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8年,毛主席在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的陪同下,考察了四川都江堰。

毛主席手指着都江堰,向张建中询问都江堰的历史。张建中为毛主席一一作了介绍。
突然,毛主席说出惊人之语,大家到后,全都慌了神……
灌县的饭很好吃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成都会议”。
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各部委负责人参加。

这是中国解放后,毛主席第一次来到四川。来到四川后,毛主席想着多到下去走走,看看。
这也是建国后,毛主席唯一的一次四川之行。
毛主席到了四川后,蒙蒙细雨一直下个不停。3月21日,天气晴朗,十分难得。在明媚的阳光下,整个川西平原上,都显得一派生机,春意盎然。
在百忙之中,毛主席决定,利用好天气,抽出时间,去都江堰视察。
上午十点,从成都的金牛坝招待所里,开出来几辆小轿车。
在省委书记李井泉的陪同下,毛主席坐在其中一辆小轿车里,车子沿着成阿公路,飞速向前驶去。
毛主席望着车窗外地里的庄稼,想到了丰收的场面,心情格外好。
在接近中午的时候,毛主席一行来到了灌县县城。
到了灌县,正好赶上饭点,县委工作人员根据他们所掌握的毛主席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特点,专门为毛主席挑选了合适的厨师。
经过县委工作人员的实地考察,选择了井福街上的一家小饭店,为毛主席准备饭食。
县委的同志们认为,这家小饭店紧挨着县委,出口很多,可以从饭店的后门一直进入县委办公大院。

经过简单的装饰,这个小饭店看起来温馨了好多。
县委的工作人员,精心挑选了几个表现好的食堂服务员,来担任这次的接待任务。这些人都是年轻机灵的党团成员或是积极分子,政治上都很放心。
中午刚过去一会儿,毛主席就来到了这个小饭店。
毛主席身上穿着一套灰色中山服,从衣兜里掏出一包香烟,给县委的同志们每人发了一支,大家一边抽烟、交谈,一边等待服务员把饭菜端上来。
这是灌县的县委领导们,第一次接待这么大的领导。陪同毛主席一起用餐,总让大家心里觉得有些紧张和不自然。
毛主席表现得十分随和,看看县委的同志们,脸上满是笑意,诙谐地说:“今天谁请客?”
陪同的县委同志们听到毛主席这样说,大家都争着表示自己请客。
毛主席见状,哈哈大笑,说:“还是我请客吧。”
县委的同志们按照毛主席的意见,准备了一顿非常简单的午餐,主菜是豆花和回锅肉,主食是一些米饭。
吃完饭,毛主席亲切接见了饭店的服务员和厨师张金良。毛主席夸赞张师傅的手艺好,做的饭很好吃,很谢谢他。

临别时,毛主席和大家一一握了手,亲切地对大家说:“你们辛苦了!”
看着毛主席远去的背影,张金良和服务员同志们心里激动不已,眼里都含着眼泪。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怎么会不激动?
都江堰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工程
告别了县委的同志们,毛主席上了车,向都江堰出发。
在成阿公路的玉垒山腰,小轿车停了下来。车门打开后,毛主席从车上下来,呼吸着新鲜空气。
毛主席伸了伸腰,发出一声赞叹:“灌县是个好地方嘛,山清水秀哟!”
说完,毛主席接过警卫员递过来的专业望远镜,朝西北方向望去。
在望远镜里,毛主席望着远处隐隐约约的大雪山,被大雪山的纯洁无瑕感染。他一直站在那里,望着,望着……
毛主席回过神来,把镜头移向远处的都江堰,仔仔细细地观察着,看到一些感兴趣的地方,毛主席和身边的随行人员作了交流。
毛主席看着这个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遗产,询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分水鱼嘴的水文情况和截留情况。
据张建中介绍,都江堰是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时,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修建而成的。

李冰规划把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将其中一条引入成都平原,一来为岷江分洪,以减少自然灾害;二来把引过来的水用于灌溉农田,让岷江变水害为水利。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包含了宝瓶口进水口、鱼嘴分水堤和飞沙堰溢洪道。 这三个工程是顺次而修的。
为了减少西边经常泛滥的江水,李冰父子思考把部分江水引向东边,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后来,李冰父子邀请了当地一些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江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把水引过去。
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玉垒山腰凿出了一个山口,因开凿出来的山口,形状很像一个瓶口,就把它取名为“宝瓶口”。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为了让江水流入地势较高的江东地区,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
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分水鱼嘴”。
鱼嘴建成后,岷江水被一分为二。西边沿岷江河域顺流而下,称为外江;东边流入宝瓶口,称为内江。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

