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污泥处理与资源利用国际高峰论坛 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污泥处理和利用标准工作组会议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推进“海绵、黑臭、大管廊”有多难? 海绵城市重在顺势而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23  浏览次数:105
核心提示:推进“海绵、黑臭、大管廊”有多难? 海绵城市重在顺势而为
青岛欧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污泥处理与资源利用国际高峰论坛 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污泥处理和利用标准工作组会议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原标题:海绵城市重在顺势而为)

要警惕海绵城市流于概念,海绵城市真谛是顺势而为。古人造城,水在城中、城在水上,其实土地原本就能蓄水调节,让自然这只无形之手发挥效力,就是海绵城市的实践。

海绵城市

重在顺势而为

肖 纯

近日,有记者实地探访了宁波海绵城市申报试点慈城新区。4月底,宁波市入列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早在去年,嘉兴市已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中浙江的唯一试点。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就像海绵一样。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也是全国唯一两个字都带水的省份。省内江河纵横、山海相连,孕育出鱼米之乡与江南水乡。另一方面,由于季风造成降水不平均,且台风经常光顾,浙江也饱受水之困。因此建设海绵城市不应止于嘉兴、宁波,而是全省之需。

另一方面,要警惕海绵城市流于概念。海绵城市重在实践,在某些方面,“五水共治”与海绵城市的一些理念不谋而合。

记者观察到,在宁波慈城新区的中央位置开挖了面积26.9公顷的中心湖,并通过连接中心湖的各条路网,建设海绵道路和独特的“下沉式”绿化带,让中心湖这块“海绵”承担着蓄洪和水处理净化的重担。每当降雨来袭,雨水沿生态滤水带向中心湖汇集,可以排涝。同时,地表水经过“下沉式绿化带”的层层过滤,从污水净化为可灌溉用水,不仅使水资源得到回收利用,也保证了中心湖的水质。

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并不玄乎,真谛就是顺势而为。类似案例在浙江其实并不鲜见。金华燕尾洲公园设计之初的理念就是“与洪水为友”,在去年世界建筑节大奖中,获得年度最佳已建成建筑奖,成为中国唯一获奖项目。

台州永宁江水泥防洪堤本意是防洪,结果发现有碍观瞻,也影响了水牛下堤喝水。于是采用生态理念,看水淹到哪儿,就把被淹的地方留作湿地、公园、稻田,把河道恢复成让植物可以生长、青蛙可以产卵、鸟儿可以栖息、水牛可以下水的地方。很多年过去了,洪水来了可以行洪,洪水退了就成动植物的天堂。

反观国内大多数城市,基本是高台式花坛或草坪。而只有绿地比地面低,才能发挥出滞洪作用。而且国内城市绿地下面还存在大量地下空间。西方城市地下空间一般下埋很深,不影响下渗,而且会配合排水系统形成落差。

在中国古代,城市水源就是水景,更是排水与蓄洪区。这对当前只注重技术手段和工程设施来防涝排水的城市,无疑是一个重要启示。古代庭院透水地面比例高达80%,还筑有池塘,下雨时蓄水、干旱时不缺水,这样的布局值得现代小区借鉴。而古典园林绿地全部下凹,在雨天可充分接纳地表径流、涵蓄降水。这与现在海绵城市下面的蓄水池不谋而合。

古人造城,水在城中、城在水上,本身就是海绵城市的实践。如今下雨时要排水,干旱时要洒水。其实土地原本就能蓄水调节,让自然这只无形之手发挥效力,不就是顺势而为吗?

 

海绵城市重在顺势而为

     来源: 浙江日报(杭州)


推进“海绵、黑臭、大管廊”有多难?

