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邵尧明 --- 杭州市 综合交通研究中心 杭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 研究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25  浏览次数:241
核心提示:邵尧明 ---杭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 技术研究员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高楼大厦建设如雨后春笋 地下系统建设裹足不前

中国城市怎样摆脱内涝阴影

 

本报记者 李松涛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04日   05 版)
 

    雨季的到来,让我国不少城市陷入“水城”的窘境。新晋“水城”是内陆城市长沙。6月28日,长沙6个小时降雨54毫米,造成部分地区积水,一些路段积水甚至没过大腿。

    但从全国来看,长沙的内涝似乎不值得大惊小怪。

    6月23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北京突降暴雨,截至当晚7时,城区平均降水57毫米,个别地区最大降水量达182毫米。这场暴雨带来的不仅是闷热的暂时离开,还让北京城狼狈不堪。城区多处积水,多处道路瘫痪,形成了众多网友眼中的北京新八景,比如“二环观海”、“水上机场”、“地铁瀑布”等等。

    让人痛心的是,两名青年因下车推雨中熄火的汽车掉入污水井中,瞬间被水卷走。6月24日,两人的尸体在距离事发地3公里处的管井中被发现。

    暴雨中的北京再次登上了众多境外媒体的重要位置。BBC、《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均推出“水漫京城”的图集;路透社推出题为“大水将北京变为池沼”的报道;德国新闻电视台更是使用了“大水吞噬北京”的标题。

    仅仅一周前,也因为一场暴雨,让“到武汉来看海”成为网络流行语。

    进入雨季以来,广州、深圳、重庆、杭州、南京、南昌等城市,轮番上演暴雨淹城的景象,“东方威尼斯”的称号在中国多地开花。

    地下排水系统:难盈利 缺投资

    按照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的介绍,这次降雨是今年入汛以来最大的一场雨。三个特点导致了城区积水。一是雨量大;二是强度大,北京1个小时的降雨量达到128毫米,超百年一遇;三是范围大。

    从当日的气象数据上看,6月23日北京的暴雨确实来者不善。丰台、石景山、紫竹院、五棵松等10个监测站的降水量均超过100毫米,属大暴雨级别。其中,最大降水量出现在石景山模式口,为182毫米。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像此次雷雨这种强对流天气,特点就是雨量不均、强度大。加之降水持续时间较长,降水量较大。

    武汉一周前的暴雨,也是十余年来最大的一次。但其他内涝城市所遭遇的暴雨,远远不到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的标准。

    对北京这场百年一遇的暴雨,孙继松表示,尽管北京10个监测站点同时出现超过100毫米降水的状况并不多见,但也算不上罕见。

    更多的问题,出在城市排水系统上。

    按照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的说法,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是1到3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到45毫米的降雨。在北京,只有天安门那样的重点地区的排水能力比较高,其他地区的排水能力较低,导致近几年频繁发生积水。如果要提升排水能力,需要综合多方面条件,比如最初的管网建设、城市规划等等。

    北京排水集团管网分公司副经理梁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的城市排水设施标准低。北京市水务局给出的解释也印证了这种说法。

    难以令人相信的是,在北京,一些地区的排水管网还是明代的设施。

    从全国来看,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重光告诉记者,城市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是同等重要的事。某种意义上,甚至是更重要。但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一关系却被颠倒了过来。

    “首先是城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没有长远科学的预期判断。”杨重光说,在城市规划上,地上建设与地下建设怎么能够相互匹配与适应,城市内部与外部如何协调,有很多具体细致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但这些年,我国城市发展思路有不小的偏差,各地都更看重地上建设,可以直接带来城市外表的提升,对地下建设重视不够。

    在杨重光看来,城市地下系统建设是公益性质的,不像地上的房地产开发可以盈利,很难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地下建设完全需要政府投入,但各地投入都不够。不仅如此,各个城市的地面都被大面积硬化,导致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越来越差,结果就是一下雨就内涝。有数据显示,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雨水根本无法渗透。

