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城市建设司巡视员张悦:60%的污水处理厂采用BOT、TOT等特许经营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29  浏览次数:138
核心提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城市建设司巡视员张悦:60%的污水处理厂采用BOT、TOT等特许经营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城市建设司巡视员张悦在“第九届水处理行业热点技术论坛”演讲时表示:近十年来,我国污水处理发展非常迅速,污水处理厂的数量不断增加,污水处理率逐年攀升,污染物削减效率也呈两位数增长。

我国的污水处理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在于我国有效实施了正确的城镇污水处理发展机制。首先是明确、落实责任。明确了各地政府是城市污水处理的责任主体,着力加强政府部门指导、推动和监督管理的作用,并建立完善项目建设及运行中的长效考核管理机制,全方位考评各级地方政府的污水处理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是建立收费制度。将污水处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设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建设、运行。再次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公平公开的规范管理制度和特许经营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益,依据“政府建网、社会建厂”的原则,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污水处理的建设运营管理。还有就是强化政府监管,转变政府部门职能,由直接运营转变为监管,真正代表公众利益。

目前,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的特征集中体现为“五高”:一是高层面重视。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强化各地区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并将城市污水处理作为节能减排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15年,实现全国所有设市城市和县城建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县城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70%,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30%;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以上。2013年年底,《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出台,并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对推进我国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的法治化进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二是高速度发展。污水处理能力快速增长。三是高强度投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约200亿元。四是高标准要求: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对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要求日趋严格,不少地方提出“污水处理厂排放达到一级A标准”。四是高程度开放。60%的污水处理厂采用BOT、TOT等特许经营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据初步估算,中国污水处理能力和实际处理水量,目前在世界上排首位,尤其从实际处理的水量来看,我国已成为污水处理的大国,但不是强国。我国污水处理配套管网的建设滞后、污染物削减效率偏低等问题还都普遍存在。虽然“十一五”期间建设了大量污水厂,但规划确定的16万公里管网的指标难以完成,管网滞后仍然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污水的收集和污水处理能力的发挥。根据测算,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上的地区都应该实施雨污分流。但实际情况与这个标准差距很大,目前有许多地方都还没有进行雨污分流,污水厂进口处污水COD含量仅为100毫克/升,大大低于全国250毫克/升的平均值,造成污水处理效能下降。

要切实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工作,目前最重要的转变“重厂轻网、重水轻泥、重量轻质”的观念,重视配套管网的同步建设,根据“厂网并举,管网先行”的原则,确保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充分发挥效益;加快“雨污分流”系统改造和完善,切实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染物削减效率。还要充分发挥设施运行效能。加强管理培训,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保障污水处理厂安全稳定运行,切实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利用率,充分发挥已建成设施的污染物削减效能;加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以技术为依托,加强管理。 




 

“现在我们是污水处理世界第一大国,但是我们远远不是污水处理强国,主要的差距不在工艺,管网才是大问题。”近日,国家住建部城建司巡视员张悦在E20环境平台主办的第52期环境产业战略沙龙上如是说。针对当前国内排水管网的运营管理问题,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30位代表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张悦从政府的角度阐述了对排水管网问题的观点。

排水管网问题为什么这么复杂?

“管网问题不是单一层面的问题,”张悦首先指出,“管网问题是钱的问题,但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对于其复杂性,张悦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经济属性三个角度进行了解读。

第一,排水管网在社会属性上,应该是全公益的。“不像市场化的污水处理厂BOT模式,有输入、有输出、有考核指标和定量评价,这些在管网领域施行很困难。”张悦分析了全公益属性的管网的确存在一些限制,但同时强调,“不是说公益就不能市场化。”他建议,可以设定一些间接的指标,并将其与政府的相关责任结合,以推动排水管网市场化。

第二,从自然属性角度,排水管网是由政府垄断的、钢筋质地的网络;与污水处理厂并非都是一一对应的服务关系,采用厂网一体化方式未必都能适合。张悦认为:“可以搞劳务外包,一个行政区域的管网和处理设施可能是一张网对应N个污水厂。”

