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希,1965年12月出生于辽宁本溪,籍贯湖南长沙,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副部长级)。

1986、1989年和1992年于吉林大学化学系分别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并进入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历任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同年当选为美国化学会会士。
主要从事超分子体系的构筑、调控与功能研究。提出了超两亲分子新概念,为可控自组装和解组装提供了新基元。建立了四种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可以用来制备可降解和自修复超分子材料。以超分子策略实现了自由基活性的调控,开拓了超分子催化新方向。制备一系列含硒高分子,丰富了动态高分子材料方向。开辟了超分子化疗新方向,可以此降低一些临床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并提高其抗癌活性。发展了基于分子间不同相互作用的界面组装方法,实现了多种构筑基元的有序组装,并用以制备有机薄膜材料和功能表面。以单分子力谱技术研究分子间和分子内相互作用,为从单分子水平认识分子结构、超分子结构及组装驱动力提供了实验依据。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以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引领着这所国内著名高校不断前行。
张希校长拥有丰富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经验,曾在国内外多所知名大学任教或担任领导职务。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因此始终致力于推动吉林大学的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
在张希校长的领导下,吉林大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和荣誉。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誉,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吉林大学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为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张希校长非常注重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动吉林大学的教育创新。他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他的努力下,吉林大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
此外,张希校长也非常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动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他倡导开放包容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项目。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总之,吉林大学校长张希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吉林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引领下,吉林大学将继续前行,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人才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