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资源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思考
张宝印 张志敏 韩孟
摘要: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存在陆域排污规模入海、沿海水质负面变化、滨海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
影响海洋生态安全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类活动。在经济活动领域,直接的原因有大型围填海、过度捕捞和海水养殖、陆海排污等。
海洋生态受损环境污染的源头80%在陆地,基本原因是增长方式,程度严重形势严峻。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系短期宏观微观主体利益驱动,无视传统文化的“以海为田”可持续发展思想;海洋自然灾害频发,其成因存在社会因素。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保障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格局,系一项重要国策。我们需要在战略意义、指导思想、中期任务、制度建设、政策体系等方面深化认知与绿化理念。通过绿色途径与功能措施,力求转变态势,构建新模式,促进海洋绿色发展。
关键词:海洋生态环境现状、生态安全因素分析、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面积的70.8%;海水的体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海洋的自然生态是生物圈中具有独特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成部分。其具有其它自然生态不可替代的环境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日渐突出。其中,海洋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随着人类不断破坏海洋环境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
一、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现状
(一)我国海域总面积约为300多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长1.4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273个,滩涂面积1333万公顷(ha),可人工养殖的水面260万公顷(ha)。沿海160多处海湾和几百公里深水岸线适合建设港口。我国海洋蕴藏的油气资源:石油资源为250亿吨,滨海砂矿60多种,探明的储量为250万吨。我国入海的河流,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长江、珠江等1500余条河流入海。我国的河口和滨海湿地约为500万公顷,是极为重要的两大生态系统。
(二)环境现状: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稳定。据统计资料,我国近岸海域监测面积共281012平方公里,其中Ⅰ、Ⅱ类海水面积212270平方公里,Ⅲ类为31077平方公里,Ⅳ类、劣Ⅳ类为37665平方公里。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黄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渤海水质一般,东海水质差。北部湾海域水质优,黄河口海域水质良,Ⅰ、Ⅱ类海水比例在90%以上; 辽东湾和胶州湾海域水质差,Ⅰ、Ⅱ类海水比例低于60%且劣Ⅳ类海水比例低于30%;其他海湾水质极差,劣Ⅳ类海水比例均占了40%以上,其中杭州湾最差,劣Ⅳ类海水比例高达100%。
1、陆域排污规模入海。多年来,由于陆源排污压力巨大,海洋污染程度日益加剧,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已占46%以上;近岸局部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严峻,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为14.4万平方公里,呈富营养化状态海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珠江口。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海水中主要污染要素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2、沿海水质负面变化。我国海洋倾倒区和海洋油气区环境状况与海洋环境放射性状况、以及赤潮和绿潮状况直接影响海洋水质。而赤潮、浒苔等海洋环境灾害的发生,产生的有害藻华和水体缺氧是近海富营养化所导致的最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由于我国沿海海水水质下降,导致赤潮发生频率增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平均每年4次,到1992年达50次,且有从局部海域向全部近岸海域扩展的趋势,直接威胁到沿海地区的供水安全。浒苔灾害自2007年以来连续发生,累计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绿潮、赤潮、浒苔、溢油等海洋灾害的发生,给当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上百亿元。
3、滨海生态系统失衡。近岸海域生态功能退化,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的海岸侵蚀,等等致使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部分岛屿特殊生境难以维系。由于围垦、筑坝等海岸带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了滨海湿地生境严重破坏和丧失,使滨海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地削弱。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滨海湿地以每年2万多公顷的速度减少,潮间带湿地已累计丧失了57%。目前黄海南部和东海沿岸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已下降30%至90%。
二、影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的因素,包括自然与人类活动因素。经济活动中,直接原因有大型围填海、过度捕捞和海水养殖、陆源排污等。
(一)海洋生态受损环境污染的最大源头基本原因以及严重程度。
1、最大源头。海洋环境污染源80%以上都来自陆地,包括河流带入、沿海养殖业和工业污染物排放等。
2、基本原因。我国经济发展近三十年来,以牺牲海洋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 “高开采、高排放、低利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上沿袭了以规模扩张为外延的增长模式,使得近海生态环境受到较为严重威胁。
