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我国水处理产业将再次大提速
查看大图
▲大会主题报告会场
查看大图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王延祜
查看大图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高宁
查看大图
▲水利部水资源司陈莹
查看大图
▲工信部消费司汪敏燕
在刚刚结束的2016青岛国际脱盐大会上,中国科协、工信部、水利部等多位官员出席会议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不难看出,各部委为了配合和实施去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为“水十条”)、《中国制造2025》,相继打出了切实有效的组合拳,规模和力度空前。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水处理产业将迎来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水处理产业规模也将再次大幅提速。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王延祜表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障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并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等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发展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以及非常规水利用等技术,对缓解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都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之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机遇期,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是未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高宁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加快推进工业节水,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分析了我国当今水资源现状和工业耗能各项指标之后,指出“工业绿色发展是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要充分认识工业节水治污对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工作。”高宁表示,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信部已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印发了《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力争率先实现《中国制造2025》绿色发展目标。其中绿色制造工程把水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具体将从四个方面抓起:继续完善节水政策机制、实施水效标准提升计划、开展节水治污绿色化改造示范、加强机制模式创新。
水利部水资源司、国家非常规水源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陈莹在大会上提出了水利部针对非常规水源利用存在的问题的具体工作设想: 在法规制度上,尽快制定出台非常规水源利用的有关法规。在工业、洗车、市政环卫、城市环境绿化等用水行业探索建立非常规水源利用量与水资源费征缴挂钩机制;在规划配置上,积极推进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加快推动《关于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出台。与相关部门共同编制《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在沿海缺水地区推进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利用;在管理手段上,切实应用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等管理手段推动非常规水源利用。对已达到和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并有条件使用再生水的地区不再审批新增取水许可,鼓励通过使用再生水满足新增用水需求。鼓励火电、化工、制浆造纸、印染等行业的建设项目优先使用再生水替代地表和地下水;在技术支撑上,不断完善标准规程,推动技术创新与集成。推进相关技术标准的衔接和完善,推动出台《城镇再生水利用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等配套标准。推动再生水生产、输配、使用、监督监测,海水淡化水入网标准的研究与出台。编制《非常规水源利用先进技术推广指导目录》;在激励政策上,逐步推动建立财政激励机制。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从价格、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使用非常规水源。
青岛国际脱盐大会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青岛市科协、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脱盐分会等多家机构承办的,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本届大会主题是“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分19个专场会议进行,涵盖水处理全产业链,聚焦产业难题和顽症。
工信部消费司汪敏燕出席了中国净水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并做了“以实施三品战略为抓手,促进家电行业健康发展”的大会发言。她说所谓的三品就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汪敏燕指出,“十三五”家用电器工业重点发展方向是推动家用电器工业向智能、绿色、健康方向发展。加快智能技术、变频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应用、关键零部件升级等核心技术突破。会议期间,她还参加了由海尔、安吉尔、立升等净水器龙头企业家参加的圆桌峰会。
从此次参加国际脱盐大会代表和企业数目之多即可看出水处理产业日益火热。此次参会代表来自于全球50多个国家近1200名专家学者,相比以往任何一个百十人规模的学术性会议,青岛国际脱盐协会堪称学术会议之最,当然,很大程度上源于近几年净水器走进千家万户,污水处理工程遍地开花,市政自来水提标家喻户晓。如今人们提起膜材料不遥远,提起反渗透技术也不陌生,提起海水淡化更是妇孺皆知。
国家膜与水处理专家组成员、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脱盐分会秘书长郭有智此前参加过世界最大的两大水事活动:阿姆斯特丹水展、新加坡水周,并受到前南非总统曼德拉和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的接见。他认为,水资源和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水处理产业发展相当迅猛,我们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完全有能力办出一个世界第三大水事活动——国际脱盐大会,如同新加坡水周,人们就像过节一样参加并享受水业盛事活动。
本届大会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会议为期三天,除了19场高水平的专题会议之外,同期还举办了“中国第一届制水工匠”评选颁奖仪式、青岛海水淡化研究设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小学生与科学家面对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邬晓薇)
钱易:建国67年来,水污染防治走了哪些路?