第三,从经济属性角度,排水管网不会产生增值效益,资产不确定,很难有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由于管网前两个属性,它往往被定义成沉淀资产,”张悦同时指出,“管网的价值是按功能来计算的。所以说经济上很难把它做一个定量的评估。”

“具体说到政府采购服务和管网特许经营的各地实操方面,还没有达到‘服务’的层面或者‘特许经营’的层面,还只是在劳动力或者是劳务外包的层面。”他强调,地方不应当去制定维护标准、费用标准等等标准,例如一公里的管网要多少钱,他认为这是制定不出来的,而且即使制定完备了,也不会对管网市场化有帮助,在这种背景下的竞争机制也会因此而一钱不值。

解决管网问题,该怎么办?

针对管网问题的复杂性,张悦以他30多年的经验和创新思维,开出了医治“药方”。

一、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要强化

排水管网的问题如何才能得到解决?张悦首先指出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要强化。政府在排水管网领域应该体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雨水资源的利用与节约”共三个方面的责任主体地位,而且这三项要全部纳入对政府的整体考核范畴。

二、注重管网的顶层设计

张悦援引《排水条例》中的第一条原则,强调要尊重自然,“过去讲统筹规划,兼管并重,保障安全,实际上是尊重自然,”张悦指出,“要讲蓝色经济,要把低影响开发和原有自然水系的规划建设破坏性好好解决。不要让所有的水,全部依赖于管道末端。”同时张悦用习近平主席讲的“自然存续,自然渗透,自然进化”总结,认为应该努力从源头解决管网的问题,政府要遵循自然的法则。

排水管网要规划到位才能解决大问题。“治污、雨水、环境、资源、安全都要结合起来,”张悦认为,管网是多元复杂的系统,所以管网的维护、清淤、巡查等都需要规划。要规划,先普查。“普查往往不只是管网普查,还有属性普查,水系普查,然后才是管网普查,然后是周边水位、潮位的普查”,张悦对管网的整体顶层设计通俗地表述道,“规划肯定要进行二次评估,凡是家底不清的,肯定不是成功的规划。政府要有效的‘规划’。”

整个城市也处于一个大的水文体系之中,多方面相关联,因而还要有模型、有数字,“要把这个系统普查的情况和信息系统、数字平台一致性解决。”张悦强调,不仅要普查,要规划,还要建立排水管网监管体系,这样才能够“将最终影响、最终因素作为政府的考核指标。”从而有效管控排水管网的运营与管理。

 

三、PPP有新解,政府应重视“三期”

“市场化”是当前解决公共服务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本次沙龙讨论的关键点;而对于排水管网问题,市场化也早已被提上日程;所以本次沙龙,张悦特地对PPP进行了阐释。

“第一个P指什么?现在有人说国有,把混合所有制结构扯到一起了,P就是公共部门,不是国有企业;第二个P肯定指社会,我认为这个P可以放大一点,哪怕包括市场化改革的国有企业,市场机制的国有企业,比较有钱的,还有社会资本,以民营资本为主。”张悦认为,“PPP的关键在第三个P,他们关系怎么搞。”从而提出了“三期”的概念,即政府一定要考虑管网投资的“短期”、“长期”、“预期”。

“短期”是指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初期投入较大,而后随着时间推移会投资越来越少,甚至为零。对于管网,在初期较短的时间内需要投资较大,“比如说5-10年,但并不是以后几十年,年年都需要这么大的投资。”所以张悦认为,对管网的短期大投资过后,对于其长远发展,要设定“一个缓增长、甚至是零增长的目标”。

“长期”是指对于管网的建设和运行都要有永续的资金投入。“这是政府的责任,公共资金,包括税收,包括房地产税,都应该有一个永续的投入。”张悦表示,现在中央财政每年有五六百个亿用于处理污水、垃圾,但是再搞基本设施建设却又捉襟见肘,所以,“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要搞好。”张悦认为,前期的较大投资和后期永续的投资要有效配合,才能对管网问题的解决有根本性的推动力。