 2016-05-10 夏青 夏青说绿

       住建部针对排水防涝、海绵城市以及黑臭水体整治提出了有关海绵、黑臭、大管廊的三大工程,明示了工程进度和考核目标,特别还提出建设海绵城市一平方公里投资一亿到一亿五的测算指标。部门领导重视并不难,难在提出体现绿色发展的正确决策。

       国内最先号召建“海绵城市”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恢复自然水循环角度发表的见解。他说:“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决城市的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听到这一指示,我最初的认识是海绵城市建设应该从住建部拆水泥地面、拆马路牙子开始,促进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因为我们的城市建设确实与蓝水、绿水等利用雨水资源的现代理念有较大差距。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相联系,这一自然水循环概念被突破了。中国给水排水2016年5月8日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大要素一文中,六大要素把“净”字排在第一位,即为“净、用、排、渗、蓄、滞”,这六个字把降雨产流过程的六个自然环节“渗、滞、蓄、净、用、排”颠倒过来。看不懂的是这种颠倒是为突出“净、用、排”的人为调控目标吗?本来海绵城市的成效考核依据选择的是落后的径流系数法,对区域或小流域的“渗、滞、蓄”过程就难以科学计量,再通过调整六大要素顺序,进一步忽视“渗、滞、蓄”的产流过程,海绵城市建设不成了无源之水吗?

       海绵城市不重在水量调控,要以黑臭水体整治作为海绵建设的突破口,这又是一难。因为城市径流污染来源于街道固形物,是依靠径流洪峰输运的污染物,城市裸露地面越少,这一峰值出现的越早,历时越短,是一定和排洪河段相联系的污染现象,不是现在所指的黑臭水体。因为黑臭水体大多是死水,因流水不畅而腐,而城市的排水管网一定要接续排洪河段才不至于发生大规模的内涝。初雨径流污染发生于降雨径流产生的最初一小时,由初雨冲刷所致。先进国家多采用低地暂蓄、管道调峰等措施。而黑臭水体治理则必须“治”字当头,采用“治、截、导、用、整”五字方针。

       1981年中国环境学报曾刊登我的一篇论文《城市径流污染系统分析》,那时中国还未实行无铅汽油,因此铅、锌(轮胎磨损产生)和COD是主要污染物,北京通惠河雨后短时间即呈现COD高峰,该文还特别指出径流污染中溶解态大于固形态。北京的这一数据被世界城市径流大会总结为城市径流污染研究的最新成果。现在城市径流污染的铅很少了,引起城市水体黑臭的因素主要是城市街道固形物,这种固形物总量每年第一次降雨冲刷最多,第二次、第三次……越来越少,而且随降雨强度变化,发生过程也只是洪峰时段,不是长久影响因素。对于这样一个随降雨规律变化的动态污染源,想作为治理黑臭水体的突破口需要进一步研究。

       为了解决黑臭水治理,郝晓地教授特别提出了“三级跳”程序,即:一、“阻断外源”,“水陆空立体防范措施”;二、“自净恢复”,“让水动起来”;三、“水质保持”的系统方案。在“阻源、恢复、保持”这三级跳中,他很乐观的把一级跳归于老百姓,二级跳归于政府,三级跳归于污水处理企业,这种分工可以进一步讨论。其实治理黑臭水体的关键是克服部门执法权限及行政地域权限两个限制,真正形成合力,才可能实现三级跳。如今,住建部、环保部、水利部能否真正联手,不仅仅是联合公布黑臭水体名单的问题,还需要从示范工程中找到操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最后,有关地下管廊工程就不必多说了,这有明显的拉动GDP的动因。我国和欧美最大不同是季风性气候导致雨季集中,不同于欧美常年风调雨顺,对地下管廊工程的价值观、风险概率要求不同,不能简单仿之。这一难主要表现在中国政府习惯用项目制和项目补贴制,这可以吸引地方积极响应,争取补贴,但难以保证工程的可持续性和促进国家绿色发展,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我不反对建设海绵城市、治理黑臭水体、完善地下管网,都是很得民心的任务,但我不赞成“一阵风”式的方式推进,也不赞成不正确的运用技术概念,特提出浅见。期望能珍惜纳税人的钱,把这些工程真正建成绿色工程,让子孙后代得利。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