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分类作为“关键小事”,正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目前,《烟台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正稳步推进,按照“一年提升、两年巩固、三年长效”的总体目标,抓紧抓实源头减量、前端投放、中端收运、末端处理等重点环节,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和志愿服务,坚决防止先分后混、混装混运,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全过程系统治理水平,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全市城乡生活垃圾焚烧
处理率将达到98%以上
根据《方案》要求,我市将研究制定烟台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法规制度体系,建立生活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市区建成区进一步规范生活垃圾分类前端投放、中端运输、末端处理运行体系,居民逐步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其他区市建成区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全市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98%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全市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处理设施满足产生需求,原则上实现一区市一设施,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区市采取与周边区市共建共享的方式,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逐步规范。
明年宾馆酒店不主动
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
根据《方案》要求,我市正在积极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倡导“绿色办公”,加快推动无纸化办公,倡导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办公场所使用再生纸制品。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开展快递包装绿色治理行动,持续提升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和循环化水平。积极推行大型商超、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净菜上市工作,广泛开展“光盘行动”,有效减少厨余垃圾产生量。引导市民和单位对闲置物品或旧物实现循环再利用。引导商品零售、电子商务、餐饮、住宿等领域经营者落实国家有关规定,推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减量。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宾馆、酒店、民宿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

前端投放是垃圾分类的第一步。要科学合理设置投放点。街道(乡镇)牵头,社区、物业服务企业设置非露天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可回收物回收点、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暂存点,安排垃圾分类指导员定时、定点上岗开展指导。各类学校、公共机构、企业单位、市场、景区等按要求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加强投放现场指导,推广“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三定一督现场指导”的分类投放模式。街道(乡镇)负责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分类指导员管理,实行定时定点上岗、在线打卡管理。
中端收运是垃圾分类的重要一环。《方案》要求加强分类运输车辆管理。各区市要配置足够数量、满足需求的分类运输车辆,建立健全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相衔接的运输网络,稳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新能源化。2025年底前,全市新增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分类运输车辆100辆以上。推行集中装车收运模式。生活垃圾运输单位应当履行管理主体职责,按照垃圾分类收运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各类垃圾收运作业方案,实行“定车辆、定路线、定时间”的公交化分类收运方式;提升分类转运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各区市统筹规划,建设或升级改造兼具垃圾分类、可回收物分拣、有害垃圾收集、装修垃圾暂存、大件垃圾拆解和绿化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功能的转运站或资源化利用中心。此外,我市还将健全可回收物资源化回收利用体系,加强有害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置。
完善末端处置,关系着生活垃圾的利用率。我市将推广静脉产业园建设模式,鼓励各地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基础,将厨余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市政污泥等利用处置项目纳入综合处置基地。
垃圾分类需要共同参与,我市正在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市场等宣讲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广泛动员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建立1个指导员包投放点指导、N个志愿者包户辅导的垃圾分类工作指导网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同时,组织各机关、各行业部门、各基层单位、各街道、社区,强化示范创建,争创垃圾分类的“烟台样板”。
建设智慧化平台
实行“一网统管”
要完成《方案》要求的目标,保障措施要给力。根据《方案》要求,我市将加强党建引领,压实区市、镇街、社区、物业企业、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主体责任,将垃圾分类融入基层治理。
同时,还要推动科技赋能,提升分类成效。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平台,对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全流程实行“一网统管”。为居民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家庭账户,通过“一户一码”等模式实施积分激励。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低值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利用等方面资源化、减量化水平。
《方案》还要求,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约束机制。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山东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烟台市市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对不履行分类管理责任,不按规定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责任人等实施行政执法处罚,对典型案例进行新闻曝光。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各区市城市管理部门向社会公开选聘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社会监督员,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全过程监督工作。鼓励市民举报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装混运的行为。同时还要强化资金保障,拓宽融资渠道,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强化监督检查。
垃圾分类,全民参与,人人有责。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场“持久战”。在港城,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