“预期”就是在“短期”与“长期”的基础上,管网投资要注意有必要的效果。“融资”概念被张悦提及,并引用了国祯环保的融资实例,“国祯融资的时候,做了狠劲才是两三个亿,现在市值已经到达二三十个亿了。”因为有好的环保概念、好的预期收益、好的现实项目,所以融资就有成效,管网运行与管理的预期收效也才能更好。“如果借无限需求的机会,把有限的资金,长期化、可持续化,把资本市场的预期放大化,就有可能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张悦对于“预期”有进一步的思考,“如果PPP模式,从现有的给基本建设投资一定比例的补助,变成一个可持续的投资,比如说基金的方式,比如说财政的运营补贴性投入给污水处理费。就在PPP这样的机制中,谁中标,政府就按结果补偿。”

对于PPP,张悦的一句简单概括最为直白明了:“第一个P是‘公共’,是对的;第二个P,拓展了企业;第三个P,需要创新。”所以,他强调:“一定要解放思想,放开思路。原有的融资方式,零存整取,先取后存的方式,搞个调整;不能是混凝土的思维方式,也不能是水泥管的思维方式,要有资本,搞资本那套,参考华尔街的思维方式,要不然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

四、市场化调动活力,政企共赢需“贡献”

在管网领域实行PPP模式用“市场”把政府、企业、公众的活力调动起来。张悦认为公私合作中,政府作为“公”的一方需要注意规划,而作为“私”一方的企业也应该有所注意,“第一要想看得透,第二想得开,最后就是赚俩钱。”

离开政府,企业只能局限在讨价还价获得酬劳的低级服务层面;只有真正与城市的安全、城市的亮点等“城市政治”相衔接,并能做到对政绩考核有贡献的时候,才能真正获得共赢。“你一定要贡献出来,”张悦说,“你的力量,你的责任心,你的劳务,你的智慧,你的装备,你对新技术的引进,国际的合作。你开一个很好的、贡献的大门,一定有可持续的、三个台阶(短、长、预期)的项目,地方政府就离不开你了。”这样,政府才能信任企业可以解决实质的重要问题,才会给予足够的支持,张悦点评为:“这就是智慧。政府觉得你说的对,活就给你了。”

在管网领域市场化中,企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政府,而政府也需要由企业来搞活管网,双方要彼此支持,互有贡献,才能长效发展。

2014年9月2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并运行的中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系统获得国际水协2014年度的运营/管理全球大奖,张悦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城市建设司巡视员,代表项目获奖单位也被邀上台领奖。 在复杂的城镇污水处理管理系统方面,中国且能问鼎世界,同与污水相联的排水管网问题,获得解决甚至登顶世界的脚步还会远吗?

原标题:张悦:排水管网的部分问题可以用PPP解决

 

张悦:环保产业需要五“心”企业家

时间:2015-03-30

来源:E20环境平台

作者:任萌萌

 
 

3月27日,由E20环境平台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2015(第十三届)水业战略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顺利开幕,与会嘉宾达800多人,其中知名环保企业代表有100多人。本次论坛主题为“大时代 大资本 大梦想”,是水业领域的思想盛会。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巡视员张悦受邀发表了简短致辞。

“要壮大环保产业不仅需要政策和资本市场的支持,更需要一批优秀的‘五心’企业家。”

什么是“五心”企业家?张悦解释:“第一,要充满希望,实现环保梦想要有信心;第二,要执着、专注,做好环保事业要有恒心;第三,总要不断探索未知,要不断创新,得有童心;第四,做环保为行业、为社会、为家国,要付出与奉献,承担这份社会责任需要有善心;第五,要融入市场,谋求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多少得有点野心;这样我们中国的环保产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五心”观点获得了与会企业家们的普遍认同,与会代表很受鼓舞。


 

张悦:雨洪控制与利用

2015-05-25 作者:张悦 来源:江苏省环保产业研究院  

  对于城市水问题的管理与解决,个人认为供水与污水都处在相对容易解决的层面,因为这些问题指标单一,指向明确,因素相对简单,其解决方法有清晰的思路可循。而对于雨水管理来说,则是一个涉及供排水、水资源蓄积、防涝等多方面的城市综合管理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雨水可称之为城市水管理的终极目标。

雨水管理:水源利用、污染、内涝是三位一体的问题

水源问题:虽然大气存在污染,但雨水毕竟还是水源,对于北方缺水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尤其重要。