3、严重程度。近岸海洋环境受到污染,形势严峻,海洋环境受污染面积,居高不下,污染范围不断扩展,逐步从近岸向近海、从海水环境,逐渐向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延伸,从一般污染物,向含有毒有害污染物扩展,从单一工业污染,逐步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大气污染等复合污染转变,严重威胁着排污口及河口邻近的海域生态系统。
(1)陆源入海排污超标。国家海洋局对沿海入海排污口进行监测与评价。2014年1月上旬,国家海洋局发布第21期海洋环境信息,监测数据显示,在所监测的156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有78个入海排污口向邻近海域超标排放污水,超标排污口占到监测总数的一半。入海排污口超标比率最高类型为市政排污,占58.3%。
(2)近海水域荒漠化,出现无生物区、无底栖生物区。陆源污染累积影响,造成的近海水域荒漠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浙江余姚黄家埠等排污口邻近海域出现无生物区,无底栖生物区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锦州湾五里河口有7平方公里的“无生物区”。
(3)石油平台火灾、井喷引起溢油事故造成海湾大面积海水污染。海上溢油事故层出不穷。渤海输油管溢油概率每年约为0.1次,渤海石油平台火灾、井喷引起溢油事故概率每年0.2次,造成渤海湾5500多km2海水污染。
(4)陆源污染物排海及海上溢油污染的累积效应,对海洋生态系统、海产食物,甚至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其重要原因系短期宏观微观主体利益驱动,无视传统文化的“以海为田”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管理缺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近海过度捕捞造成了生态经济系统恶性循环,渔业资源系列性枯竭,物种品种退化。沿海四大渔场中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均已呈现衰减状态,我国海洋中具有多样性的海洋生物珍稀濒危物种大量减少。近海渔业紧密相关的海渔四大鱼种,马鲛鱼、带鱼、大黄鱼、小黄鱼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三)海洋灾害,其制导因素有自然有社会。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主要有灾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啸和风暴潮;源于海洋与大气相关的灾害性现象,有“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台风等。
我国是遭受海洋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各种海洋灾害每年都严重威胁着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沿海超警戒潮位的灾害性台风风暴潮,影响区域集中在东南沿海。影响我国近海海域波高大于4米的海浪过程30多次;冷空气及温带气旋引起海浪过程20次~22次。我国沿海,赤潮发生次数每年约为68次~82次,厄尔尼诺事件时有发生。
在灾害性自然现象背后,存在经济社会的影响,其触发海洋问题不容忽视。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保障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格局
(一)战略意义。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条件,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安全得以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
海洋是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安全态势要求我们,必须恢复并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确保作为生态安全链条的海洋生态安全,保障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格局。
(二)指导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是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代化绿色化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生态和海洋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中期任务。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到2020年,构建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思路,推进国家绿色治理,步入生态文明时代。这即是,探索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积极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综合管理新思路,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快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四)制度建设。
1、2014年,我国实施构建了的海洋生态红线、区域限批、海洋生态损害国家索赔等制度,在国家重大政策中得到了体现。
2、有关海洋环境事故生态索赔和生态损害修复工作,近年也实现了经费、机构、制度、项目“四到位”,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3、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生态补偿等制度的试点和实施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案例如:福建建立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支持系统平台;厦门陆海并举,制定的入海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及全面开展的海域清淤工作;天津制定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框架建设方案,初步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体系。
4、生态红线划定工作,为重要、敏感和脆弱生态区域配置“防护机制”或“保护罩”。例如,在渤海方面,全面实施生态红线制度,渤海35%的近岸海域和30%的自然岸线纳入红线区管理。
5、监督管理及信息建设。(1)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通报制度,给沿海各级政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出“提醒单”;严格监管,杜绝落后产能和严重过剩产能上马,建立起海洋环境保护的“防火墙”。(2)加强对海洋自然灾害灾情的监测能力建设,以便使人们采用海洋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提高其对海洋自然灾害灾情的防灾减灾能力,保障我国海洋生态安全。
6、保护区建设。目前在沿海地区已建立了55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了进展。