(本文根据钱易院士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水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整理)
她已经80岁高龄,却仍是大家心目中的女神,她身材瘦小,却被院士们尊称为先生。作为中国第一代环保人,她见证了中国环保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作为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她是工程院第零批次院士。她是江南才女,大家闺秀,她在环保界耕耘数十年,成绩斐然,尤其在水处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等领域造诣极深,贡献颇多。
2016年6月5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水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报告会》上,钱易院士以《从龙须沟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系统回顾建国67年来的水污染防治历程,并举行了《钱易学术文集》发布仪式及钱易环境教育基金成立仪式。现场院士云集、座无虚席,让我们一起跟着钱院士回顾建国67年来的水污染防治历程。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非常落后,据已有资料,1949年,全国只有103个城市有下水道,总长只有6000多公里。只有上海和南京两个城市有有4座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处理能力仅有4万m3/d,还顶不上现在一个污水厂的处理能力。当时能够正常运行的只有上海西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只有1.6万m3。由于排水设施严重不足,许多城市居民区没有排水系统,污水沟、死水坑非常普遍,如北京的龙须沟和上海的肇家浜,雨季污水横溢,夏季蚊蝇孳生,居住环境非常恶劣。
当时北京最著名的污水沟就是龙须沟。历史上,龙须沟北起虎坊桥,经永安桥、天坛、龙潭湖后入南护城河,全长6.3km。解放前,龙须沟是北京最腐臭不堪的一条水沟,40万人的生活污水都排入沟中。1950年1月,北京市卫生工程局成立,1个月后开始负责整治龙须沟。
解放以后的第一年,龙须沟工程即受到了政府的关注。1950年1月,北京市成立了卫生工程局,开始负责整治龙须沟。龙须沟的整治采取地上明沟改为地下暗管的方案,整治后环境显著改善。经过整治以后,在龙须沟底部修了一个污水管道,收集所有的污水,当时还没有处理厂,排到下游去,上面建了花园,周边建了房子。
上海最著名的污水沟是赵家邦。上海西区污水处理厂是1922年开始建,1926年建成,设计规模1363立方米/天,1987年停产,因为要扩建,1994年完全报废。
1936年,南京特别市政府投资近2.6万美元建成南京市第1座污水处理厂:南京市新住宅区氧气化粪厂,处理高档住宅与使馆区污水。该厂位于鼓楼区,占地3000m2,由美商设计,采用二级生物化学处理工艺,日处理量1000m3。目前,此处遗存楼房1幢,建筑面积约500m2,图为南京市排水管理处办公楼。
我国历年污水排放及其处理率
如图所示,统计了我国1985年以来污水处理总量的增加和污水处理率。截止2014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到达716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占510亿吨,总处理率达到90%。而1949年,我国仅能够处理几万m3污水。两者相比较,可以看到我国污水处理发展很快。然而,我觉得所谓的“总处理率”,准确的应该改成“总的处理能力”。我们建了这么多污水处理厂,虽然有能力处理这么多水,但实际上这些厂并没有实际处理这么多,为什么?因为我们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不重视下水道的建设。所以往往处理厂建好了,却没有收集到这么多污水,这是我们现在存在的一大问题。
建国67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世界奇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1950至2015年,中国人口增长了2.5倍,GDP增长了55.5倍,而同期美国的GDP增长了7.3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也是一个世界的奇迹。而美国7.3倍的基数和我国55.5倍的基数差了上百倍,因此,我们不要骄傲。
但要看到,我国GDP的增长是用资源消耗作为代价换来的。2012年,我国的GDP占世界GDP的11.6%,但钢铁消耗却占世界的45%,能源消耗占世界21.3%,铜消耗占世界43%,水泥消耗占世界54%。可见,中国付出了非常巨大的资源消耗的代价来换取到GDP的增长,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在工业废水防治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在工厂里的处理设施,到60年代中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停了,直到70年代才继续进行。我们进行了一些工业废水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电镀废水的电解处理、啤酒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焦化废水的A-O处理工艺、味精废水的强化生物处理等。有相当一段时间,特别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环保工作加强以后,关、停、并、转曾被作为主要的水污染防治手段。80年代起,我们才开始接受西方一些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从源头消减污染产生并节约资源的投入。十七大开始,我们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进一步加强”,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引入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等理念与方法,在源头控制工业污染,同时收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两个效果,就是经济环境效益的双赢。
水污染防治理念主要反映在工业废水处理上。从治理淮河的“零点行动”到工业废水的处理,到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再到环境保护法的完善、“水十条”的颁布。其中,“法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现在。
1998年1月1日,国家有关部门实施“零点行动”,即一年以后的1月1日零点,将对限期没有完成治理的污染企业进行统一关停。淮河流域四个省,河南、安徽、江苏(主要苏北)、山东,日排废水100吨以上的1562家重点企业中,完成治理工程的1240家,停产治理企业114家,关停并转企业208家。在零点行动达到阶段性治理目标后不久,关系到1.5亿人口健康生存的淮河再次遭受严重污染,退回到2000年以前水平。
什么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促进法》