污染问题:每场降雨,初期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质会导致河道污染、发黑发臭。城市面源和农村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污染的主要因素。

内涝问题:内涝问题主要体现为城市安全问题。不少城市淹水情况突出,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和过去相比,气候变化导致的短历时、强降雨频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如“摊大饼”式的城市化发展、“热岛效应”、“雨岛效应”、道路硬化等会对自然原因导致的效果产生强化。

首要解决内涝问题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体系中,雨水的解决方案以“快排”为主,在目前的城市管理中,个人认为应当首要解决内涝问题。应当更加重视污水和雨水管网的协调。

“十一五”期间,大规模污水厂建设过程中,污水收集管网与原有雨水管网的融合,缺乏科学管理和长期规划,而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国传统的排水体系为雨污合流,但不是完全的合流体系,而是干管合流制,即城市排水干管按照雨污合流的原则建设,而“毛细干管”(污水收集系统末端)仍是最初的雨水管道。实际在收集系统末端,污水的收集仍然使用原有的雨水管道,“鸠占鹊巢”。污水进入雨水系统,流速很慢,沉积、淤积严重,平均淤积60-70%的管径断面。庞大的雨水系统成了污水的沉淀池,不仅为管网清淤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一旦进入汛期,长期积累的淤泥集中被冲刷裹挟进入污水厂,造成污水厂处理负荷加重。根据我们多年的观察,中国的污水排放量最高的时段为每年的4、5月份,也就是南方的“梅雨“季节。内涝不仅是因为雨季的面源径流,而且与管道淤积造成的排水不畅密切相关。管道排水不畅每年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整治,而日本的雨污合流管网统一建设成上宽下窄形,就是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因此,建设部要推广雨污分流,因为若没有独立的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会造成大量的渗滤、淤塞。我国水务建设早期,人们主张雨水应进入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现在,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了70%以上,城市原有排水系统的支管、次干管、毛细管都变成了污水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尽可能的将雨水的系统还给雨水,雨污分流才能解决内涝。污水处理要讲究效率,尽量避免让雨水、地下水、地表水都进入污水处理厂。

重新定位城市河道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城市河道已经成为了城市的排水河道,并被纳入城市防洪体系,但城市的排水体系往往仍将河道作为“泄洪渠道”来使用。结合上面所说的情况,当暴雨来临,以“快排”解决出路时,河道泄洪能力往往被超越,那么自然要泄压,水位上升,超过排水口,从敞开的重力流变成了淹没的倒灌流,这也是很多城市发生“内涝”的原因。所以个人认为,应当在排水系统中对城市中的河道重新定位,并打破目前行政功能的分割,综合考虑。目前,北京市已经由规划部门和水利部门等在一个更大的视野内研究、统筹与建设雨洪控制和利用,这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雨洪因素分析与对策
首先是自然因素,随着降雨类型和降雨量的变化,我们需要更科学的预测和更好的应对方法。

其次是城市化“摊大饼”带来的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以往的“暴雨中心”往往在山区,因为那里是冷热气流的交汇区域。现在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暴雨中心”便逐步转移到城市中心,这就是“雨岛效应”。

解决对策:
首先,城市规划要综合竖向设计规划,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应统筹地下的管网、泵站和调蓄池,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调控。目前国内的现状为管网和泵站严重缺失,调蓄池仍属于空白,同时城市小区“自扫门前雪”式的开发排水系统以达到向道路干管快速排水的目的,这造成城市干管负荷越来越大,峰值承受能力越来越低。

其次,多利用滞、蓄、渗等手段,尽量以自然规律为解决主体。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论,在小区规划的时候,应考虑模仿自然的下垫面,多绿地滞蓄,减少硬化地面。我国目前绿地接近40%,但是往往建设高于路面,对雨水没有滞蓄;要进行绿色保护和修复,而这个绿色不仅指颜色,更意味着生态功能,要做“下凹式绿地”。

第三,对雨水进行源头利用和消减。未来的居住区应当兴建雨水利用设施,完成过程控制和滞蓄,将雨水导入水系和绿地。最终进入地下管网的时候,要综合利用雨水调节池、泵房、管网、排放口通道等实现调蓄、处理和排放并举。。总结起来就是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排放。

