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自序
回国16载,一直用笔(如今实为电脑)耕耘,且大都发表在《中国给水排水》杂志上。其实,文章对我早已没有职称晋升的作用,任职考核随便几篇文章便能打发,也没有论文考核的压力。写文章不过是一种爱好和享受,将自己“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所见所闻尽快与国内同行分享,也期望起到某种方向的引领作用。自2010年担任《Water Research》区域主编(Editor)以来,处理稿件时间长了确实能让人看出几分国际研究趋势的“门道”;再加上对国内现状的知晓,经常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写作冲动,不知不觉6年时间在《中国给水排水》上便发了30多篇观点性、方向性的文章。
赞赏有加的有,不以为然的也有,这都很正常。不然,成为一种“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东西便失真了。事实上,文章中的很多观点和方向并非“一己之见”和“方向杜撰”,大都是自己对国际研究趋势的理解和总结。记得2006年第一部专著《可持续污水-废物处理技术》出版之后,在业内曾引起一些漪涟,不少看到的同行大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但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认为书的理念和方向过于超前,是中国10年、20年后才可能考虑的事情。
然而,仅仅不到5年的功夫,自己书中所描述的一些技术理念和研究方向便成为业内趋之若鹜的热点。最近还有一些 人对我说,目前业内很多时髦的“噱头”也与我专著内容如出一辙。这样看来,我写的东西理念虽有一定提前量,但确实代表着一些行业方向。其实,这便是学术!在我看来,“学术领跑、技术随行、工程断后”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学术树立理念(Idea),技术(Technology)解决难题,工程(Engineering)付诸实施。然而,这种“三级跳”式研发规律近年来好像有些本末倒置(Bottom up),其后果可想而知。
好在明白人还是有的。《中国给水排水》虽不在“世界城市”的中心位置,也不过是个工程类杂志,却十分注重行业的方向引领作用,特别是国际动态的变化。这源于杂志社有着一群积极向上但又不墨守成规的年轻编辑,他们渴望杂志具有行业方向引领的作用,而不是简单成为总结方方面面业绩的一种常规面孔(版面)。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才使这个涉水杂志成为国内目前首屈一指、众人关注的一本杂志。
远离中心城市和名牌大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远离各自的本分,更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而再、再而三的“瞎折腾”现象。
郝晓地
2017年1月16日寒假之初于北京
目次
1.源分离生态效应及其资源化技术
2.人工湿地温室气体释放、影响及其控制
3.北京聚水/排涝策略计算分析
4.自然沉降藻-菌共生絮凝体研究进展
5.水国荷兰从围垦排涝到生态治水
6.黑臭水治理程序辨析
7.污水处理碳中和运行需要污泥增量
8.厌氧消化数学模拟技术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
9.北京给水水源的历史变迁与终极选择
10.MBR工艺可持续性能量化评价
11.污水处理的未来:回归原生态文明
12.热水器出水口H2S气体逸出现象探源
13.新加坡再生水厂能耗目标及其技术发展方向
14.美国碳中和运行成功案例——Sheboygan污水处理厂
15.德国可持续污水处理工程典范——Steinhof厂
16.碳中和运行的国际先驱奥地利Strass污水厂案例剖析
17.荷兰未来污水处理新框架——NEWs及其实践
18.污水处理“碳中和”运行能耗赤字来源及潜能测算
19.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水并产能的潜力分析
20.剩余污泥转化能源的瓶颈与突破技术
21.污水处理厂“碳中和”评价方法创建与案例分析
22.悬浮填料强化污水生物处理的实际作用揭示
23.生物营养物去除工艺的数字化控制集成研究
24.强化低碳源污水生物除磷的技术方式探究
25.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工程化进展一瞥
26.微污染物的影响评价及其去除技术
27.提高“未来的城市”可持续性的水与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28.污水处理低碳运行策略与技术导向
29.源分离技术的国内外研发进展及应用现状
30.北京某大型市政污水厂超负荷运行能力的模拟评估
31.氧化沟工艺脱氮除磷功效与能效的模拟评价
来源: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03667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