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环保行业工作者,我深知环境保护对于国家在社会进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也为我国在经济条件尚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舍得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花钱而感到理解和高兴。
作者说:“我是一名环保工程技术人员,长期从事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和管理,亲身经历了我们国家污水处理行业从小到大飞速发展的过程。我想和大家说一说最真实的感受。”污水处理厂的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当今我国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无论谈及处理厂的处理效率还是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正如当前的国家发展一样,最大未必最强,量变到质变还有一段路要走。水业同仁们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作为一名环保行业工作者,我深知环境保护对于国家在社会进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也为我国在经济条件尚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舍得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花钱而感到理解和高兴。
但是,有时候,亲眼目睹一些不切实际、不讲科学、蛮干折腾的现象,我还是会感到深深的无奈。你明知道大把大把的钱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却无力阻止。

经过二十多年持续的建设,我国建成的市政污水处理厂覆盖率已经很高,也有很高的污水处理率。如果这么多污水处理厂都能在设计负荷条件下运行的话,我国的水污染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减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但实际上并没有。
而且,据我了解,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也绝不亚于发达国家,有的甚至比他们还严格的多,但结果却是我们的水环境污染仍然没有得到根治。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部分污水处理厂达不到设计处理规模。比方说一个设计处理规模10万吨/天的污水处理厂,由于配套的污水管网不完善,实际上每天只能收到5-6万吨的污水。(当然,也有部分城市的状况是每天实际处理水量大于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处理能力,在超负荷运行的,这个我们今天暂不详述。)

广州省惠州市2017年7月新闻
前些年,国家每年向地方政府提供大笔国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小小的地方政府为了多争取国债,都把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做的大大的,以至于很多污水处理厂建成以后多半设施闲置。
除了设计能力超前的问题,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不足更主要是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的问题。收集污水的管网存在大量雨水管和污水管混接、地下水渗漏等现象。这样的结果就是花了巨额资金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没有发挥出应有效益,应该得到处理的污水依然在外面污染着环境。
近几年,进水不足这种情况已经好转,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配套污水管网的完善,污水量也在不断增加,逐步消纳了一些污水处理厂的富余能力,尚未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下的小污水处理厂了。

浙江省2016年10月新闻
第二个更加糟糕的原因是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达不到设计要求,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污水处理厂,尤其是县级以下、规模较小的污水处理厂,进厂污水的实际污染指标大大低于设计指标,也就是说当地污水的污染程度较轻或者很轻,稍微处理一下就可以达标,甚至不处理就已经达标。城市的等级越低,这种现象越严重。
具体原因就在污水管网。很明显,现在我们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城市污水管网的改造和完善,把该收的污水收集来,不该收的清净下水(主要是雨水)分出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污水处理厂效益。

然而现实是,在部分管理部门看来,环境污染没有根本好转的原因在于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标准还不够严格,我们需要在原本已经很严格的出水标准上进一步加码。更有甚者,一些重点流域和城市出台的地方标准都是以某些地表水的指标为参照,导致当地的污水处理厂不得不一再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工艺越来越复杂,投资和运行成本越来越高。
各地污水处理厂在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进行了一轮一轮的提标改造。就有了污水处理厂实际出水COD(一种表示水质污染程度的主要指标)为40mg/L,却要求按50mg/L提标改造的荒唐现象。

我们来讨论讨论性价比,我国市政污水处理厂一般可以去除的COD约在250-300 mg/L,而提标改造去除的COD仅为10-15 mg/L,但提标改造的费用却约为建设污水处理厂的1/3-1/4,两者的投入产出根本不成比例。我想,可以说提标对水污染的改善作用不大,其代价却何止百亿千亿!更何况有些污水处理厂目前根本不需要提标。
换个角度说,。
全社会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的大环境下,决策部门也必须迅速拿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普遍偏低的现象由来已久,其原因决策部门未必一无所知,但真放到日常工作中,进行污水管网的改造是一个很费时、很费力且不容易出效果的事情出污染解决方案,最后,选择提高标准就是一个很大概率的事情了。说的不太好听,这无异于掩耳盗铃,既劳民伤财,又起不了多大作用。
各地的污水处理厂这么多,情况各不相同,对于那些出水已经达标甚至优于设计标准的污水处理厂,有必要一刀切地要求在限定期限内提标改造吗?为什么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实施,以节省大笔投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