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电视广播的尴尬
引滦入津是20世纪80年代初轰动全国的跨流域、长距离、大流量城市引水工程。建成通水时,天津电视台邀我谈使用滦河水的情况时出现尴尬局面。
我在畅谈引滦通水使供水水质大为提高老百姓深受其益充分称赞引滦后,提出引滦河道需注意防范污染,否则引滦水质还会变坏。此时现场导播表情急躁,双手频频交叉向我摆动,我头脑一时被其搅乱,致使最后四句结尾话,只讲了“喜品滦河水 顿感味甘甜,欢庆引滦日”前三句,第四句”饮水要思源”说不出来了。
播放结束后导播责问我,大家公认引滦工程良好,为什么你讲还有问题呢?这是直播影响很大。我理直气壮地回答:“一个人体检各项指标都好,大夫在肯定他身体健康的同时,嘱咐勿抽烟少饮酒,否则身体也会变坏。这样讲是诅咒还是良好祝愿呢?”。事后静下来分析,尽管我出于关怀引滦是好意,但是在欢庆引滦的时候,讲其还有问题是不合适的。然而这种讲话坦率不注意场合的性格迄今也未能完全改变。
为全国自来水公司获得甲级设计院资质开辟先例
天津自来水公司建设项目一向是我们自己设计。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熟悉情况又有运行经验,设计的工程相比更为实用。1986年,天津新开河水厂需扩建50万m 3 /d时,当时,建设部规定自来水公司这类单位只能设计10万m 3 /d以下的水厂,超出规模的需请甲级设计院进行设计。我到领导单位反映,自己曾在建设部西南给水排水设计院任总工程师,主持过大量城市供水项目设计,现回到自来水公司如连这么一个水厂都不能设计,岂不给建设部丢脸?据理申述后最终得到上级特批。随之,我们自来水公司就获得甲级设计单位资质,也为后来一些自来水公司申请甲级设计院资质开创了批准先河。
离岗不离“家”
自来水公司是我的工作岗位,供水事业我视之为 “家”。老来令我欣慰的是1988年退休后,离岗却未离“家”。退休后20年来曾从事供水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大型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企业上等级评审、国家水质监测站评审、科研成果鉴定、技术交流和咨询等工作,至2006年共计346次。其中,2006年从中国水协科技委退下来之后的有57项。项目遍及全国,有些项目工作还是担任主要角色。如2008年底,由7个设计院联合设计的2010年广州亚运会配套工程——广州西江引水工程(规模350万m 3 /d投资97亿元)初步设计审查任专家组组长。
还有比我离岗不离“家”更突出的,便是挚友、在供水行业享有盛誉的上海水司原总工程师宋仁元。上述工作我们一起从事时,和在中国水协科技委工作一样,他是正的我是辅助的地位。
随着年龄增高外出活动日益减少,惟迄今尚未完全终止。2011年5月中旬还应邀赴常州武进,对曾经提供过意见的新建水厂投产运行咨询。
在退休后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便是75岁时经历的那次“拉练”。具体时间是 1997年12月2 ~22日,连续奔走于成都—深圳—呼和浩特—福州—深圳—福州等地。出席研讨会,论证会,设计审查会,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会,技术交流会等6项历时20天。其中自深圳飞至呼和浩特那次是晚上,气温由25℃降至负17℃,在3个小时内承受两地42℃的巨大温差。
反思退休后之所以未被领导和同行们淡忘,仍能活动于供水行业,是否与毕生工作以“莫为人过实,久远自芬芳”为座右铭的作风有关?
