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永臻教授在指导研究生共同讨论污水处理的研究课题
一座城市,有水则灵。而如何保持水质清澈、降低城市污染是一个重要课题。在北京工业大学,就有这样一位教授,他以污水处理与排水工程为研究方向,在污水生物处理理论和污水处理厂的自动控制与智能控制方面有着较深入的研究,致力于改善北京市水环境质量。他就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彭永臻教授。
伐木丁丁 流水淙淙
见过彭教授的人都说他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透着一股“韧劲儿”,了解彭教授的人都说他在学术和科研方面有一种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拼劲儿”。而所有这些都与彭教授年轻时那段宝贵的经历密不可分。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19岁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兵团的条件是艰苦的,身为副排长的他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干活。他白天伐木、搬运,晚上还要伐锯磨刀以备第二天使用。在黑龙江冰封雪地的冬天里,伐木的汗水天天都会浸透他的棉衣棉裤,而每天中午唯一的粮食就是身上带的几个早已被冻得冰冷生硬的馒头。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彭教授度过了五年的艰苦岁月,并且以两个月的时间伐木512立方米而获得第一名,荣立“三等功”。在推荐上大学的名额时,他是唯一一个得到所在连队全票推荐的人选,而在之后的考试中,他又是全团仅有的四名各科成绩均得“甲”的考生之一。
五年的艰苦岁月磨练出彭教授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优良品格。这为他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实的根基。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到考取我国著名污水处理专家硕士研究生,再到留学日本深造,彭教授一路进取,一路优异。1987年,彭教授顺利获得我国首批 “国家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1990年他决定继续深造,师从我国国际知名水处理专家王宝贞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开始了个人学术研究生涯的新起点。彭教授杰出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他在学术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彭教授先后于1990年和1993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彭教授在哈工大期间作为第一完成人共主持了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两项 “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以及二十余项国家“七五”和“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实至名归,彭教授于1998年获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彭教授从哈工大调入北京工业大学,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他非常重视学科建设,他常说:“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和学科发展的生命线。”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通过本学科教师与研究生共同努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很短的时间进入了良性循环轨道,学科建设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七年间跨出了十大步:
2000年,获环境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建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02年,环境工程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资格;2005年,环境工程获得北京市品牌专业;2006年,彭教授的团队成为北京市属高校首批“学术创新团队”;2006年,彭教授的“水质工程学”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007年,“环境保护概论”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007年,彭教授的团队获得 “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夏定国说:“彭永臻教授是我们学校引进博导最成功的一例,他不仅自己干得有声有色,还带着整个团队一起前进。”
在彭永臻看来,兵团五年的知青生活给他带来的不只是体质上的锻炼,而是一种意志和品质的升华。“那种艰苦生活、危险的工作环境根本就不是现在的环境所能比拟的,那个时候我都能挺过来,现在只不过工作时间长一点,睡觉晚一点,这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彭教授如是说。
净水大师 环保先锋
北京工业大学在“211工程”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了“立足北京、依托北京、服务北京”的指导思想。彭教授来到学校后,坚持这一指导思想,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当他注意到北京水资源短缺问题亟待解决时,就将课题的研究与北京水资源短缺及城市污水处理的任务相结合:针对北京市水环境的特点,他把污水的脱氮除磷处理作为了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
为使北京市的城市水环境质量尽快得到改善,提高北京市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改善的科研和管理水平,2002年在彭教授的提议和协调下,他与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水利与科学研究所和北京城市排水集团共同努力获得了一项“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北京城市北环水系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之后,他又主动与北京建工集团合作,共同争取到另外一项“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城市污水处理SBR法设备成套化与控制系统”。这两个项目是迄今为止北京市属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环保领域首次获得的国家“863计划”项目。
在申报 “城市污水处理SBR法设备成套化与控制系统”这一“863计划”时,为使申报材料更完善,彭教授带领学生加班加点,放弃了“五一”休假,日以继夜地工作,常常在实验室解决一日三餐,因为他深知这项课题对于改善北京水环境的重要性。彭教授对学生说“人生能有几次搏。关键时刻要能冲得上,拿得下!”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经过投标、答辩与论证等激烈的竞争,这一课题终于被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立项。
彭教授追求完美的敬业精神感染着他的学生,学生自觉坚守在实验室,和他一起工作到深夜。他们经常被楼里的管理员“撵”走。硕士生杨庆刚记得自己刚到实验室时,他的博士师兄半调侃似地说:“你来了,不说你在研究上能帮多少忙,至少我能吃上饭了。”
彭永臻教授的攻关小组,针对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亟待解决的瓶颈因素,开发出高效处理技术、设备及组合工艺,建立起高浓度废水处理过程智能化和可控制化的有效方法,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该项目申请了7项高浓度废水处理技术与方法的国家发明专利,开发出5套核心技术,其中3套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1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分别在太湖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等建立了15个有影响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示范工程,有效地处理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