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的至高荣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起,由国务院设立,位列五项国家科技大奖之首。这一奖项旨在表彰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或有卓越建树的科学家,每年仅授予不多于两位杰出人士,由国家主席亲授荣誉证书、奖章及8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候选人的提名需经过层层筛选,从研究所推荐开始,最终由学院审核上报。
2009年至2011年间,过程工程研究所计划提名郭慕孙院士参评这一奖项。然而,郭院士内心充满矛盾,担忧个人荣誉可能影响团队和学生的后续评奖机会,因此坚决婉拒了提名。

郭慕孙,1920年生人,国内外知名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56年,他毅然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携全家归国,投身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建设,历任要职,直至名誉所长。
郭慕孙是中国流态化技术的奠基人,致力于将流态化理论应用于国家化工及矿产资源开发,是中国过程工程、生物化工和颗粒学三大学科的创始人。他在国际流态化技术领域享有盛誉,2008年被评为化学工程百年50位杰出科学家之一,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在讨论郭慕孙院士的提名事宜时,研究所全面评估了他的科学成就、道德风范和社会影响力,信心倍增。工作小组由科技奖励副所长领导,我负责协调,从管理及实验室抽调人员,共同推动提名工作。
然而,首次与郭院士沟通即遇冷遇。尽管他感激研究所的厚意,但坚持认为自己的贡献不足以匹配如此崇高的荣誉,始终不愿接受提名。即便所长和党委书记多次劝说,郭院士仍不为所动。
半年后,一位前任所领导提议,若以中国科学院名义推荐,或许能说服郭院士。经所务会同意,我们与中科院相关部门接洽,得到了积极回应。再次与郭院士交涉,他终于同意考虑,并在深思熟虑后表达了对提名的尊重。
提名工作加速推进,正当一切看似顺利之时,郭院士突然宣布拒绝参评,理由是担心个人荣誉会影响团队和学生未来的发展。他强调,成果是团队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荣誉不应仅归一人所有。此外,他认为个人已届高龄,奖项对自己意义有限,年轻一代更应受到鼓励。
尽管各方努力劝说,郭院士立场坚定,提名工作只得终止。遗憾的是,2012年底,郭慕孙院士离世,提名未能实现,成为永远的遗憾。
通过此次经历,我们深刻体会到郭院士的崇高品格和淡泊名利的精神,他一生视名利为浮云,全心投入科研事业,不仅赢得了同行的尊敬,也为后辈科学家树立了榜样。郭慕孙院士的光辉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颂扬。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713868318580729652%22%7D&n_type=-1&p_fro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