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流域生态安全关乎国家发展全局。兰州,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肩负着守护黄河安澜、维系水生态安全的特殊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水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把解决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近年来,兰州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指引,围绕“先发力、带好头”的目标定位,通过一系列系统性治理举措,在水生态安全保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新旧矛盾交织的挑战,应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推动解决深层次城市水环境问题。本文将从兰州水生态安全的战略意义、治理实践、现存问题及优化路径四个维度,深入探讨城市更新背景下黄河穿城而过城市的水生态安全保障之道。
战略定位:黄河上游水生态安全的“守门人”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黄河干流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全长150.7公里,流域面积达13.1万平方公里,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也是下游地区用水安全的关键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兰州是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这一独特地理区位赋予了兰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战略核心地位。在甘肃省“四屏一廊”生态安全格局中,兰州作为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的核心城市,承担着“确保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的硬性任务,其水生态安全状况直接影响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与高质量发展进程。
从城市更新视角看,兰州的水生态安全不仅关乎生态环境质量,更与城市空间拓展、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紧密相连。一方面,黄河为兰州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水资源支撑,全市各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保障了300多万市民的饮水安全;另一方面,黄河沿岸也是兰州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随着城市更新进程加快,如何在城市化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因开发建设导致水生态系统破坏,成为兰州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正如《甘肃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行动方案》所强调,兰州需“依托黄河生态走廊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将水生态安全融入城市更新全过程,实现城与河的“双向奔赴”。
治理实践:构建多维度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兰州在城市更新中构建了“监测预警—污染治理—防洪排涝—生态修复”四位一体的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通过科技赋能、工程治理、制度创新等多重手段,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科技赋能:构建智慧化监测预警网络
精准监测是保障水生态安全的前提。兰州近年来投入大量资源建设黄河流域智慧监测体系,新建19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和251套智能高清监控设备,覆盖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关键节点,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些监测设施可实时采集水温、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25项指标,每日获取监测数据超700个,为水生态环境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2025年2月的监测数据显示,黄河干流兰州段5个监测断面(新城桥、七里河桥、中山桥、包兰桥、什川桥)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一级支流湟水河、庄浪河也全部实现Ⅱ类水质,标志着兰州水生态监测能力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此基础上,兰州开发建设了水环境大数据监管平台,整合水质监测、排污口管理、防洪调度等多维度数据,实现对黄河兰州段水生态状况的动态评估与预警预报。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平台可快速定位污染源头,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兰州还与武威、临夏、白银、海东等周边城市建立了枯水期联防联控机制,签订污染联防联控协议,通过数据共享、联合执法,构建起跨区域协同治理格局,有效应对了枯水期水资源短缺与污染风险叠加的挑战。
污染治理:从“末端管控”到“源头防控”
入河排污口是连接城市生产生活与黄河水体的关键节点,也是水生态污染防控的重中之重。作为全国黄河流域12个入河排污口排查试点城市之一,兰州按照“查、测、溯、治”要求,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累计完成2959个入河排污口整治,整治率达98%,并为1779个排口安装标识牌,实现“每一个排口都有身份证”的精细化管理。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过去排污口“底数不清、责任不明”的状况,为源头防控奠定了基础。