分水堰采用了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即“四六分水”。在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60%的江水流入内江;洪水到来后,水位较高,60%的江水就沿着较宽的外江流走。
为了保持灌溉区的水量稳定,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李冰修建了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
让江水形成环流,在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的泥石流入到外江,不再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这个工程取名为“飞沙堰”。
飞沙堰是竹笼装入卵石堆筑而成的,为了调节水量,堰顶做了一定的高度,在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由平水槽没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
同时,漫过飞沙堰的江水流入外江时,产生了漩涡,利用离心力,把水中的泥砂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的沉积。
为了便于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让人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置在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的方法,确定水位高低。
为了人工疏通泥沙,李冰让人在江心放置了石马,作为水量最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带领下,人们经过八年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都江堰”这一历史工程。
都江堰历史工程,让岷江水在经过都江堰的时候,化险为夷,变害为利,造福桑梓。

毛主席对此表达了深深的敬意。
由于这一工程在水利方面的作用极大,在岷江急流冲击下,竹笼结构的堰体并不稳固,内江河道仍难免会发生淤积。
对此,历代政府都会定期维修。到了宋代,都江堰管理逐渐形成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
听到张建中介绍到这里时,毛主席问李井泉:“每年岁修给不给民工钱?”
李井泉点了点头,回答说给钱。
毛主席又问每次需要多少人参与岁修。
张建中想了想,回答说每次参与岁修的民工大概有100万名左右。
毛主席听到张建中的话,沉思了片刻。他表示今后的岁修,应该改用机器,用机器来代替民工,节省一些人力。
毛主席的目光转移到都江堰的分水鱼嘴上,指示以后要想办法,用现代化的工程,把江中的泥沙控制起来。
后来,在毛主席驻足观看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观景台,还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幸福台”。

在1980年7月的时候,邓小平回到四川,来到“幸福台”,在听完陪同人员的介绍后,表示还是叫“观景台”比较好。
毛主席来到都江堰离堆北端的伏龙观。
张建中介绍说,这个伏龙观,又叫做老王庙、李公祠、李公庙,是人们祭祀李冰的地方。
相传,李冰父子在治水时,曾经制服了岷江中的一条孽龙,然后把它锁在离堆下面的伏龙潭中。
因此,后人在此地建立了祠堂,祭祀李冰。北宋初年,改名为伏龙观。此后,才有了道士,在这里掌管着香火。
整个殿宇有三重。第三重是清朝同治间,在原有的两重基础上,修建了李冰殿。 从前到后,逐渐升高。
毛主席拾阶而上,到了后殿,看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模型和都江堰灌溉区域图。

毛主席看得非常仔细,目光到了飞沙堰洪道的时候,指着地图问张建中:“这里修个闸门不更好吗?是不是?”
张建中听了毛主席的建议,表示同意在这里修一个水闸。
看到毛主席目光停留的地方,张建中介绍说,岁修的时候,就是在这里挖泥淘沙的。
毛主席想了想,说:“那一百万年以后,成都平原的泥沙就没处堆了。”
张建中说,以后会在岷江的上游修建水库,这样一来,江水中的泥沙就会减少,也就挖不出太多泥沙来了。

毛主席听后,点了点头,赞同张建中的说法。
后来,毛主席一行来到宝瓶口。他回忆着张建中介绍内容,想着下游灌溉的万亩良田,心里很高兴。
毛主席迎着水流的方向,站在岸上,指着宝瓶口两边的岩石问张建中,这两边的岩石会不会被江水冲垮。
张建中回答说冲不垮,因为在这里的岩石很坚硬,很难被江水冲垮。
毛主席笑了笑,说:“一百万年以后,可能要冲毁吧?”
随行人员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人会像毛主席一样想得那么久远。大家一时间都答不上来。
在毛主席说完这些话后,有关部门还是很重视的,专门进行了考察,并制定了工程计划,组织了民工,用钢筋水泥结构,把这里加固好。
毛主席看着宝瓶口的水流,眼睛一亮,问张建中:“这里有多深?过去有没有人下去游过?”
对于突如其来的问题,张建中想了想,说:“这里有8米深,没有人下去过。”
突然,毛主席说:“我想下去!”
陪同人员听到毛主席的话,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听到后,心里突然一惊,张开嘴,似乎想说“不会是真的吧!”,却是没发出声音。
毛主席的话,大家听得很清楚,没有一个人听岔的。这样的话,让大家都心里一震,毛主席是党和人民的领袖,下面很不安全,怎么能下去呢?

看到大家的表情,毛主席微笑了一下,也没有再说什么要下去的话。
毛主席心里明白,大家是不会让他下去的。他只好呼了一口浊气,心里有些许的失落。
也不知道是谁认出了毛主席,把他在伏龙观的消息传开。
不一会儿,在伏龙观的门口聚集了好几百人,大家都想看看毛主席。
毛主席一行走到伏龙观门口的时候,群众们便围了上来,高喊着“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和大家打了招呼后,离开了伏龙观。
帮助群众干农活
毛主席一行当即乘坐汽车,返回成都,这时候,已经是晚上7点钟了。
在返回的路上,毛主席看着道路两边的麦田,心情极为愉快。当看到公路两旁,还有人们在劳动的时候,毛主席让司机把车停下。
毛主席从汽车上下来,跨过路边的小石桥,向田间走去。

社员冉贵全看到有人过来,抬起头看了看,又埋下头去,干起了农活。
在毛主席走近的时候,冉贵全才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熟悉的面孔。他不敢确定,以为是看花眼了。
在他的心里,毛主席,那是中国最大的官。广播里都说了,毛主席他老人家是在北京的中南海里住着的,怎么能到这山野郊区来呢?
冉贵全不敢相信,抬起手,使劲地揉了揉眼睛,仔细地看了看面前的这张脸,这不是毛主席还能是谁?
况且,他旁边的这几个人,看起来,都像是大干部,这做不了假!

