位;1992年获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赴英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6月担任江南大学副校长;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征宇长期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黑芝麻首席科学家。
沈学顺
沈学顺,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局二级研究员。沈学顺分别于1987年6月、1990年6月和1996年6月在兰州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1991年10月—1992年8月博士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1992年10月—1994年9月去东京大学做研究留学生;1994年10月—2000年6月任东京大学助手、文部教官;1996年6月在兰州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中日联合培养);2000年7月—2002年10月任(财团法人)高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特聘研究员;2002年10月—2010年4月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副主任、主任;2009年12月入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4年2月入选“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6年11月—2010年4月任中国气象局数值模式创新基地主任;2010年4月任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二级研究员;2010年5月—2013年6月任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研究中心副主任;2021年9月任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2023年11月22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学顺主要从事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方面的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共74个词条 5.8万阅读
陈坚
陈坚,1962年5月出生于江苏无锡,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副主任。曾任江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984年陈坚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后进入无锡轻工业学院学习,先后获得发酵工程硕士学位(1986年)、博士学位(1990年);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1年获得教育部第二届青年教师奖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出任江南大学校长、党委常委;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7年继续被任命为江南大学校长,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长期从事发酵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内容为: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酶技术、食品生物技术。2021年4月27日,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陈克复
陈克复,1942年10月15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制浆造纸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资源化学与化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兼主任。1961年陈克复进入复旦大学力学专业学习;1966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68年进入天津轻工学院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 教授;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并出任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筹建组副组长、副主任;1994年兼任华南理工大学轻工食品学院副院长;1996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16年被聘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特聘教授。陈克复长期从事制浆造纸工程和环境工程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陈卫
陈卫,1966年5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食品微生物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88年7月,陈卫获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4月,获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4月,获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6月,担任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2007年12月,担任江南大学学科建设处处长;2010年12月,担任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2017年4月,担任江南大学副校长;2020年5月,担任江南大学校长。陈卫长期从事食品生物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陈文兴
陈文兴,1964年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纤维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一流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负责人。陈文兴于1980年考入浙江丝绸工学院,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9年获得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得日本信州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2010年担任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2008年至2012年担任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2年担任纺织纤维材料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2010年至2016年担任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2016年担任浙江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文兴长期从事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第十二届清华大学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共20个词条 1.8万阅读
王宁
王宁,1955年7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专家,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研究专家,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延边大学特聘教授。王宁于1975年—1978年本科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1978年—1985年7月任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助教;1985年8月—1986年任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师;1986年—198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1990年—1991年在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比较文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1年7月—1992年7月任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1992年8月—1997年2月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1997年3月—2000年年12月任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2001年任清华大学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月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2009年3月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致远讲席教授;2010年当选为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任延边大学特聘教授;2018年1月—2022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讲席教授;2018年5月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神话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7月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019年6月任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宁长期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文化研究、媒体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王小群
王小群,女,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1982年7月起,王小群在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学系工作。
王立平
王立平,男,汉族,毕业于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方红卫
方红卫,男,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SCI期刊)主编。现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教务长,讲席教授。主要从事水沙模拟与生态河流动力学研究。担任国际泥沙学会会刊IJSR主编、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会刊JHE副主编。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特聘教授资助。河流动力学及江河工程泥沙调控新机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泥沙、核素、温排水耦合输移关键技术及在沿海核电工程中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共37个词条 1.5万阅读
王玉明
王玉明,号韫辉,1941年1月7日出生于吉林省梨树县,中国工程院院士、流体密封工程技术专家、机械设计及理论专家、“院士诗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玉明于1965年在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六年制本科毕业。1965年9月至1967年12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压缩机械研究所(北京)技术员。1968年1月至1982年3月任核工业部理化工程研究院工程师。1982年4月至1988年9月任天津市机械密封件厂高级工程师。1988年10月至1996年4月任天津克兰密封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996年5月至2005年8月任天津鼎名密封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9月调入清华大学任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王玉明长期从事危险性介质透平机械的非接触式密封装置及测控系统的研发,取得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陈学东
 陈学东,1964年8月13日出生于安徽省铜陵市,特种设备设计制造与运行维护工程科技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陈学东于1986年从浙江大学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毕业,之后进入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工作;1994年至1996年担任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研究室(部)主任;1995年获得浙江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担任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研究部主任;1997年至1999年担任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所长助理,兼研究部主任;1999年至2008年担任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院)副所(院)长;2003年担任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获得浙江大学化工工程机械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担任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担任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陈学东长期从事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高仕斌
高仕斌,男,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八届詹天佑成就奖获得者,第四届詹天佑青年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为“十二五”国家科技重点专项(高速列车专项)专家组专家,四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2022年5月,荣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奖。牵头建设的智能牵引供电教研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牵引供电自动化,牵引供电系统节能减排与运行安全,电力系统安全性分析。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铁总科技开发计划(重点)25项。
李春明
李春明,男,山西省运城人。1944年生,1961年入伍,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军事飞行工作。1980年改做政治工作。1984年被总政评为全军部队优秀政治教员标兵。现任国防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副主席、山西大学德育教授,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爱国宣传委员会主任、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学会会员。
 