在生活污染治理方面,兰州推进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工程,对全市13座污水处理厂中的7座进行提标改造,出水水质由一级B标准提升至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2.5万吨/日。其中,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和盐场污水处理厂创新采用“地下水厂+地上公园”模式,地下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地上打造水生态科普公园,既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又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2024年,兰州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计划进一步提高再生水在工业冷却、城市绿化、河道补水等领域的利用率,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工业污染治理是兰州水生态安全保障的另一重点。作为传统工业城市,兰州曾面临化工、冶金等行业污染的压力。近年来,兰州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个、绿色工厂21家,省级绿色工业园区2个、绿色工厂41家。兰石集团、兰石化等重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大幅降低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15立方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兰州新区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完善固体废物处置体系,探索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新模式,从源头减少工业污染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防洪排涝:筑牢城市安全“水防线”
黄河兰州段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洪涝灾害,随着城市更新进程加快,人口与资产密度不断增加,防洪排涝能力成为保障城市安全的关键。兰州近年来累计投入21.7亿元实施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治理工程,完成河道治理任务53.9公里,新建、维修加固堤防、护岸总长76.24公里,使城区段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成功经受住了2019年3730立方米每秒最大洪峰的考验。2023年,兰州又启动黄河甘肃(兰州)段河道防洪治理工程,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提升抵御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
针对城市内涝问题,兰州实施排涝专项工程,分批次改造老旧排水管网。2023 年启动的城区排涝防涝重点工程总投资16.44亿元,改造13个城关区、4个七里河区路段的雨污管网;2025年开工的西岔园区南片区排水防涝系统改造工程投资超4453万元,新建雨水管道、渗沟及调蓄池;七里河区晏家坪及龚家湾雨污分流项目投资1.11 亿元,覆盖6条主干道。这些工程有效缓解了邮电大楼十字、武都路、广武门等传统易涝点的积水问题,2025年6月的监测显示,南关十字、广场东口等主干道及全区627条小街巷均未出现积水,交通秩序保持正常。
同时,兰州积极借鉴“海绵城市”理念,在人行道、广场等区域采用透水砖,将部分低洼地改造为滞洪区或蓄水景观,增强雨水下渗能力。兰州新区试点建设海绵型道路和广场,通过雨水花园、生态沟渠等设施,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城市防洪排涝韧性。智慧水务平台的应用也为防洪排涝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实时监测管网压力、流量,结合电子水尺和视频监控,实现排水系统动态管理,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生态修复:重塑黄河沿岸生态景观
生态修复是提升水生态安全水平的根本举措。兰州围绕“一轴两区三屏四脉六廊多点”生态修复格局,实施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项目,营造林81.08万亩,完成草原生态修复治理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68%。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累计完成绿化面积62万亩,罗九公路绿化景观提升工程串联起国学馆、文溯阁、牡丹园等景观节点,形成“人在景中游、黄河山下流”的优美景致,成为兰州生态修复的典范。
在黄河支流治理方面,兰州重点实施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该区域曾是河滩地,左岸无护堤,汛期经常被淹,逐渐变成盐碱地、烂泥滩、垃圾坑。2022年启动治理工程后,通过生态护岸建设、边坡治理、湿地修复等措施,打造了一条开放融合、舒适通畅、安全韧性的滨河绿廊,于2024年9月正式开放。如今,这里水鸟嬉戏、植被繁茂,既保障了防洪安全,又改善了生态环境,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此外,兰州还实施了黄河支流宛川河流域生态修复(一期)项目、城区雨污水分流工程等重点治理项目,持续改善支流生态环境,确保黄河水体健康。
现存挑战:城市更新与水生态安全的矛盾交织
尽管兰州在水生态安全保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城市更新进程中,仍面临着新旧矛盾交织的挑战,这些问题制约着水生态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兰州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3。随着城市更新进程加快,人口增长与产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虽然兰州通过节水措施(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7,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至5.12%)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但再生水利用率仍较低,尚未形成完善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枯水期黄河来水量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压力,如何在保障城市发展用水需求的同时,维持黄河生态流量,成为兰州面临的重大挑战。
城市内涝治理仍需深化
尽管兰州通过管网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改善了内涝状况,但部分老旧城区仍存在排水管网老化、管径不足等问题,极端降雨天气下仍可能出现积水。2025年8月11日的降雨中,市政部门仍需专门派人到邮电大楼十字排水,表明“逢雨必淹”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此外,兰州地形复杂,南北两山夹黄河,城区地势低洼区域较多,排水不畅问题突出。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试点阶段,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设施的覆盖率较低,未能形成系统性的雨水调蓄体系,城市防洪排涝韧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水生态系统完整性有待提升
