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水务管理的经验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陈慧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水资源总量6亿m,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1m,排名世界倒数第二,是世界上极度缺水的国家之一,480多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用水主要依靠雨水收集和从邻国马来西亚进口。因此,获取水源不仅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生存,同时也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重要课题。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而今,新加坡政府凭借仅有的水资源量实现了水的高效益利用,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水务管理国家之一,其在城市水务管理方面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统筹规划 统一管理
新加坡水资源由新加坡公用事业局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污染防治,以及雨水排水的管理等一切涉水事务。公用事业局成立于1963年,属于国家级水务管理机构,其上级部门是新加坡国家贸易和工业发展部。2006年6月,新加坡政府还成立了新加坡环境与水业发展局来对水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和保护。具体而言,新加坡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由新加坡公共事业局下的具有一定政府职能的国有企业——水务署来具体负责,主要包括全国水政策的制定,水项目的规划,原水、供水、用水和排水的管理。水务署下设四个部门,分别为计划开发部、饮用水生产部、输配水部和后勤管理部。这四个部门间层级简单、职责明确,分别承担着对涉水事务进行专项管理的职责,且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较好地完成了国内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并保证了国民经济对水的需求。由于水务署是企业性质的,因此它可通过稳定合理的收益来保障自身的正常运行,国家不必对其提供财政支持。此外,新加坡在进行水价调整时,程序非常严格,必须首先由水务署向贸易和工业发展部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之后,再经专家会商认定才能予以实行。
合理开发 充分利用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重视对水资源进行全方位管理,为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污水排放与处理等涉水事务的管理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为防止地面沉降,新加坡政府严禁对地下水进行开采,主要通过雨水采集、海水淡化以及循环再生水等途径来提供水源。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雨水,在很多地方都设有雨水收集池。为减少面源污染对收集雨水的影响,通常在暴雨开始半个小时后,打开集雨池水闸收集雨水,经沉淀后送至附近的水库内,这就人为地增大了雨水收集的面积。新加坡陆续盖建十五座集水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50%以上,蓄存后的雨水经过净化成为新加坡公民用水的主要来源。如今,新加坡超过五分之四的降雨变成了饮用水源。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大规模建设了新生水厂和海水淡化厂。新加坡的每个角落都连接到一个单一的污水处理系统,只要居民冲厕所或打开水龙头,形成的污水就会被收集起来,经过处理之后会被再利用。这种被再利用的污水被称为“新水”。目前,“新水”主要用于水制造工厂或者其他行业。新加坡的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海水淡化技术以及循环再生水技术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既扩展了本国可获得的水资源,改善了水质,降低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的成本,而且还使新加坡成为国际水业界公认的以科技创新解决水资源困境的成功实践者,同时也给新加坡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严格监管 法律保障
严格的社会监管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证城市水务业有序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新加坡政府规定,新的用水户必须向水务署提出用水申请,审查批准后方可取水。对月用水量超过500m
的用户和家庭用水计量异常户,水务署都要进行审查,并提出改进措施。在法律法规方面,新加坡从地方到中央都有一套非常全面的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根据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制定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水管理法律及节水条令,从水资源管理到水污染防治,从水龙头节水到马桶节水,都有具体的规范,而且特别强调法律的严格实施。如,早在1976年新加坡出台的排污规定中,就明确要求污水在排入河流之前要进行必要的处理,且处理后排出的污水必须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质标准。对工业废水中特殊物质的含量、金属的含量等也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对于超标的情况,新加坡公用事业局还专门制定了详细的税收细则。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严格的监管机制、体制和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新加坡社会各界都将水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积极主动参与水务活动,并对水务管理机构、水务企业、水务工程项目进行监管监督。通过严格的社会监管,形成良性的社会监督,使社会监管常态化、普遍化,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权限内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依法管水、依法治水,为新加坡城市水务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开源节流 以水养水