 
 
中文名
余刚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北省宜昌市
出生日期
1965年2月
毕业院校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职    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相关视频
查看全部
4303播放
 
01:05
 
一分钟了解余刚(北师大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教授)

目录

  1. 1人物经历
  2. 2主要成就
  3. 科研成就
  1. 人才培养
  2. 荣誉表彰
  3. 3社会任职
  1. 4人物评价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余刚(6张)
 
1965年2月,余刚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 [21]
1982年9月—1986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4]
1986年9月—1989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9年9月—1992年8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2年8月—1994年12月,担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讲师。
1994年12月—1997年1月,担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副教授、系副主任。
1997年1月—1998年1月,担任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土木工程系访问学者。
1998年1月—1998年8月,担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系副主任。
1998年8月—2006年4月,担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系副主任。
2006年4月—2013年3月,担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系主任;环境学院院长 [13]
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7年,发起成立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业委员会。
2012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 [9]
2013年7月—2022年3月,担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2022年3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教授、院长 [9]
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余刚在排放源和环境污染特征、控制原理与技术、国家控制战略与国际履约支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因子、清单方法和清单,研发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催化降解新技术和机械化学处置新工艺与新设备,研究制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及国际技术导则,为中国和全球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4]
  • 授权专利
据2023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官网,余刚已被授权发明专利50件 [3]
  • 出版专著
据2023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官网,余刚已主编、参编专著10多本 [3]
  • 学术论文
截至2023年11月,余刚已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SCI收录430多篇,被引25300余次,H指数85,入选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6]
  • 科研成果奖励
据2023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官网,余刚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及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4项 [3]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
/
1996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3]
/
/
199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3]
/
/
1999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3]
2003年11月
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新型预处理技术及关键设备
200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23-24]
2004年1月
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新型预处理技术及关键设备
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22]
2018年1月
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污染特征与物化控制原理
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18]
 

人才培养

 
  • 指导学生
截至2023年11月,余刚已培养36名博士和24名硕士 [4]
  • 教育成果奖励
截至2023年11月,余刚已获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4]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2018年10月
立足中国绿色发展、贡献全球环境治理的环境学科博士生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第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16]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2008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1年
第七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11]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14年4月
国家环境保护专业领军人才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6年5月
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杰出贡献奖 [12]
201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
2019年8月
安捷伦思想领袖奖 [10]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2022年5月
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5]
中国工程院
2023年11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中国工程院
 

社会任职

 
播报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2021年12月
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工作协调组和国家履行《汞公约》工作协调组专家委员会主任 [17]
2022年6月
2022年度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 [1] [7]
2022年12月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8]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斯德哥尔摩公约》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环境实践专家组联合主席、BAT/BEP-Toolkit专家组专家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六、七、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主任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会长、秘书长
——
中国化学会第26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国家“十四五”环境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研究国际履约专家组组长
——
国家“十一五”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专家组副组长
——
国家“十五”863计划环境污染防治主题专家组专家
——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总体专家组副组长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十一届学科评审组成员 [3]
——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副主编
——
《Emerging Contaminants》主编 [20]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余刚教授是环境科学领域具有极高国际声誉的知名学者 [10](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评)
余刚教授不仅是POPs和化学品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也是国际和国家POPs履约工作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行动者 [10](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余立风评)
余教授(即余刚)正在开展前沿研究来鉴定尚未受到监管的有机污染物,特别是一些未知的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尚未列入控制清单。他的工作对控制环境中的高关注有机污染物具有重要意义 [10](时任安捷伦应用细分市场主管Mary McBride评)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1张)
 