毛主席俯下身子,像一个老乡一样,笑着对冉贵全说:“要把草除干净哩!”
毛主席看着麦田里没有除干净的草。他走到麦田里,蹲下身子,把草拔了起来。
毛主席一边拔草,一边转过身,问冉贵全每亩地能收多少麦子。
看到毛主席,冉贵全的头脑里一片激动,一时间竟然忘记了怎么回答。
没等到冉贵全的回答,毛主席伸出四个手指,主动问道:“400斤?”
听到毛主席的问话后,冉贵全缓过神来,回答说:“差不多,每亩四百二三十斤。”
对于毛主席的问话,大家都感觉很好奇。他们心里想:毛主席还会估计产量吗?连麦田里生产多少斤麦子都知道?他说的,大体上可是差不多。
毛主席又问,把麦子收了以后,还要种什么?
“种水稻。”冉贵全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毛主席又问种了水稻,能产下多少?
冉贵全想了一下,回答说每亩地能收获600多斤的样子。
毛主席转过头来,看着李井泉,说:“400多斤的麦子,再加上600多斤的水稻,那就是1000多斤粮食,那可了不起!”
毛主席把头转了回去,问冉贵全收了这么多粮食要怎么办?
冉贵全回答说要卖给国家。
毛主席一听,来了兴趣,问大家:“卖给国家,你们赞成不赞成?”
冉贵全激动地说:“当然赞成了!”
毛主席听了冉贵全的话,哈哈一笑,打趣地说:“我看,你就有些不大赞成吧?”
毛主席的话,逗得大家大笑起来。只有冉贵全吭了几声,没发出一个字来。
正当冉贵全要说话的时候,毛主席已经走上了田埂。
这时候,正好过来一个农民,和毛主席正面相遇。

毛主席热情地和那个农民打了招呼,并问他多大年纪了,孩子有没有上学?
这个农民回答说自己已经五十多岁了,有两个孩子。他说,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两个孩子都上了学,学习成绩都挺好。
毛主席听了,十分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表示了祝福。
沿着田间的小路,毛主席看到地里有几个女社员正在干活,就走进那块苕菜地里。
毛主席走到近前,笑着说:“你们在摘什么?”
其中一名社员王应岗回答说,她们在摘苕菜。
毛主席走到她们的面前,表示要帮她们一起摘上一些。
毛主席一边说,一边弯下腰去,就帮她们摘了起来。刚过了一小会儿,毛主席就摘了一大把。
毛主席看着手中的苕菜,想着人民能吃饱饭的喜悦,心里十分满意,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毛主席把摘下来的苕菜递给王应岗,问她这样摘行不行?
王应岗看着毛主席递过来的苕菜,赶紧站起身来,双手接了过去,点着头,嘴里一连说了好几个“行”字。
其他的几个女社员见状,都放下了手里的活,想和毛主席说几句话。但是由于激动,谁也没有说出来。

毛主席站起身,从苕菜地里出来,沿着旁边的路,向前走去。地里的几个孩子们,也跟随在毛主席身边,一起向前走着。
毛主席走着走着,停了下来,向一个孩子问,认不认识“打破碗花花”?
那个孩子说认得。于是毛主席俯下身子,在路边摘了几株“打破碗花花”,递了过去。
毛主席问他敢不敢拿,那个小孩子回答敢拿,说着把手伸过去,接住了毛主席递过来的“打破碗花花”。
毛主席和孩子们一起笑了,笑得很纯、很真……
临别时,毛主席表扬他勇气可嘉,并嘱咐他要好好读书。
毛主席沿着田间的小路返回了大路上,正准备上车离开,发现地里的社员们都朝他走来。
毛主席看着前来为他送行的群众,心里很高兴,和大家一一握手告别。
在回去的路上,毛主席望着窗外,想着心地善良的灌县人民群众,目光清澈,感觉心旷神怡。
这一天,毛主席的行程十分紧凑,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但是,他的脸上却没有一丝倦意,一直挂着笑容,惬意无比。

一直以来,毛主席都很喜欢和淳朴的人民群众待在一起,他总是不断地强调:“不要使我同群众有距离!”
来源: 忆凌浅说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659236033997089601%22%7D&n_type=-1&p_fro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