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菲达环保控股股东由杭州钢铁集团划转至浙江省环保集团。这一划转不仅改变了菲达环保的股权结构,也使其成为浙江省环保集团推动全省环保产业资源整合的重要抓手。背靠国资平台,菲达环保开始寻求更长远的发展路径,在环保行业的存量博弈中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近日,菲达环保控股子公司紫光环保以16.47亿元成功竞得浦江县金坑源区块水资源生态产业30年经营权,并成立全资项目公司负责运营。该项目预计总投资金额达到16.62亿元,包括运营期所需的流动资金。
这是菲达环保首次大规模布局长周期水资源经营项目,也是其尝试从设备制造向综合服务转型的标志性案例。
从被划转至浙江省环保集团到如今迈入长周期水业运营领域,可以看出菲达环保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本文将以菲达环保的转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环保企业如何在存量市场中突围,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有益参考。
旧蓝海已成存量博弈
转型中再造核心竞争力
菲达环保,这家有着深厚技术积累和行业经验的烟气治理企业,在中国工业化和环保产业快速崛起的年代,曾经风光无限。从除尘器到烟气治理设备,菲达环保以“硬核制造”闻名于行业。但历史的车轮从不等待,尤其在环保领域,市场从增量到存量的变化,客户从买产品到买服务的需求转型,都在挑战着传统制造型企业的生存逻辑。而幸运的是,菲达环保并不是单枪匹马迎接这些变化。背靠浙江省环保集团这座大山,它在应对行业格局剧变时有了更多的筹码和信心。只是,这场转型注定不是一次简单的升级,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如果说20年前,环保设备行业是一片蓝海,那么今天,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拼搏在存量市场中的“红海”。烟气治理,作为中国较早成熟的环保细分领域,正是菲达环保起家的主战场。在工业化扩张高峰期,烟气治理设备几乎是每个重工业项目的标配,这让菲达环保在行业腾飞期轻松摘得果实。但如今,形势已经不同。行业的新增需求趋于饱和,存量博弈成了常态。工业企业对于环保设备的需求更多集中在改造升级上,而不是大规模的新建。这种变化让菲达环保这样以设备销售为主的企业遭遇空前挑战。市场上更多的是“修修补补”的单子,而不是那些一单过亿的项目。企业的收入波动加大,而利润空间却在一轮轮的低价竞争中被逐渐压缩。更让人头疼的是客户的变化。过去,客户要的是性能稳定的设备,但现在,他们希望买来的不仅仅是“铁疙瘩”,还要有设计、运维和长期服务。换句话说,他们希望供应商能够帮忙解决“全生命周期”的问题。这对只提供设备的制造商来说,无疑是一次“游戏规则”的改变。面对这样的局面,菲达环保并没有选择坐等市场消耗自己的竞争力,而是主动寻求改变。这背后,与其母公司浙江省环保集团的支持密不可分。浙江省环保集团的成立,本身就是为整合资源、提升区域环保产业竞争力而生。在这种体制下,菲达环保不仅仅是一个设备制造商,更成为了整个集团环保资源布局的一部分。母公司的资源调度能力,让菲达环保在市场上占得了更多先机。特别是在资金密集型的项目中,国资背景提供的信用支持,帮助企业突破了资本瓶颈。文章在开头提到,菲达环保控股的紫光环保,成功竞得浦江县金坑源区块水资源生态产业经营权。这是一个长达30年的项目,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持续的现金流,也标志着菲达环保迈出了从单一设备制造到资源运营的重要一步。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制造业赚的可能是“一锤子买卖”,而服务业的核心在于“长期关系”。母公司显然看到了这一点,也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有了资源和资本的加持,转型是否就变得简单?显然不是。国资背景固然为菲达环保打开了更多市场大门,但在业务转型的实际操作中,企业依然面临着能力上的考验。服务与制造不同,后者需要的是产品质量和交付能力,而前者则需要深入客户场景中,持续提供高水平的运维和技术支持。菲达环保正在探索的是一条“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稳住制造主业,继续深耕设备领域;另一方面,通过母公司的资源支持,逐步切入长周期的服务市场。这种模式在菲达环保身上能否跑通?需时间去检验。但毫无疑问的是,菲达环保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是“设备制造商”的标签。
从设备制造到运营服务
两条腿如何走稳转型之路
对于菲达环保这样一家从制造业起家的企业来说,转型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而是在坚守核心优势的基础上,尝试在新的商业逻辑中重新定义自己。这不仅需要方向上的明确,也需要策略上的落地。菲达环保的转型实践,正是在存量市场的压力与国资背景的资源支持下逐步展开的一场探索。菲达环保的传统业务重心在设备制造,而转型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一制造优势与后续的综合服务能力结合起来,实现从“交易型”向“关系型”的业务模式转变。其控股子公司紫光环保的浦江县金坑源区块水资源生态产业经营项目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通过竞标获得30年的经营权,项目内容涵盖水资源的运营、维护和管理。这一长周期项目不仅在业务形态上延展了菲达环保的传统优势,还通过持续运营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设备不再是终点,而成为了服务的起点。这一尝试背后,是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深刻洞察。环保行业的客户需求已经从单纯购买设备,逐步转向对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依赖。而菲达环保正在通过这样的项目,将自己从一个“卖产品”的制造商,升级为能够提供“卖服务”的综合运营商。在菲达环保的转型过程中,浙江省环保集团的支持显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项目获取到资本投入,国资背景为菲达环保在市场竞争中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金坑源项目为例,这一水资源生态产业经营权的获取,不仅得益于菲达环保自身的能力,还得益于母公司在资源整合和地方关系中的优势。这种支持让菲达环保能够从容应对市场竞争,同时也为企业打开了更多长周期服务项目的入口。