余刚(6张)
 
 
分享你的世界查看更多
5
余刚:信任所托,成就所望
✔个人简介:清华大学余刚教授获得“安捷伦思想领袖奖”,“安捷伦思想领袖奖”为生命科学、临床诊断和应用化学领域的权威思想领袖的研究提供科研经费、产品和专业技术方面的支持,致力于推动基础科学的长足进步。 🎗人物评价:余刚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环境领域研究专家,他以开阔
只想和你一起笑
参考资料
  • 1
    生态环境部公布2022年度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引用日期2022-06-06]
  • 2
    关于公布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 .中国工程院 [引用日期2023-12-27]
  • 3
    现任领导:研究院院长 姓名:余刚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 [引用日期2023-11-26]
  • 4
    北京师范大学余刚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 [引用日期2023-11-26]
  • 5
    珠海校区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教授荣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 [引用日期2023-11-26]
  • 6
    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余刚教授和敖志敏教授入选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引用日期2023-11-26]
  • 7
    余刚教授获聘生态环境部2022年度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引用日期2023-11-26]
  • 8
    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教授当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并兼任秘书长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引用日期2023-11-26]
  • 9
    学校聘任余刚教授为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2021-12-22 [引用日期2023-11-26]
  • 10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余刚教授荣获“安捷伦思想领袖奖”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引用日期2023-11-26]
  • 11
    环境学院余刚老师荣获“第七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引用日期2023-11-26]
  • 12
    “POPs论坛2016”在西安召开 余刚教授荣膺本年度“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杰出贡献奖”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引用日期2023-11-26]
  • 13
    历任领导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引用日期2023-11-26]
  • 14
    人物志:从冷门到显学 余刚30余年环保路 .清华大学 [引用日期2023-11-26]
  • 15
    环境学院教师校友获首批环保领军与青年拔尖人才 .清华大学 [引用日期2023-11-26]
  • 16
    清华环境学院成果荣获“第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清华大学 [引用日期2023-11-26]
  • 17
    环境学院五位教师受聘国家履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汞两公约工作协调组专家委员会 .清华大学 [引用日期2023-11-26]
  • 18
    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揭晓 清华大学获奖数量居高校首位 .清华大学 [引用日期2023-11-26]
  • 19
    余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引用日期2023-11-27]
  • 20
    余刚 .国际工程教育论坛 [引用日期2023-11-30]
  • 21
    余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馆 [引用日期2023-12-27]
  • 22
    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引用日期2023-12-29]
  • 23
    余刚 .中国水网 [引用日期2023-12-29]
  • 24
    环境保护大事记(2003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引用日期2023-12-29]
收起
学术论文
内容来自
  • 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 引领城市污水处理高质量发展.给水排水2014

北京师范大学余刚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北京师范大学余刚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农业学部10人,医药卫生学部11人。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详情链接:点击查看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微信图片_20231122224410.png


余刚,1965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1986年获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博士学位。1992年8月到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工作,1998年晋升教授,1994-2006年担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2006-2010年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2011-2013年担任环境学院院长。2022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工作协调组和国家履行《汞公约》工作协调组专家委员会主任、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控制理论、技术和战略研究,在排放源和环境污染特征、控制原理与技术、国家控制战略与国际履约支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因子、清单方法和清单,研发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催化降解新技术和机械化学处置新工艺与新设备,研究制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及国际技术导则,为我国和全球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研究成果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已培养36名博士和24名硕士,获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余刚

余刚,1965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1986年获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博士学位。1992年8月到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工作,1998年晋升教授,1994-2006年担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2006-2010年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2011-2013年担任环境学院院长。2022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工作协调组和国家履行《汞公约》工作协调组专家委员会主任、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控制理论、技术和战略研究,在排放源和环境污染特征、控制原理与技术、国家控制战略与国际履约支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因子、清单方法和清单,研发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催化降解新技术和机械化学处置新工艺与新设备,研究制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及国际技术导则,为我国和全球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研究成果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已培养36名博士和24名硕士,获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