(五)政策体系。国家制定海洋生态安全保护政策体系,其中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恢复政策、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生态保护政策、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政策以及海洋生态安全政府管理体系等重要的几个方面,以确保国家海洋生态安全,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六)深化认知与绿化理念。
1、遵循海洋经济发展规律,坚持海洋开发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例如,根据不同海域的自然属性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细化不同海域的主体功能,控制海洋空间开发强度,合理安排开发内容、开发方式及开发时序。再例如,以不同海域的主体功能,据已确定发展的主体内容和主要任务,根据主体功能定位配置公共资源,引导开发主体根据不同海域的主体功能定位,进行控制或有序开发。再例如,尊重海洋生态环境,引导产业优化和规范开发活动,优先和重点支持深远海开发活动。再例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格生态环境评估,控制和减少各类活动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再例如,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将保障和增强海洋生态环境服务能力,作为蓝色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
2、理念的绿色化,与上述规律的认知相关,诸如符合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理念,明确不同海域主体功能的理念,优化海洋空间布局的理念,调控海洋开发强度的理念,强化海洋生态功能的理念,等等。
3、增强公众的海洋资源意识,培育环境正义与资源正义的公民意识。代际传承中,规避资源用尽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留下绿色的陆地和蓝色的海洋。
(七)几点建议思考:
1、在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以及国际合作领域,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系统化绿色化建设。
2、针对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战略问题,在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构建防御机制体系,整理碎片化治理模式。
3、在发展海洋经济、治理海洋环境、修复海洋生态,以及“一带一路”等洲际国际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强陆海统筹的整体性绿色化协作协调机制建设。
4、选择循环经济、海洋清洁生产等服务运作方式,应用于实践,以促进海洋生态服务业的形成发展,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5、发挥各级政府与部门行业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绿色功能,将理念成果、战略规划、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有机融合。
(1)各级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对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规划,对于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的规划、对于陆海统筹的规划、对于生态红线划定以及监测监管的规则制定,均需补充、加强、完善和系统化。各级政府生态环保功能的服务外包、绿色购买,将为市场提供商机。
(2)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陆海统筹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积极支持引导。例如南海疆域基础设施建设。再如,与海水西调相关的‘引渤济锡’、‘引渤济疆’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践,政府需要在战略规划上科学引导,更要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促进,充分发挥战略引领和微观促进以及市场监管服务作用。
(3)为弥补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问题,我国尚需要调动社会团体研究机构的积极因素,发挥智库的社会参与功能。积极发挥国内各界智库团体的学术交流、发展合作、建言献策等桥梁服务作用,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陆海统筹经济发展,对于克服或规避诸如政府服务缺位和市场功能无力等问题,起到了重要的空间填补和短板弥补作用。
总之,通过绿色途径与功能措施,力求逐步逆转海洋污染、生态失衡、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矿产资源开发无序等不良态势,构建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绿色化新模式,促进海洋强国进程,探索陆海统筹绿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2]《中国环境年鉴2014》中国环境年鉴社2014年1月第1版
[3]《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4》海洋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
[4]《中国海洋年鉴2014》海洋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5]《中国海洋工程年鉴2013》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6]《敬畏自然 绿色发展——地球日文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年第1版
[7]《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年度工作报告》(2010年至2014年)
作者简介:
张宝印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执行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科技、陆海统筹;
张志敏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执行副秘书长、中国华北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市政规划、城市给水排水污水处理;
韩 孟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调研员;主要研究方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环境问题
( 2015年11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