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固废物尽其用 发展向“新”逐“绿”
清晨,城市渐渐苏醒,员工陆续走上岗位,数以吨计的建筑垃圾也开启了“再生”之旅。一车一车从城建现场运来的砖石碎块,被倾倒在偌大的厂房内,它们将经历“回炉重造”后,实现“再就业”,变废为宝的绿色“魔法”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发生在景德镇金绿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这一幕,是浮梁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一道缩影。
近年来,浮梁县围绕“双碳”目标,积极探索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路径,出台《浮梁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奖补暂行办法》《浮梁县研发投入(R&D)统计年报工作补助标准(试行)》,充分调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在传统产业中转化应用,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工业固废变身新型石材 绿色环保用途广泛
走进位于浮梁产业园的金绿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车间,AGV智能运输车往来穿梭,智能制造无处不在,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操作,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映入眼帘……
金绿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薛俊东介绍说:“轻石跟传统的石材相比在成本上要低20%~30%,能耗平均大概要低30%~40%。我们会持续地按照这样一个思路,继续坚持绿色生产。”
景德镇金绿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精特新企业,其全程绿色化的生产流程,让工业固废变身环保新材料。
芝麻白轻石新材料具有硬度高、重量轻等特点,花色也比同类石材更为时尚,这是金绿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新形石材,重量轻、可塑性强且保温性能好,可广泛运用于建筑外墙、家装墙面等。很难想象,这些外形轻巧、颜色各异的轻石是由工业废料和建筑垃圾制作而成。
2021年,薛俊东发现传统石材运用在建筑行业,存在搬运难、运输贵等问题,他下决心和团队研发了一种绿色环保且成本较低的新型材料作为替代。经过两年多的产线试验,2023年年底,薛俊东和团队成功应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废为主要原料,制作出了轻石,并在当年投产,工业废料摇身一变成了环保新材料。
目前,从这间工厂走出的每一块轻石材料,八成以上原料来自工业固体废料,但经过创新的科学手段加工,保温隔热性能比传统石材更加优越,同时易打磨、质量轻等特性也让建材运输和使用安装更为便捷。
除了原材料的绿色加工,企业为了降低能耗,实现全流程绿色生产,对车间530米的智能烧制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开展余热循环利用,革新窑具生产工艺,大幅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水平。
得益于科技创新,金绿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高质量发展路上唱响“绿色”旋律,一路“高歌猛进”。2022年产值6221.86万元,消耗固体废材8514吨;2023年产值10468.74万元,消耗固体废材21719.81吨;2024年预计产值26000.76万元,消耗固体废材46000吨,实现千万级产值到亿元产值的华丽蜕变。
以创新之勃发 结产业之硕果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基,更是企业生存的基石,金绿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守住绿色底线的同时,以新质生产力为指导,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品牌运营和市场营销方面下足功夫持续创新。
金绿能发泡陶瓷从原料和产品功能方面横跨特种陶瓷新材料和固废循环综合利用两大领域,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持续多年高强度投入研发费用,以研发为抓手,制造装备技术重大创新和开发高附加值高质量绿色环保产品为载体,不断促进发泡陶瓷行业的发展。

在技术装备方面,该公司挖掘景德镇基地现有生产线的生产潜能,在节能降耗方面进行重大革新和工艺优化,如窑炉余热循环利用技术、泥浆加热技术、废料干混工艺技术等,在每个环节上持续改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让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
“我们与行业装备龙头企业科达合作研发设计新的景德镇3号线,该生产线在生产装备方面作了全面的技术创新,其中多数为技术首创,这些创新技术可以在大幅度降低能耗的同时让生产产量翻番。”金绿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基础研发部部长张国涛说道。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先后完成金绿能墙板、轻材、轻石和原态石以及功能板如吸声陶瓷、楼地面保温隔声板和高耐火极限板等的研发和量产,在辅材革新方面继续与供应商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如陶瓷纤维纸的替代、窑车革新等,颠覆现有技术和生产方式,降低生产各个工段的生产成本。
经过多年的技术储备和产品研发,金绿能重视在核心技术上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截至2023年底累计申请专利150余项,专利涉及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应用以及基础研发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在行业处于首位。
“目前金绿能新材已经出口英国、德国、澳洲、美国、韩国、中东、俄罗斯等地。通过以新质生产力为指导,景德镇金绿能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在2024年有望实现从1亿元迈向2亿元。”张国涛说道。
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府这双“有形”的手,持续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去闯荡“无形”的市场。作为国家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浮梁县深入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踩准“低碳”“高质量”的节拍,走出了一条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挺起工业脊梁的新路。(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