然而,这种资源支持并非是单向的。菲达环保在母公司整体战略中的重要性,也通过一次次项目验证得到提升。特别是在政策推动型市场中,国资背景的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取大额、长周期的项目,为母公司的整体发展贡献价值。这种“双向赋能”使得菲达环保的转型路径更加清晰和持续。菲达环保在转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正如所有正在转型的环保企业一样,前方还有许多挑战,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去兑现战略意图。企业需要在新业务领域中不断验证自身的能力,并克服传统制造企业进入服务市场时常见的痛点。一方面,长周期项目的运营能力仍需强化。服务模式的核心在于“持久性”与“专业性”。对于一个以制造起家的企业来说,如何在运营中建立专业的服务能力、避免“重产品轻服务”的传统思维,是一个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盈利模式仍需优化。虽然长周期项目能够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但前期投入较大,也可能导致短期内盈利能力的波动。如何平衡资源投入与资金回报之间的关系,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是菲达环保在探索新模式过程中必须直面的挑战。对于菲达环保而言,这不仅是一次业务模式的重构,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一次全新定义。然而,在方向明确的同时,实践中的种种细节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对于菲达环保而言,这场转型是机遇,更是一次持久战。
对行业的启示
多维挑战与共同课题
菲达环保的转型之路,既是企业自身的一次深刻探索,也映射了环保行业在存量市场下的普遍挑战。作为一家仍在转型进程中的企业,现在并不是评论菲达环保战略转型成功亦或不足的时候,战略转型对于当前任何一家环保企业来讲都是一个极具挑战且需要时间验证的商业实践。它的尝试更像是一个开放的课题,其背后反映出的行业逻辑与转型路径,值得我们以客观的视角深入审视。环保行业,正从过去的高速增长期步入一个发展趋缓的“存量博弈”阶段。大规模新增项目逐渐减少,行业需求从“设备扩张”转向“效率提升”和“价值深化”。在这一背景下,传统企业普遍面临如下两大挑战:盈利模式的局限: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依赖于单笔交易的盈利模式,而客户对一体化服务和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增加,这让传统制造商和工程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升级。竞争格局的变化:存量市场带来的竞争加剧,使得制造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低价竞争的局面进一步削弱了制造和工程企业的议价能力和长期增长潜力。这种多重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尝试延伸价值链,从单一设备制造或工程建设向服务提供转型。然而,这种转型注定不是一条轻松的路径,而是一场需要从能力、资源到逻辑全面重构的系统性挑战。菲达环保的转型实践尽管仍在进行中,但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对行业具有普遍参考意义的关键课题。这些课题既指向转型的可能性,也体现了其中的复杂性。环保设备制造企业的转型,并不意味着简单地从“制造”跳到“服务”。相反,成功的转型更可能表现为“制造+服务”的动态组合。设备制造仍然是企业的基础能力,但通过服务能力的延伸,制造商可以进入客户价值链的更多环节。这种组合模式不仅能够创造新的收入来源,还能强化企业在客户心中的地位。在菲达环保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其以长周期项目为切入点,将设备制造与运营服务结合的尝试。这种模式能否被更多企业复制,仍需根据不同市场环境和企业能力进行调整,但其“动态组合”的思路无疑值得行业深思。长周期项目,如水资源运营等服务模式,确实能够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并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然而,长周期项目也对企业的资本实力、运营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特别是在项目初期,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问题,可能成为中小型企业的显著门槛。对行业而言,这种双刃剑属性需要理性看待。企业在布局长周期项目时,既要充分评估自身的资金承受能力,也要注意运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和风险防范。盲目追求服务转型而忽视自身能力匹配,可能会导致“转型陷阱”。许多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将“服务化”视为一种战略目标,但忽视了服务模式本身对企业能力的全新要求。服务模式不仅需要企业具备产品交付能力,还需要深入客户场景,提供定制化、专业化的持续服务。这对传统制造企业而言,是一场从逻辑到能力的全面升级。
我们都在穿越迷雾
寻找新大陆
转型,从来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关于方向与定力的马拉松。在环保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企业的每一次重大转型,既是对市场逻辑的适应,也是对自身能力的重塑。这种探索,既需要拥抱变化的勇气,也需要审视本质的智慧。但变化的背后,并非只是一场追逐趋势的游戏。真正的转型,不仅是模式的切换,更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升级。企业的成功不是单一选择的结果,而是动态平衡的艺术——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平衡增长速度与内在韧性。存量时代,每个企业都像是在穿越迷雾寻找新大陆。无论是菲达环保,还是其他同行者,这场转型的胜负,取决于谁能在商业规律与客户需求之间找到那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终局往往属于那些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