内涝和污染、雨水资源综合利用要三位一体考虑,那么,源头、过程、末端也要三位一体。目前,我们还是处于末端控制阶段,快排的理念一定会导致内涝。

雨水管理:一个未来更大的水务市场
日益严峻的城市内涝问题,必然会带来原有城市排水系统的改造和城市化进程中新的管理措施。也许未来这部分的投资份额会超过污水和管网的市场规模。就从目前来说,大量基础工作要做,比如,暴雨公式的完善;综合规划地下管网、泵站和调蓄池也是未来很重要的一个技术方向。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借助数学模型,智能判断,依据GIS系统,建设可视的、数据化的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做风险评估,引入污染治理的概念,逐步解决面源污染。

也许我们应够首先解决地下管网数字化的问题,城市所有的建筑数据都将录入模型,勘察管径、标高、走向,每个城市都有几十万的数据,并保持动态完善。虽然在目前的发展水平下,不算高科技,但却是一个比较庞杂的系统工程。

另外,我们可以借助数字化、遥感卫星、雷达、等先进手段进行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建立直观的仿真系统,包括防洪体系、河道承受能力,水位边界条件等等,能够告诉城市管理者在哪些情况下出现问题,怎么解决。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可以把未来可能的风险变为可视化的警示,便于管理者决策。


 

张悦:将污水处理厂变成再生资源厂

时间:2014-01-02

来源:中国固废网

 

 
 

 近日,中国水协排水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在北京建设大厦举行,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巡视员张悦在年会上做了题为污泥处置的出路与思考的演讲,污泥的资源化将不是梦。

 污泥处置现状堪忧

 据《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分析报告(2013版)》预测,到2015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湿污泥(含水率80%)产生量将为3359万吨/年,即日产污泥9.2万吨。然而,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令人堪忧,从最新的统计数据上看,填埋还是我国污水处理厂对污泥进行最终处置的主要方式。从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来看,主要方式就是污泥堆肥、建材利用,前者在运营市场中占比超过10%,后者占比相对较少,另外有多达17.76%污泥的处置是去向不明的。

 政府是污泥处理处置的责任主体  资金不是主要难点

 张悦巡视员指出:住建部近年来接连出台了污泥处理处置相关技术政策,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污泥处理处置政策明确了污泥处理是政府的责任。这里谈的污泥不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市民生活中产生的。也因此,市政污泥处理处置服务的是社会,应当由谁产生谁治理。

 张悦进一步说明,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考虑过污泥的堆肥处置,也考虑过污泥的焚烧处置,但是由于技术难度或者不够经济,并没有进行下去。时至今日,市政污水的处理和管网的建设比较完善,污泥的产量大增,污泥处置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十二五”规划中已经对污泥做出专项规划。从投资来看,按照吨排水的80%,每吨污泥处理40-60万的投资额计算,目前我国每日污水处理厂产生7-8万吨污泥,如果每天解决5-6万吨,“十二五”的目标就能完成。总的投资额300多亿,五年里完成投资,对于中央财政性资金而言已不是难点。

 污泥处理处置的真正难点在于缺乏最终出路

 张悦指出,污泥处理的难点在哪?污泥处理的难点在于最终出路在哪。这一点,2013年9月由中国水网举办的2013(第五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关于污泥处理处置的讨论中也达成了一些共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实践,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深度脱水加填埋、干化加焚烧加灰渣填埋或建材利用、好氧发酵加土地利用、厌氧消化加土地利用四种主流可行的技术路线。

 技术已经不是难点,难点在于污泥的最终去向。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在水业热点论坛上表示,填埋已经不是规划的主要方向;农业利用可能危险食品安全,需进行科学评价、追踪与监管控制风险,是处理处置的高级途径;焚烧,同样面临多种问题,在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的污泥农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以前,焚烧是非常重要的过渡性处理手段。

 污泥处理处置的资源化利用之路

 张悦在演讲中表示,污泥是个宝,关键在于怎么处理。如果污泥资源化实施起来,同时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将是两全其美。在此条件下,与大家树立一个梦想,即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之梦。

