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污泥处理与资源利用国际高峰论坛 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污泥处理和利用标准工作组会议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夏光:绿色发展的三大动力 绿色化是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核心元素之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27  浏览次数:145
核心提示:夏光:绿色发展的三大动力 绿色化是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核心元素之一
青岛欧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污泥处理与资源利用国际高峰论坛 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污泥处理和利用标准工作组会议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对任何物体,驱动其运动的力量一般都来自三个方面:推动、拉动、行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即加快绿色经济发展需要三大动力:一是推动力,对经济发展进行从严从紧的环境管制;二是拉动力,对绿色经济发展给予激励和引导;三是行动力,增强经济体本身的绿色创新能力。三者合一,构成了绿色经济发展的总驱动力。

 

 

■绿色化是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核心元素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对绿色发展需求最迫切、积极性最高、成功可能性最大的国家,因为世界上同时具备人口多、资源紧、经济强这三个要素的国家,只有中国。我国未来发展之路(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的关键词应该是“均衡”,包含平衡、全面、中速、兼顾、公正、协调、多元、民主、妥协、补平、开放等多种内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把绿色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一起成为“十三五”规划的灵魂,将重新塑造和引领我国未来的发展格局,意义十分深远。

 

绿色发展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发展进程。发展是本体,绿色为约束。提出绿色发展,就是树立了发展的绿色价值导向,要求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这是一种很高的价值追求。

 

我国转向绿色发展是一个非常长的历史过程,“十二五”时期已经在绿色发展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十三五”时期将会进入快速推进的阶段。

 

 

绿色发展的主要路径:绿色经济发展

 

严格来说,绿色发展是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向着生态环保的方向转型和发展,分别构成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和绿色社会的发展。在这几个领域中,绿色的经济发展是最为本质和重要的,因为资源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原有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方式带来的。解铃还需系铃人,绿色发展的最大突破口还在经济发展领域,而且经济的绿色发展离不开相关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意识的绿色转型支持,可以说,抓住了绿色的经济发展,就抓住了绿色发展的要害。因此,绿色发展可以理解为主要是指绿色经济发展,或曰经济发展的绿色化。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绿色化,在当前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一,绿色化是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核心元素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对绿色发展需求最迫切、积极性最高、成功可能性最大的国家,因为世界上同时具备人口多、资源紧、经济强这三个要素的国家,只有中国。我国未来发展之路(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的关键词应该是“均衡”,包含平衡、全面、中速、兼顾、公正、协调、多元、民主、妥协、补平、开放等多种内容,拒绝单一、激进、偏在、少数、片面、封闭等做法。为此,对于那些距离均衡较远的短板因素如社会道德、生态环境等,将会采取一些特别措施,这是为什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加速”而对经济领域提“稳增长”的原因。国家对节能环保产业提出的发展规划目标是“十三五”期间实现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比总体经济增长7%左右的速度高一倍左右。

 

第二,绿色化是应对资源环境瓶颈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巨大的产业“块头”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客观原因。我们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把现有经济产能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来缓解环境问题压力呢?不能,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给了人们一个重要的警示:实体经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根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如果以虚拟经济作为经济的主体,是不切实际而且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国家已经作出了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战略决策,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就是说,我们已经没有放弃实体产业而保护环境的选择,而只能通过把实体产业绿色化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第三,绿色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战略任务,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集约发展的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些转变都主要是从经济效率本身的角度来体现的,例如主要反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率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份额提升等方面。现在,中央提出绿色发展的战略,指出“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和环境污染较重的突出问题而专门提出的,这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扩大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也使资源环境要求更加深入地融合到经济发展全过程之中来。

 

第四,绿色化是稳增长调结构的引航灯和催化剂。在以往人们的认识中,当经济比较困难的时候,国家对绿色环保的要求会相对降低一点,以免过强的环保要求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而这次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提出的,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绿色发展是为稳增长调结构指明方向,向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表明我们要保的经济增长不是所有的产业活动,而是那些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我们要实现的经济结构,也不都是原来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而是有利于循环低碳发展的经济结构。绿色发展实际上是要引导和催化经济的转型升级,促使经济增长进入具有绿色竞争力的通道。