首先,新加坡政府立足于本国水资源实际,科学合理地进行中长期规划,坚持开源与节流双项并举,并提出开发四大“国家水喉”计划,即天然降水、进口水、新生水和淡化海水。其次,大力倡导全民节约水、保护水,把节水作为人人都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将水龙头等用水器具全部更换成节水型,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谁用水,谁付费”“谁排放,谁出钱”“谁污染,谁治理”的理念。再次,通过较高的水价实现以水养水。新加坡的水价相比较世界其他国家而言,相对较高。水务署通过较高的水价维持了自身的良性运行,从而达到以水养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每千瓦时电价在新加坡为0.14新元,每立方米煤气在新加坡为0.12新元,而每立方米水的综合费用却在1新元左右。较高的水价一方面保证了新加坡水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国民浓厚的节水意识。
需求管理 杠杆调节
对来之不易的水资源,新加坡的公用事业局利用水资源税收政策进行水需求管理,对居民的用水需求用经济杠杆来调控。新加坡用水户除了交纳水费、水保费以外,还要交纳污水处理费和清洁费等。这些费用收取的标准根据用户对水需求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家庭用水和非家庭用水每月不足40m时收取的水费标准是1.17新元/m,若每月用水超过40m费将会达到1.4新元/m。同时,为提高节省用水意识,并取得实际效果,政府根据不同的用水量征收水保费。月用水量少于20m的用户无需缴纳水保费;月用水量在20m~40m范围内的用户需缴纳的水保费为水费的30%;月用水量超过40m的用户则需缴纳水费的45%作为水保费。水资源税的征收,有效提高了新加坡居民的节水意识,促进了用水量的稳步下降。
注重宣传 强化意识
新加坡政府十分注重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在加强宣传,强化公民节约水、保护水意识以及水危机意识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一是每年举行一次国际水周,邀请各国政要、社会团体、水界企业与专家广泛参与;二是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每年从盈余中拿出数百万新元进行节水宣传,并联合学校、企业、非营利组织等机构开展节水教育。如在2005年,新加坡政府开展的以“全民水源:节省、珍惜、享用”为口号的全民水资源教育运动,就在培育公民良好意识,鼓励公民积极参与节约水、保护水、利用好水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诚如国际社会对新加坡的评价:新加坡的水资源在质与量、供求管理、效率与公平考量、国家战略利益与经济利益以及在增加国内水供量和外来水源方面,都成功地取得了平衡。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新加坡不仅解决了水源自给问题,而且化危机为商机,从一个受马来西亚供水制约的岛国逐渐转化为国际瞩目的全球水务枢纽,将其最大劣势变为优势。我国在水危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应积极借鉴新加坡城市水务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并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吸收和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城市水务管理的经验 统筹规划 统一管理
新加坡展会关注中国水务和垃圾处理市场机会
2014年06月05日 09:17
来源:新民网

新华网新加坡6月4日电(记者陈济朋)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和清洁环境峰会联办的中国商务论坛4日举行,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大环境下,与会业界人士继续看好中国公用事业行业市场的潜力。
新加坡吉宝企业旗下垃圾处理企业吉宝西格斯顾问罗华端说,中国目前有6.9亿城镇人口,每年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不过,中国的固体垃圾有50%以填埋处理,28%未经处理,10%堆肥,焚烧发电的比例仅有12%。垃圾焚烧的市场潜力巨大,不过投资者也要注意应对一些风险挑战,如不同城市的垃圾性质和垃圾热值不同,技术要求也不同。
他说,吉宝西格斯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进入中国,在中国苏州、天津、成都等地共建设和运营约40个左右的垃圾焚烧厂。
水务市场也备受市场人士的关注。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在介绍北京市的水资源情况时说,土地面积1.64万平方公里的北京在2013年底有2115万人口,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有100立方米左右。北京近年来也以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供给应对36亿立方米的需求。北京近年来大力建设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逐步上升至96.5%。
再生水也是北京水资源利用的亮点之一。潘安君说,北京通过维持再生水与自来水的差价,来推动再生水的使用,如主要的环境景观用水。目前北京市每年的水需求量为36亿立方米,并有逐渐平稳的趋势。目前每年的再生水用量约为8亿吨,根据规划,到2015年北京市每年使用的再生水将达到10亿吨以上,占北京市用水总需求的比例预计超过四分之一。
潘安君说,目前北京市的再生水并未像新加坡那样经过反渗透等工序纯化之后用于满足饮水需求,这主要是因为一般人尚且难以接受再生水用作饮水的想法。如果要做这方面的工作,需要进行公众教育。
新加坡胜科工业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廖伟豪则阐述了液体零排放的污水处理理念,认为这是出路之一。他说,中国的水体污染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液体零排放的概念通过一体化的封闭循环管理,减少污水的排放。这样做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尤其适合特定的工业项目治理污染的需求。
中国的水体污染治理也被认为是具有潜力的市场之一。赛莱默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吕淑萍说,居民需要有环保意识,企业也有减少污染排放的社会责任,而已经污染的水源治理则可能需要很多年的努力。
与会业界人士说,中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垃圾焚烧的技术标准也在提高。中国最新的五年规划也纳入了更严格的环保标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发展,预计环保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量,投入也会增加。
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世界城市峰会和清洁环境峰会6月1日至6月5日差不多同期举办,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系列展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