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运量接近2.6万吨,年生活垃圾超过900万吨。虽然上海自1995年倡导垃圾分类,是全国最早推行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但效果并不明显。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处理,是公认的走出“上海垃圾围城”困境的最佳路径,实施强制性的垃圾分类已迫在眉睫。
为促进中学生对垃圾分类的了解,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上海院士中心于4月19日在上海汾阳中学举办了第68期院士专家讲坛,邀请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邰俊教授为全校师生讲解“垃圾分类知多少”。
邰俊教授从生活垃圾增长性、污染性、资源性、社会性四个特征切入,阐述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产生的垃圾直接消耗了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直接影响。因此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邰教授在介绍其他国家垃圾分类经验时提到,发达国家已经把管理重点从末端处理转变为源头减少,通过立法先行,完备收运处置体系和精细化过程管理,分级管理生活垃圾。
邰教授介绍,上海先后经历“分类试点”、“分类模式形成”两个阶段,即将于今年7月1日实施的最新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标志着上海正式进入“模式完善与推广” 阶段。该条例健全了垃圾全程分类体系,针对当前垃圾分类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提出强制规定,从法律的高度明确了垃圾管理原则、分类标准、政府职责、垃圾产生者责任等内容。
邰教授结合生活常见垃圾实例,向同学们详细说明了分类方式。同学们表示本次讲坛内容实用性很强,收获很大,以后再也不会在垃圾桶前犹豫不决了。
通过本次讲坛,上海院士中心不仅带来垃圾分类的科学知识,还向学校捐赠了院士传记系列丛书,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科学家的故事,一起探寻院士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如何克服困难、对科学事业孜孜以求、不断奋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