 

第五,绿色化是经济转型的传动器和输油阀。马达轰鸣不等于车轮飞转,在马达(动力)与车轮(行走)之间,需要有有效的传动机构,才能驱动车子前行。要把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变成可见可得的现实成果,还需要具体的实施行动,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就是把这项顶层设计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传动机制”。在这里,绿色化的“化”字具有特殊意义,值得深入理解。“化”意味着在时间上长期持续,在空间上广泛实施。我们都知道,要使一个静止的重物运动起来,开始时会十分吃力,需要提供很大的推力,初始速度比较慢,但随着速度逐渐加快,就可以不必提供那么大的推力了。这个比喻告诉我们,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开始时会因为认识不足、利益掣肘等原因而比较困难,此时一定要下定决心,咬牙加力,等到绿色发展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各种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也建立起来了,那时绿色发展本身就会具有继续向前的惯性,就比较容易继续推动了。万事开头难,“化”字解其味,这是深刻理解经济发展绿色化要求的一个关键之处。

 

 

绿色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绿色是指环保,经济是指赚钱,所以绿色经济发展就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过程。具体而言,绿色经济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经济要环保”,既要求经济活动不损害环境或有利于保护环境;第二重含义是指“从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

 

由此,按照绿色经济发展是能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过程的定义,可以看到,绿色经济发展具有两项外延:第一项外延是对原有经济系统进行“绿化”或生态化改造。它包括开发新的生产工艺、降低或替代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高效和循环利用原材料、降低污染物的产生量、对污染物进行净化治理等,这些活动都能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并通过节约资源而获得经济效益,对传统产业都是适用的。第二项外延是发展对环境影响小或有利于改善环境的产业。它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有机食品、可再生能源、服务业、高新科技、植树造林等等,称为“绿色产业”。

 

“十三五”既要保增长又要绿色化,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必然途径是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加快”就意味着“踩油门”,为快跑提供强大的动力。对任何物体,驱动其运动的力量一般都来自三个方面:推动、拉动、行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即加快绿色经济发展需要三大动力:一是推动力,对经济发展进行从严从紧的环境管制;二是拉动力,对绿色经济发展给予激励和引导;三是行动力,增强经济体本身的绿色创新能力。三者合一,构成了绿色经济发展的总驱动力。

 

1、推动力:实行从严从紧的环境管制

 

推动力是来自经济系统以外的强制性力量,对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给予约束和制衡,使经济发展更绿化,属于“大棒”政策。从国内外经验看,对经济发展给予强力的环保限制是普遍做法,相当于从经济发展的腰眼上顶住往前推动,因此被推动的对象是被动的,需要受到监督。这种限制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的,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所受的环境管制越强。从严从紧的环境管制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环境管理、司法管制、政治约束等方式来实现。

 

第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根据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一些特殊的地区,要实行环境优先。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要求,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经济政策、建设项目等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容量不足和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计划的地区,严格限制有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的新建和扩建。对资源和环境消耗设定刚性红线。从资源环境保护的角度制定更加严格的产业政策。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和执法。依法关闭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对排放污染造成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围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和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等重点任务,严格执法,重点抓一些大案。严格实施对自然资源的用途管制。司法系统介入资源环境领域,按照新《环保法》和高法、高检关于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解释,加强环境污染案件的审理和判决。

 

第三,强化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把环境保护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阶段,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强化环境保护的把关和引导作用。从环境保护方面提出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建议。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决策,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论证,必要时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把环境保护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主要标准和重要手段。

 

第四,把环保要求纳入生产和消费全过程。广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节能降耗,防范和应对污染事故,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生产体系。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流通方式,积极治理铁路、水运等运输污染,保障危险化学品运输和储存安全,限制高污染产品贸易,完善资源再生回收利用,建立清洁、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推行强制性生产者责任延伸、垃圾分类和消费品回收制度,建立绿色、节约的消费体系。