    类似的观点来自市政问题专家、《公权市场》作者徐宗威。他告诉记者,我国城市普遍存在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问题,城市在迅速地大规模发展,但却没有能够与之相适应的排水系统。

    “在国内,排水管沟直径超过3米的几乎没有。而在一些国家,排水管沟可以跑汽车。”徐宗威说,地下系统的建设看不到形象,对城市外观的改变没有贡献,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的观念造成了现在的结果,各个城市都在建设高楼大厦,但地下系统建设却裹足不前。

    在徐宗威看来,尽管城市地下系统建设的滞后造成了城市内涝,但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地下系统建设的滞后,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城市规划。

    “城市太大不仅带来排水问题,还会带来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但我国城市却争先恐后地朝‘大’发展。”徐宗威说,城市太大,搞再多的排水沟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城市发展能不能改变思路,搞小型的、组团的城市?

    年年防涝年年涝

    近年来,城市内涝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大软肋。每年雨季来临,总有不少城市相继加入“水城”队伍。

    2004年7月10日,北京市突降大雨,连续4个小时的降水让北京市41处道路出现积水。

    2005年、2007年、2010年,广州市都因暴雨造成多处街区被淹,交通瘫痪。

    在长江沿线的杭州、南昌、武汉等城市,内涝几乎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遇到暴雨,必定出现程度不等的内涝。

    2007年,济南、郑州因暴雨造成内涝,造成数十人丧生。

    每一次内涝过后,这些城市的管理者都公开表示要下力气加强地下排水系统建设,解决内涝问题。

    2003年开始,南昌市先后投入20多亿元,改造城区地下排水系统。2005年,南昌市又启动了1000多条小街小巷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再次投入10多亿元的巨额资金。

    然而近日连降暴雨,南昌依然没有逃脱内涝的纠缠。

    2009年,广州市拿出9亿元对城区200多处易浸地点进行改造,然而,现在似乎还看不到这项改造工程的实际效果。

    在武汉,每次内涝过后都要采取若干措施进行补救,然而,总也无法避免下一次的大水淹城。

    1997年,杭州市规划局工程师邵尧明曾研究出一套“暴雨公式”,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城市某个区域要布置多少雨水口,埋多粗的排水管。2008年,原建设部曾发文要求将该成果在全国推广。但该成果在全国推广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面对暴雨,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严防内涝,然而,效果始终平平。

    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最低排水标准来看,基本上是一年一遇。而所谓一年一遇,是指每个小时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面对暴雨,这样的标准显然过低。

    而一些国外的大型城市,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高。比如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在东京,用于排水的地下河深达60米。

    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市排水设施和排水能力决定了积水的程度,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希望将最低排水标准从最低一年提高到最低3年,达到3至5年一遇的标准。

    在中国,也并非所有城市的排水工程都这么脆弱。

    公开资料显示,有两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备受赞许。一个是江西省赣州市,一个是山东省青岛市。

    2010年6月,当广州、南宁、南昌等城市在暴雨的冲刷下相继变身“水城”时,江西省赣州市尽管也遭遇了近百毫米的降水,但整个市区甚至没有一辆车被水淹。

    在赣州市,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至今依然发挥作用。

    在青岛市,100多年前德国人规划设计了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让青岛远离内涝的隐患。

    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随着这两个城市的发展,原有排水系统覆盖的老城区远离内涝威胁,但新城区却在暴雨来袭时束手无策。

    100多年前,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如今,要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我们的城市才能摆脱内涝的阴影?