虽然黄河兰州段干流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但部分支流的生态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不足。湟水河、庄浪河等支流虽然水质达标,但由于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河道自然形态改变,生态流量不足,导致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此外,兰州城市更新过程中,部分沿岸开发项目对黄河岸线生态造成一定影响,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廊道连续性不足,制约了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如何在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过度开发导致水生态系统破坏,是兰州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协同治理机制仍需完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需要建立高效的协同治理机制。尽管兰州与周边城市签订了联防联控协议,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信息共享不及时、执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跨区域协同治理效率有待提升。同时,兰州内部各部门之间(如生态环境、水务、住建、城管等)的协调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公众参与水生态保护的渠道不够畅通,社会监督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也影响了水生态安全保障的整体成效。
优化路径:迈向更高水平的水生态安全保障
面对城市更新与水生态安全的矛盾挑战,兰州需要以系统思维为指导,从水资源管理、防洪排涝、生态修复、协同治理等方面入手,构建更高水平的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兰州样板”。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构建循环利用体系
兰州应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的原则,将水资源刚性约束贯穿于城市更新全过程。一是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巩固6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的成果,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推动工业节水减排,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2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二是加快国家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建设,完善再生水利用管网,提高再生水在工业冷却、城市绿化、河道补水、市政杂用等领域的利用率,力争2030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三是建立黄河生态流量保障机制,加强与上游水库的协调调度,确保枯水期黄河兰州段生态流量达标,维持河流生态功能。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防洪排涝韧性
兰州应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步伐,构建“蓄调排三结合”的内涝防治系统。一是继续推进老旧排水管网改造,重点解决城关区、七里河区等老城区的管网老化问题,扩大雨污分流覆盖面,2030年前完成所有城区主干道雨污分流改造。二是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强制推行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新建小区、道路、广场等项目配套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调蓄池等设施,提高雨水下渗和调蓄能力。三是利用黄河沿岸的低洼地建设人工湿地、滞洪区,结合河道生态治理,构建“河道—湿地—绿地”的雨水调蓄系统,增强城市应对极端降雨的能力。四是完善智慧水务平台功能,整合气象、水文、管网监测等数据,建立精细化的防洪排涝预警模型,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加强生态系统修复,提升水生态完整性
兰州应围绕“山青、水净、岸绿、景美、人和”的目标,持续推进黄河沿岸生态修复。一是实施黄河支流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治理湟水河、庄浪河、宛川河等支流,恢复河道自然形态,改善支流水质,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二是加强黄河岸线生态保护,严格管控沿岸开发项目,修复受损湿地,构建连续的黄河生态廊道,2030年前完成黄河兰州段所有岸线生态修复任务。三是推进南北两山生态屏障建设,继续实施国土绿化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对黄河水体的影响。四是建立水生态系统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黄河兰州段水生态状况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生态问题,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凝聚水生态保护合力
兰州应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区域联动、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形成水生态保护的强大合力。一是健全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加强与武威、临夏、白银、海东等周边城市的沟通协调,统一监测标准、执法尺度和治理措施,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盘棋”。二是完善市内部门协调机制,建立由市政府牵头,生态环境、水务、住建、城管、农业农村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水生态安全重大问题,避免“各自为政”。三是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通过水生态科普公园、环保宣传活动等形式,提高公众的水生态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排污口监督、河道巡查等工作,形成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强法治保障,完善黄河兰州段生态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加大对污染水环境、破坏水生态行为的处罚力度,为水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法律支撑。
结语
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在城市更新中守护水生态安全,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肩负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近年来,兰州通过智慧监测、污染治理、防洪排涝、生态修复等举措,实现了黄河兰州段水质稳定达标,防洪能力显著提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兰州需要以更高的标准、更系统的思维、更有力的举措,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城市内涝、生态修复等难题,构建更高水平的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兰州必将继续 “先发力、带好头”,书写新时代水生态安全保障的新篇章。
(作者: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王曼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