 

2、拉动力:制定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

 

拉动力是指通过经济利益等市场手段对绿色经济发展行为给予引导和激励。与前述强制性的推动力相比,拉动力更加注重正向激励,谁走绿色发展之路就使谁获益,调动经济行为者的主动性,因此不必过多依赖外在监督。激励政策就是“胡萝卜”政策,这种政策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企业等经济主体已经能够达到基本的环保要求,在此基础上用经济激励政策使之达到更高的环保要求。在这方面,国家已经制定了很多促进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环保产业等的鼓励性政策,今后这些政策将会更加充实。

 

第一,建立健全环境产权制度。按照中央关于“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的要求,完善产权制度。一是建立环境资产的产权法律制度。制定环境标准和划出生态红线,确定可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规模,明确这些环境承载力的终极产权属于全民所有,其作用是从经济发展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建立国家代表全民行使该种环境承载力所有权的经济体制,可以考虑成立“国家环境资产经营总公司”来承包作为经济资产的环境承载力,这个公司出于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会尽力把有限的环境承载力资源配置到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上去。三是建立环境资产产权交易市场,让市场机制发挥配置经济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有限的环境承载力资源经过市场选择而流转到获得更高效益的生产领域。以上思路可以先在局部区域或流域进行试点。

 

第二,实施促进提高资源产出率的鼓励措施。用法规形式确立对循环利用资源的经济活动给予减税、补贴等优惠措施。制定法规和相关政策,对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等行为,给予奖励或补差。制定法规政策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包括建立清洁产业技术研发支持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平台等。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补偿等重要制度。

 

第三,创设有利于绿色经济的激励机制。出台绿色信贷、污染责任保险、绿色投资等环境经济政策,把产品消费后的处置责任前移到生产者,从而激励生产者按照环境友好的理念进行产品设计,优化生产过程。通过制定引导性的财政和价格政策,引导企业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之路。通过调整水、电、煤等资源价格促进企业采取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工艺。完善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省(市)、生态示范区、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绿色采购等,使那些在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融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地区获得荣誉和实惠。

 

第四,实行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干部选用制度。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依据,改革干部考核评价和任用制度,使那些在推进绿色化中成绩突出的干部得到重用。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等为基线,建立生态环保问责制,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

 

3、 行动力:鼓励企业和社会的绿色创新

 

行动力是指企业和社会主体实现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的能力。如果这些经济主体没有行动能力,那么无论外界的推动力和拉动力怎样加大都不会起作用。绿色创新是一切有利于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目标的创新活动,又可称为生态文明创新,是应对发展与环境双重要求的唯一出路。过去,企业和社会的创新活动主要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导向的,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原因之一,现在需要把它们的创新活动引导到生态文明创新上来。

 

生态文明创新(绿色创新)的行动力是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自身的一种内在能力,这种能力之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企业和社会主体的生态文明意识,这是一种主观动力;二是这些主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行动的能力,这是一种客观能力。因此,提高绿色发展行动力,要分别从提高这种主观动力和客观能力上入手。

 

第一,增强全社会绿色创新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重视精神力量对全社会绿色创新的强烈激励作用,在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中倡导绿色价值导向和生态伦理观,大力宣扬企业家和知识界对绿色创新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把绿色创新纳入“创新发展”的范畴之中,向全社会传播把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融合起来的理念。发起绿色社会运动,倡导“我是绿色发明家”理念,鼓励社会公众从生活细节中发现和发明各种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小窍门好方法。在各级教育系统中增加绿色发展和绿色创新的内容,培育青少年对绿色发展的信念和兴趣。

 

第二,增强全社会对绿色创新的知识重组能力。完善绿色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为社会的绿色发明创造提供有力的法律保护。实行广泛的环境信息公开,向全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绿色环保信息。向中小企业提供提高研发能力的专业培训,支持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万众创业,大众创新”。设立国家绿色创新工程和绿色科技创新奖,对公益性绿色发展科技研发进行专项资金支持。

 

(作者系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夏光:绿色发展的三大动力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