 张悦提出污泥处理处置的理想状态:一是污泥全消纳;二是能量全平衡,最好有正能量输出;三是资源全回收,即污泥中碳、氮、磷的全资源化回收;四是处理处置过程全绿色,防止处理过程中产生新的化学污染,最后是费用可接受,污泥处理处置200元左右一吨将是可接受到,400-500元一吨,甚至600-700元一吨,将不具经济可行性。

 张悦进一步提出,将污泥进行热水解处理进行充分的资源化利用。污泥热水解处理能产生多个方面的作用:降低污泥的粘稠度,提高流动性,有利于污泥消化;提高单位污泥产气率;降低消化产生的硫化氢,解决硫化氢危险与腐蚀的难题,提高厌氧消化后污泥的稳定性等。热水解以后,再通过消化、脱水、干化到种树,建设移动森林,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化或者加氢氧化钠,将蛋白提取后,开发节能材料,发展碱式脱硫助燃剂等。最后,张悦表示,如果污泥中的碳、氮、磷全部资源化,打通污泥的资源化之路,污水处理工艺将向提高污泥产量的方向发展,我国污水处理厂也将变成再生资源厂。


 

张悦:污泥的沦陷与思想的飞翔

时间:2014-10-14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田皓

 
 

“我们是污水处理大国,但绝不是强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巡视员张悦在近日举办的2014(第六届)上海污泥热点论坛上的发言令人警醒。他表示,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初级——甚至比初级“更低级”的阶段。对于这种现状,他使用了“沦陷”一词。

早在今年7月,污泥处理处置难题再度为业界所关注。据《中国环境报》报道,福建省厦门市、福州市多处污水处理厂,为实现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杜绝二次污染,两市曾多次组织项目招标,但结局多是以流标告终。而通过竞争性谈判、以低价引入的污泥处置项目,最终都难以真正启动。

而工业企业偷排污泥、随意倾倒的事件更是屡屡见诸报端,其中甚至不乏原本应该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污水处理企业。从“治污者”沦为了“致污者”,污泥的沦陷不能不令人扼腕。

E20研究院统计,我国仅有25%的污泥得到无害化处置。目前,污泥的处理处置费用业内较公认的数据为:卫生填埋90-120/吨,焚烧、建材成本300-450/吨;而偷排的成本仅为20-30/吨。巨大的经济利益促使污泥处理企业置环境利益于不顾,大量偷排、违排事件屡禁不止。

张悦认为,“原因并非是缺乏资金”,因为单个项目投入数千万,早已司空见惯;也“并非是没有好的技术路线和科研基础”,在这一领域有多达上百家处理处置企业在展开科技攻关,同时众多的专家、学者也在展开研究。由此,他认为“改变既有的思想方法和认知”是摆脱当前困境、为污泥处理处置难题找到出路的首要课题。

“面对眼前的现实,我们的思想不应该沦陷”,张悦说。他呼吁行业不应再任由这种状况继续“沉沦”。相反,行业可以将此作为一种机会,让思想迎风“飞翔”。

张悦表示,从百年活性污泥法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微生物所带来的价值。微生物的作用是创新性质的,它是支撑自然界得以循环再生、新陈代谢并且生生不息的基础物质。人们从自然规律中发掘出它的分解作用,并利用人类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使之不断优化、完善,并把它作为一百年来污水处理的主流的技术,这是人类学习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后所收获的硕果,具有莫大的启发意义。

张悦认为,蓝色思维是师法自然、串联利用的循环思维,未来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想要寻求良性发展,离不开“循环”。他把国内污泥处理处置分为三个阶段:灰色、绿色、蓝色。灰色思维是单一目标的孤岛思维,一利百害,人天相悖,引发串联问题;绿色是多个目标的联系思维,内外兼顾,人天相容,产生成本问题;而蓝色是综合目标的系统思维,串联循环,人天两利,可以达到社会自然和谐的目的。

张悦最后谈到,污泥以有机质的形式进入自然循环,亘古有之。蓝色思维为污泥回归自然循环开启了一扇大门,中国有机会通过改变顶层思维实现弯道超车,进而领先世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