推行清洁生产,在水污染防治历史上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中国推行清洁生产的历程大体上分成四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1993年)、试点示范阶段(1993-1999)、大力推行阶段(1999-2003)、法制规范化阶段(2003-)。
在前期准备阶段,西方清洁生产的概念传来了,有很多人在研究,很多人写文章,很多人提建议,也有一些工厂开始在做这个工作。后来成为一个政府行动,1993年以后开始进行清洁生产的示范、试点;1999年大力推行,2003年有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进入了法治阶段工作。
我特别欣赏西方最早期出清洁生产概念时,用了比较级的英文名词,叫cleaner,告诉大家清洁生产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天要努力比昨天做得好,明天要努力比今天做得好,越来越清洁,生产服务时利用效率越来越提高,污染物排放量越来越减少,这是没有终点的行动。可惜中文翻译时没有办法翻译成比较清洁的生产,如果这样翻译就减弱了清洁生产的分量。
后来,我们推行循环经济。在世界上,最早实施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与日本,德国是第一个颁布环境循环经济法律的国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很多国家都在推行循环经济,包括我国。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主要是三个R,减量化、循环化、资源化。在3个R中,一定要把减量化放在首位。我们千万不要前面资源开采时浪费,后面觉悟了来循环,否则还要浪费能源。第二是全过程都必须做到无毒化、无害化。持久性有机物的污染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恰恰不能总循环,一定要禁止使用。顺便给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以余刚老师为首的团队多年来一直在从事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的研究,并于最近得了一个国际大奖,让我们向余刚老师表示敬意。
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进入法治体系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环保部政策法规司李庆瑞司长总结:现在的环境保护法治体系,包括各种环保法10件、自然资源法律20件、环保相关法律若干、环境保护行政法规31件、地方性环境法规和规章制度若干,国家环境标准1525件、签约国际环保公约50余件、相关司法解释若干。
10部环境保护法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进入21世纪以后,新增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
《水污染防治法》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最早《水污染防治法》在1984年就颁布了,2008年做了一次修订,正式实施,主要水污染防治的原则在这个法律中讲得很正确、很清楚,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所谓综合治理,有点源、面源,有各种部门,污染源不同,都要综合考虑。
去年公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中间对于总的目标、主要考核的指标和十条具体要求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先看一个主要指标,七大重点水系都要达到一类、二类、三类比例,到2020年应该占到70%,2030年应该占到75%,就是达到饮用水的水源标准以上较好的。
在最近十年里,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主席也针对此发表了很多讲话。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主席指出:
“绝不能够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大胆地加一句: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这两个完全是连在一起的。
在我的记忆中间,我们曾经有过一些口号,跟习近平主席的这一指示完全背道而驰。比如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
“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我们中国不可能有环境污染。”
这句话是不是我们自己说的错话?肯定是错的。另外还有一句话:
“你们现在经济发展了,你们已经GDP很高了,你们可以搞环境保护,我们GDP还很低,我们还很穷,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够像你们一样来关注环境保护。”
当然这些话现在已经不算了,但是我们确实有很多历史的教训要吸取,浪费了我们的时间。如果我们早一点开始的话,可能现在的情况要好一些。
十八大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对我们的支持,也是对我们的要求。十八大说: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五大建设并不是平等的,并不是划等号的,而是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要能够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END——
雨水污水管道在综合管廊里如何布置?
为啥分?
分流制排水系统,就是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分开来建设,下雨排放的雨水直接排至下游河道;污水管网就是用来收集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网送往特定位置进行处理,
在以前和现今大部分城市排水都是合流制排水系统。就是将城市生活污水和下雨后的雨水汇集后排放至低洼处,通过河道的自我蒸发或随河水流入下游。但城市建了污水处理厂后,晴天时,管网内流量小,污水处理厂收集不到足够的污水;但在汛期,城市雨水、污水流量很大,部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能力由于设计满足不了这样大的流量,直接通过溢流口排到了河道,还是对河道水体造成了污染。为了稳定污水排放量,城市排水开始实行雨污分流。
分流后减小了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和建设费用,分流制排水系统可以保持管内的流速,不致发生沉淀,流入污水处理厂的水量和水质比合流制变化小很多,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易于控制。
咋布置?
1.二舱布置,为综合舱(给水、再生水、污水、电力和通信)和燃气舱。
特点:支线管廊,结合道路生态植草沟排水。
2.三舱布置,为综合舱(给水、再生水、污水、电力和通信)、雨水舱和燃气舱。
特点:支线管廊,结合地下空间,雨水管埋深较浅。
3.四舱布置,为水管舱(污水和再生水)、综合舱(给水、电力和通信)、雨水舱和燃气舱。
特点:支线管廊,结合雨水调蓄。
4.四舱布置,为电力隧道舱、综合舱给水、再生水、电力和通信、雨(污)水舱和燃气舱。
特点:干线管廊,结合电力隧道和雨水调蓄。
5.三舱布置,为综合舱(给水、再生水、污水、热力、电力和通信) 、电力隧道舱和燃气舱。
特点:干线管廊,雨水没纳入管廊,结合电力隧道。
(文章转载管廊)