生活点滴
2 0 世纪 9 0 年代中期便接触电脑,用Word整理文件,用Excel统计数据,用Powerpoint制作外出报告的幻灯片。计算机日益成为生活离不开的亲密伴侣,现在估计每天用计算机的时间约4个小时,经常用它做的事如:记录往事以便日后回忆;记录重要事项供必要时查询;通过电子邮件与友人互通信息抒发友情;浏览中国水网,中国水星网,水信息网和北方水网等,了解有关水的信息;经百度网查询些生活有关的事项;在新浪网上浏览新闻。
年轻时一心工作无业余爱好,到老来时消除寂寞无门。为此,近年来培养爱好——拍照(非摄影,因要求不高只是个人喜好)。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要想长欣赏,把它拍下来。以愉快的心情进行拍照,日后调阅也能激发愉快心情。我所选拍的内容很广泛诸如:海河千姿百态的桥和两岸新貌,公园风光,新老建筑,名人故居,朝夕美景,各类展览,节日异彩。近来特别有兴致的是拍照街头见闻,时常身带袖珍数码相机,猎取可遇不可求的镜头。数码相机新品种日新月异十分诱惑人,经济条件有限不敢奢望,现只拥有CANON D-50单反机,G-9 和IXUS-113 HS三档相机。
拍照后必要时可再用计算机修饰或编辑。Photoshop和PowerPoint软件的功甚广,虽掌握有限业已见到惊奇的效果和感受到另一种趣。
克林顿讲的“要享受每一天,要感激每一天,尽可能用好能拥有的时间”。拍照便是用好能拥有的时间的一种有效手段,有助于晚年消除寂寞,丰富生活,增添乐趣。
赞老伴
我老伴叫徐淑珍。她是名副其实的淑女。中学一直是班上前三名优秀生,大学考上北大。工作敏而好学、埋头苦干,20世纪50年代在建设部北京给水排水设计院工作出众,曾代表设计院出任她设计的西安给水工程施工现场设计代表,建院初期无女工程师,她是全院第一个被提升的。60年代,她在建设部西南给水排水设计院担任过多个设计项目的设计负责人。80年代在自来水公司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我们结识于1938年,四年后订婚,工作一年后(1945年)结婚。她一直给予我很大影响与帮助。我上高中时期华北沦陷,北大清华交大等名牌大学均迁往昆明组成西南联大。全华北仅存的工科大学便是教会办的天津工商学院,该校聘有如高镜莹,闫子亨,张博,沈理元等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入学考试竞争激烈。与她结识后第一个影响便是发奋读书。促使我1940年高中毕业考取工商学院,从而决定了我终生命运。
婚后对我的工作全力支持,家务事统由她承担,使我专心工作迅速由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提升为建设部西南给水排水设计院总工程师,事业有成。(插曲:时年38岁。建设部部长到西南院检查工作时和院长讲“你们总工程师怎么这么年轻!”)工作期间,屡屡获得建设部、国家科委、天津市的诸多奖励。淑珍对公婆也十分孝敬,20世纪60年代在成都时,她每月都会主动给公婆寄50元。
让我至今难忘的是,2001年底我们中国水协科技委与日本供水界有一个技术交流会在上海举行。彼时她突发脑栓塞刚抢救过来住院治疗,我不便参加。向科技委宋仁元主任请假时,得知他脑出血住院。该会主报告是宋主任,他生病不能到会只有我能顶替。她得知此情况深明大义让我去上海。我晚上到上海次日上午报告后下午立即返回到医院。从而使交流会顺利进行,且维护了中国水协科技委在日本供水界的声誉。
弹指一挥间,我和老伴一起走过了多半个世纪。幸福和谐地经历了锡婚,磁婚,珍珠婚,红宝石婚,金刚钻婚。2010年是我们的结婚65周年,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海誓山盟,却是毕生同舟共济,相濡以沫,越老越亲。
朋友们!你们背后和我一样都会有一位支持的伟大女人或男人(对朋友是女性者)。让咱们一起向她(他)们致敬吧!
我从事供水行业中已有66个年头了。一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祝供水界中青年精英们大展宏图,为供水行业开创美好的未来!
(全文完)
====================================
转载本文请标明出处:转自《给水排水》杂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