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渗坑“一填了之”,对虚假整改要一追到底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中国环境 原创 郭运洲 中国环境 近日,笔者随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下乡,对前期交办给某县“企业废水直排渗坑问题”整改完成情况进行突击检查。此前,该县回复称已完成整改。但有群众反映,这家企业仅雇用罐车运了两趟污水,在坑内尚存大量污水的情况下,用沙土对渗坑一填了之。笔者在现场看到,渗坑原位已经平平整整,但向下挖掘约0.7米深后,沙土逐渐变为泥浆,这无疑是虚假整改。 针对上述情况,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现场监督这家企业,联系有资质的危废处置公司,对坑内污泥进行清运处理。随后,生态环境部门对该县生态环境监管责任人进行了通报批评,并依法对企业进行顶格处罚。由于企图以虚假整改蒙混过关,企业付出了更高昂的经济成本,教训深刻。 笔者对类似虚假整改案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基层监管人员急于摆脱监管责任,放松了整改要求;二是企业急于早日复工复产,在整改行动上投机取巧。因此,笔者认为,要杜绝虚假整改案件,就要同步强化基层监管人员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污染治理主体责任,以严格责任追究倒逼双方各负其责。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刀刃向内,严格追究基层监管人员责任。交办的环境污染问题之所以发生,根源就在于基层监管人员履责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基层监管人员仍然对交办问题的整改过程疏于监督,导致环境污染持续存在,无疑是错上加错。因此,在虚假整改案件发生后,要依据党规党纪及其他有关规定,对负有监管职责的具体人员严格追责,才能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严格执法,对虚假整改企业依法顶格处罚。在日常工作中,确实存在因治污设备故障、企业供电线路故障等偶发因素导致环境污染,“碰巧”被检查发现的情况,但虚假整改则无一例外是相关企业故意而为,是轻视环保法律法规重要性、严肃性的表现。因此,对于虚假整改的企业要重拳打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顶格处罚,使相关企业付出更大的代价,杜绝企业的侥幸心理。 曝光案件,树立依规整改污染问题的正确导向。要通过新闻媒体对虚假整改企业及相关监管人员的处理情况予以公开,发挥警示作用,教育、引导企业将整改污染问题、提升治污能力作为生存、发展的正确方向。强化基层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筑牢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原标题:《污水渗坑“一填了之”,对虚假整改要一追到底》
污水渗坑“一填了之”,对虚假整改要一追到底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中国环境 原创 郭运洲 中国环境 近日,笔者随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下乡,对前期交办给某县“企业废水直排渗坑问题”整改完成情况进行突击检查。此前,该县回复称已完成整改。但有群众反映,这家企业仅雇用罐车运了两趟污水,在坑内尚存大量污水的情况下,用沙土对渗坑一填了之。笔者在现场看到,渗坑原位已经平平整整,但向下挖掘约0.7米深后,沙土逐渐变为泥浆,这无疑是虚假整改。 针对上述情况,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现场监督这家企业,联系有资质的危废处置公司,对坑内污泥进行清运处理。随后,生态环境部门对该县生态环境监管责任人进行了通报批评,并依法对企业进行顶格处罚。由于企图以虚假整改蒙混过关,企业付出了更高昂的经济成本,教训深刻。 笔者对类似虚假整改案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基层监管人员急于摆脱监管责任,放松了整改要求;二是企业急于早日复工复产,在整改行动上投机取巧。因此,笔者认为,要杜绝虚假整改案件,就要同步强化基层监管人员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污染治理主体责任,以严格责任追究倒逼双方各负其责。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刀刃向内,严格追究基层监管人员责任。交办的环境污染问题之所以发生,根源就在于基层监管人员履责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基层监管人员仍然对交办问题的整改过程疏于监督,导致环境污染持续存在,无疑是错上加错。因此,在虚假整改案件发生后,要依据党规党纪及其他有关规定,对负有监管职责的具体人员严格追责,才能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严格执法,对虚假整改企业依法顶格处罚。在日常工作中,确实存在因治污设备故障、企业供电线路故障等偶发因素导致环境污染,“碰巧”被检查发现的情况,但虚假整改则无一例外是相关企业故意而为,是轻视环保法律法规重要性、严肃性的表现。因此,对于虚假整改的企业要重拳打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顶格处罚,使相关企业付出更大的代价,杜绝企业的侥幸心理。 曝光案件,树立依规整改污染问题的正确导向。要通过新闻媒体对虚假整改企业及相关监管人员的处理情况予以公开,发挥警示作用,教育、引导企业将整改污染问题、提升治污能力作为生存、发展的正确方向。强化基层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筑牢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原标题:《污水渗坑“一填了之”,对虚假整改要一追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