 一代暴雨强度公式为合理的城市排水设施带来了理论依据,
 



“暴雨公式”的理想

2011/8/17 14:12:37 来源:《中国报道》2011年第8期

 

    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为合理的城市排水设施带来了理论依据,从而有了实现预防城市水灾害的可能性。
 本刊记者 龚海莹
    夏季来了,暴雨也来了。一场瓢泼大雨,然后全城四处水浸——几乎在北京、武汉、广州等全国许多城市每年都会上演这出情景剧,因为暴雨积水带来的经济损失,甚至生命威胁,让城市居民对暴雨季节心生忧虑。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暴雨考验,全国各城市的排水体系依然漏洞百出。杭州市规划局教授级高工程师邵尧明指出,造成这种内涝“水浸街”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雨水排水规划设计标准偏低、短历时高强度的暴雨无法及时排除。那么,一座城市某个区域要布置多少雨水口,埋多粗的排水管才算合理?邵尧明给出的答案是,这得由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说了算。
    何为暴雨强度公式?邵尧明告诉本刊记者,暴雨公式就是用来计算降水量的公式。一座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首先必须分析当地的水文情况,就是暴雨强度公式的分析工作,公式的准确性是确定雨水工程设计规模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城市雨水排水设施建设的投资合理性和运行的安全性。
    据了解,目前我国采用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编制的,当时仅涵盖几十座城市,虽然这些公式在当时为我国城市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已突显出精度低、误差大,不能全面真实反映降水变化规律等诸多问题。目前我国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就是根据传统暴雨强度公式制定的,已大大落后于城市发展现状的要求。同时,在我国其他大部分城市甚至没有暴雨强度公式,其城市排水规划设计并未将暴雨强度作为考虑因素。
    邵尧明告诉记者,1995年,在宁波余姚市参与制定模具城的规划中,他第一次接触到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工作,感觉这个工作与老百姓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便坚持了下来。余姚规划局领导也很支持他的研究工作。当时,由于杭州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规划面积已达到3068平方公里,地跨南北两个热量带,气候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地形也更加复杂,城市水文特性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暴雨强度的梯度变化大,传统公式在准确性、适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从1995年开始,身处余姚市的邵尧明便开始对杭州市进行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在水文、气象等部门的支持下,邵尧明2000年完成了浙江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工作,并于2005年建立了杭州市暴雨强度信息管理系统。
    事实上,邵尧明所研究的是一种暴雨强度公式的计算方法,每个地方将自己历年的降水资料等数据整理、计算后,就会得出一个符合当地降雨情况的暴雨强度公式。每个公式的形式是相同的,只是参数不同。可以说,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为合理设置城市排水设施带来了理论依据,从而有了实现预防城市水灾害的可能性。
    2007年,建设部下达了“我国现行规范中暴雨强度公式设计计算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邵尧明收集筛选了中国31个省份606座城市的雨量资料,建立了符合当地实际的606座城市的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2008年,国家建设部发函,要求该技术在全国验证推广。
    邵尧明曾经这样设想,气象部门预告将有台风暴雨来袭,我们只要在杭州地图上的研究区域任意点一下,就能知道该处所能承受的最大设计暴雨强度;输入预计雨量值,屏幕中就会出现不同颜色显示出水淹范围,而用鼠标右键点到杭州八区图中任何一个位置,就能知道这个地方可能的积水深度。这样,管理部门就可以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了。
    但到目前为止,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全国已能推导得出暴雨强度数据组的仅有几十座城市。2004年2月,建设部再次提出传统暴雨公式已不能适应工程建设和设计工作的需要,亟需修改、补充和调整,通过修编,入编《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的只有上海、济南,浙江、福建省补充复核修编了70余座城镇的暴雨强度公式,这还远不能满足当前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或城市边缘地区的生产生活需要。
    值得邵尧明欣慰的是,2008年4月18日,浙江省建设厅发文公布全省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在全省推广。公式正式刊布后,杭州市建委明确要求在杭州市范围内的工程项目均采用新编暴雨强度公式,并将重现期由1年提高至2年一遇。在杭州东湖快速路、秋涛快速路等一大批市政工程规划设计中,发现新公式暴雨强度能更好地反映真实暴雨变化趋势,应用新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出的雨水管道也更符合实际的汇流情况。
    邵尧明告诉记者,今年年底,《中国城市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就要出版了,这可以看作是建设部要求将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进一步推广的标志。而他自己,最近计划提前退休,完成全国所有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以及为《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报批稿,2011年修订版)提出的校核积水配套的深入研究工作,希望能为城市安全建设再出一份力。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